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2) [1] 2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性本善vs性本惡
 
你認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
『人性本善』 [ 42 ]  [60.00%]
『人性本惡』 [ 28 ]  [40.00%]
總票數: 70
訪客不能投票 
kinder
發表於 Nov 27 2004, 02:11  
Quote Post


七品官
******

發表數: 422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19-2004

活躍:4
聲望:7


我中史剛剛教完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思想,孔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則主『人性本惡』。我在校內與幾個同學一起討論,雙方都爭持不下,而且老師要我們就這個問題寫一篇文章。由於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故放在這兒討論,我都想聽聽其他板友的意見。


--------------------
人生在世,世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楊威利
發表於 Nov 27 2004, 02:26  評價+1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81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3
聲望:14


我覺得善和惡是價值觀,初出生的嬰兒不會有價值觀,完全是一張白紙。人本能所會的,應該是人一出生就會選擇利己的行為,但利己不等於損他。善惡可說是人對利害關係的價值考量,且當中也受一個社會中普遍群眾的價值取向所影響。是故在不同的地方,善惡的定義可以南轅北轍。一個人日後是善是惡,是看後天他接受甚麼訊息。
PMEmail Poster
Top
秋盈
發表於 Nov 27 2004, 03:01  評價+1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我是比較認同「性惡論」。羊說得沒錯,善惡是文明社會發展出來的價值觀,初生嬰兒固然沒有善惡的觀念,恐怕天地洪荒時代的「成年人」也沒有。但我認為,動物求生的本能,包括尋找食物和居所、繁衍後代的過程,往往牽涉「損人利己」的競爭,而人類也不例外。我認為,這些行為或能稱之為「惡」,只是做這些事情的人,本身未必懂得以「善」、「惡」的觀念來說明而已。即使今天人類已經發展到一個其他動物無可企及的階段,但某程度上,仍然受到求生本能的支配,只是我們的求生方式不同了,而且懂得以道德、法律等方式來制衡本能引發的欲望。

據我所知,荀子主張「性惡論」,是說人的欲望、行為不可無限擴張,所以需要以「法」制衡。「性惡論」是他主張「法治」最重要的基礎。當然,荀子的「法」與西方的「法律」、「法治」觀念不可混為一談。荀子的「法」只是統治者的手段,但西方的「法」卻是至高無上的,連統治者也要受法律的約束。

我沒讀過《論語》,不知孔子有沒有明確發表「性善論」,但孟子在〈告子〉篇裡說得不少。多年來我始終不太明白,希望識者指教。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分,不是文明社會出現之後才有的嗎?

告子說人性沒有善惡,全憑後天環境所影響,並以水為喻:「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孟子反駁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我知道他們當時尚未明白萬有引力的原理,但我總覺得牛頭不對馬嘴,各說各話而已。 wacko.gif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楊威利
發表於 Nov 27 2004, 03:20  評價+1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81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3
聲望:14


孟子應該是想說,人性本善,就好像水向低流一樣,是自然的趨勢,水無東西流向之分,向東流還是向西流,是外界的影響做成,正如人日後向善還是向惡,也是受外界影響,並非他的本性。

不過似乎人性跟水流是不能拿來相提並論吧...

本篇文章已被 楊威利 於 Nov 27 2004, 03:22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Nov 27 2004, 04:12  評價+1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2
聲望:4175


投了廢票。

人性如何自是值得深究,但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一命題缺乏定義,不會有標準答案,故省思人性是重點,立場倒不重要了(僅指探討此一命題而言。對於理解孔子和荀子的思想,性本善與性本惡這一出發點的不同則是重要的)。

甚麼是善惡最根本的定義?自私與無私之別?懂得報恩?或者對於群體利益的損益才是重點?

而本性又是甚麼?如何認定某部分"人性"是先天還是後天的?

被認為是人的本性而沒有太大爭議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與其他動物相差無幾的本能行為。如羊所說,這種本能包括利己,但利己不等於損人,而且許多表面上利人甚至損己利人的行為都是利己這一原始動機下的引申行為。這看上去複雜且矛盾,乃是因為人生活在社會中,個體得失取決於群體互動的結果。

*******

孔子、荀子等人的學術思想,是治世的理論。而要治世,既不能不考慮人性的"惡",也不能忽略人性之"善",人性不會是純惡或純善的。荀子提出的禮治,便比之前的儒家學說有更重的法治成分(不過仍是禮大於法,以義制利為主),往後更是產生了法家這一流派,可見出發點為人性本惡者,最終得出的治世觀點多以法治為主。至於主張性本善的孔孟,不用說自是以道德禮法為重。那麼經過時間的試煉,最終是誰更加正確呢?觀如今世界,似乎法治已成主流,但不是說道德觀已經不再重要了,實際上道德在社會中仍然扮演著很吃重的角色,只是大家習以為常,故不比法治顯眼罷了。法治便是以性本惡為出發點的治世觀念,而道德則是以性本善為出發點的治世觀念,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手段,兩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我認為這是人們至今所能得到的對性善性惡論之爭的最佳結論。

本篇文章已被 徐元直 於 Nov 27 2004, 04:31 編輯過


--------------------
......
PMEmail Poster
Top
啤啤
發表於 Nov 27 2004, 04:43  
Quote Post


八品官
*****

發表數: 26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3-2003

活躍:3
聲望:1


我投了人性本善, 因為人有良心,
有良心的人應該不會惡...
而且很主觀地說, 這世界好人比壞人多.
(希望是吧)


--------------------
做咩呀﹖你愛呀﹖你愛要出聲先得架,你愛我比你,你唔愛我當然唔會比你啦!
無理由你話愛我唔比你,你唔愛我比你架嘛!大家講道理丫嘛!
拿,我數三聲,你話愛唔愛喇喎。
PMEmail Poster
Top
~欣~
發表於 Nov 27 2004, 06:02  
Quote Post


=] =P =\ =[ =D
*******

發表數: 65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2-2004

活躍:7
聲望:135


我沒投票。

只覺得人本應該無性。

人一出生是根據本能而行,

本能根本難以分善惡。


--------------------
=]
PMEmail Poster
Top
丫全
發表於 Nov 27 2004, 06:18  
Quote Post


浮不起來的潛艇
************

發表數: 2,192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8-2004

活躍:11
聲望:305


我投了癈票
就像揚說的一樣,人出生一開始是白紙一張
會因應環境、教育的異同而生出不同的價值觀


--------------------
擔心圖片外流,簽名當改為遷名檔QQ
PMEmail Poster
Top
王聰明
發表於 Nov 27 2004, 06:44  
Quote Post


四品官
*********

發表數: 1,29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0-2003

活躍:10
聲望:116


要先看這個善惡是誰定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要先知道這個才能下評斷...

什麼是真正的善惡?我不知道。


--------------------
RIP
PMEmail Poster
Top
太空漫遊
發表於 Nov 29 2004, 09:37  
Quote Post


六品官
*******

發表數: 56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0-2003

活躍:2
聲望:33




幾天沒有來。看見這個有趣題目,有兩點意見。


(一)必先釐清何謂「性」

問「人,性善還是性惡?」這樣的問題,必先弄清所說的「性」是甚麼意思?如果連「性」的意思也是各有不同,爭論起來,就易變成「盲俠對盲俠」──互不碰頭。

「性善」「性惡」的爭論,很多時,似乎只是語言上的分歧,而無實質分歧。

由於題目在「性」這個關鍵字眼上,沒有說明採哪個意思,因此我沒有投票。

在這問題上,勞思光的網上儒學辭典也有幾段文字說明,不妨直接轉貼過來: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ConfLex/


性:

孔 子 論 「 性 」 之 語 極 少 。 但 「 性 」 觀 念 乃 儒 學 理 論 之 重 心 所 在 , 孟 子 方 詳 為 申 說「 性 」 字 在 字 源 上 原 從 「 生 」 字 分 化 而 來 ; 故 在 古 代 日 常 語 言 中 , 「 性 」 即 指 生 而 具 有 之 能 力 。 但 儒 學 在 孟 子 立 說 時 , 對 「 性 」 字 即 取 一 新 用 法 , 專 指 人 所 獨 具 之 本 有 能 力 而 言 。 此 屬 於 儒 學 之 特 殊 語 言 。 故 「 性 」 在 儒 學 早 期 理 論 中 , 含 有 兩 重 意 義 : ( I ) 本 有 之 能 力 ; ( I I ) 獨 有 之 能 力 。 例 如 人 之 求 食 與 性 欲 皆 屬 本 有 能 力 , 故 就 日 常 語 義 說 , 可 稱 為 「 性 」 ; 但 此 種 能 力 非 人 所 獨 有 , 乃 一 切 動 物 所 俱 有 , 故 非 人 所 獨 有 之 能 力 , 就 孟 子 所 建 立 之 儒 學 哲 學 語 言 說 , 求 食 與 性 欲 皆 非 孟 子 所 說 之 「 性 」 。 唯 有 人 之 價 值 意 識 方 是 其 他 動 物 所 無 之 能 力 , 故 孟 子 主 「 性 善 論 」 彰 顯 此 理 。 日 後 荀 子 仍 取 日 常 語 義 以 說 「 性 惡 」 , 實 乃 不 解 孟 子 之 意 所 致 。 關 鍵 則 在 於 不 能 分 別 日 常 語 言 與 特 殊 語 言 也 。



性惡論:

「 性 惡 論 」 乃 孟 子 後 荀 子 所 立 之 說 , 通 常 人 以 為 與 孟 子 之 「 性 善 論 」 相 反 ; 實 則 二 人 對 「 性 」 字 之 用 法 不 同 。 荀 子 所 謂 「 性 」 專 指 人 之 動 物 性 而 言 。 荀 子 認 為 人 始 生 時 原 是 一 動 物 , 故 生 而 具 有 之 性 即 是 動 物 性 。 動 物 性 包 含 貪 欲 、 自 私 及 侵 害 等 等 成 素 , 乃 一 切 罪 惡 之 根 源 , 故 說 「 性 惡 」 。 但 荀 子 又 認 為 人 創 造 文 化 規 範 後 乃 能 防 止 動 物 性 之 放 縱 , 主 張 以 人 為 之 努 力 克 服 罪 惡 ; 荀 子 所 謂 「 偽 」 , 即 指 「 人 為 」 而 言 。 然 則 人 何 以 有 此 種 活 動 , 遂 成 為 一 理 論 困 難 ; 蓋 若 承 認 人 可 能 克 服 或 控 制 動 物 性 , 則 必 須 承 認 人 有 此 種 能 力 ; 而 此 種 能 力 何 以 反 不 視 為 人 之 「 性 」 , 即 難 有 適 當 解 說 。 荀 子 在 「 性 」 以 外 提 出 「 心 」 觀 念 , 認 為 人 之 自 覺 心 能 化 性 以 防 惡 成 善 , 但 此 種 自 覺 能 力 倘 屬 於 人 所 本 有 , 何 以 不 視 為 人 之 「 性 」 , 終 無 可 通 之 說 。 又 荀 子 之 「 心 」 指 一 種 智 性 , 似 欲 由 此 推 出 一 切 價 值 規 範 , 但 其 說 未 完 成 。


性善論:

「 性 善 論 」 乃 孟 子 所 立 之 說 , 亦 是 儒 學 心 性 論 哲 學 之 基 礎 理 論 。 但 此 一 理 論 自 古 至 今 屢 為 人 誤 解 。 茲 分 以 下 數 點 作 一 澄 清 : ( 一 ) 「 性 」 字 之 用 法 , 在 「 性 善 論 」 中 屬 於 孟 子 之 特 殊 語 言 , 與 古 代 日 常 語 言 用 法 不 同 。 古 代 哲 人 當 發 現 一 新 問 題 時 , 不 能 另 造 新 語 言 以 表 達 其 意 義 , 只 能 取 已 有 之 詞 語 予 以 新 意 義 , 遂 形 成 特 殊 語 言 。 特 殊 語 言 斷 不 能 化 歸 日 常 語 言 以 解 釋 , 否 則 即 將 所 加 之 新 意 義 消 去 , 全 失 立 說 者 原 意 。 ( 二 ) 「 性 」 字 在 古 代 日 常 語 言 中 原 指 生 而 具 有 之 能 力 , 但 孟 子 欲 強 調 人 與 其 他 動 物 之 不 同 ( 即 所 謂 「 人 之 異 於 禽 獸 者 」 ) , 故 以 「 性 」 字 指 人 生 而 具 有 又 不 為 其 他 動 物 所 有 之 能 力 , 以 此 顯 示 人 之 文 化 之 基 礎 可 能 性 所 在 。 不 只 指 生 而 具 有 之 能 力 。 ( 三 ) 「 性 善 」 指 人 以 求 「 善 」 之 價 值 意 識 為 其 本 有 而 又 獨 有 之 能 力 ; 換 言 之 , 人 有 理 性 意 志 或 道 德 意 志 , 即 是 人 之 「 性 」 。 ( 四 ) 人 之 「 性 」 須 自 覺 求 擴 張 , 方 能 成 道 德 生 活 及 文 化 , 非 謂 不 作 努 力 , 自 然 得 「 善 」 。 至 於 對 價 值 意 識 之 具 體 表 現 模 式 及 其 發 展 歷 程 , 孟 子 在 「 性 善 論 」 中 皆 另 有 說 明 。


***


總言之,孟子承認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有善人,也有惡人,因而既有堯舜,也有桀紂。但是人的惡,不是人所以異於禽獸的獨有性質。而孟子說的「性」,是指人類的獨有性質。而「善」的確(很大程度上)是人所獨有的,「性善」就是這個意思。



(二)人是否有道德良知?

良知就是原則上可以生而有之,毋須從經驗而得的知識。的確,「這裡有張椅」「眼前有部電腦」這些都是經驗知識,須從經驗而得來。但「快樂是好的,我們應該追求」「不應隨意殺人」之類的基礎道德規條,不能單靠經驗(e.g 傳統習尚、教育所授、情感所向)而知,必須取於先天的理性。縱然傳統、教育、情感等等經驗,也有基礎道德規條的傳授,但要判斷這些經驗習得的基礎道德規條本身是對是錯,理性良知以外,沒有他途。



QUOTE
初出生的嬰兒不會有價值觀,完全是一張白紙。人本能所會的,應該是人一出生就會選擇利己的行為,但利己不等於損他。善惡可說是人對利害關係的價值考量,且當中也受一個社會中普遍群眾的價值取向所影響。是故在不同的地方,善惡的定義可以南轅北轍。一個人日後是善是惡,是看後天他接受甚麼訊息。


據孟子,初生嬰兒除利己的物慾外,也有「善端」。端者,萌芽也。善端就是人獨有的善的萌芽。既然是萌芽,也就不太顯露,而且易於折損。孟子多次承認,人行善行惡,外在環境可以有極大影響。故而「富歲子弟多懶,凶歲子弟多暴。(日子富足,人就懶散;饑荒時,人就殘暴。)」但這些都是外在環境加上動物性而來,而不是外於經驗的道德理性的指示。


此外,我不認為「善惡的定義南轅北轍」。

「甚麼思想行為是善的呢?」「甚麼思想行為是惡的呢?」這問題上各人意見南轅北轍,但這大概跟「善」「惡」兩字本身的定義無關。哥倫布認為地球是圓的,當時的人多認為地球是平的,這樣的意見不同,不表示雙力對「圓」「平」二字的定義有分歧。善惡的意見分歧我想也是這樣。



QUOTE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要先知道這個才能下評斷...
什麼是真正的善惡?我不知道。

這恐怕是「自貶賦能」了。我想你是知道的。看見那些無國界醫生的義工組織,會知道那是善行。讀到古代凌遲虐待等酷刑,會知道是惡行。這些事情,大概無須後天教導,也可知哪些是善,哪些是惡。

(當然也有界線模糊、難下判斷的情況。對處境認知不足,也可以是錯下判斷的原因……)


***


不過,說到底,「有沒有不從經驗而有的先天道德良知」這樣的問題,是很難「拿出證明來」的。a說人沒有良知,對錯都是後天習得;b說有,還指稱a自己也有,只是口頭上硬說沒有,自貶賦能。這問題的答案,其實,也只得靠各人理性自省了。



本篇文章已被 太空漫遊 於 Nov 29 2004, 13:38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冷雨
發表於 Nov 29 2004, 15:53  
Quote Post


冷雨夜
*********

發表數: 1,011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6
聲望:16


比較認同小王的說法,善惡兩字,在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下所衍生的答案亦大有不同.要下定義絕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亦投了廢票.

沒錯,某些事情在社會上可能有普遍的客觀標準,例如「孝順是一種美德」,「殺人就是不對的」.可是,布時候就算對方做了一些大眾所認為是「惡」的事情,就代不代表這人的本質是惡呢?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去想想.
PMEmail Poster
Top
太空漫遊
發表於 Nov 29 2004, 17:58  
Quote Post


六品官
*******

發表數: 56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0-2003

活躍:2
聲望:33



QUOTE (冷雨 @ Nov 29 2004, 11:53 PM)
沒錯,某些事情在社會上可能有普遍的客觀標準,例如「孝順是一種美德」,「殺人就是不對的」.可是,布時候就算對方做了一些大眾所認為是「惡」的事情,就代不代表這人的本質是惡呢?


當然不代表。社會大眾以為是「惡」的事情,未必就是客觀上的惡。社會大眾的主流意見,往往受其自身的經驗影響,因而各有不同。所以說,要體認客觀的善惡標準,還是得求索於先天的理性(良知)……


本篇文章已被 太空漫遊 於 Nov 29 2004, 18:02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Nov 30 2004, 03:40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2
聲望:4175


也就是說給善惡下定義不難,難的是給具體行為下善惡的定義。人們的分歧往往在於判斷的不同,而非基本原則(善惡觀念)的不同。


--------------------
......
PMEmail Poster
Top
楊威利
發表於 Nov 30 2004, 05:07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81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3
聲望:14


我不認為有客觀的善惡,善惡不像物理定律般,相對於同一個環境而言,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善惡觀念是人的行為的集大成,也就是說,所謂善惡本身的定義,極其量也只是集千千萬萬個人的主觀行為揉合而成。具體一點來說,對群體中大部份人有利者為善,不利者為惡。而何謂有利、何謂不利,則視其群體本身的文化習俗、風土民情等而定。世界各地有千千萬萬群體,風俗文化各異,人的行為不一,善惡觀也沒有絕對的標準。

漫遊兄也明白社會大眾謂之惡的行為不一定是惡,只是善惡觀既為人類主觀行為之集大成,如何可以給善惡下一個絕對的定義?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Nov 30 2004, 05:31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2
聲望:4175


QUOTE
如何可以給善惡下一個絕對的定義?


QUOTE
對群體中大部份人有利者為善,不利者為惡

你是不是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呢? rolleyes.gif

如你所言,分歧主要在於具體的判斷吧。有不同的情況,自有不同的判斷,所以不會有通用於全世界的具體標準。但當大家都強調善惡無固定標準之時,我認為也不宜忽略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對善惡概念都有一定範圍的共識,這點漫遊兄在前面亦說過。世界各地有千千萬萬群體,風俗文化固然各異,共通之處卻也不少,只是人們習慣見到差異,卻容易忽略共通點。

本篇文章已被 徐元直 於 Nov 30 2004, 05:34 編輯過


--------------------
......
PMEmail Poster
Top
太空漫遊
發表於 Dec 1 2004, 18:34  
Quote Post


六品官
*******

發表數: 56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0-2003

活躍:2
聲望:33




我看這裡有一個造成混淆的根源,就是以為善惡觀念的分歧,涉及善惡的「定義」,是一個定義問題。定義嘛,當然是隨「約定俗成」,依待於大眾看法。因而誤以為甚麼思想行為是善,甚麼思想行為是惡,也是「約定俗成」,依待於大眾看法的。然而,問題關鍵是:人們於善惡持不同看法,跟「用語分歧」沾不上邊,不是個定義問題。固然,日常很多爭議是源於「用語分歧」,須追究定義問題。但若將不是定義問題的問題錯判成定義問題,就易引出訛誤結論。像現在討論中的問題一樣。

不少板友,包括羊兄,在上面,都談及「如何為善惡下定義」或「不同社會對善惡有不同的定義」等。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似乎是覺得,「某某思想行為是善的」「某某思想行為是惡的」可歸入(社會或個人心目中的)「善惡的定義」。比如說,一個社會,認為「殺野人是善行」(作為基礎善惡標準或作為具體事件的善惡判斷),那麼「殺野人是一種善」就是該社會對「善」的定義了。(如果不是這樣解,我想不到何以說這問題涉及善惡的「定義」)但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價值判斷句不是分析句。如果一個人說「殺野人是善」,我們會說這想法錯誤,但不會說這犯了邏輯上的自相矛盾,也不會說他只是用語上跟我們不同。因此「某某思想行為是善是惡」不是分析句,不是善惡的定義句,不是在為善惡下定義。不同社會有不同的基礎善惡標準,就同一回事下不同的道德判斷,這些都不表示不同社會對善惡持不同的定義。

就如我在上面舉的例子:哥倫布認為地球是圓的,當時的人多認為地球是平的。我們不會就此說彼此對「圓」「平」持不同定義,不會說他們指地球是圓是平,是為「圓」「平」下定義。而我認為善惡分歧亦是類似情況,不宜拉扯到定義問題上。

一個問題是:若然「某某思想行為是善是惡」不是善惡的定義,然則善惡的定義又是甚麼?

「善」的定義,大致是:善,就是在可能情況下應該追求 / 值得追求 / 有理由追求的。「應該」的定義,大致是:值得的 / 有理由的。惡的定義則是相反。這顯然沒有說明甚麼。有些概念宜用語言分析(如「獨角獸」可以分析成「外貌似有角的馬的動物」);有些概念不宜用語言分析(如「黃」的定義就是)。「應該」「值得」「善惡」則是後一類概念,我們可透過「應該追求」「值得」等語去「想像」甚麼是善惡,但用語言去分析這些概念,不是最好的了解辦法。

明白「某某思想行為是善是惡」(不論作為基礎原則或就具體經驗事件的判斷)不是定義句,則我看不到有甚麼理由說善惡是約定俗成的。羊兄說「善惡觀為人類主觀行為之集大成」,無疑,善惡觀隨人的習尚而成,但一個社會的善惡觀未必就是正確的善惡觀,並必就有正確善惡標準。正確的善惡觀並不取決於社會風行的善惡觀。


至於羊兄問「如何為善惡下一個絕對的定義?」且將此問改成:「如何為善惡探求一個絕對的標準?」

我在上文已有論及這個。就基礎的善惡標準來說,只得憑藉先天的理性良知為依歸。



本篇文章已被 太空漫遊 於 Dec 2 2004, 05:22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丫全
發表於 Dec 16 2004, 10:11  
Quote Post


浮不起來的潛艇
************

發表數: 2,192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8-2004

活躍:11
聲望:305


唔……雖然我才疏學淺,還是想反駁一下漫遊大(汗)

我還是認為人本無性,一個人的價值觀、善惡觀等等一切皆受環境所影響,雖然同樣的環境不見得會培育出一模一樣的人(人格不一樣嘛),但是很多大觀念應該是一樣的。

怎麼說呢……例如台灣的山地原住民,大多有「出草」的習俗(現在沒有了,以前有),其實意思就是去砍人頭回來祭山神還是怎樣的。在他們眼中,他們並不認為出草殺人是錯的,出草殺人並不是「惡」,但是其他的人卻不這麼認為吧?

另外,北歐的維京人也是,他們駕船出海登岸後便襲擊其他船隻以及民房,能搶的都搶,能燒的都燒,能殺的都殺(就算是神父牧師也照殺不誤)。在許多人眼中這不但野蠻,還外加「邪惡」吧?但是對維京的成年男子而言,將出外搶劫的戰利品帶回村子分給大家這件事,根本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並不認為他們做的是「惡行」。

最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年裡面總免不了有大大小小的戰爭。戰爭,生靈塗炭,應該不算是「善」吧?但是他們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認為他們那是「聖戰」,是「為神而戰」,他們是「善」而對方才是「惡」……

嗯……小弟拙於言詞不善表達,不過我已經盡力了,所以……看不懂什麼意思不要罵我(逃)

本篇文章已被 丫全 於 Dec 16 2004, 12:54 編輯過


--------------------
擔心圖片外流,簽名當改為遷名檔QQ
PMEmail Poster
Top
太空漫遊
發表於 Dec 17 2004, 11:40  
Quote Post


六品官
*******

發表數: 56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0-2003

活躍:2
聲望:33



大家互相交流而已,用不著這麼客氣嘛 ~~ 

丫全兄在上面的論點,大部份都與我的相同。我不單止贊同你所說的「一個人的價值觀受環境影響」,而且,早在上文就已提出了你這個立場。

我已在上面提到:

人行善行惡,外在環境可以有極大影響。

善惡觀隨人的習尚而成。

社會大眾的主流意見,往往受其自身的經驗影響,因而各有不同。


由此可見,你提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受環境影響」,我不但不反對,而且更是我上文的立場的重要組成部份。

所以我們的分歧處不在於此,而在於:可能影響人的價值觀的,除環境外,還有沒有別的?須知道德觀受環境影響,不就表示道德觀受環境影響。

我以為道德觀,大致可以受兩方面影響:

1、經驗(e.g. 外在環境、社會習尚、教育所授、情感所向)
2、理性 / 良知

不同社會,各有不同經驗,因而各持不同的道德觀。丫全兄指出這點,固然正確,但你說人沒有「性」,這就是彼此立場分歧所在。性,依孟子義,指人所以異於禽獸的道德良知。你在上文,充其量說明了人受(1)經驗影響,但似乎未有解釋何以認為人沒有(2)道德良知。

良知在兩個條件下難起作用:(1)自己沒有善加培養;(2)受自身經驗、外在環境折損。若果社會裡的人,既沒有培養其善端,又陷溺於惡劣的環境習尚,價值觀扭曲並不離奇。但這不表示那些人原本就沒有理性良知可言。

舉一個例:我們說二戰時,日本軍隊酷刑虐待中國戰俘,罪大惡極。但他們的教育、朋輩等都視中國人命如草芥,感受不值理會。若人的道德觀只受經驗影響,在「不知者不罪」的前提下,我們有甚麼基礎可以指斥日軍之不義?大概是我們都假設了人有摒棄經驗環境的影響、以道德理性體證是非善惡之可能,才有指出日軍惡行難恕、罪堪受懲的基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欣~
發表於 Dec 17 2004, 19:14  
Quote Post


=] =P =\ =[ =D
*******

發表數: 65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2-2004

活躍:7
聲望:135


始終覺得有點兒複雜化了這題目•••

性,像儒家解作本有或獨有之能力。
受了環境影響的就不是本性了。

人類在完全沒有受外來影響的情況下,像把人自小放到深林裡,
他們沒錯,可能也會有「不忍之心」,就是不忍同類被其他猛獸吃掉的感覺等等,
但他們同時也應該有弱肉強食,惡性競爭的表現吧!

這樣有善有惡的表現源自我們為了生存的本能,
所以本性是善是惡,其實很難分清楚呢。
畢竟我們的本能包含的是兩方面的元素也有。

今天的價值觀、道德觀等等,
不是古人為了讓人類更加安定地生存、生活和繁殖的副產品嗎?



--------------------
=]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8 2004, 01:18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2
聲望:4175


QUOTE
今天的價值觀、道德觀等等,
不是古人為了讓人類更加安定地生存、生活和繁殖的副產品嗎?

跟我的看法差不多。不過這些東西畢竟是有用而且關鍵的,用"副產品"來形容似乎不太恰當。

QUOTE
舉一個例:我們說二戰時,日本軍隊酷刑虐待中國戰俘,罪大惡極。但他們的教育、朋輩等都視中國人命如草芥,感受不值理會。若人的道德觀只受經驗影響,在「不知者不罪」的前提下,我們有甚麼基礎可以指斥日軍之不義?大概是我們都假設了人有摒棄經驗環境的影響、以道德理性體證是非善惡之可能,才有指出日軍惡行難恕、罪堪受懲的基礎。

題外話:

假設人的道德觀(更廣義地說,價值觀)只受經驗影響,這似乎有點宿命論的味道了。在缺乏自由意志的情況下,所謂的"義"與"不義"並不存在,道德將失去其根本意義。不過這並不是說報恩或報仇等行為機制將會消失,在一個這樣的虛構社會裡,一個人是否"罪堪受懲",仍可由利益取捨來決定,純粹觀察表面行為的話,也許跟現實世界分別不會太大。


--------------------
......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2) [1] 2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232 ]   [ 15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