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2) 1 [2]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Closed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三國志校對所依版本討論
黃巾小賊
發表於: Dec 3 2007, 15:01  評價+1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公孫淵傳》注有兩處出現「紆青拖紫」一詞,一處是「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注引《魏略》載赦公孫淵公文,另一處是「遣使者持節......侵擾北方」注引《魏書》載公孫淵令官屬上書。

電子版文字數據模式,前者作「紆青施紫」,後者作「紆青拖紫」。查看原文圖像模式,實兩者都似「拖」字,文字數據模式有誤。(見下圖)
中華書局校點本第二版亦誤把後者作「紆青施紫」。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Dec 3 2007, 15:02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黃巾小賊
發表於: Dec 3 2007, 16:03  評價+1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又《陸績傳》注引《姚信集》有「苟懷懿姿」一句,中華第二版誤作「荀懷懿姿」。

我在電子版搜尋的時候才注意到,有「苟」與「茍」之分,兩個是不同的字。字形上的分別似乎在草花頭,倉頡碼同是「廿心口」,前者是1,後者是2。在現今的中文輸入法裡,顯然1是常用的那個。

匆匆在電子版搜尋了《康熙字典》的解釋: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最後一張圖說的是應是第一張圖中的「苟」(廿心口1),但從字形上看卻仍似「茍」(廿心口2)。按其解釋,我平日常用的,「苟且」、「苟同」等詞都應該是「茍」(廿心口2),而非「苟」(廿心口1)。

有人可以解釋一下這些字形嗎?在現今社會裡平日還需要分清楚嗎?「苟且」、「苟同」之詞已經改用「苟」(廿心口1)了嗎?還是某些電腦字體或印刷字體裡的「苟」形(廿心口1)雖然看似跟音殛的那個字一樣,其實並非出於那個字,只是「茍」(廿心口2)的變體?

兩字字形如此相近,但在電子版卻未被納入「漢字關聯」,連「正偽」關係也沒有。《陸績傳》注之文,文字數據模式當作「茍」(廿心口2)。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又再以「X且」搜尋《三國志》注:

「苟」(廿心口1)結果一項: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茍」(廿心口2)結果三項,例如:

user posted image

user posted image

其餘是《鍾繇傳》注的兩處。

從這些搜尋《三國志》和《康熙字典》的經驗,我覺得電子版文字數據模式對此二字的分辨並不仔細,又或是古籍編印時二字易混淆,所以不可就此跟從。如果現今仍須明確分辨兩種字形的話,亦應自己按文理推斷。

那麼,上文《陸績傳》注的例子,是否也是原來應該用「茍」(廿心口2),現在卻多數被寫成「苟」(廿心口1)?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Dec 3 2007, 16:39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3 2007, 17:51  評價+1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簡單回應:

「苟」與「茍」一直都相混。《說文》:「苟,艸也。」又云:「茍,自急敕也。」古人用這兩個字,大抵是「苟」用作實詞,有隨便、胡亂的意思,如「苟且」;「茍」用作虛詞,有假如等意思。《陸績傳》注引《姚信集》「苟懷懿姿」,揆之上下文意,以作「茍」為是。不過「苟」「茍」相混,非自今始,沒有必要改過來。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黃巾小賊
發表於: Dec 6 2007, 14:29  評價+1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先謝過諸葛兄解說。

另外關於殿本(乾隆四年校刊)與文淵閣四庫本,見過兩種真正會被視為殿本的版本後,我發現文淵閣四庫本雖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殿本,但亦偶爾可找到不同之處。
譬如,薛綜有子薛珝,其名有異文為「翊」,主要見於《三國志》目錄,以我所見,殿本、百衲本、汲古閣本(毛本)、文淵閣四庫本目錄皆作「翊」,中華書局校點本目錄亦沿此誤。之所以認為「翊」為誤,因各本《孫晧傳》、《薛綜傳》內文差不多全作「珝」,校點本《晉書》亦作「珝」,只有文淵閣四庫本於《薛綜傳》「翊弟瑩」一句有異,此句殿本亦作「珝」。
又吳金華的著作指校點本目錄之誤是承金陵活字本,實又見多本皆如是,令人困惑。盧弼《三國志集解》目錄作「珝」,無相關注釋。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Dec 8 2007, 11:05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黃巾小賊
發表於: Dec 8 2007, 10:23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再跟進「毌丘」此複姓,之前講過有「毌」、「毋」、「母」三種寫法,歷來是存在爭議的。

僅就《三國志》來說,盧弼《三國志集解》本、中華書局校點本都可說是作「毌」。我想現存的或可從資料中窺探其貌的舊本中,可能只有清代部分版本以「毌」為主(清代前的版本及殿本均不似以「毌」為主),而為集解本和中華校點本所沿襲,或兩本只是純粹按近人之說作出修改。 修正:此說有誤。

但我從中發現,「毌」字亦不止一種形態,故特作以下紀錄。

現在我先將「毌」字分成A、B兩形。本來我還想加上圖片說明,但因一些技術問題,暫時無圖。
A形:底部橫劃不向右手邊突出,有些書中左右兩豎劃會明顯突出底部。
B形:底部橫劃向右手邊突出,而右手邊豎劃不突出底部,仿如「毋」字被砍去從底部突出的勾劃等。
在電腦字體裡,譬如「毌」字轉成新細明體則是A形;轉成標楷體則似B形,只是底部橫劃突出沒有中部橫劃那麼多。

排印本《三國志集解》(據中華書局影印本)原文字體為A形,注釋細字為B形。其《毌丘儉傳》最首注釋有引述那些爭議,從文理可推斷均屬一字,必有別於「毋」、「母」。

中華書局校點本第一版(樣本為最後的第5、6次印刷)用A形,第二版(樣本為最初的第7次及較近的第15次印刷)用B形。第5次印刷在1973年,第6次印刷在1975年,進入第二版的第7次印刷在1982年。

但最混亂的莫過於中華書局校點本《晉書》,以下根據1974年初次印刷。
全書有作「毌」或「毋」。而「毌」字A、B兩形皆有,而且不論哪一形,字體都顯得比其他字較小,有縮在上端的感覺,所以其B形的確會惹人猜想,是否「毋」字缺了底部突出的部分,而校點本《三國志》就沒有此情況。這種混亂情況不知是否沿自舊本。

例子如下:
《景帝紀》有「毌丘儉」(B形)三處。又校勘記提到「毌丘儉傳」,其「毌」字形態特異,底部橫劃及兩豎劃皆突出。
《文帝紀》有「毌丘儉」(B形)兩處。
《天文志下•月五星犯列舍》有「毋丘儉」一處。
《天文志下•妖星客星》有「毌丘儉」(B形)兩處。
《禮志中》有「毋丘氏」三處、「毋丘儉」一處,俱在同一段落。
《文苑•伏滔傳》有「毌丘襲亂」(A形)一語,其「毌丘」應指毌丘儉。
《后妃下•明穆庾皇后傳》有「毌丘氏」(A形)兩處。
《成帝紀》有「毋丘奧」一處。
《周訪傳》(周撫事)有「毌丘奧」(A形)一處。
《廢帝海西公紀》有「毋丘暐」一處。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Dec 11 2007, 13:21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黃巾小賊
發表於: Dec 11 2007, 12:38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想了一想,之前說文淵閣四庫本目錄應作「毋」,電子版不反映原貌;又說清代前的版本及殿本均不似以「毌」為主;這些或者是缺乏知識的武斷。

user posted image

舊本之中有不少字形都像上圖,似「毋」字中間一撇不穿過底部橫劃,我覺得似「毋」,但其實是否應該這樣判斷呢?

這個或者應算是一種特異字形。或者通常會被人當作「毌」。

再補:原來我一直看漏了張元濟《三國志校勘記》備註中有眉批云該字「不從母毋」。
因為亦有批云「母當作毌」,所以四字皆出現。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Dec 11 2007, 13:37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lzxzyhy
發表於: Mar 6 2009, 13:16  
Quote Post


出世


發表數: 3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6-2009

活躍:0
聲望:1


蘇傑博士師從吳金華教授,學風和表達都極似其師,對中華書局陳乃乾先生校點本《三國誌》很瞧不起,指責陳先生對《三國誌》不熟悉。《〈三國誌〉異文研究》一書,繼承了這種看法。平心而論,中華本流行這麼多就是一個好證明,其校點質量並非傳說中那麼糟糕。吳教授校點的岳麓版就不見得比前者更流行,除了是用簡體字外。
吳教授指責《三國誌》沒有校勘記,這硬實是一個缺點,但後附的《校記》是根據前人的說法作出的選擇,也可以算作校勘記了吧,只是沒有寫出各個版本的異同而已。另外一個是,中華本沒有指出底本,吳教授認定是金陵書局活字本,並稱底本錯誤良多。
吳金華教授目前公開出版的關於《三國誌》的幾本著作,我都買到了,特別是《三國誌校詁》特別難買到,此書很少談論版本問題,因爲此時他沒有見到易培基先生《三國誌補註》和張元濟先生《百衲本〈三國誌〉校勘記》,所依靠的僅有盧弼先生《三國誌集解》,因此就《三國誌》本文中的一此疑難之處作出解釋。
本來也想買到一本《百衲本〈三國誌〉校勘記》,可是沒有底本,也就不打算購買了。


--------------------
請多指教!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2) 1 [2]  Closed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65 ]   [ 13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