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讀史拾趣
懶蛇
發表於: Dec 1 2004, 17:55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最近無聊﹐看了些史籍。宋書本紀中說﹐南朝宋武帝劉裕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後裔﹐不知道是真的還是他吹水的﹖

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交生紅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彊,辟彊生陽城繆侯德,德生陽城節侯安民,安民生陽城釐侯慶忌,慶忌生陽城肅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東武城令某,某生東萊太守景,景生明經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瑯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晉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國掾熙,熙生開封令旭孫.旭孫生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為皇考.高祖以晉哀帝興寧元年歲次癸亥三月壬寅夜生.及長,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特.家貧,有大志,不治廉隅.事繼母以孝謹稱.

如果漢楚元王劉交算是第一代﹐那麼劉裕便是第二十二代。但疑點是第九代東武城令和第十四代魏定襄太守﹐兩人都名"某"﹐這兩個"某"字甚可疑﹐好像是名字亡佚了似的﹐令人疑雲滿腹。

另外﹐我再去看了史記楚元王世家﹐發現了這個蠻好笑的故事﹕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嘗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而王次兄仲於代.

小弟獻醜翻譯﹕

漢高祖劉邦兄弟四人,大哥劉伯(伯是排行﹐名字可能已亡佚)早死。劉邦發跡前﹐常常和他的朋友去大嫂家吃飯﹐大嫂討厭他﹐說羹已吃完了﹐劉邦的朋友識趣離去。可是劉邦後來發現鍋內還有羹的﹐自此便埋怨大嫂。到劉邦稱帝後﹐分封各位弟弟子姪﹐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劉邦的父親太上皇問他這件事﹐劉邦說﹕「朕不是忘記了﹐只是因為他母親為人沒有長者的風範。」於是封劉伯的兒子劉信為羹頡侯﹐而封二哥劉仲(仲是排行﹐名字可能已亡佚)為代王。

羹頡不是地方名﹐其實是"羹沒有了"(頡﹐吃完、用完)的意思﹐其實劉邦是沒有放下那"童年陰影"﹐封侯時還要挖苦他一下。而且劉信怎樣也是他大哥的後人﹐爵位卻比二哥低兩級﹐明顯是厚此薄彼。劉邦這人的行事作風有時真的很好笑﹐就像一個小市民一樣。



各位有沒有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呢﹖一起分享吧。 biggrin.gif

本篇文章已被 懶蛇 於 Dec 1 2004, 21:43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2 2004, 14:49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懶蛇兄提出的譜牒真偽問題,值得談談。

《宋書•武帝紀》的劉氏世系是值得存疑的。劉裕出身北府軍,在當時屬於寒士,而非世家子弟。《魏書•島夷劉裕傳》謂:「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琤H賣履為業。意氣楚剌,僅識文字,樗蒲傾產,為時賤薄……落魄不修廉隅。」《魏書》雖然厚北魏而薄南朝,不免對劉裕存有歧視,但上述資料已說明了劉裕出身微賤。《魏書》又指,劉裕是晉陵丹徒人,「其先不知所出,自云本彭城彭城人,或云本姓項,改為劉氏,然亦莫可尋也,故其與叢亭、安上諸劉了無宗次」。「叢亭」和「安上」是彭城的兩個地名。《魏書》否定劉裕是彭城劉氏即楚元王交的後裔,挑戰《宋書•武帝紀》所載世系的可信性。換言之,《宋書•武帝紀》收錄的劉裕家譜可能是劉裕自己編造或篡改而成的。古人說:「譜牒之學,頗多附會。」魏晉南北朝極重視閥閱世家,有道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人的政治地位主要取決於家世。寒門一旦顯貴起來,為鞏固其身分地位,往往偽造家譜,冒充望族胤冑。最著名的要數侯景。據《梁書》載,侯景篡梁僭號,王偉請立七廟,侯景竟道:「前世吾不復憶,惟阿爺名標。」於是侯景穿鑿附會,追尊漢司徒侯霸為始祖,晉徵士侯瑾為七世祖,編造起自己的譜系來。彭城劉氏是世家大族,劉裕攀而附之,沽名釣譽,其實是大有可能的。只是侯景沒有劉裕那樣成功,才讓這起子糗事傳開。唐人劉知幾在《史通•邑里》中指出:「自世重高門,人輕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爰極近古,其言多偽。至於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為己邑。」所以「姓卯金者咸曰彭城」,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南史•宋本紀》的處理手法比較折中,雖仍以劉裕為楚元王交二十一世孫,但卻大刀闊斧刪去《宋書•武帝紀》詳盡的世系。而在《宋書•武帝紀》的劉氏世系中,只有自楚元王交至陽城肅侯岑六世於史有徵,事具《漢書•楚元王傳》,其餘的均不可考。

《南齊書•劉悛傳》謂:「彭城劉同出楚元王,分為三里,以別宋氏帝族。」「三里」即綏輿、安上和叢亭三里。宋以前無此畫分,劉宋以綏輿為故里,所以彭城劉氏亦分成三支。劉知幾也是彭城人,據他考證,彭城劉氏並非楚元王交的後代,而是漢宣帝子楚孝王囂的後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採用劉知幾的考證成果,以彭城劉氏出楚孝王囂之後。至此,同是彭城劉氏,又突然冒出另一個版本的世系了。所以要辨清孰正孰誤,目前還未能下定結論。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翻翻《南齊書》、《梁書》和《陳書》。你會發現齊梁蕭氏同出漢代蕭何、蕭望之之後,陳霸先出漢代陳寔之後,而且有很完整的家譜。不過,唐代已有不少學者批評「近代譜諜妄相託附,乃云望之蕭何之後,追次昭穆,流俗學者共祖述焉」(顏師古語),認為六朝以來的譜牒並不足信。關於齊梁蕭氏世系的爭議,有機會再談。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Dec 2 2004, 15:02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懶蛇
發表於: Dec 2 2004, 16:11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多謝諸葛兄的指導。原來研究南北朝的歷史﹐是要兼看南北兩方的記載的。又學到了。

可惜小弟寄寓海外﹐只能靠網上資料﹐想找些二十五史以外的書本也不行。 sad.gif

所以每次去香港我都是買書為主。

本篇文章已被 懶蛇 於 Dec 2 2004, 16:13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秋盈
發表於: Dec 2 2004, 16:28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諸葛羲精研譜牒之學,佩服佩服。 smile.gif

看到《魏書》說劉裕「自云本彭城彭城人,或云本姓項,改為劉氏,然亦莫可尋也」,倒令我想起早前看《史記.項羽本紀》的一段故事:

「項王(即項羽,原名「籍」,字「羽」,以字行,《史記索隱》曰字「子羽」)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禱J、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氏。」

可見項氏後人的確有改為劉氏者,但劉裕到底是否出自這一家,卻是另一個問題了。

這次為了看劇集而讀了幾章《史記》,沒想到記得甚熟,總算沒有白費心機。印象最深刻的是夏侯嬰,他對劉邦真是義氣之極,令人感動。稍後把夏侯嬰的故事詳細和大家分享。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懶蛇
發表於: Dec 2 2004, 21:38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小弟中四開始修理工科﹐所以學校中西史教學只到中三止﹐真正學歷史卻是移民以後自學。某日讀到明萬歷朝鮮之役﹐從此便對朝鮮這國家和中國的關係十分有興趣。可惜本國資源有限﹐難以深究。

朝鮮由新羅一統三國起﹐歷新羅、後三國、高麗、李氏朝鮮數代﹐一向臣屬於中國。中國為保衛朝鮮抗擊外敵所流的血﹐不可謂不多﹐如萬歷朝鮮之役﹐清日甲午之役﹐勝負有別﹐道義無差(近代韓戰可以不提)。可是﹐中國對朝鮮無義的地方亦有之。

武王伐紂﹐封箕子王朝鮮﹐到秦末亂世﹐燕人衛滿反客為主﹐逐箕氏而王朝鮮[註一]﹐後被漢武帝所滅。但其中過程卻頗有不為人道之處。看看史記朝鮮列傳。

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註二].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屬燕.燕王盧綰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朝鮮王衛滿﹐原本是燕地人。戰國時代燕國曾經略真番、朝鮮﹐幫他們設置官吏﹐建築城塞。秦滅燕﹐朝鮮歸為遼東外圍。漢朝興起﹐因為朝鮮地遠難守﹐所以重修遼東故塞﹐以浿水為界﹐屬燕國(封國)。燕王盧綰造反﹐逃入匈奴﹐衛滿亡命﹐聚集了千餘人﹐穿著蠻夷衣服東走出塞﹐渡過浿水﹐住在秦朝時的城塞﹐其後真番、朝鮮的人民和從燕、齊等地逃亡來的人立他為王﹐都城在王險。

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以聞,上許之,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

惠帝、呂后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衛滿為外臣﹐保護塞外蠻夷﹐不使他們盜邊﹔各位蠻夷君長如果想入見天子﹐不得禁止。惠帝聽聞﹐便准許了﹐所以衛滿得以仗漢朝之威而侵凌旁邊的小國﹐真番、臨屯都服屬於他﹐領地平方數千里。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譙諭右渠,終不肯奉詔.何去至界上,臨浿水,使御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即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將」.上為其名美,即不詰,拜何為遼東東部都尉.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傳到衛滿孫兒衛右渠﹐招誘從漢朝逃亡的人越來越多﹐又未嘗入見天子﹔真番等小國想上書見天子﹐又阻隔他們。(武帝)元封二年﹐漢朝派涉何詔諭衛右渠﹐但衛右渠始終不肯奉詔。涉何歸國時﹐去到邊界﹐面臨浿水﹐指使手下暗殺送涉何歸國的朝鮮王族成員﹐立即渡河﹐飛馳入塞﹐卻奏報天子說﹕「我殺了朝鮮大將。」天子(武帝)聽了很高興﹐便不加查問﹐拜涉何為遼東東部都尉。朝鮮人怨恨涉何,發兵殺了他。

天子募罪人擊朝鮮.其秋,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兵五萬人,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右渠.右渠發兵距險.左將軍卒正多率遼東兵先縱,敗散,多還走,坐法斬.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右渠城守,窺知樓船軍少,即出城擊樓船,樓船軍敗散走.將軍楊僕失其眾,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復聚.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自前.

天子招募罪犯攻擊朝鮮。當年秋天﹐派樓船將軍楊僕從齊地渡渤海﹐左將軍荀彘領五萬兵出遼東﹐兩路進攻衛右渠。衛右渠發兵守著險要之處。荀彘的士兵多數是遼東人﹐戰敗逃散﹐依法當斬﹔楊僕帶領的青州兵(=P)卻先到王險城。衛右渠守城﹐探知楊僕兵少﹐便出城攻擊楊僕﹐楊僕軍敗走。楊僕和軍隊失散﹐在山中藏匿十餘日﹐終於聚集了殘兵。荀彘攻擊在浿水的朝鮮西軍﹐不能戰勝。

天子為兩將未有利,乃使衛山因兵威往諭右渠.右渠見使者頓首謝:「願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請服降.」遣太子入謝,獻馬五千匹,及饋軍糧.人眾萬餘,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將軍詐殺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

天子見兩將不能取勝﹐派衛山為使去威脅衛右渠。衛右渠向衛山謝罪說﹕「我願意降﹐但怕兩為將軍會欺騙、殺害我(之前涉何的事)﹔現在見到天子使者﹐請接受我投降。」派太子去向天子謝罪﹐獻馬五千匹﹐又給漢軍軍糧。太子帶著萬多人﹐各帶兵器﹐剛要渡過浿水﹐衛山和荀彘怕朝鮮人變卦﹐便說太子已經投降﹐隨從不應帶兵器。太子也懷疑衛山和荀彘會不會殺害他﹐於是便不渡浿水回國。衛山回去稟報天子﹐天子因衛山失職殺了他。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樓船亦往會,居城南.右渠遂堅守城,數月未能下.

荀彘擊破浿水的朝鮮軍﹐進軍到王險城下﹐圍其西北。楊僕亦引殘兵來會合﹐駐紮城南。衛右渠堅守城池﹐數月不能下。

左將軍素侍中,幸[註三],將燕代卒,悍,乘勝,軍多驕.樓船將齊卒,入海,固已多敗亡;其先與右渠戰,因辱亡卒,卒皆恐,將心隉A其圍右渠,常持和節.左將軍急擊之,朝鮮大臣乃陰閒使人私約降樓船,往來言,尚未肯決.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樓船欲急就其約,不會;左將軍亦使人求閒郤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左將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計,未敢發.

荀彘是天子近臣﹐心存僥倖﹐所帶領的燕代兵性強悍﹐因為浿水之捷﹐開始驕傲起來。楊僕帶領青州兵﹐渡海時而有不少士兵死亡﹔之前和衛右渠一戰﹐又受戰敗之辱﹐士兵畏懼﹐將令心怯﹐所以雖然兵在圍城﹐但心中卻想議和。荀彘急攻城池﹐朝鮮大臣便偷偷派人約會楊僕﹐說要請降﹐來往傳話﹐但尚未會面。荀彘約楊僕一同進擊﹐楊僕卻想去和朝鮮大臣會面﹐便不答應荀彘﹔荀彘也派人偷偷向朝鮮招降﹐朝鮮卻不肯﹐只肯降楊僕﹔所以二將各懷鬼胎。荀彘以為楊僕前有戰敗之罪﹐現在和朝鮮私通又不招降﹐懷疑楊僕想造反﹐但不敢發作。

天子曰將率不能,前(及)[乃]使衛山諭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決,與左將軍計相誤,卒沮約.今兩將圍城,又乖異,以故久不決.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征)[正]之,有便宜得以從事.遂至,左將軍曰:「朝鮮當下久矣,不下者有狀.」言樓船數期不會,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為大害,非獨樓船,又且與朝鮮共滅吾軍.」遂亦以為然,而以節召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計事,即命左將軍麾下執捕樓船將軍,并其軍,以報天子.天子誅遂.

天子說東征將士無能﹐之前派衛山招降衛右渠﹐衛右渠派太子請罪﹐衛山不能決斷﹐和荀彘又溝通不良﹐最後令和約泡湯。現在二將圍城﹐又不能同心﹐久不能下。於是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去責難二將﹐可以便宜行事。公孫遂去到﹐荀彘說﹕「朝鮮應該攻下很久了﹐不能攻下必有內情。」又說楊僕不肯共同進攻﹐告訴公孫遂他的想法﹐說﹕「現在不殺他﹐恐怕會為大害﹐不止楊僕﹐朝鮮也會來滅了我軍。」公孫遂同意了﹐以天子的命令召楊僕到荀彘軍營議事﹐楊僕一到﹐公孫遂立即下令荀彘的軍士捉拿楊僕﹐合并荀楊二軍﹐回報天子。天子殺了公孫遂。

左將軍已并兩軍,即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相與謀曰:「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獨左將軍并將,戰益急,恐不能與,(戰)王又不肯降.」陰、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復攻吏.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諭其民,誅成巳,以故遂定朝鮮,為四郡.封參為澅清侯,陰為荻苴侯,唊為平州侯,長[降]為幾侯.最以父死頗有功,為溫陽侯.

荀彘合并兩軍﹐即急攻王險城。朝鮮丞相路人(好名字=.=)、韓陰、尼谿(應是地名)長官衛參(史書中無姓﹐應是衛氏王族)、將軍王唊合謀說﹕「當初想投降給楊僕﹐楊僕現在被誅殺﹐只剩荀彘並領兩軍﹐戰況越來越急﹐投降恐怕他不肯﹐大王又不肯投降給荀彘。」韓陰、王唊、路人都逃亡投降到漢朝。路人在逃亡路上死了。元封三年夏天﹐尼谿長官衛參派人殺死衛右渠﹐投降漢朝。但王險城尚未攻下﹐衛右渠的大臣成巳反抗﹐攻擊投降的官吏。荀彘派衛右渠的兒子衛長降、路人的兒子路最勸諭朝鮮人民﹐殺死成巳﹐於是平定朝鮮﹐分其地為四郡。封衛參為澅清侯﹐韓陰為荻苴侯﹐王唊為平州侯﹐衛長降為幾侯。路最因為父親的死﹐頗有功勞﹐封為溫陽侯。

太史公曰:右渠負固,國以絕祀.涉何誣功,為兵發首.樓船將狹,及難離咎.悔失番禺,乃反見疑.荀彘爭勞,與遂皆誅.兩軍俱辱,將率莫侯矣.

以下是司馬遷的評語﹕衛右渠負固不服﹐抗拒大漢﹐令國家滅亡。涉何貪功而掀起戰爭﹐實是兩國兵劫的禍首。楊僕兵微將寡﹐到戰敗時卻獨自逃走。後來想和朝鮮交涉﹐卻反被懷疑。荀彘想爭功﹐最後和公孫遂都被誅殺。燕齊兩軍都受盡羞辱﹐將士們別想封侯了。

大家請指正一下﹐改天再加上感想。 wink.gif







[註一]在中國史書中﹐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衛滿只說是「燕人」﹐但照文理看﹐應該是漢人。但我看過一本韓國的史書﹐卻說箕氏和衛氏王朝都是朝鮮人。我都是傾向於相信中國史籍。

[註二]「外徼」二字﹐不太明白﹐請高人指點指點。

[註二]「左將軍素侍中﹐幸」﹐不太明白﹐請高人指點指點。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秋盈
發表於: Mar 13 2005, 05:46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QUOTE (懶蛇 @ Dec 3 2004, 05:38 AM)
[註一]在中國史書中﹐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衛滿只說是「燕人」﹐但照文理看﹐應該是漢人。但我看過一本韓國的史書﹐卻說箕氏和衛氏王朝都是朝鮮人。我都是傾向於相信中國史籍。

[註二]「外徼」二字﹐不太明白﹐請高人指點指點。

[註二]「左將軍素侍中﹐幸」﹐不太明白﹐請高人指點指點。

「徼」有邊界、邊塞之意,「外徼」即外圍的邊塞。

「幸」,可能有得到皇帝寵信之意。因前文說他是皇帝近臣,自恃恩寵;又因士兵新勝而驕,故而猛攻衛右渠的都城。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秋盈
發表於: May 29 2005, 15:05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最近因為沉迷《大長今》,對韓國古代歷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了李氏朝鮮外,唐末五代時結束「後三國」時代的王氏高麗也是韓國重要的朝代之一。我翻過《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宋史》有關的記載,但都十分簡略,語焉不詳。陶晉生教授的《宋遼關係史研究》也有一章論及北宋與高麗的關係,但側重商業和文化交流方面,只能算是一鱗半爪。

想請教各位,如果想研讀韓國古代的歷史,不知有沒有現成的入門書或資料可以參考?謝謝。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懶蛇
發表於: May 29 2005, 17:07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我手上有一本《韓國史大觀》﹐是在商務印書館買的﹐係韓著中譯。書中的資料尚算詳盡﹐由遠古時代到現代都有提及﹐並且附有歷代君主年表﹐但因為原文是韓文﹐翻譯成中文之後總是有點怪怪的﹐而且作者似乎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在某些地方可能會看得不舒服。

其實去一些大型書店﹐在東亞歷史區看看﹐不難找到有關韓國歷史的書。

其實我覺得前三國時代也算是頗為重要。現在漢城的韓名也是新羅古都的簡稱。而親唐的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也決定了往後幾百年高麗/朝鮮的事大政策。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秋盈
發表於: May 29 2005, 23:57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QUOTE (懶蛇 @ May 30 2005, 01:07 AM)
我手上有一本《韓國史大觀》﹐是在商務印書館買的﹐係韓著中譯。書中的資料尚算詳盡﹐由遠古時代到現代都有提及﹐並且附有歷代君主年表﹐但因為原文是韓文﹐翻譯成中文之後總是有點怪怪的﹐而且作者似乎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在某些地方可能會看得不舒服。

其實去一些大型書店﹐在東亞歷史區看看﹐不難找到有關韓國歷史的書。

其實我覺得前三國時代也算是頗為重要。現在漢城的韓名也是新羅古都的簡稱。而親唐的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也決定了往後幾百年高麗/朝鮮的事大政策。

問題是,我最近在香港的大型書店(包括商務)和公共圖書館也找不到韓國通史之類的書了,專論現代史的倒有不少,所以有此一問。其實,多間書店歷史專櫃的書量和品種也愈來愈少了,不知是甚麼原因,總之令我很不爽。 sleep.gif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懶蛇
發表於: May 30 2005, 00:31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QUOTE (秋盈 @ May 29 2005, 07:57 PM)
問題是,我最近在香港的大型書店(包括商務)和公共圖書館也找不到韓國通史之類的書了,專論現代史的倒有不少,所以有此一問。其實,多間書店歷史專櫃的書量和品種也愈來愈少了,不知是甚麼原因,總之令我很不爽。 sleep.gif

.................試試網上訂購吧。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黃巾小賊
發表於: Sep 1 2005, 14:41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小賊閒來此終要搞一搞事)

這算是拾趣嗎? twisted.gif

後漢書

志第十三 五行一 貌不恭淫雨服妖雞禍青眚屋自壞訛言旱謠狼食人
志第十四 五行二 災火草妖羽蟲孽羊禍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大水水變色大寒雹冬雷山鳴魚孽蝗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地震山崩地陷大風拔樹螟牛疫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射妖龍蛇孽馬禍人痾人化死復生疫投蜺
志第十八 五行六 日蝕日抱日赤無光日黃珥日中黑虹貫日月蝕非其月

志第十五內容中更有:

魚孽,劉歆傳以為介蟲之孽,謂蝗屬也。
注:
月令章句:「介者,甲也。謂龜蟹之屬也。」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Sep 1 2005, 15:30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小賊兄想談《五行志》哪方面的話題? biggrin.gif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Sep 1 2005, 15:42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神經翰
發表於: Sep 3 2005, 05:53  
Quote Post


Unregistered










無咩既,

佢只係一次過拾到"狼"啦,"蛇"啦,"羊"啦,"魚"啦,雖然無"鷹",但係有"赤",仲有"介"添,然後就拾到D白目式既樂趣

所以未歸入讀史拾趣囉!
Top
黃巾小賊
發表於: Sep 3 2005, 07:53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對呀!這背後其實是有個頗白木的心態,真是「識話人唔識話自己」。 sad.gif

我覺得某些沉底中的主題很好,比起近來大部分主題都更能代表敦煌城,更能裝門面,更能吸引到高質素的訪客,常常都想把它們灌上來,可惜自己料子有限,近來又沒有專注在這方面,所以只好隨便找些東西借題發揮。乖的小木頭千萬不要學。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74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