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資治通鑑疑年錄
黃巾小賊
發表於: Oct 23 2007, 11:10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讀吳玉貴《資治通鑑疑年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7月第一版),其中有一條:

《資治通鑑》:
(邵陵厲公正始六年)
春,正月,以票騎將軍趙儼為司空。

《三國志•齊王紀》:
六年春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丙子,以驃騎將軍趙儼為司空;......

《通鑑》無南安郡地震一事,趙儼為司空一事變成正月丙子。
通常,《疑年錄》一書都會指出該月有否該日干。在這條裡,該書指出二月丁卯是十七日,丙子是二十六日,但沒有指出正月有否丙子日。按理相接兩月不可能同有一日干,如二月有丙子,則正月無丙子,或此年有閏正月,應是這樣吧?

又查《三國志集解》(因為吳氏應該未有參考《集解》),下有一注:
蔣超伯曰:《左山金石志》有魏銅爐隸書二十二字,云:「正始六年五月十五日中尚方造銅香爐,重三斤第廿六。」

以上注文的意思是甚麼?它被放這裡,是因為牽涉趙儼為司空之事,抑或其他意思?

順帶一提,南安郡經常發生地震,不知為甚麼。另外,為甚麼《通鑑》不是全部地震紀錄都交代呢?是看地點的重要性和規模,如京師、洛陽、州?


《疑年錄》一書主要以曆法角度出發,計較日干,有別於與平日常見的校勘。它牽涉《三國志》錯誤的各條,有些《集解》未有談到。但《疑年錄》似乎並不慎密,而且參考書目範圍較為狹窄,時見疏漏。出版後或有修訂,或有其他學者作出過指正。在未發現這些指正前,在此先寫下我的意見。

魏紀最後一條:
(元帝咸熙元年)
春,正月,壬辰,詔以檻車徵鄧艾。

指此年正月無壬辰,《三國志•陳留王紀》事在壬戌,「壬辰」應是「壬戌」之訛。
其實,從集解本可知,《三國志》亦有古本作「壬辰」。殿本(官本)稱據何焯校本改正為「壬戌」。從張元濟百衲本校勘記可知,另宋本、元本、南監本、北監本、汲本(毛本)、汪校本全都作「壬辰」,孔校本批云當是「壬戌」之誤。只是到了作者所用的中華書局校點本(以金陵活字本為底本)已無觸及這問題。總而言之,校點本的「壬戌」也似是後人的推斷,未必是史料上的證據。

此書有時做法不一。譬如上文有關趙儼一條,特別指出《三國志•趙儼傳》無提及遷司空的時間,然而另有一條有關曹休死亡時間,諸如此類的,都無交代那些人物的本傳。

又譬如有一條:
(明帝景初元年)
九月......庚辰,賜后死,然猶加謚曰悼。癸丑,葬愍陵。遷其弟曾為散騎常侍。冬,十月,帝用高堂隆之議,營洛陽南委粟山為圜丘,......

該書前言有錯誤分類,此用為(三)誤奪之例,當中的分析指《三國志•明帝紀》賜后死事在九月庚辰,葬后事在十月癸丑,「冬十月」應移在「癸丑」前。然而,到了正文卻不交代《通鑑》後文有「冬十月」,而指當脫「冬十月」。


此條更是誤上加誤、大錯特錯:
(高貴鄉公甘露三年)
十月,戊午,琅邪王行至曲阿,有老公遮王叩頭曰:「事久變生,天下喁喁。」是日,進及布塞亭。

《疑年錄》指此年十月無戊午,《通鑑》後文有己丑,疑「戊午」是「戊子」之訛,戊子二十七日,是己丑二十八日的前一日。
然而,《通鑑》後接日干其實是己卯才對,己丑在更後,戊子之說自然也大謬。又《三國志•孫休傳》事在十月戊寅,《疑年錄》卻未有如一貫的習慣,去追溯這個根據。戊寅恰是己卯前一日。從驗證《疑年錄》戊子二十七日、己丑二十八日之說是否正確,就可知道它錯在何處,可惜我不諳曆法,暫時不知怎樣做。但又有下條,《通鑑》該段己丑後接戊戌,《疑年錄》亦指己丑是二十八日,此月無戊戌,而《孫休傳》是十一月戊戌,《通鑑》當脫「十一月」。上下兩條所言內容相接,竟然一條有參照《孫休傳》而一條沒有,怪哉!
再一次比較《通鑑》與《孫休傳》的日期:
曲阿遇老公、到布塞亭,《孫休傳》繫於戊寅,《通鑑》誤作「戊午」;
孫休至便殿,兩書同在己卯,之後就是登位、改元,似是即日;以孫綝為丞相等詔,《孫休傳》繫於壬午,《通鑑》只是簡述,且不繫日;
封孫皓為烏程侯,兩書同在己丑,《通鑑》之後群臣奏立皇后太子,乃出於《孫休傳》孫皓為烏程侯事之裴注;
《孫休傳》有「十一月甲午,風四轉五復,蒙霧連日」,《通鑑》無此事,而且「十月」與「十二月」之間一直沒有出現「十一月」;
《通鑑》吳主孫休不受牛酒,孫綝有怨言,不繫日,見《孫綝傳》,自此《通鑑》開始以《孫綝傳》為骨幹,只是部分以《孫休傳》補充;
《孫休傳》「恐其有變,數加賞賜」,又詔加孫綝爵,繫於丙申,《通鑑》未有丙申之詔,只有「吳主銜之,恐其有變,數加賞賜」,實與《孫綝傳》一樣;
詔分孫綝之權予孫恩,《孫休傳》繫於戊戌,《通鑑》亦是戊戌,只是《通鑑》無「十一月」,看似十月戊戌。
如果己丑是十月二十八日沒錯,丙午當在十一月。《孫休傳》之說從戊寅至戊戌皆符合干支序列。
《通鑑》之脫「十一月」,參照《孫休傳》,可在「吳主銜之,恐其有變,數加賞賜」之前,或可在吳主不受牛酒之事前。不過我想《孫休傳》「恐其有變,數加賞賜」是對十一月丙申之詔的解釋,「數加賞賜」不一定真的從十一月開始。《通鑑》無丙申之詔,情況不同。


另一條令我最感差勁的是:

(高貴鄉公正元二年)
春,正月,儉、欽矯太后詔,起兵於壽春,移檄州郡以討司馬師,......戊午,師率中外諸軍以討儉、欽,以弟昭兼中領軍,留鎮洛陽,召三方兵會于陳、許。

該書分析原文如下:
按,正元二年正月甲寅朔,戊午為正月五日。《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二年春正月乙丑,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戊戌〉﹝戊寅﹞,大將軍司馬景王征之。」按,乙丑為正月十二日,戊寅二十五日。據此,儉、欽反於十二日,司馬師不得在戊午五日征之。疑通鑑之「戊午」應為「戊寅」之訛。又《晉書•景帝紀》云:「二月,儉、欽帥眾六萬,渡淮而西。 帝會公卿謀征討計,朝議多謂可遣諸將擊之,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勸帝自行。戊午,帝統中軍步騎十餘萬以征之。」校勘記云:「按:『戊午』為二月初六,時欽、儉巳敗。沈家本《三國志瑣言》謂『戊午』為『戊寅』之誤。欽、儉以正月十二日起兵,司馬師以正月二十五日戊寅出征,其說當是。此繫於『二月』下非,日干亦誤。」附誌於此。

又有下條:
閏月,甲申,師次於?橋,儉將史招、李續相次來降。......
癸未,征西將軍郭淮卒,以雍州刺史陳泰代之。


上文所引《三國志•高貴鄉公紀》下接:「癸未,車騎將軍郭淮薨。」即正月癸未。閏正月無癸未。

重新再看一次各書:

《三國志•高貴鄉公紀》:
二年春正月乙丑,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戊戌〉﹝戊寅﹞,大將軍司馬景王征之。癸未,車騎將軍郭淮薨。閏月己亥,破欽于樂嘉。欽遁走,遂奔吳。甲辰,〈安風淮津〉﹝安風津﹞都尉斬儉,傳首京都。壬子,復特赦淮南士民諸為儉、欽所詿誤者。以鎮南將軍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司馬景王薨于許昌。二月丁巳,以衛將軍司馬文王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三國志》司馬昭出征日原作「戊戌」,中華書局校點本校勘記亦是從沈說改為「戊寅」。

《晉書•景帝紀》
二年春正月,有彗星見於吳楚之分,西北竟天。
鎮東大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作亂,矯太后令移檄郡國,為壇盟于西門之外,各遣子四人質于吳以請救。二月,儉、欽帥眾六萬,渡淮而西。帝會公卿謀征討計,朝議多謂可遣諸將擊之,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勸帝自行。戊午,帝統中軍步騎十餘萬以征之。倍道兼行,召三方兵,大會于陳許之郊。甲申,次于?橋,儉將史招、李續相次來降。儉、欽移入項城,帝遣荊州刺史王基進據南頓以逼儉。帝深壁高壘,以待東軍之集。......


「渡淮而西」一句,校勘記已云:
《魏志•高貴鄉公紀》稱,儉、欽起兵在二年正月十二日乙丑,《魏志•毌丘儉傳》注引欽與郭淮書云:「小人以閏月十六日別進兵,就於樂嘉城討師。」《高貴鄉公紀》謂閏月己亥破欽於樂嘉,甲辰斬儉首。按:是年閏正月,己亥為閏正月十六日,甲辰為二十一日,儉、欽起兵及事敗皆在二月以前。此繫於二月,恐誤。

「甲申,次于?橋」一句,校勘記又云:
甲申為閏正月初一。次於?橋與司馬師之死,皆閏月間事。下文「閏月」二字當冠在「甲申」上,通鑑七六可證。

《資治通鑑疑年錄》未能指出要點,而且談的是《三國志》與《晉書》的問題,多於《通鑑》本身的問題。
其實《三國志集解》已引何、潘、吳、沈四家之說。太長,不想原文照錄。
吳雲璈指,當時前後幾件事的月日,《三國志》、《晉書》所載多不合,大致上應以《三國志》為正,但其「戊戌」亦不正確。《三國志•高貴鄉公紀》後有癸未郭淮卒一事,由於戊戌應在癸未之後,故「戊戌」必錯(其實癸未應該已近月末,那月沒有戊戌吧?)。何焯指應作「戊辰」,被沈家本否定,原因是戊辰與乙丑相距太近,故應作「戊寅」。潘眉和沈家本提到《晉書》「戊午」有誤時,都不言月份不同,但應該不會當成《通鑑》的正月戊午。
事實上,《通鑑》未言毋丘儉等作反之日,而司馬昭出征日作「戊午」,加上「矯太后詔」等語都顯然是取自《晉書》。又觀乎《通鑑》有「甲申,次于?橋」等事繫於閏正月,不會是脫「二月」這樣簡單。因此《通鑑》可能是疑《晉書》月份出錯,自己作出了包括正月戊午、閏正月甲申的改動。兩書既不言「乙丑」,怎能單單用《三國志》之「乙丑」來否定?正月戊午即五日,恐怕至少存在時間太早的問題。不過《三國志》的整個說法確是較多互證、較合理。
而郭淮事誤繫於閏正月,又不知有否關係。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Oct 31 2007, 09:44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Pieta
發表於: Jul 9 2010, 13:42  
Quote Post


九品官
****

發表數: 10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6-2005

活躍:0
聲望:-28


干支這種計法絶對比阿拉伯數字麻煩。
上個世紀好像有個叫何畏的人發明了一個叫「陰陽曆干支日期對照表」相信對您的研究會有幫助。
現在也有不少陰陽曆換算程序在網路上面。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17 ]   [ 13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