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2) 1 [2]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精]香港的困境
Leaf
發表於: Oct 14 2009, 20:29  評價+3
Quote Post


請開金口
************

發表數: 3,51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4
聲望:428


「香港的困境」補充證據

四代香港人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html

不少資深中環友,都是呂大樂筆下的「第二代香港人」(以下簡稱「第二代」,即 1946-1965 年間出生)。英文的說法是 Baby Boomer,即是「戰後嬰兒」。他們也許在內地出生,然後隨父母(戰後來港的「第一代香港人」)南下(例如:陳冠中1952-),又或者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他們於七十年代初大學畢業,受過殖民地英語教育,畢業之後剛好遇上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而中國大陸依然重門深鎖。

「第二代」當中,有些(尤其是港大校友)加入港英政府做政務官(例如:任志剛 1947-),有些加入商界(尤其是老牌英資公司),從 Management Trainee(行政練習生)做起(例如:張永霖 1948-),然後沿著企業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們得享天時、地利、人和,步入中年之後,不少人在事業上都有一番的際遇和成就。好運的話可以被港英政府收編,晉身統治階層分享權力,差一點的也可以成為專業人士,過著舒適體面的中產生活。

呂大樂指出,「第二代」生於匱乏的戰後年代,他們通過以淘汰考試為主導的精英教育制度的考驗,視競爭為人人均需要服從的鐵律,並且(在上位後)將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 (Law of the Jungle) 發揚光大。呂大樂 (1958-) 自己也是「第二代」,在<四代香港人>中卻狠批「第二代」,認為他們在成長期間得到社會提供許多機會,上位之後卻沒有擔起歷史使命,為下一代提供一個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對年輕一代亦缺乏包容。

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是一本好書,薄薄的袋裝書,不夠一百頁,很快讀完,而且書價便宜(三十元),是港式茶餐廳的套餐價錢。這本書觀察敏銳,道出不少香港人的心聲,因此在主流傳媒以及互聯網世界都引發不少討論。學者著作能夠雅俗共賞,引起廣泛的迴響,在香港來說是異數,非常罕見。不少評論都指出,這本書的主角(或者應該說是大奸角),其實是「第二代」。

「第二代」犯眾憎,不但因為他們虛偽,而且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了別人的下一代。是香港人都知道,「第二代」裡面當官的一群,不但沒有為下一代造就發展空間,而且過河拆橋,一手拆毀曾經協助自己向上爬的社會階梯。九七之後,他們為了向偉大祖國投誠示忠,推行各項教育改革(例如:母語教學、微調方案、愛國教育、通識教育、三三四學制),令出身寒微的「第四代」(1976-1990 年出生) 成為白老鼠和公認的次貨,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能力,再無出頭的機會。香港家長提起教育改革,無不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正如呂大樂所指出,九七之後,「第二代」就算受到勞動市場的衝擊,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當中的高官或者高層,透過推行彈性僱佣制度、合約制和降低入職起薪點等各種措施,有效地肥上瘦下、成功自保。他們的下屬「第三代香港人」(即 1966-1975 年間出生) 因此被合法地剝削和壓迫,無法規劃自己的事業與人生。第三代上位無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從小被灌輸的「香港夢」(不論出身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以及向上爬)破滅。呂大樂說,「第三代」比「第四代」更懂得「第二代」的語言(包括理解字面意思以及推敲弦外之音),但是討厭他們的虛偽,只是苦於缺乏權力和金錢,難以抗衡。

換言之,「第二代」同時犧牲「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利益來自保和自肥。九七之後的香港當權者,跟內地的官員一樣,吃祖宗的老本,斷子孫的後路。他們的做法十分符合中國國情,證明香港正在迅速大陸化。

第二代對就業市場的貢獻

而「第二代」對就業市場的貢獻是:十年教改,公營教育體系已經爛透,無可救藥,中產家長以及大機構(尤其是跨國企業和投資銀行)已經對港產的大學生失去信心。於是出現一個非常諷刺的現象:港產的大學生,在自己的地方,給自己人歧視。連我這個「第三代」隊頭,拿著本地老牌大學的陳年學歷,若干年前見工時也聽過以下的說話(來自一個扮演獵頭族的鬼婆):We prefer overseas graduates because they have the same wave length with our clients. 我的答案是(笑笑口):So you are suggesting that I am ET? (按:那份工應該是「假盤」,鬼婆見我旨在`料,因此母須同佢客氣。)

今時今日,有理由相信歧視本地學歷的情況只會有增無減。這個暑假,出身普通家庭的「第四代」,拿著九七後的本地大學學歷,到各大機構見工,會有甚麼際遇,可以想像。想聽年青人的心聲,請到本地各大網上論壇,然後點擊「求職面試」。

「第二代」當然明白自己所幹的好事,也很清楚就業市場的狀況。私底下,他們對求職面試的看法非常負面,我認識的一位銀行界前輩就講過:「叫我去見工,咪即係送上門俾人玩!」(廣東話:俾人玩=被欺負)他的另一金句是:「後生仔出\做O,千祈唔好諗住有O學!」(年青人出來社會工作,千萬不要期望可以學到甚麼!)從小朋友的角度看,他正一「屎忽鬼」(廣東話:屎忽=屁股,「屎忽鬼」乃英文 Asshole 之港譯)。前輩是典型的「第二代」,七十年代初本地老牌大學畢業,一輩子服務同一間銀行,從未轉工,有份賣「累埋兄弟」。前輩於金融海嘯之後退休,如今生活優悠。

正是:殺人放火金腰帶。

上了位的「第二代」通常把求職面試當做一場戲,又或者純粹程序上的需要,他們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幕後的權力爭逐之上,因為他們都是典型的「政治動物」(Political Animals)。上文提及的左丁山(香樹輝)在<蘋果日報>的專欄<GG 細語>中,寫到金管局總裁的任命,是這樣說的:

「凡係大機構招聘,即使在報紙賣晒廣告,從來都係形式,有頭有面有料之人,除非突然間W,絕對唔會主動自動寫求職信N,梗係獵頭公司打電話上門游說,先至夠塵啦。劉健儀劉江華等人話要向寫W百幾封求職信仍未找到職位的人交代,實在令人發笑,呢類人士即使值得同情,亦冇理由有資格做金管局總裁NF。大機構搵到獵頭公司,其實已係心中有人,搵獵頭族代勞做場戲而已,又或者叫獵頭族搵十幾個人\揀怴A你估真係自動寫信應徵就得呀?」

直升機父母替兒女鋪路

以「第二代」的心態,當然不會容忍自己的孩子(第四代)在求職的過程中受盡奚落和欺凌,然後打一份月薪幾千元的 Dead-end Job,又或者做幾乎沒有底薪的推銷員,被老闆灌輸各種不良銷售手法,然後向老弱婦孺偷呃拐騙,萬一達不到指標就變成欠貴利,立即有(同一個老闆轄下的)財務公司上門收數。「第二代」口中說競爭是硬道理,擁護自由市場的規律,服膺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但是私底下絕對不會由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面對就業市場的惡劣形勢,他們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坐視不理。

「第二代」於是會動用自己的人脈關係為兒女尋找暑期實習工、全職的工作機會、生意夥伴以及投資者,甚至結婚的對象(因為婚姻也是一盤生意,是財富轉移的大好機會)。他們會透過「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展示自己的人脈關係,明確地告訴兒女的未來僱主(或者買家),自己是那一個小圈子的人,如果你僱用我的兒女,會有甚麼好處 (即是利益交換)。同時藉此機會,警告兒女的未來上司和同事,不要欺負我的心肝寶貝。他們也會自掏腰包,為兒女在主流傳媒購買版面或者時段,爭取曝光的機會,藉此提高知名度。他們亦會為兒女安排個人專訪、出書和製作商品。如果兒女選擇創業,他們也會出錢出力幫到底。

上了岸的「第二代」,比一般的中產父母更加著緊兒女的前途,更擔心兒女會成為惡性競爭的失敗者,也更害怕兒女向下流動。因為在港式思維中,這樣不但意味著他們為人父母的失敗,也意味著整個家族步向衰落,當中牽涉到許多利益分配(例如:政界、商界以及功能組別中地盤的劃分),不單是面子的問題。有錢有面、有權有勢的人比一輩子挨窮的人更怕窮,更怕淪落,這個道理,務實的香港人一定明白。「第二代」都是「直升機父母」 (Helicopter parent),Hands-on 到不得了,從子女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孩子的頭頂盤旋不去。他們向來積極介入、規劃和管理子女的人生,而就業是人生的重大關口,更加不能不管。

曾蔭權 (1944-) 就是一個好例子,九七前他涉嫌利用官威向醫務委員會施壓,藉此保障兒子的前途。1995 年政府通過<醫生註冊修訂條例>,當時曾蔭權的長子(曾慶衍1976-)正在英國修讀醫科。1996 年 10 月,曾蔭權用財政司辦公室的官用信箋,致函醫務委員會主席楊紫芝,指新法例推行過急,海外學子根本沒有時間作相應安排,促請醫委會修例,豁免海外醫科畢業生,免他們回港後要考試後才能執業。事件曝光後,曾蔭權強調自己無意以官職身分影響官員修例,但又說政府會協助醫委會修例。他是否公器私用,自己想。

相比之下,向來進退有度的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 (1952-) 就聰明得多。今年六月中,他主動致電商業電台的烽煙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分享對正生書院的看法。起初他心平氣和,但是當談到在電視上看見正生書院的學生哭泣,肥馬(馬時亨的外號)立即曬下男兒淚,在大氣電波中邊哭邊說:「點解咁樣對我JN年輕人?咁樣傷害佢J?係香港人N悲哀。」大半生縱橫財經界的肥馬為誤入歧途的年青人仗義執言,令不少人對他另眼相看。七月初(即是兩星期後),由馬時亨長女馬露明所創辦的 JEMS 教育中心正式開幕,根據傳媒的報導,該中心致力「為每位小孩帶來最大的潛能,通過為六至十二歲小孩提供的道德觀、社交概念及公民意識教育令他們成為年輕小領袖。」肥馬的哭腔跟他女兒的事業有何關連,自己想。中國人的古老智慧,是甚麼人騎甚麼馬,下屬不可以比上司聰明,難怪肥馬會捨棄煲呔。

還有另一個好例子,是某位女高官。她運用自己的人脈關係,令兒子母須參加面試,就可以成為國際慈善組織的義工,到發展中國家見識窮人的苦況。去第三世界做義工都要靠人事關係?對,因為那是有名望的國際性慈善組織,有助執菬鄐l的 CV(履歷表),講究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的跨國企業見了,會有分加。女高官見多識廣,為兒子設定高遠的目標,她不會像本地的中產父母一樣,讓孩子為中國人的慈善組織做義工,因為它們只會指派大學生替豪門二奶保管名牌手袋,又或者要求你認真地學習<奧運精神與儒家思想的關係>、<從舉辦奧運看中國的和平崛起>等材料,然後清晨四點起床,經過繁複的安全檢查手續,進入馬場乾站八小時,期間不准打傘。

曾蔭權、馬時亨和女高官都是典型的「第二代」,擅長計算,表裡不一。面對鏡頭,他們會說「年青人不要介意薪金,最重要是吸收工作經驗,為未來打好基礎。」私底下,他們會用盡一切方法,確保自己的人脈關係和社會地位,可以傳給下一代,以及保證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保持優勢。

香港變成階級社會

今日的香港,慢慢變成一個階級社會,父母的出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能爬多高。在求學或者就業的階段,已經不再是孩子之間的競爭,而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競爭。沒有家庭背景的年青人,在就業市場上將會處於劣勢。間中有一U個窮孩子的際遇特別好,有望上位,尚未成功,就已經會被主流傳媒捧到半天高,附加大大隻字勵志標題:「你打我唔沉,勤力就會有位企」、「我得你都得,香港一定得」。然而,那是例外而非常態。今日的香港,已經是「明明(以前)得(依家)變W唔得」。(廣東話:依家=現在)因此,不少香港土生土長的中產夫妻決定不生孩子,寧願養貓狗。

香港的娛樂圈是一個好例子,今日有許多不會唱歌不會演戲的新人都是有錢人的孩子,演藝界已經不再是讀書不成的窮孩子的出路了。近日橫掃書展的「o靚模」也許是例外,好幾位露胸滴奶的美少女據說都是新移民,是中港婚姻的優良產品,難怪一副戰鬥格。有身材的女孩子還好,可以藉「天賦」本錢殺出一條血路,男孩子就比較麻煩。周潤發 (1955-) 如果遲生三十年,今日恐怕沒有機會入行,要一輩子當郵差(發哥真的做過),因為 TVB 寧願簽有錢仔林],而藝員訓練班亦早已停辦。至於參選港男這條路,發哥後生好鬼瘦,就算他濕身激突,恐怕亦無勝算。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讀書不成、出身低下階層的年青人找不到出路,感到人生沒希望,青少年問題(例如:吸毒、援交、搶劫、盜竊、輟學)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低下階層的精英無法向上流動,也意味著整個香港的沉淪。

本篇文章已被 Leaf 於 Oct 14 2009, 20:29 編輯過


--------------------
QUOTE
沒有主題就不會有討論,沒有討論這個討論區就要開始掃灰塵。特別是這個本來以三國誌主題為主打的論壇,在現在單機市場委縮,近來也沒有新一代三國誌或單機的三國遊戲的情況下,此種其他討論突顯重要。

諸如所以,政治討論,歷史討論,東方系列,信長系列等等一的討論,支撐著這個三國風漸漸江河日下的三國誌討論區。


QUOTE
就算有偏向性又如何?每個人能中立,高人般世事都給你看透了?


原來猥褻侵犯不但只要啞忍,還要打開雙腳歡迎入去要大叫熱咕真是大開眼界!

某日,某蛇與某b曾是水火不相容的敵人
今日,某蛇與某b是雷打不動的戰友

果真如言,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PM
Top
古明地榃爩篟
發表於: Oct 14 2009, 21:07  
Quote Post


在野
**

發表數: 34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31-2009

活躍:0
聲望:23


我就是第四代人(四代尾),記得由小二到中三每學期總有新鮮的改制,例如小五不斷做不知道做來為啥學能測驗練習,小六卻告訴我不用做了。不過還是追上了最後一年的舊版會考中文(所謂的十多篇範文問題)

[離題]很有趣的,總覺得考過舊制會考與新制會考的人會有種隔膜,也許因為中四五時的學習方式完全不同所致

<<新舊中文也考過,舊制作文卷死了所以整份試卷死了,而新制卷更是死得不明不白 XD.gif wacko.gif

本篇文章已被 古明地榃爩篟 於 Oct 14 2009, 21:09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
Top
阿暪
發表於: Oct 14 2009, 21:28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7
聲望:1208


QUOTE (Leaf @ Oct 14 2009, 20:29 )
「香港的困境」補充證據

四代香港人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html

階級矛盾越來越尖銳的香港!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秋盈
發表於: Oct 14 2009, 23:40  評價+1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2
聲望:739


極喜歡《四代香港人》這本小書,原是《明報》副刊連續四個星期天刊登的長文,讀之心有戚戚然。可以跟陳冠中的《我這一代香港人》對讀。

不過,香港的問題豈只一代人的問題?只是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始作俑者,而且「賴死唔走」,不可一世,真是吾不欲觀之矣。 sleep.gif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hahaha~!
發表於: Oct 15 2009, 04:27  
Quote Post


司令官大人
***********

發表數: 1,60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4-2003

活躍:8
聲望:146


hi~!

所以, 如果有幸結婚, 我未必生子女。


--------------------
user posted image
郁博書山騰駿馬,文深經海駕輕舟
依個, 仍然係一個......謎......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Oct 15 2009, 04:33  評價+1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4
聲望:4175


QUOTE
「第二代」犯眾憎,不但因為他們虛偽,而且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了別人的下一代。是香港人都知道,「第二代」裡面當官的一群,不但沒有為下一代造就發展空間,而且過河拆橋,一手拆毀曾經協助自己向上爬的社會階梯。九七之後,他們為了向偉大祖國投誠示忠,推行各項教育改革(例如:母語教學、微調方案、愛國教育、通識教育、三三四學制),令出身寒微的「第四代」(1976-1990 年出生) 成為白老鼠和公認的次貨,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能力,再無出頭的機會。香港家長提起教育改革,無不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是教育改制問題,還是就業市場乃至經濟環境本身的問題?「第二代」所謂的「向上爬的社會階梯」,也就是適齡人口中不到2%的大學入學率帶來的「精英」身分與高身價,這種結構如今有可能重現、應該重現嗎?高等教育精英化可以等同於「不論出身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以及向上爬」?

七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整體處與上升期,現在要回落了,主因卻與教育無關。假設九七後不搞教改則現在的就業情況就會有顯著改善嗎?我覺得機會不大。一旦局勢不好,人們就會責怪一切他們能聯想到的事情,只是未必能抓住重點。

QUOTE
以「第二代」的心態,當然不會容忍自己的孩子(第四代)在求職的過程中受盡奚落和欺凌,然後打一份月薪幾千元的 Dead-end Job,又或者做幾乎沒有底薪的推銷員,被老闆灌輸各種不良銷售手法,然後向老弱婦孺偷呃拐騙,萬一達不到指標就變成欠貴利,立即有(同一個老闆轄下的)財務公司上門收數。「第二代」口中說競爭是硬道理,擁護自由市場的規律,服膺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但是私底下絕對不會由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面對就業市場的惡劣形勢,他們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坐視不理。

護短是人之常情,出身好能得到更多機會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難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就會在自己有能力提供更好環境的情況下由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你會嗎?時候未到罷了。

QUOTE
今日的香港,慢慢變成一個階級社會,父母的出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能爬多高。在求學或者就業的階段,已經不再是孩子之間的競爭,而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競爭。沒有家庭背景的年青人,在就業市場上將會處於劣勢。間中有一两個窮孩子的際遇特別好,有望上位,尚未成功,就已經會被主流傳媒捧到半天高,附加大大隻字勵志標題:「你打我唔沉,勤力就會有位企」、「我得你都得,香港一定得」。然而,那是例外而非常態。今日的香港,已經是「明明(以前)得(依家)變咗唔得」。(廣東話:依家=現在)因此,不少香港土生土長的中產夫妻決定不生孩子,寧願養貓狗。

說得好像以前的香港就沒有階級,是共產主義社會似的。經濟好的階級社會就不是階級社會了嗎?一樣是階級社會,只不過在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充滿活力的時候,階級流動性高,階級社會的一些弊病就不那麼明顯,另外第一代、第二代的起點低,也不會動不動就怨這個怨那個兼懷念往年,如此而已。



--------------------
......
PMEmail Poster
Top
懶蛇
發表於: Oct 15 2009, 09:14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向上爬」的方式。

「第一代」所處的時代,正是戰後百廢待興的時代,正如元直所說,階級間流動較多,有很多戰前顯赫的名人名族沒落,一些無名之輩起家。

現在是社會發展上了軌道的穩定和平時代,距離戰後已經幾十年,社會和世界不會幾十年停著不變,「向上爬」的方式亦然。

以前有以前的方式,現在有現在的方式。

我不明白的是,為甚麼總有人希望世界真的是「五十年不變」?難道要把香港打回50年代才好?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綠茶館小女
發表於: Oct 15 2009, 18:50  
Quote Post


Madora :3
*********

發表數: 1,213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4-2006

活躍:37
聲望:644


我只希望不變的是香港人的鬥志及努力發奮的精神。
PMUsers Website
Top
Superdog
發表於: Oct 15 2009, 20:10  評價+1
Quote Post


八品官
*****

發表數: 25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4-01-2005

活躍:3
聲望:40


我相信有錢賺的時候香港人從來不缺乏奮鬥精神,這點跟某些宗教氛圍濃厚、階級森嚴的社會(如印度)或者某些習慣了賣資源吃福利的社會(如中東或北歐等地)是很不同的。可是,如果比起周邊的競爭對手,恐怕就沒有多少分別了。你會奮鬥,別人也不懶惰,甚至做同樣的事情成本更低卻更賣力。港人的勤奮,如今實在談不上是甚麼優勢。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阿暪
發表於: Oct 17 2009, 17:41  評價+1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7
聲望:1208


QUOTE (徐元直 @ Oct 15 2009, 04:33 )
一樣是階級社會,只不過在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充滿活力的時候,階級流動性高

同意, 我認為這篇文章的領這麼多人同意和廣泛傳播, 其根源就在這點, 就是香港從階級流動性高走向階級流動低的緣故.

而當那些「第二代香港人」談他們的「奮鬥經歷」來「勸勉後輩」時, 就令第三、四代香港人感到憤怒, 感到社會的機會都被這幫人佔去了, 還在大說風涼話, 並希望透過這種永遠到不了的「遠景」來剝削他們.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Nov 16 2009, 02:55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4
聲望:4175


本主題已被標示為精華。


--------------------
......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Nov 22 2009, 16:24  評價+1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4
聲望:4175


下面這篇文章可以一讀,更可以試試結合前面的討論思考其合理或不合理之處。

在我看來,文中對自由市場與商人治港的反思是不錯的,不過在建言方面就有些粗糙和天真了。關鍵問題在這裡:
QUOTE
我們社會本已有足夠的財富,只是我們的分配是如此不均,財富都集中在小數人手上,社會大眾卻只能分享、互相爭奪小部分的財富,資源都不能好好活用,社會發展才會走入死胡同。要扭轉我們目前的困境,最有效及最環保的方法是重新分配社會嚴重不均的財富。

低稅收低福利與自由市場至上帶來的是貿易與金融業的繁榮,隨著周邊環境的改變,現在很多人醒悟到這種經濟模式要持續下去是有困難的。要通過改變政策來脫離這種模式很簡單,但是脫離了這種模式之後,我們要用甚麼來取代它?文中提出了十點具體建議,但無論是高福利還是社會主義,民主或者人文思維,這些都只是資源分配模式或者社會型態,而不是資源開發方式或生財工具,也就是說它們本身並不帶來財富,也不會自動引導社會挖掘出新的財富。

作者認為我們社會本已有足夠的財富,只是現在的分配模式不行,只要改變一下分配方式就能皆大歡喜了,這是扯談。香港不是沙特,地底挖不出錢來,香港不是北歐,樹林里砍不出錢來,香港唯一擁有的就是一些制度優勢和人力資源(這裡面包括智力資源),但脫離了貿易與金融這些盈利點,又找不到新的盈利點,單靠現有的制度和人力資源能夠支撐現有的繁榮嗎?根本就不可能。香港的制度優勢和人力資源與香港累積的財富根本就不等價,後者比前者高出太多,實際體現出來就是你有不錯的社會環境,也有一大堆人,但投資到你這裡,用你的人成本太高了,沒有普遍競爭力,除非你們的財富大幅貶值縮水,成本降下來,那我再考慮。財富大幅貶值縮水這種情況自然是與「繁榮」二字水火不容的。

換句話說,要脫離低稅收低福利與自由市場的原則,就要脫離對貿易與金融業的高度依賴。脫離了對貿易與金融業的高度依賴,又想維持社會繁榮,那就要尋找、開發不遜於前者新的盈利點,並圍繞這些新的盈利點來建立合適的社會制度與財富分配模式。否則的話,甚麼以人為本,人文思維,社會公義,都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根基的空談,無法實現的理想,搞不好還會使經濟惡化得更快。

======================我是分隔線======================

為我們社會的未來建言-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告全港市民書

  香港,往何處去?該往何處去?

  香港是一個可悲的城市。我們物質富庶,在世上數一數二,但只有很少人可以快樂自在地過活。我們大多數人,日夜處於激烈競爭中,超時工作,用健康換取微薄酬勞,弄得筋疲力竭,連身邊人也關愛不足,別說關心其他事,其他人。我們的感覺開始麻木,見到長者拾荒、流浪漢露宿街頭和失業男女一雙雙彷徨的眼睛,都無動於衷;察覺到發展商霸佔公地、建屏風樓、濫伐樹木及胡亂傾倒廢料,都坐視不理;就算知道有基層市民要出動子女幫手做清潔工才僅堪餬口,亦不會覺得是僱主無良而是這些家長殘忍。

  在主流經濟學掌管輿論的影響下,我們都以為,以上種種問題都是自由市場的事,不關乎社會公義,乃社會不斷發展下的正常現象。要發展,要進步,要豐衣足食,便要競爭;講競爭,自然講求效率,自然有所犧牲。優勝者,有豐厚的物質回報;失敗者,只有遭市場淘汰一途。個人如是,草木如是,整個城市亦如是。只要讓市場自行調節,問題便終必解決,便合乎公義,政府及其他人無須操心,更不宜插手。我們都認定這套自由市場理念是香港和香港人的成功之道。我們都被教導:我們要相信市場,別質疑它,彷彿一切為市場所作的犧牲,姑勿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都萬分值得。

  可是,一場金融海嘯,卻把這個神話拆穿了!我們社會的繁榮富裕,不過是一部分建築在對落後國家及地區的剝削和壓搾之上(注一),一部分則依靠經濟泡沫的財富效應來催谷和支撐。地產及金融界的金錢遊戲便最明顯。它鼓吹無節制的借貸,製造資產會不斷增值的假象,誘使普羅市民押下老本,爭相高價買入成本其實不高的磚頭及隨時一文不值的「公仔紙」。一班房地產大亨、投資銀行和基金經理、跨國企業總裁就乘機上下其手,愚民而自肥。但信貸氾濫所造成的經濟泡沫,在爆破之後,對這批始作俑者來說影響甚微,受害的反而是社會上大多數踏實工作的人。

  但我們的社會卻似乎沒有人去追究他們的行徑,甚至不覺得他們有錯。到底是甚麼東西作怪,令這些商界權貴巧取豪奪而毋須負責,埋下全民遭殃的禍根;使我們過去甚至把他們捧上天,任由他們支取與其能力不成正比的鉅額收入呢?

  自由市場神話的破滅

  這禍首,正是那「自由放任」的市場—這一點,連畢生信奉自由經濟的前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也承認。這種市場環境,得力於一群經濟學者和評論員到處散播市場放任主義的意識型態,早已在全球各地開花結果。是故,金融海嘯的禍害也擴散得如此深廣遙遠。

  所謂市場放任主義,師承自佛利民的經濟學說,即緊守著「自由市場至上」、「大市場小政府」及「拒絕政府介入市場」的教條,標榜低稅率及資本自由流通的政策,要把整個城市的發展路向及各種社會、經濟、文化資源交到商家手上,用企業管理思維治港,廣泛推行外判及合約制,並把公共資產和事業全面私有化。也就是說,在市場放任主義之下,我們整個社會的各個部門都應該服膺商業邏輯,以謀利為第一目的。我們因此不應以社會公義為原則調配社會資源,而應只著眼如何謀利,應盡量避免社會福利,避免以稅製作社會再分配,而應把我們的社會資源,都交在大商家、大財閥的手中,由他們之間「自由競爭」,社會資源就會被好好運用,社會就會進步。

  這種市場原教旨的思想,一直掌管著香港人的意識形態,結果如何?

  因市場而墮落的社會

  香港多年來都受到美國右派智庫的青睞,獲封為世上經濟最自由的城市,我們不少人也引以自豪。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崇尚弱肉強食的石屎森林之代名詞!我們固然沒有最低工資、最長工時、集體談判權、公平競爭法或反壟斷法—主流經濟學認為會妨礙市場的正常運作—市民因而受盡大商家大集團欺凌和剝削;政府亦沒有好好監督那些壟斷了公共民生事業的大財閥,遏止它們想方設法搜刮民膏、瘋狂加價。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福利、醫療、教育、環保、文化、社區發展等等,統統以經濟利益為先;在這裡過活的人,有工作的沒工作的,都要盡辦法增值和提升所謂競爭力,免遭淘汰,生命盡受所謂自由市場的主宰,活得一點也不自由。

  更糟糕的是,大商家大集團掌握住無數經濟及文化資源,可以開動各色宣傳機器,進行疲勞轟炸,向市民大眾販賣無窮慾望,左右一般人思想、感情、良知、品味和創意,以至人生。明明現今社會的個人發展空間和機會給既得利益者霸佔得七七八八,他們還以過來人的口吻,不斷向年青一代和經濟弱勢社群灌輸靠個人努力脫貧致富、自由市場沒有限制因此機會平等的想法。明明社會貧富懸殊的程度比得上第三世界國家,跨代貧窮不禁令年青一代絕望,可恥至極;那些自由市場的信徒,仍在四處宣揚「貧富懸殊乃經濟發達地區的必然現象,無須處理,以免妨礙社會整體的發展」。明明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與現實世界完全脫節,權貴的附庸和市場的信徒居然仍以「市場會自我調節」為由,阻止種種保護和關懷弱勢的政策和措施上馬。

  偏偏,我們就是執迷地相信,失敗者都是咎由自取的。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反省過,真正失敗的是我們這個社會!這個發展太單元,太偏重大財閥大財團利益,太缺乏人文關懷的社會!一個決意提升全民生活質素的理想社會,必盡力研發出更能切合不同人需要、發揮不同人個性及潛能的體制來。但香港的管治階層從來沒有這樣做。他們只看到市場。市場只看到錢,看不到人。

  市場,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我們社會的緊箍咒

  當然,諸如黎智英、楊懷康、施永青及獅子山學會諸君,這些自由市場的信徒,對這些事實一定不同意。但在你們砌詞反駁前,請先回答以下問題:人,究竟為何而活?人,只是一部盡力掙錢的機器和一隻隻要有錢花便滿足的消費動物嗎?經濟發展究竟又為了甚麼?一種只有讓少數人得享好處的經濟發展,我們要來做甚麼?自由市場,在你們口中是烏托邦,它帶來的理應不只是溫飽生活,但為何活在香港這個經濟自由之都的人,總是處於壓力和憂慮中,一點也不自在呢?到底任由大企業與普羅市民競爭的自由市場跟只講弱肉強食的奴隸社會有何分別?你們口中所說的自由市場天堂究竟是甚麼模樣的呢?這天堂又有甚麼我們非投奔不可的理由呢?還有,為何我們的社會根據自由市場理論發展多年,如今卻「一鋪清袋」,一點天堂的感覺也沒有?為何我們這個城市的面目和社會的精神面貌會越來越醜陋和畸形,越來越容不下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整體市民的平均快樂指數,亦遠遠及不上你們最看不起的北歐福利國家,或不丹這等欠經濟發展的小國?

  這其實簡單不過:因為,完美的市場根本只是一種假設,一種信仰。(注二)即使是自由經濟評論家最相信的數學模型,亦已經有數學家證明在一般環境下單顧私利的行徑,不會帶來整體最優。個人的理性可以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而金融海嘯正是各個金融巨頭用符合自利理性的博弈所產生的不符合整體理性的災難後果! (注三)

  建構以人為本的社會

  事實擺在眼前:唯有打破迷信市場的心魔,唯有對大財閥大集團施加更多限制,唯有更針對性地把社會的資源向中下層—而非上層—傾斜,先大幅改善弱勢階層的生活和個人發展空間,再讓經濟增益的效果往上滲透,惠及全民;那在尋求香港出路之時,才不致蹈數碼港的覆轍,名為重大建設,實在是向大財閥輸送利益!事實上,我們亦不需要再追求大幅度的經濟增長:這會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浪費,加劇對地球資源的虛耗和自然生態的破壞。我們社會本已有足夠的財富,只是我們的分配是如此不均,財富都集中在小數人手上,社會大眾卻只能分享、互相爭奪小部分的財富,資源都不能好好活用,社會發展才會走入死胡同。要扭轉我們目前的困境,最有效及最環保的方法是重新分配社會嚴重不均的財富。

  那香港應該怎樣走下去呢?我們有十點具體建議:

  一)早日落實雙普選,打破現時政商權力結構,為人文社會奠基。沒有由人民選出來的政府,我們就談不上人民的意志會在政府中得到貫徹。那麼,我們談何建構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更何況,現時封閉的政治體制,根本就是向資本家傾斜,中央政府只會在商家和技術官僚之中「揀卒」,選出香港的領導層;由這些人來領導香港,他們只會一直依從其階級利益主宰香港。要領導香港擺脫商業邏輯、新自由主義的壟斷,怎能讓他們繼續壟斷香港的政治權力?只有早日落實沒有門檻的行政長官、各級議會全面普選,我們社會上這個新自由主義的權力結構才能有被打破的可能,我們才能在政治體制上為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奠下基礎。

  二)打破土地壟斷,減低營生成本,建構以人為本的經濟空間。我們社會應放棄高地價政策,盡快增加土地、公屋及居屋的供應,打破地產商對土地資源的寡頭壟斷。此外,向位處公屋及舊區的小商戶提供減租優惠;並盡快立法限制連鎖式經營的大集團佔領匯租戶的比例,以及設立加租上限,保障老租戶的經營權益,減少小商戶的營運成本。領匯的管理層如有真本事,理應有能力在維護原租戶的權益之前提下開源節流,增加營運效益,而非一味向基層商戶開刀,迫走他們,騰出舖位讓大集團進駐開分店,唯利是圖,罔顧民生福祉及社會責任。

  高地價政策是大地產商足以壟斷土地權力的主因:只有小數地產商有足夠資本掌握大量土地,令他們可以聯手抬高租金,牟取暴利。高地價政策下的高昂租金,實際上等於由大地產商代政府抽一種間接的「地產稅」,大大加重一般經營者負擔。他們一是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一是扣減工人的薪水以壓縮成本。換言之,大地主之所以歲歲賺大錢,相當大程度上,是來自對普羅市民可動用收入之嚴重剋扣,並非因為他們有甚麼超卓的賺錢才能。

  另外,昂貴地租還是一個緊箍咒,經營得法的商戶,其盈利有很大部分要進貢給大地主,使得他們變相成為地產商的另類僱員;欠缺資本的個體戶或有意創業者,則受制於租金超高的門檻,守業或存活能力大大削弱了,難以盡情發揮所長。大地產商付出有限的資源和努力,便坐收漁人之利,勤奮拚搏的則要苦苦撐持,根本便違反鼓勵人們盡情發揮潛質和創意的公平原則。

  高地價尚有一種長遠的負面影響:多元的民生及文化事業從底層拾級而上的發展空間被扼殺了。以西九為例,在昂貴的地皮上興建華麗的設施,容納的只會是高檔的票價高昂的舶來文化及藝術表演和高消費力的中上階層。文化藝術變成某種人士的專利,平民的本土的地方文化藝術,不會得到所需要的幫助,從而逐步發展。基層的藝術品味、創意和欣賞能力得不到重視和培養,西九最終只會再一次成為地產商「掠水」的肥肉。

  我們可以見到,香港的高地價政策,實際上是香港走向今時今日大財閥操控全港經濟命脈的格局之起源。如要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尋求突破,此超級障礙必須消除,讓市民大眾的能力和有限資本能全面釋放出來,重建有本土特色和情懷的草根生活,擴大小商戶與文化事業的生存空間。

  三)修訂稅制和加強社會保障,以社會公義為社會再分配的原則,使我們的社會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政府盡快推出失業救濟金,並增加標準稅率及利得稅,恢復遺產稅,使社會的分配更為合理、公平。市場的信徒自然反對。他們認為一個人憑自己的才能賺取到豐厚收入,不應該被政府抽去扶貧。但在香港或美國,那些賺大錢的地產及金融業精英真的是能力與收入成正比嗎?像馬多夫?像那些華爾街大鱷?像那些設計及銷售迷債這些金融產品的專家團隊?他們做的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騙局!香港的低稅率政策根本就是一種劫貧濟富的措施。我們不應該再迷信抽取更高的標準稅率及利得稅會削弱那些精英的工作誘因,因而損害整體經濟。金融海嘯已證明市場的薪酬機制並不合理地反映人的競爭力或生產力。要使我們人人都能有能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能有效及公正地減少貧富差距的稅制是必須的。

  四)重訂企業在社會的角色,使他們除牟利外,亦負起為社會營生的責任。我們應盡快進動最低工資立法,保障工人權益。同時,最低工資的金額應該分為兩個級別。但凡有一定規模的連鎖店集團—例如多於十間分店—需支付比一般經營者更高的最低工資金額,以增加其擴張的成本和難度,間接減少其對商舖的需求,有壓抑鋪租飆升之效。如此一來,有助舒緩小商戶的經營壓力和變相增加其競爭力,亦減少了她們把成本轉嫁至顧客或夥計身上之可能。另外,立即推動反壟斷法、公平競爭法的施行,並還工人一個集體談判權,約束大企業對我們社會的政治、經濟壟斷,保障工人權益。更重要的,我們應推動改變企業的思維,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企業不應只是追求最大利潤,同時亦應負起使員工得以營生的道德責任。不要再以為請幾個傷健人士、捐捐錢即已履行責任,而應改變企業的營運模式、對工人的權益的維護、不對社會資源壟斷、不浪費環境資源為指標。此外,對事實上如同壟斷的超市及便利店集團,應盡早研究及訂立法例限制其市場佔有率,並對其以廣告欺騙客戶及各種打擊對手的價格操控手段施以重罰,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五)改變市場文化,引入人文思維。政府可派發有特定使用限制的消費券,此券只適用於非大型商場內、非大型連鎖店集團及租金低於一定水平—例如平均市值租金 —的小商店小商販,以促進社區另類消費,保護有地區特色的小本經營者的經營權,保育各有特色的小社區經濟。同時,推動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良心消費者文化,不再鼓吹等同浪費的消費—例如花大量公帑招攬旅客到香港的名店及大商場消費,受惠的是大地主而非處於遊客區以外的小商戶,應該花資源協助社區組織籌辦時分券及二手物品回收運動等,促進庶民的消費活力。除了在消費文化應該改變,我們亦應該在經營和生產方面,嘗試更多不同的模式。政府應鼓勵社會嘗試不同的經濟模式,如不再區分老闆/僱員,由工人自決營運方針的合作社模式。社會現時的經濟模式是很單元的,只限於公司自上而下的結構,權力集中在管理層手上,下層前線員工無力參與公司決策。一個以人為本的經濟結構,員工與公司的關係絕對不應只是銀貨兩紇的交易關係,企業也不應只有一種組織模式。作為起點,政府應帶頭鼓勵合作社模式,給予政策優待,激發人們的創新。

  六)規管公共事業,實際服務社會。立法收緊公共事業如港鐵、巴士公司、煤氣、電力公司、隧道公司等的利潤,限制他們牟取暴利;這些公共事業都會直接影響到民生。現時對它們的利潤和定價的限制根本過於寬鬆,使小市民營生的成功大大提高。事實上,它們的壟斷地位已給它們帶來了不合比例的巨大利益,譬如說港鐵的利潤早已主要來自車站上蓋物業,遠超其車費上的損失,其車費應有下調空間。最重要的,是認清這些公營事業是和小市民的生計如何的息息相關,它們負有為社會服務的社會責任。我們不應任由它們追逐過高的利潤,而罔顧小市民的生活。

  七)改變經濟發展政策的思考範式,讓資源落到基層手中。一直以來,政府各種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都是以照顧上層利益為先。以大型基建為例,政府花巨大公帑,也只有少於三成的錢會創造惠及基層建築工人的職位。其餘大部分的錢只會流進外國顧問公司、國內配件生產商及建築公司中上層的口袋中。因此,政府須一改政策,以大量小型工程取代興建大白象。讓基層建築工人的生活持續得到改善,累積到足夠的購買力,自然能增加消費,對基層的生活有所保障之餘,也最終令中上層也受惠。如此一來,社會資源的流向不再是從上往下涓滴,而是由下往上滲透。經濟的餅不是先由居上層的既得利益者咬去大半,中下層只分得餅屑。(注四) 這樣的發展模式既實踐了社會公義,也能使經濟成果更有保障,不至重蹈金融海嘯的覆轍。

  八)人文規劃城市發展,落實民主社區參與。我們主張城市的規劃要有人文視野,以人為本。涉及到社區發展的工程,必須要照顧到當地居民生活模式和社區網絡。我們尤應著眼保存不同社區的風貌和特色,透過提倡保育、推廣自下而上的民主規劃方式,建立和保存大小社群的社區網絡。因此,我們的城市不應淪為地產商漁利的資本,不能成為他們交換利益的平台。`因此,市建局應重組,撤換其淪為大地產商傀儡的領導層。我們的城市更不可交由他們以純商業邏輯發展!

  九)大學要當社會的良心和知識的燈塔,引領社會走向前而非被市場牽住鼻子走。是故,應極力避免教育商品化和產業化,大學不是大小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所及賺取外匯收入的機構,而是付出持續的努力,研究香港在全球當中的戰略價值和定位。很明顯,推動高等教育中文化、科研中文化、鼓勵本土研究,是本港大學的重要使命。另外,不論中小大學,學生都有學習和享受優秀藝術文化之權利,教育是要令學子得到更好的人文和藝術教育,有更好的身心發展,要以人為本的。

  十)開放大氣電波,打破意識型態壟斷。我們亦不能忽略傳播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力。開放大氣電波有助使更多的人民電台和社區電台成立,打破現時主流媒體的壟斷,使社會有媒體力量挑戰主流意識型態。我們亦建議立法規定商營電視台減少供應鼓勵變相賭博的財經資訊時段,改為播放及增加製作文化藝術節目,使我們不必再受經濟至上的思維轟炸,可以接觸更多的文化資訊,一方面推動香港的文化發展,一方面也能對我們的社會有更多的人文的反思。

  今天,我們的一切都要為大商家讓路,我們的生活都給大財閥們的產業所佔據。嗚呼!過往的一套市場放任主義思想,使人人都無力過自己想過自己的生活,只養肥了一班大商家:這把香港弄得多麼的可恥、多麼的可悲!但這一切一切,今天應該有個終結了。

  我們的十點要求,只是開始,只是我們的社會的重構、香港的重新定位的第一步。一個美好的未來,斷斷不可能在整個社會只懂、只能追逐金錢的環境下到來。我們應徹底拋棄以金融價值沖量一切的思維,不再讓這套思想主宰我們社會、不再讓這套思想的鼓吹者指點我們的未來。只有如此,在民主來臨的一天,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堅實的基礎,迎接以人為本的新時代的到來!

  (注一)可參考 http://www.consumerpower.org.hk/content/?p=103

  (注二)可參考附件:「哲學人民」的《當經濟學碰上哲學》—「哲學人民」乃由一些喜愛哲學的中大持份者所組成,文章亦可見http://philosophicalpeople.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html

  (注三)可參考《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從聖彼得堡數學談到金融海嘯》,刊於2009年5月24日星期日明報,轉載亦可見 http://hkdeclaration.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22.html

  (注四)可參考 《400億工程 料七成「外人賺」》刊於2009-02-16 明報,轉載亦可見 http://hkdeclaration.blogspot.com/2009/06/400.html


發起團體: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
http://freemorenews.com/2009/06/28/the-fut...hong-kong-book/


--------------------
......
PMEmail Poster
Top
Leaf
發表於: Apr 12 2010, 13:33  
Quote Post


請開金口
************

發表數: 3,51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4
聲望:428


這篇雖然是講台灣;但某些困境竟和香港雷同

QUOTE
為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今天來討論「為何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以及為何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的四大因素。

第一大因素就叫做「壟斷性產業不斷掠奪完全競爭產業」。最有名的就是大哥大電信業者在對計程車司機的掠奪。

我們都知道現在有一種「手機叫車」的方便服務,透過這種電信業者叫車,可以打七折或是打八折而且連通話費都全免,就可以叫車搭到我們要去的地點。「手機叫車」這種服務,並沒有增加計程車產業裡面的總叫車人次,也就是說「手機叫車」並沒有促進計程車整體產業營收的增加,這項服務對於這種已經是完全競爭產業,有兩大傷害與剝削。

1.打折。打折的折扣是由誰在吸收?當然是我們叫的那台計程車司機,所以說他已經減少了收入。當然對於計程車與計程車之間來說,他們增加自己的叫車人次,等於是略奪別的計程車載到客人的次數。

2.入會費。另一個剝削更恐怖,就是手機的通話費用的來源。手機通話費用依照目前每秒0.09到0.10不等,我們估算成每分鐘6元來說。你不要小看這6 塊錢,你要想想這6塊錢是誰付的?當然不是叫車的消費者付,轉嫁到最後還是計程車司機在付的,他們要參加這個計程車叫車服務的聯盟,要繳入會費還有月費,這些費用最後就是支付給這些大哥大業者的通話費。

這就是一種很明顯的景氣不好,但貧富差距卻不斷地持續擴大的顯目原因。這就叫做「壟斷性產業掠奪完全競爭產業」。在國民所得沒有提高的情況之下,產業只能去掠奪別的產業,競爭者只能去落奪別的競爭者去自相殘殺。

大哥大電信業因為壟斷的優勢,他們的6塊錢通話費或入會費變得很硬。計程車司機只能被迫選擇參加與不參加,參加的話,雖然營收會因為折扣減少,但至少還可以維持一定的載客次數。不參加的人只好自求多福,被刮分客戶人次後就變得越來越慘。相對於大哥大電信業者的高所得來說,計程車司機大多屬於低收入;貧富差距就在很多很多這種壟斷性產業掠奪完全競爭產業之下,越來越擴大。

第二大因素在於民生物資上漲引響可支配所得。這包含食衣住行與房價或房貸,甚至包含房價利息的上漲。眾所皆知的,最近又在調漲一些營業稅或是增加節能減碳的碳稅,然而油價也在上漲。房貸的利率雖然沒有上漲,但是房貸因為同區段房價上漲,個人為了購買房屋貸款總金額增加,需要支付的利息也跟著增加。所以當這些食、衣、住、行加上這些房貸支出越來越高的時候,就會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我來舉一個例子。以低收入來講,假設一個家庭只有四萬塊收入,每個月這些支出當然要非常節省,支出可能三萬八,所以可支配所得還剩下5%。那中收入的人月收入八萬,每個月支出六萬五,可支配所得是18.75%,高收入家庭假設月收入二十萬,支出約十萬元,可支配所得是50%。可支配所得就是收入減必要支出後剩下的金額。可支配所得就是用在儲蓄或是用在更提升生活品質的事項,譬如說教育、旅遊、心靈成長或投資等等。所以可支配所的越高的家庭,他對於他未來收入的貢獻會越來越大,因為投資也好教育也好,各種成長的支出,對於他未來的生活品質、生活跟財產,都有所助益。那如果一個超高所得的家庭來說,月收入有四十萬,支出約十二萬,他的可支配所得高達70%。

以這樣的四個家庭來說,如果物價上漲10%。那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所得會變成負的,這樣的家庭從此就陷入貧窮的循環。每個月有八萬的中收入所得家庭,物價漲10%以後他的可支配所得由18.75%變成10%,我們這邊尚未考慮安全邊際或是其他突發的支出,這個家庭已經幾乎沒有剩下的儲蓄了,也就是說這樣的家庭也即將面臨進入貧窮循環。那月入十萬的高收入所得的家庭來說,可支配所得從50%降成45%;而超高所得的家庭從70%微幅下降變成67%,對他們來說頂多是LV包包少買一個。

所以民生物資上漲,對於中、低收入或是貧困的人來說影響非常的大,本來可以打平的人落入貧窮循環,本來貧窮的人會萬劫不復,本來小康或是中上的人來說,會變得需要縮衣節食來打平。對於超高收入的人來講就是少買一個LV。這種影響會變成什麼呢?就是第三點。

第三大因素就是就學的貴族化。現在的大學錄取率高達95%,沒有考上大學的人會比較丟臉,考不上的人甚至還可能會被別人認為有什麼問題,當然這是個玩笑話。但當這個大學錄取率高達 95%,人人可以上大學的時候,對於一般企業來說,只剩下台、清、交、成大了不起到中字輩中興、中央、一些醫學院,或是排名較前面的公立大學畢業生,比較有就業的競爭優勢。目前大學入學方式採用多元化,所謂多元化就是說,我們不再像以前一張考試卷裡面40題,考高了就可以上,沒有達標準就不能上。

多元化以後,這種按照筆試的方式逐年降低,這會造成幾個現象:第一、多元化入學可以讓家裡有錢的學生有較多機會透過學習才藝爭取更好的學校。第二、可以參加各種補習。第三、可以參加各種比賽或是各種大學或研究機構舉辦的研討營。第四、可以出國短期進修或是遊學。第五、可以出國旅遊增廣見聞。第六、比較有錢的人可以毫無忌憚的買書或是利用金錢投資在學習相關的事物上。

就是因為多元,所以那些有錢可以學習才藝、可以參加補習、可以參加研習營,有錢出國進修或是經常出國旅遊的,以及有錢買各種書籍或是相關教材的學生,很容易在這種考試裡面加分。

所以我們看到一大堆國立大學,台、清、交、成大、政大的學生,普遍來講都是比較有錢的學生,甚至幾乎都是有錢人的學生。很慘的是,沒有錢的小孩子怎麼辦?沒有錢的小孩沒有辦法在多元管道下有所表現,只能進入國立大學以外的體系,譬如說私立大學,更糟糕的事私立大學的學費是國立大學的四到六倍,貧窮的小孩只好助學貸款或是不停地打工,以前是寒暑假打工,現在是一年12個月都要打工。要不然真的沒有辦法讓自己四年可以順利畢業。

這些助學貸款的小孩,變成一出社會就出現財富不平等,這種貧困的小孩,不但每天要打工讓他大學四年求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有可能讓他在大學的成績或是學習效果就比較差。所以這就會造成目前就學的貴族化。貧富之間,就變得更兩極。

貧富差距變大的因素從壟斷性產業不斷掠奪完全競爭產業、民生物價上漲降低可支配所得、第三就學的貴族化,這些都是典型的變成劫貧濟富。

第四大因素是就業上的高門檻。

有錢人小孩因為教育上的優勢,在職場上企業人事單位多半注重外語能力,最好的證明就是有沒有出國留學去唸個洋碩士,出國唸洋碩士需要聰明才智嗎?不一定,但一定要花錢。出去美加留學兩年、三年拿個學位,沒有兩、三百萬以上都很唸完。現在的家庭可以拿出兩、三百萬的,至少都是中上或是更有錢的家庭。

另外,就業的時候企業會看重各種證照、資格考。這些證照考試報名費加總起來要好幾萬,有的高階證照還不是一次考就上,要考好多次。對一個大四、碩二生或是剛畢業的新鮮人來說,要花很多的報名費去參加各種考試,要是一個學生背負著助學貸款已經壓得喘不過氣來,還必須靠打工來維持生活,哪裡有時間跟金錢去準備這些證照的考試?

而有錢的小孩,他們有家庭支持的後盾,報名費對他們來說也沒有負擔,他們比較容易擁有各種證照,他也比較有機會出國唸書進修,於是就造成就業上的貴族化。到最後好工作還是被有錢人的小孩改佔據。

再來提一個「壟斷性產業不斷掠奪完全競爭產業」的例子,眾所皆知,便利商店早已經把傳統雜貨店打到土星以外,或許你可以用一種「台北犬儒」毫無同情心的口吻說:「這是時代的趨勢」,當十多年前這個「壟斷性產業不斷掠奪完全競爭產業」發生時,也增添了許多中高齡失業者,不過,那些是過去式,我今天要提的貧富差距模式,壟斷性產業掠奪的一方仍舊是超商,而被掠奪的「完全競爭產業」已經淪到小吃業小攤販,如果各位有空到一些科學園區、高級辦公區看看,或看看自己周邊上班族的飲食行為與習慣,許多上班族的三餐當中已經慢慢在便利商店當中解決了,你我喝的飲料,是不是已經幾乎都是便利商店或大賣場所販售的「罐頭飲料」了,請大家分析一下自己現在的在超商解決飲食的比率,和十年前或二十年前的比率,便會發現,你吃的喝的並沒有變多,而是把花在小攤販小吃店的消費漸漸轉移到超商了。

沒辦法,超商的食物與飲料,除了口味以外,樣樣都比攤販優勢,它具有買賣便利快速,合乎外食者需求 ,便宜,超商大量進貨統一處理下,當然比攤販有成本優勢 、….不啦不啦不啦…..誰都可以講出一堆經濟學理由,而且應該都不會太離譜。

問題是,台灣內需行業已經不振十年,在內需大餅沒有擴大下,這些產業當然只能互相掠奪市場,總不能叫消費者一餐吃兩個便當吧,於是,超商這行業並沒有進入彼此火拚的地步,因為她們掠奪的是傳統市場、早餐店、小吃攤、小文具店、小型快遞業、飲料店…..特別是超商的餐飲,她們用以一種比小攤更低價(至少表面看起來是如此)的定價策略,讓週遭的小吃攤無力生存或只能跟著降價,起碼讓想要踏進外食市場的小創業者知難而退,所以當超商的低價便當低價三明治低價簡餐掠奪了小吃攤的營收時,這塊外食大餅的收入當然流入超商。

超商何許人也,7-11的股東中,45%是統一,42%是外資;全家的股東中有日商全家、泰山、日商伊籐忠,萊爾富有光泉….顯然地不是財團就是外資,而生意流失的小吃攤或小吃店的老闆應該都屬於較低收入的個人,於是貧富差距就會越拉越開。

可怕的並非超商可以賺多少錢,而是「小吃攤」這類的行業一直是社會的「安全瓣」!大家都聽過「燒肉粽」這首歌吧!這首歌很具有底層庶民經濟文化意義,歹命的失意(業)人,為了生計的維持而擺個肉粽攤養家餬口,這在十幾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多年前是常有的事情,一些結構性失業的勞工,一些因景氣不佳而者不到工作的人,把家傳老媽子的廚藝拿出來擺個小攤,然後等待景氣谷底的遠離重新投入職場,無形間也讓失業者有了經濟與精神的寄託,這個社會也不致於被高失業率拖垮,而有些生意不錯的攤子當然就因此繼續營業下去,所以這種小吃所塑造的社會意義也造就了今天台灣小吃業的發達,而台灣的小吃已經是台灣觀光業的「唯一賣相」了。

心細的讀者大概瞭解我所形容的「可怕」之處,這種超商外食如吹摧枯拉朽式地擊垮大部份的小吃店的同時,除了造成貧富的差距外,也連帶摧毀了這道社會安全瓣,當投入小吃的門檻與難度變高以後,從小吃這行業退出者加上從其他產業解僱的人,又是一塊原本可以安身立命之地從此消逝;我更擔心的是,萬一這種小吃文化漸漸淡化後,台灣觀光的價值恐怕又要面臨減分的命運,我認為這不是危言聳聽,台灣從北到南,許多小吃與攤販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便是「一個禮拜只能作兩天生意」,或許有一部份的原因便是…超商這個壟斷性產業。

記得,明天上班時,多走兩步路去向台灣經濟無名英雄—小吃攤老闆「交觀」一碗肉羹麵或一顆肉圓,少吃一點超商的加熱冷凍便當或關東煮吧!


黃國華耕讀筆記- 無名小站
http://www.wretch.cc/blog/bonddealer




--------------------
QUOTE
沒有主題就不會有討論,沒有討論這個討論區就要開始掃灰塵。特別是這個本來以三國誌主題為主打的論壇,在現在單機市場委縮,近來也沒有新一代三國誌或單機的三國遊戲的情況下,此種其他討論突顯重要。

諸如所以,政治討論,歷史討論,東方系列,信長系列等等一的討論,支撐著這個三國風漸漸江河日下的三國誌討論區。


QUOTE
就算有偏向性又如何?每個人能中立,高人般世事都給你看透了?


原來猥褻侵犯不但只要啞忍,還要打開雙腳歡迎入去要大叫熱咕真是大開眼界!

某日,某蛇與某b曾是水火不相容的敵人
今日,某蛇與某b是雷打不動的戰友

果真如言,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PM
Top
阿暪
發表於: Apr 12 2010, 13:42  評價+1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7
聲望:1208


香港就快從坐困愁城變成坐困危城了...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阿暪
發表於: Apr 18 2010, 11:27  評價+1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7
聲望:1208


對於香港政府的弱勢, 我想到一點東西. 近年來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香港政府無論做甚麼事,
都會俾各方反對. 雖然說民主並不是萬靈藥, 但是我覺得加強香港政制的民主成分 (例如普選特首)
可能是香港施政困境的出路.

當社會發展到某個程度, 社會複雜程度增高,
乃至政府已經無力管到如此眾多群體各自的利益,
以致不引進民主制度不足以令人民能以自己選票的方式來讓社會利益分配能自行達成平衡.
否則政府不論如何行事, 即使屬於少數, 利益受損者都會反抗,
以致任何政策的推行都會遇到極大阻力, 形成政府施政寸步難行的結果.

本篇文章已被 阿暪 於 Apr 18 2010, 11:30 編輯過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Leaf
發表於: Oct 8 2010, 11:48  
Quote Post


請開金口
************

發表數: 3,51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4
聲望:428


QUOTE (阿暪 @ Apr 18 2010, 19:27 )
對於香港政府的弱勢, 我想到一點東西. 近年來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香港政府無論做甚麼事,
都會俾各方反對. 雖然說民主並不是萬靈藥, 但是我覺得加強香港政制的民主成分 (例如普選特首)
可能是香港施政困境的出路.

當社會發展到某個程度, 社會複雜程度增高,
乃至政府已經無力管到如此眾多群體各自的利益,
以致不引進民主制度不足以令人民能以自己選票的方式來讓社會利益分配能自行達成平衡.
否則政府不論如何行事, 即使屬於少數, 利益受損者都會反抗,
以致任何政策的推行都會遇到極大阻力, 形成政府施政寸步難行的結果.

其實香港政府很多政策都係一言堂硬上馬
但so far 這些在極大反對聲音下出台的政策
都係100% 沒有好下場

因為聲音太多,所以好政策搞不成
還是因為政府的政策真的太爛,才有太多反對聲音?

再者,為什麼會太多聲音?
是因為真的太自由,民間又沒有一個大方向?
還是因為政策與民意太過背道而馳?
硬出台的政策,結果永遠是不能滿足民生?

民主那些空談的就先別提
民生最基本的「住屋」問題,誰敢說政府不是跟全民對著幹


--------------------
QUOTE
沒有主題就不會有討論,沒有討論這個討論區就要開始掃灰塵。特別是這個本來以三國誌主題為主打的論壇,在現在單機市場委縮,近來也沒有新一代三國誌或單機的三國遊戲的情況下,此種其他討論突顯重要。

諸如所以,政治討論,歷史討論,東方系列,信長系列等等一的討論,支撐著這個三國風漸漸江河日下的三國誌討論區。


QUOTE
就算有偏向性又如何?每個人能中立,高人般世事都給你看透了?


原來猥褻侵犯不但只要啞忍,還要打開雙腳歡迎入去要大叫熱咕真是大開眼界!

某日,某蛇與某b曾是水火不相容的敵人
今日,某蛇與某b是雷打不動的戰友

果真如言,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PM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2) 1 [2]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212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