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轉貼]日本明治維新27年—中國記者的記錄
Alexchan
發表於: Dec 27 2003, 07:02  
Quote Post


據點兵長
************

發表數: 2,404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0
聲望:129


陳士銘(1895)東京報導
  (上世紀末,中日兩國在海上爆發了一場“甲午戰爭”,中國的清廷戰敗了。第二年,即1895年簽署的《馬關條約》,逼使中國把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改寫了亞洲的近代史。
  引人深思的是,堂堂中華大國,為什麼會敗給一個本來被瞧不起的“小日本”?日皇明治在1868年開始推行的維新運動,為何在短短27年內就能富國強兵?而幾乎同一個時候的清朝洋務運動卻為何以失敗告終,之後光緒的“變法”,為什麼在百日之內便全面垮臺?
  本報訪員經歷時光隧道,觀察日本在維新運動中的氣象,也和日相伊藤博文作了訪問,力圖為讀者揭開這百年之謎。)
  日清甲午戰爭後的日本,已不再是東洋侏儒了。
  這是繼1868年採訪明治維新新聞之後,記者第二度到日本採訪時的第一印象。
  重返首都東京,發現到市容已大為不同,如今顯得更洋氣十足。西洋建築在神田和銀座一帶四處林立,一排排的煤燈甚至電燈佇立在街道兩旁,與明治初期簡陋木屋鱗次櫛比,汙渠泥路縱橫交錯的東京相比,恰成強烈對照。記者還發現,在東京和神戶之間,已經有了蒸氣火車川行。
  日本人的文化生活面貌也都變了,不再向中國看齊,而是崇尚西洋文化。據記者觀察,日本許多年輕男女已改穿洋服,玩棒球和西洋樂器。明治政府還特地建造類似洋式俱樂部的鹿鳴館,讓官員通過館內的舞會學習西洋社交禮儀。據說連明治天皇也搭上“文明開化”列車,在公共場合改穿西裝,並剪掉髮髻留起西式髮型。
  相隔僅僅27年,日本已經歷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令人刮目相看。猶記得上次採訪時,日本還是個尊崇儒教的封建保守國家,面臨內憂外患的威脅。
  當時掌權的德川幕府昏庸無能,對內無法解決官員貪污,物價飛騰和社會上貧富懸殊的問題,對外無法抵禦自1850年美國“黑船”艦隊靠岸以來,歐美列強所施加的種種軍事壓力,結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
  一些中下層武士為了避免日本步上滿清中國的後塵,便擁立當時年幼的睦仁太子為天皇,並在1868年以動武要脅,迫使德川幕府還政於睦仁。睦仁太子即位後,定年號為“明治”。“明治”取自中國《易經•說卦篇》的“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新天皇希望日後自己能像聖人那樣廣納眾議,明察治國。
  果然新政府成立後,便積極推展國家現代化的事業。其中,最令人稱道的就是1871年的岩倉遣外使節團了。這個使節團幾乎出動了“半個明治政府”,用近兩年的時間考察了歐美12個國家的各種制度,如此大規模的高官出洋考察不僅是世界創舉,而且是在新政府誕生不久,政權基礎未穩時進行,充分反映出日本人好學心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恰恰是當時滿清中國所缺乏的。
  這回重訪,記者發覺日人學習西方的熱忱並沒有冷卻下來。例如,與滿清繼續推行科舉,文人唯讀四書五經不同的是,日本允許各地開辦西式學校傳播新知識。在東京神田和日本橋一帶,這類新學校比比皆是。在東京專門學校、明治法律學校(今明治大學的前身)和東京專門學校(今早稻田大學的前身)等,甚至聘有歐美等國學者傳授外語和數理等知識。
  在東京神保町的一家書店,老闆田中告訴記者,像思想家福澤諭吉的《勸學》、田口卯吉的《日本開化小史》以及赫伯特•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等書都很暢銷。他說:“它們的共同點是思想性高,有助激發我們對海外事務的興趣,特別是對西方新思潮的認識。”
  不過與此同時,記者也覺察到日本有軍國主義膨脹的傾向。翻閱時下日本報章,便可讀到大量倡導日本應建立勢力圈來保衛本身安全的輿論。
  在橫濱港,記者看到一艘艘剛從中國渤海凱旋歸來的日本炮艦,徐徐航經東京灣。一名浙江來的中國留學生王明坦言:“戰勝中國後,我感覺日本舉國上下,迷信黷武擴張的氣息更濃了。”他說,自己為亞洲其他國家未來的處境擔憂,包括中國。
中華民族最深沉的長歎︰日本能,中國為何失敗?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以後,明治政府從1870年起就大力進行國家軍事現代化計畫,而滿清中國也在這段期間展開建設新軍的洋務運動。中日兩國大約在同時推行富國強兵的工作,但日本最終能一躍而成為亞洲唯一強國,中國則始終積弱不振,並繼續遭列強欺壓。兩國變革結果迥異,實在值得令人深思。
  伊藤博文作為明治維新的主導人物,對於日本維新能一舉成功深有體會。這位出生於長州(現山口縣)的日本首相,幕末時期曾偷渡到英國,在倫敦大學專修西方政治、軍事和法律學半年,從中意識到日本開國學習西方的迫切性。回國後,他先是投身到反幕尊王運動,跟著在明治時代致力於推行國家的現代化事業,終在19世紀末見證了日本以武力擊敗中國,幾年後又勝俄國,逐步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殖民枷鎖。
  伊藤博文在與清廷代表李鴻章簽下馬關條約後,曾自豪地說:“經這場日清戰爭,西洋人相信不會再把日本國旗中央的紅球比喻為一塊封住信封的紅蠟印,以嘲笑日本的鎖國落伍。相反的,日本國旗將回復原來的意義,紅球將象徵一顆東升的太陽,與世界各文明國家為伍,不斷地向前和向上移動。”
  他認為,明治維新成功是日本致勝的關鍵因素。明治政府在1868年開始推行的全盤自強計畫,如“文明開化”、“殖民興業”以及“富國強兵”等,一掃了日本在文化、經濟和軍事上的頹勢。
  他解釋,“文明開化”就是模仿西方,在全國開辦小、中、大學和各類專校,讓各階層子民都有機會學習先進的西方知識。在“殖民興業”,是從歐美聘請大量專才,以促進本身工業發展和改善國內基礎設施,並積極扶植民間企業的成長。至於“富國強兵”,則是依照西方軍制組織現代化國家軍隊,並自力發展新式槍炮和炮艦的生產工業,以達到自立自強的目標。
  談到中國,伊藤博文不禁搖頭興歎。他對兩國的維新運動作了比較並分析說:“儘管兩國都進行改革,但在接受西洋文化的態度上,卻有很大不同。例如,明治政府在維新後不久便組團出使歐美,實地考察,滿清官員卻一直沒這麼做。”
  他指出,日本是個島國,自古以來都進行文化輸入,具有模仿他國文化的悠久傳統,因此比較不會抗拒外國事物。實際上,早在幕府末年,日本南方諸藩就已經引進西洋近代軍事科技,這是明治維新後引進大量西方文化的基礎。
  反觀中國人,傳統文化包袱太沉重,長期以來尊崇儒家思想,已養成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不但不容易接受近代西洋文化,復古的意識還格外強烈。
  伊藤博文認為,由於接受態度不同,兩國的維新自強無論在效率和深度方面都不一樣。在列強進逼威脅下,日本舉國上下都體現出強烈的危機意識,對全盤西化全力支持。
  相反的,中國人並沒有從鴉片戰爭中吸取教訓,到19世紀末仍然鄙視西方科學文化。以清廷的洋務運動來說,追求的也只是表面的船堅炮利,根本不敢碰及思想改造。縱是如此,運動在朝野還是遇到阻力。不少士大夫就以中國是“天朝上國”為由,指洋務運動支持者為漢奸,甚至頑固到“寧可亡國,不可變法”的地步。可想而知,改革往往淺嘗輒止,似新實舊。
  伊藤博文還以他的中國學弟嚴複的遭遇,說明清廷的無可救藥。嚴複曾留學英國海軍學校,成績比他優異,回國後卻得不到重用,只能淪落到坊間翻譯書籍過活。
  另外,甲午戰爭爆發前,他收到的諜報顯示:中國炮艦體型雖比日本的龐大,但大量軍餉竟然被慈禧太后挪用來修建頤和園,一些又被貪官中飽私囊,結果不少炮彈只能以沙石充當炮灰,根本不堪一擊。
  談到勝利的意義,伊藤博文這樣總結:“日本代表的是近代進步勢力,中國則是傳統守舊勢力的主要代表。甲午戰爭就是進步和守舊勢力的一次交鋒,是文明和野蠻國家的較量。日本獲勝恰恰象徵了進步文明的凱旋。”
新聞背景︰幕府曾是權力中心
  “幕府”指的是日本西元12至19世紀末期間,與天皇朝廷並存的將軍政府。西元1185年,源賴朝取得全國軍事霸權,7年後稱將軍,在鐮倉首立幕府,掌握軍事、行政和司法實權,導致了天皇朝廷權力從此長期式微。
  鐮倉幕府統治日本200多年後垮臺,足利尊氏1336年在京都室町建立幕府,史稱足利幕府或室町幕府。這個幕府後來因軍閥割據而日益衰微,在1603年由德川家康另創江戶幕府。
  德川幕府是日本史上極為強大的中央政府,不但操縱天皇,控制地方諸藩,而且也掌管外交事務。直到1867年,德川末代將軍慶喜在地方尊王反幕府的壓力下,被迫把軍政大權奉還天皇,日本的幕府時代至此才結束。
拾遺︰日本輸出文化與妓女
  明治維新成功,對亞洲輸出的不只是商品。
  在明治年間(西元1868年至1912年)走訪亞洲各地,記者觀察到大量日制漢語辭彙正經由留日學生帶回漢語故鄉中國。像“世界”、“民主”、“經濟”、“科學”和“哲學”等等的日制學術辭彙,已為中國學界引進新知識作出貢獻,同時也幫了記者的寫稿工作一個大忙。
  此外,在亞洲各主要城市,記者看到了日式人力車穿街過巷。
  這種交通工具由日本人發明,在明治二年的東京首次亮相,過後竟風行亞洲許多地區,直到20世紀才逐漸為汽車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期間走訪各地的日本街,記者發現到多數日裔移民都是妓女。這些妓女主要來自九州南部貧困地區,當時東從中國上海西至非洲東部都有她們的足跡。在新加坡,她們聚居在梧槽路和惹蘭勿刹之間的地帶。
  日本婦女在異鄉的悲慘迎送生涯,與明治日本的開化求強形象成了強烈對照。
未來人說:亞洲之幸與不幸
  19世紀中葉的日本,仍然是封建社會,發展水平和中國差不多。但明治維新不過幾十年,整個國家竟然脫胎換骨,成為亞洲一流強國。
  日本民族的“奇跡”,還包括侵華和太平洋戰爭雖然失敗了,但並沒有倒下去。戰後30年不到,日本便從廢墟中崛起,成了世界的經濟動力源之一。如果說明治的維新還差了一步,這一步在本世紀下半葉,基本上完成了。
  日本富強,是亞洲之幸,不管你信不信“雁行理論”,起碼在心理上,它樹立了一個亞洲民族也能和西方爭一日之長短的典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軍國主義的幽靈,始終在亞洲人心目中揮之不去。
  真正領導亞洲,日本行嗎?
  也許,這個太陽的民族還差一步:就是另一場心靈的維新。

原文
http://www.hk-place.com/vp.php?board=3&id=15-1

本篇文章已被 Alexchan 於 Dec 27 2003, 07:51 編輯過
PMUsers Website
Top
紀靈
發表於: Dec 29 2003, 03:17  
Quote Post


七品官
******

發表數: 493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01-2003

活躍:3
聲望:46


慈禧該死!!!~~~
海軍經費都可以搶左去......吉野明明係中國o既都讓埋被日本,D艦舊到開炮震爛自己個艦橋都無$維修,經遠來遠支尾炮十世都無$裝
貪官更該死!!!~~~
買埋d劣質炮彈,勁多炮彈打中唔爆炸
天啊~可是世界第4的海軍呀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36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