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原創]弗雷格的困惑
吳超
發表於: May 14 2017, 07:32  評價+5
Quote Post


四品官
*********

發表數: 1,09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1-16-2009

活躍:38
聲望:117


看見論壇很久也沒有哲學相關方面的討論,就班門弄斧一下
====================================================
H2O H2O」和「H2O 是水」都是真,「H2O 是水」和 H2O H2O」有甚麼認知上的分別,以至於人可以得知後者必然為真而前者一定是真?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認為每一個名字(names)或描述(description)都分別有指涉(referent) 與意謂(sense),晨星和暮色都具有同一個指涉,金星,它們卻用兩種不同表達方式,晨星指的是早上的金星而暮星則是指晚上的金星,它們所表達的意思並不一樣。句子的真假值(truth value) 是由句子中的名稱所組成,更換任何指涉相同的名稱或描述並不會改整句句子的真假值。

例:
「肯尼迪遇刺而死」為真
更換肯尼迪為美國第35任總統後:
「美國第35任總統遇刺而死」亦同樣為真

當句子涉及意向主張(propositional attitude) 時,例如「相信」、「希望」等字眼,更換句子中名稱卻不會有同樣的真假值

例:
「小明相信肯尼迪遇刺而死」
「肯尼迪是美國第35任總統」

前兩個句子卻不一定確定「小明相信美國第35任總統遇刺而死」,而我們卻不可以摒棄更換相同指涉名稱不會改變句子的真假值的前提,因為當我們運算數學時,也在假設相同前提


例:
A+B=C
A=15
B=30
C=45
 

當我們摒棄這個前提時,我們同時在摒棄我們大部分我們的知識。當我們不放棄第一個前提時,我們則要接受當小明相信肯尼迪遇刺身亡時,即使他不知道肯尼迪是美國第35任總統,也會相信美國第35任總統遇刺身亡,這卻違反我們的常識。·弗雷格提出從句(dependent clause) 句子中的名稱並不表達它們正常表達的意思,從句只是在表達一個整體的思想(thought)。當我們更改從句中的名稱時,我們在更改從句的指涉,所以整個句子的真假值也會不一樣。

例:
「小明相信『肯尼迪遇刺而死』」,『肯尼迪遇刺而死』是句子中的從句,而從句中的名稱本身沒有任何指涉,整個從句只是一個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更換肯尼迪為美國第35任總統根本上改變了整個從句所表達的意思。


克里普克(Saul Kripke) 認為我們不能絕對肯定兩個名稱必定具有同一個指涉,也就是它們可能並不是同一個物體,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世界美國第35任總統並不是肯尼迪,而是另一個人假扮肯尼迪,因此我們不能隨意更改句子中的名稱而肯定它們的真假值一樣,所以弗雷格的解答並不能解決他自己提出的問題。至於克里普克有甚麼另外的解答?克里普克說他自己也不知道弗雷格的問題可以有甚麼解答。

本篇文章已被 吳超 於 May 20 2017, 17:35 編輯過


--------------------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47 ]   [ 13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