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哈佛教授:看清楚! 真正崛起的是沒做功課的選民
阿暪
發表於: May 12 2019, 16:15  評價+1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7
聲望:1208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639440698643155

哈佛教授:看清楚! 真正崛起的是沒做功課的選民

政策辯論的內容聽著愈來愈像是兩群沒做功課的笨蛋在比爛,政治觀察家與分析師稱這類大混戰是「低資訊量選民」之間的肉搏戰。而政治領袖即便比民眾看得透徹(他們是現今政壇的稀有動物),也得賭上政治生命才敢淌這趟混水去指正選民,因為「說他錯等於說他笨」。




政治上的論辯與公共政策的擬定,並不同於非黑即白的科技。這兩件事情的本質即是衝突。雖然說偶爾會有「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君子之爭,但更常見到的局面會有如裁判放假去的冰上曲棍球場,而且瘋狂的觀眾還隨時都會跳進場內參戰,大亂鬥一觸即發。

"在現今的美國,政策辯論的內容聽著愈來愈像是兩群沒做功課的笨蛋在比爛,兩邊固然看法不同,但結論一樣都是錯的。政治領袖即便比民眾看得透徹(他們是現今政壇的稀有動物),也得賭上政治生命才敢淌這趟混水去指正選民。"

政治觀察家與分析師說得很客氣,他們稱這類大混戰是「低資訊量選民」之間的肉搏戰。但不論是關乎科學上的真偽,還是政治上的是非,不變的可怕之處在於其中一種自我中心而目空一切、而且很容易就惱羞成怒的堅持:意見沒有高低之分的齊頭式平等。對美國人而言,說他錯等於說他笨,告訴他「你錯了」,就等於罵他說「你是個笨蛋」。

你不准跟我意見不同,否則你就是不尊重我。換句話說,糾正就是一種侮辱。他們認為任何意見不論是不著邊際還是頗有見地,都應該被好好地咀嚼一番,以示公平,做不到這樣,你就是心胸狹窄,你就是剛愎。


公共政策辯論中的無知是一種病,而且這種病會真真切切地衝擊到美國每個人的生活品質與幸福安逸。回顧二○○九年,在《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也就是「歐巴馬健保」(Obamacare)的政策辯論中,過半數的美國民眾相信曾代表共和黨擔任副總統候選人的莎拉.裴琳(Sarah Palin)所說。那裴琳說了什麼呢? 她說歐巴馬健保法裡藏著所謂的「判死委員會」,還說這個委員會裡的成員會很官僚地判定病人有沒有價值活下去(事隔四年,還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外科醫師對此深信不疑)。


你可以贊成,也可以反對歐巴馬健保法,但你不能把明明人家沒幹的事情栽贓到人家頭上。話說這法案都通過了兩年之後,還有至少四成美國人不清楚這法案有沒有繼續執行。

想觀察公眾的無知如何影響國家政策的辯論,稅務是另外一例。沒有人喜歡繳稅,沒有人不抱怨稅重。每年春天,複雜到惡名昭彰的美國稅法都會讓無意逃稅的好公民膽戰心驚,他們頂多只能盡量誠實納稅,但金額正不正確也只能抱著一種猜謎的心情。
但乖乖納了稅,令人難過的現實是美國人普遍不清楚自己的血汗錢被花到哪裡去。一個又一個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一方面覺得政府亂花錢,覺得稅金負擔太重,一方面又常搞不清楚誰在繳稅、繳了多少,以及錢被花到哪裡去了。但其實美國政府的預算資料是公開的,你只要索取,公部門就會把資料傳送給你,這比起預算書像磚頭一般超難寄的年代,其方便性與可及性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或者我們可以看看美國對外提供國際援助的事宜。在許多美國人心中,這是一個一捅就中的馬蜂窩,主要是他們覺得「美援」是一種浪費,是在把錢扔進水裡。美國人普遍以為慷納稅人之慨的外援占美國國家總預算超過兩成五,簡直就是在「大撒錢」。但這與實情相去甚遠,遠到讓人不知道該從何處吐槽起:美援僅占美國政府歲出的百分之一不到,精確一點說是連百分之一的四分之三都不到。

知道這真相的美國人,只有百分之五。而同時間每十個美國人,就有一個人認為美國過半數的預算(沒錯,就是好幾兆美元)被年復一年地送給別國花用。不論每個人心目中的數字是多少,大多數美國人都以為美援是以等同於現金的即期支票給出去。

這也是一個迷思。事實上,外援的種類很有彈性。外援不一定呆呆地給錢,事實上外援也算得上是一種有利於美國民眾的扶助就業方案,因為很多外援給的是實物,是產品。美國政府會向民間廠商採購從食物到軍機等各式各樣的產品,然後送到要援助的國家去,而這中間就會創造出美國國內更多的就業機會。

有人會說美援是浪費錢,我可以理解,這是一種說得過去的政治立場。包含我在內的某些專家會覺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好,美援並非全然都是浪費,但至少反對美援的立場是出於一種信念、一種原則,而不是出於錯誤的認知。反之要是因為誤以為美援占預算比重太高而反對,那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理性的質疑不僅存在於科學的核心,也是牽涉到民主的真諦。相形之下,「專業之死」就像是美國全國在鬧彆扭、耍大小姐脾氣,也像青少年面對各種權威產生了叛逆的心情。<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微軟正黑體, 繁黑體, quot'>"</span>

這種強烈的情緒,讓美國人堅信只要主觀的意見夠強,就能模糊其與客觀事實之間的界線。

這時候專家理應跳出來,讓是非得以沉澱釐清,或至少讓眾人在行於混沌之中時有所依循。問題是誰有資格被稱為「專家」? 在進一步討論知識體系的敵人是從何處集結而來之前,以及美國怎麼會在理應民智大開的資訊時代與人民當家的民主時代把自己搞得這麼狼狽之前,我們應該先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頂著「專家」或「知識分子」頭銜的那些人,跟一般人之間應該如何區隔?

專家與公民
很多人對外自稱是專家或知識分子,其中有些人說得有道理,有些人是無聊當有趣。真要說起來,自認是專家,問題不只是會誤導人而已,很多自命的專家就像自稱吻功一流的人,都不太有自知之明。

就全世界而言,專家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有些專家很好認,甚至可以說是一目了然:醫生、工程師、航空機師等都是當然的專家,另外像電影導演、巡迴演奏的鋼琴家等亦然。更進一步說,運動員與他們的教練也是專家,然後就是大家熟悉的管線工、抓漏、警員、木工等等。
繼續往下挖,我們會發現每天固定在你家附近送信的郵務士也是專家,至少他找地址找人很行。你要是需要人解讀驗血的結果,自然得找醫護人員,但你若是想知道巴西朋友的來信是怎樣能寄到你在密西根州的門口,經驗豐富的郵差肯定比誰都懂。

各行各業除了有各自的辛酸,也會內建有各自的專門知識,所以在此我會交替使用「專業人士」、「知識分子」跟「專家」這三個詞,因為廣義而言,他們都是掌握了特定的技術或知識體系,並且以此執業來做為主要的謀生方式。按照各個標準,我們就有辦法區別誰是「專業的機師」與假日的飛航玩家,我們會知道誰是「專業的賭徒」,誰又只是喜歡偶爾送錢去給賭場花。

換句話說,稱得上專家,代表這個人對某樣事情知之甚詳,且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項背,也代表我們針對某個知識領域需要建議、教育跟解答的時候,我們會想到的就是這些人。請注意這並不代表專家對特定領域的事情無所不知。正確的理解是專家既然稱為專家,就代表他們是這個領域中的少數,而他們的意見比多數人都更「權威」,更正確,也更準確。

在民主制度下,專家會與百姓或專業會與民意產生摩擦的一個原因,便是專業必然是少數且相對封閉的。投身某個領域的研究或鑽研某個行當,有兩層意義,一層是我們放棄了對於其他工作或主題的興趣,另一層是我們信任社群中其他領域的成員會把他們的專業顧好,就像我們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樣。

引擎著火了,有人會想去駕駛艙給正副機長一些建議,但想歸想,我們最終還是會(不得不)信任他們比我們更加知道如何臨機應變。要是不這麼想,我們高度進化的社會就會崩潰成一座座孤島而各自為政,我們會回到那個各自摸索、不知所措,只有自己能夠倚靠的時代。
所以我們如何區別誰是素人誰是專家,又如何能將專家給認出來呢? 真正的專業,真正值得人信任與倚賴的知識積累,是一種摸不到但感覺得到的東西,是學習、天分、經驗與同儕確認的集合體。學習、天分、經驗與同儕確認這四樣東西分開來,都各自是專業的印記,但多數人都能正確地做出綜合判斷,以整體呈現出的狀態來確認誰的話能信,誰的話要考慮。

正式的訓練或教育,是專家地位最顯眼的招牌,但這並不是說學歷好就一切搞定。在很多職業別裡,證書只是入行的基本條件,如教師、護理師、水電技術人員等都需要專業證書才能執教或執業,因為證書代表他們的技藝已經經過同儕的檢定而達到基本的純熟水準。雖然總是有人堅持看衰專業知識,笑話這些證書或資格的存在是一種文憑主義,但學位與執照畢竟是具體可見的「信物」,我們需要這些信物來標示出誰是真正的專家,誰又是玩票的或詐騙集團。

本文摘自臉譜出版《專業之死》
user posted image




作者簡介

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現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與哈佛推廣教育學院兼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哈里曼高等俄國研究所碩士、喬治城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蘇聯政局,也曾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國會助理。


本篇文章已被 阿暪 於 May 12 2019, 16:19 編輯過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willyho
發表於: Jun 8 2019, 22:43  評價+2
Quote Post


八品官
*****

發表數: 2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01-2003

活躍:6
聲望:110


Another issue is when opinions can be expressed and spread out so easily. If one looks at the search algorithms on social media, such as facebook, it is obvious that the recommended pages are very tailored. This is despite fact-checking an opinion/idea is also very easy. Fact-checking is sometimes a tedious process, and something people (including yours truly) have a tendency to avoid. The issue becomes more apparent when the topic is something nobody can really claim expertise, such as political opinions.

It's no more "death of expertise" than death of "individuality". (In the sense of willingness to think as an individual,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to check whether one's own beliefs actually correlate to reality)

PMEmail Poster
Top
willyho
發表於: Jun 11 2019, 05:49  評價+2
Quote Post


八品官
*****

發表數: 2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01-2003

活躍:6
聲望:110


In addition, if the reference point in the book is the US,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those in the less "progressive" states view the more "progressive" states as being more elitist and snobbish.

Trump won the election, partly because he was able to connect to the people as "one of them". Something that neither Obama, nor Clinton could easily do. If I recall correctly, both graduated from Ivy League universities. Hence they are a part of the elite, so to speak. Also Trump is willing to lie through his teeth, or get "down-and-dirty", to win the election.

A part of the problem, I think is the rise of the "celebrity intellectual", who tend to misuse their credentials. My pet example is Jordan Peterson. While there is no argument that he is an expert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e is most certainly NOT an expert in social values, political opinions. (And of course philosophy) But he seems to have no issue with expressing opinions outside his field of expertise as iron facts.

A second issue, though it seems to be a cultural thing, is the reluctance to admit ignorance or express doubt. To admit ignorance is not the same as selling ignorance as a virtue. Admitting ignorance also entails (to me at least) rectifying said ignorance by finding information on the topic.

A third issue,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point, is the desire to find a rigid, standardised definition of right and wrong. This is seen in the very active, if not forced spread of beliefs onto others.

A recent example is the court case in Hong Kong regarding the same-sex couple. The law, should not be a tool to promote personal values. More utilitarian questions should be asked by the verdict such as potential harm that may result if said couple obtained their tax-benefits as civil servants. The verdict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 judge's own personal values regarding marriage. The point is that individual freedom is retained as long as said freedom does not infringe upon the same freedom on others. Whether a same-sex couple does marry is of no consequence to straight couples. (what consenting adults do in their private space is between them and them only)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55 ]   [ 13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