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三國志 魏書十三 華歆傳, 被後世整得最慘的人之一
黃巾小賊
發表於: Jan 18 2006, 05:55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以下利用copy自網上的《三國志》原文,再根據中華書局出版的《三國志》(第二版)校對:

三國志 卷十三  魏書十三 華歆傳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高唐為齊名都,衣冠無不游行市里。歆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一〕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見過歆。時王芬與豪傑謀廢靈帝。語在《武紀》。〔二〕芬陰呼歆、洪共定計,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無往!」洪從歆言而止。後芬果敗,洪乃服。舉孝廉,除郎中,病,去官。靈帝崩,何進輔政,徵河南鄭泰、潁川荀攸及歆等。歆到,為尚書郎。董卓遷天子長安,歆求出為下邽令,病不行,遂從藍田至南陽。〔三〕時袁術在穰,留歆。歆說術使進軍討卓,術不能用。歆欲棄去,會天子使太傅馬日磾安集關東,日磾辟歆為掾。東至徐州,詔即拜歆豫章太守,以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四〕孫策略地江東,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五〕後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孫權欲不遣,歆謂權曰:「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使僕得為將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留僕,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權悅,乃遣歆。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眾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一〕《魏略》曰:歆與北海邴原、管寧俱游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
臣松之以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華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當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後也。

〔二〕《魏書》稱芬有大名於天下。

〔三〕華嶠《譜敘》曰:歆少以高行顯名。避西京之亂,與同志鄭泰等六七人,閒步出武關。道遇一丈夫獨行,願得俱,皆哀欲許之。歆獨曰:「不可。今已在危險之中,禍福患害,義猶一也。無故受人,不知其義。既以受之,若有進退,可中棄乎!」眾不忍,卒與俱行。此丈夫中道墮井,皆欲棄之。歆曰:「已與俱矣,棄之不義。」相率共還出之,而後別去。眾乃大義之。

〔四〕《魏略》曰:揚州刺史劉繇死,其眾願奉歆為主。歆以為因時擅命,非人臣之宜。眾守之連月,卒謝遣之,不從。

〔五〕 胡沖《吳歷》曰:孫策擊豫章,先遣虞翻說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歸;孫會稽來,吾便去也。」翻還報策,策乃進軍。歆葛巾迎策,策謂歆曰:「府君年德名望,遠近所歸;策年幼稚,宜脩子弟之禮。」便向歆拜。
華嶠《譜敘》曰:孫策略有揚州,盛兵徇豫章,一郡大恐。官屬請出郊迎,教曰:「無然。」策稍進,復白發兵,又不聽。及策至,一府皆造閣,請出避之。乃笑曰:「今將自來,何遽避之?」有頃,門下白曰:「孫將軍至。」請見,乃前與歆共坐,談議良久,夜乃別去。義士聞之,皆長歎息而心自服也。策遂親執子弟之禮,禮為上賓。是時四方賢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眾,皆出其下,人人望風。每策大會,坐上莫敢先發言,歆時起更衣,則論議讙譁。歆能劇飲,至石餘不亂,眾人微察,常以其整衣冠為異,江南號之曰「華獨坐」。
虞溥《江表傳》曰:孫策在椒丘,遣虞翻說歆。翻既去,歆請功曹劉壹入議。壹 勸歆住城,遣檄迎軍。歆曰:「吾雖劉刺史所置,上用,猶是剖符吏也。今從卿計,恐死有餘責矣。」壹曰:「王景興既漢朝所用,且爾時會稽人眾盛彊,猶見原恕,明府何慮?」於是夜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齎迎。策便進軍,與歆相見,待以上賓,接以朋友之禮。
孫盛曰:夫大雅之處世也,必先審隱顯之期,以定出處之分,否則括囊以保其身,泰則行義以達其道。歆既無夷、皓韜邈之風,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撓心於邪儒之說,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奪於一豎,節墮於當時。昔許、蔡失位,不得列於諸侯;州公實來,魯人以為賤恥。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太祖征孫權,表歆為軍師。魏國既建,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及踐阼,改為司徒。〔一〕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公卿嘗並賜沒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歎息,〔二〕下詔曰:「司徒,國之雋老,所與和陰陽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無謂也。」特賜御衣,及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三〕三府議:「舉孝廉,本以德行,不復限以試經。」歆以為「喪亂以來,六籍墮廢,當務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經盛衰。今聽孝廉不以經試,恐學業遂從此而廢。若有秀異,可特徵用。患於無其人,何患不得哉?」帝從其言。

〔一〕《魏書》曰:文帝受禪,歆登壇相儀,奉皇帝璽綬,以成受命之禮。
華嶠《譜敘》曰:文帝受禪,朝臣三公已下並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時,徙為司徒,而不進爵。魏文帝久不懌,以問尚書令陳群曰:「我應天受禪,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悅喜,形于聲色,而相國及公獨有不怡者,何也?」 群起離席長跪曰:「臣與相國曾臣漢朝,心雖悅喜,義形其色,亦懼陛下實應且憎。」帝大悅,遂重異之。

〔二〕孫盛曰:盛聞慶賞威刑,必宗於主,權宜宥怒,出自人君。子路私饋,仲尼毀其食器;田氏盜施,《春秋》著以為譏。斯褒貶之成言,已然之顯義也。孥戮之家,國刑所肅,受賜之室,乾施所加,若在哀矜,理無偏宥。歆居股肱之任,同元首之重,則當公言皇朝,以彰天澤,而默受嘉賜,獨為君子,既犯作福之嫌,又違必去之義,可謂匹夫之仁,蹈道則未也。
《魏書》曰:歆性周密,舉動詳慎。常以為人臣陳事,務以諷諫合道為貴,就有所言,不敢顯露,故其事多不見載。
華嶠《譜敘》曰:歆淡於財欲,前後寵賜,諸公莫及,然終不殖產業。陳群常歎曰:「若華公,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傅子》曰:敢問今之君子?曰:「袁郎中積德行儉,華太尉積德居順,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濟下以仁,晏嬰、行父何以加諸?」

〔三〕《魏書》曰:又賜奴婢五十人。


  黃初中,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歆舉管寧,帝以安車徵之。明帝即位,進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戶,并前千三百戶,轉拜太尉。〔一〕歆稱病乞退,讓位於寧。帝不許。臨當大會,乃遣散騎常侍繆襲奉詔喻指曰:「朕新蒞庶事,一日萬幾,懼聽斷之不明。賴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屢以疾辭位。夫量主擇君,不居其朝,委榮棄祿,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顧以為周公、伊尹則不然。絜身徇節,常人為之,不望之於君。君其力疾就會,以惠予一人。將立席几筵,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朕然後御坐。」又詔襲:「須歆必起,乃還。」歆不得已,乃起。

〔一〕《列異傳》曰:歆為諸生時,嘗宿人門外。主人婦夜產。有頃,兩吏詣門,便辟易卻,相謂曰:「公在此。」躊躇良久,一吏曰:「籍當定,奈何得住?」乃前向歆拜,相將入。出並行,共語曰:「當與幾歲?」一人曰:「當三歲。」天明,歆去。後欲驗其事,至三歲,故往問兒消息,果已死。歆乃自知當為公。
臣松之按《晉陽秋》說魏舒少時寄宿事,亦如之。以為理無二人俱有此事,將由傳者不同。今寧信《列異》。


  太和中,遣曹真從子午道伐蜀,車駕東幸許昌。歆上疏曰:「兵亂以來,過踰二紀。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聖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紹三王之跡。雖有二賊負險延命,苟聖化日躋,遠人懷德,將襁負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時動。臣誠願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為後事。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如聞今年徵役,頗失農桑之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臣備位宰相,老病日篤,犬馬之命將盡,恐不復奉望鑾蓋,不敢不竭臣子之懷,唯陛下裁察!」帝報曰:「君深慮國計,朕甚嘉之。賊憑恃山川,二祖勞於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諸將以為不一探取,無由自弊,是以觀兵以闚其釁。若天時未至,周武還師,乃前事之鑒,朕敬不忘所戒。」時秋大雨,詔真引軍還。太和五年,歆薨,諡曰敬侯。〔一〕子表嗣。初,文帝分歆戶邑,封歆弟緝列侯。表,咸熙中為尚書。〔二〕

〔一〕《魏書》云:歆時年七十五。

〔二〕 華嶠《譜敘》曰:歆有三子。表字偉容,年二十餘為散騎侍郎。時同僚諸郎共平尚書事,年少,並兼厲鋒氣,要(君)〔召〕名譽。尚書事至,或有不便,故遺漏不視,及傳書者去,即入深文論駮。惟表不然,事來有不便,輒與尚書共論盡其意,主者固執,不得已,然後共奏議。司空(陳泰)〔陳群〕等以此稱之。仕晉,歷太子少傅、太常。稱疾致仕,拜光祿大夫。性清淡,常慮天下退理。司徒李胤、司隸(王密)〔王弘〕等常稱曰:「若此人者,不可得而貴, 不可得而賤,〔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中子博,歷三縣內史,治有名跡。少子周,黃門侍郎、常山太守,博學有文思。中年遇疾,終于家。表有三子。長子廙,字長駿。
《晉諸公贊》曰:廙有文翰,歷位尚書令、太子少傅,追贈光祿大夫開府。嶠字叔駿,有才學,撰《後漢書》,世稱為良史。為祕書監、尚書。澹字玄駿,最知名,為河南尹。廙三子。昆字敬倫,清粹有檢,為尚書。薈字敬叔。《世語》稱薈貴正。恆字敬則,以通理稱。昆,尚書;薈,河南尹;恆,左光祿大夫開府。澹子軼,字彥夏。有當世才志,為江州刺史。



華歆與鍾繇王朗合傳於一卷,卷末的評論是:

鍾繇開達理幹,華歆清純德素,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書後校記:
要召 從何焯說
陳群 據三國志辨誤上改
王弘 據三國志辨誤上改
不可得而親 從陳景雲說增


暫時找到幾個和書中不同的異體字,因為電腦鍵入和顯示問題,所以在上文保留。
眾 衆
疏 疎
雋 儁
蒞 莅
即 卽


翻譯待補…… (不知何年何月 sleep.gif )
可以看看孫盛的異見。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Nov 9 2006, 09:44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黃巾小賊
發表於: Jan 20 2006, 09:06  
Quote Post


芻狗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3
聲望:557


華歆,字子魚,是平原郡高唐縣人。高唐是齊地的名城,官紳貴冑都喜歡到街市上遊逛。華歆在官府擔任小吏時,凡休假日離開官府,便留在家裡關門閉戶。華歆議論持平,從不用言語毀謗傷害他人。同郡的陶丘洪亦是知名人物,他自以為見解高明超越華歆。當時王芬與豪傑們密謀廢掉靈帝。此事載於《武紀》(即魏書一)。王芬暗中邀請華歆、陶丘洪一同商討計劃,陶丘洪想去,華歆阻止他說:「對於廢立君王這種大事,就算是伊尹、霍光也感到難為,王芬為人粗心而缺乏武勇,這次一定不會成功,禍劫反而會牽連家族。你別去!」陶丘洪聽了他的說話沒有去。後來王芬果然失敗,陶丘洪因而佩服華歆。華歆被舉薦為孝廉,被任命為郎中,但因病辭去官職。靈帝去世,由何進輔政,徵召河南的鄭泰、潁川的荀攸和華歆等人。華歆抵京後,擔任尚書郎。董卓把天子遷往長安,華歆請求外調離京擔任下邽縣令,但因病未能前往上任,於是從藍田往南陽。當時袁術在穰縣,把華歆挽留下來。華歆勸袁術進軍討伐董卓,袁術沒有採納。華歆打算離開袁術,碰巧天子派太傅馬日磾到關東安撫招集民眾,馬日磾徵召華歆為自己的掾(官署屬員的通稱)。東行至徐州,皇帝下詔任命華歆為豫章太守......

(譯到這裡就有點問題。我看上去覺得意思是華歆出任豫章太守時,「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但有書翻譯出來的意思是:因為華歆「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所以命他為豫章太守。但這種語法怪怪的,而且這好像是華歆第一次任地方大員,之前會有這種政績嗎?)

......孫策侵佔江東,華歆知道孫策善於用兵,頭纏幅巾前去迎接孫策。(沒有戴冠?求教背後含意。在演義也見過「袁紹幅巾單衣」,是趕急的樣子,但這個意思可以用於這裡嗎?詞典上說幅巾是其時逸士喜歡的儒雅打扮。難道是我知你好打,我唔同你鬥好打,我同你鬥文鬥雅? XD.gif )

......孫策把華歆視作長者(德望高的長輩?),以接待上賓的禮儀接待他。後來孫策去世,太祖曹操駐於官渡,向天子上表請求徵召華歆。孫權不想放華歆去,華歆對孫權說:「將軍(指孫權)遵奉王命,才和曹公交好,情義還未鞏固,使僕得為將軍效心,難道沒有益處嗎?現在白白留住我,這等同養著沒用的東西,這不是有益於將軍的好方法。」......

(↑太祖征孫權,表歆為軍師。 dry.gif 無間道!? twisted.gif )

(「使僕得為將軍效心」這句,我手上的書都是直接地譯作:讓我能為將軍效力/假如我能為將軍效力。但感覺上並不完全切合前文後理,我自己認為「使僕」也可以是「派我去」之意,而我不知道「效心」是否常解作效力獻身之類的意思,但又可以解作「顯示/表明孫權之心」嗎?)

......孫權高興了,便送走華歆。賓客舊識共一千多人送別華歆,贈送他數百兩黃金。華歆都不拒收,他暗地裡在禮物上一一下了記號,直到臨走前,把所有禮物放在一起,跟眾賓客說:「我本來無心拒絕大家的好意,但收到的禮物實在太多。考慮到我孤身一人遠行,身懷貴重物品會惹來禍劫,希望大家為我著想。」眾人就收回各自所贈之物,佩服華歆的高尚品德。

華歆到了曹操處,被任命為議郎,參預司空府軍事,後來入朝擔任尚書,又轉任侍中,再代替荀彧擔任尚書令。太祖曹操征討孫權時,上表任命華歆為軍師。魏國建立後,華歆擔任御史大夫。文帝曹丕登上王位(魏王)時,華歆被任為相國,獲封為安樂鄉侯。到了曹丕稱帝時,改任華歆為司徒。華歆向來過著清貧的生活。所得的俸祿賞賜都用來接濟親朋戚友,家裡沒有一擔一石的儲糧。公卿們都曾經被賜予沒入官府的奴隸,只有華歆把奴隸釋放並嫁出去。......

待續待教......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Feb 16 2006, 03:26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461 ]   [ 13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