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粵語口語與古文
阿暪
發表於: Feb 11 2014, 15:08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7
聲望:1208


在網上看到這張圖, 不知所述是否準確?

附帶圖片
附帶圖片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懶蛇
發表於: Feb 13 2014, 15:37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講毒糞蜘真係蟆傻畢用畸殛。 mellow.gif

本篇文章已被 懶蛇 於 Feb 13 2014, 15:52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Feb 15 2014, 11:06  評價+7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面書舊文出土:

QUOTE
「香港有文化•粵語最古雅」闢謬

今天網上流傳一張「朗思製作」的圖,列出一堆「粵語正字」,聲稱「香港有文化•粵語最古雅」。我在唸高中的時候便已對粵語本字的研究很感興趣,也在某些平台上發表過十多篇關於粵語的小文。看過此圖後,我發現其中的謬誤觸目皆是,不由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今請析論如次,還望方家指正:

1. 嘅(今)忌(正)意思:「的」 

《詩經•鄭風》:「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案:此說出自王亭之先生多年前的一篇網上專欄文章。《鄭風•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毛傳:「忌,辭也。」鄭箋:「忌讀如『彼己之子』之己。」即王說所本。然而此說理據不足,失之粗疏,不可遽信。忌之為語辭,古往今來,僅一見於《詩》。王氏但憑聲近便將三千年前中原的忌字和今日廣東的嘅字拉上關係,這實在令人難以信服。再說,《大叔于田》中的忌字作為語末助詞的語法作用,目前還沒有定論。忌、其聲近,忌或即其之借字。可是其之為語末助詞,卻帶有疑問的語氣。清人袁仁林的《虛字說》則認為「古詩歌所用語辭,大概取其聲之長以寫欣戚之意」,並舉《大叔于田》的忌字為例。此即與今日粵語嘅的用法有別。另外,「叔善射忌」之忌是語末助詞,語末助詞譯成現代漢語,可以是的、啊、呢……而的字本身除語末助詞外,又尚有不少用法。作圖者說嘅、忌的「意思」是「的」,到底是甚麼意思呢?其實嘅、忌作為語末助詞,只有語法上的功能(如表達語氣),並無任何「意思」。作圖者顯然不知語法為何物,只是「有理無理」照搬王亭之的個人見解而已。

在此順道談談所謂「正字」的問題。粵語之中,本來就沒有甚麼正字不正字,只有本字。香港有一位彭志銘先生,專門研究甚麼粵語「正字」,在辭書和古籍中找出一大堆僻字,便動輒以為某某粵方言詞的「正字」。我不能否認他的一些說法為我們研究粵語本字帶來啟發,可是其中穿鑿附會的成分也很多。其實粵語根本沒有「正字」可言。要正粵語的字,與正粵語的音一樣,不是出於政治目的,便是出於痴心妄想。(可參考拙作《談粵語正音》。)那完全是無事生非。作圖者不問情由,亂說某字為「今」、某字為「正」,簡直不知所謂。

2. 尋  例:「尋日」(昨日) 意思:「之前」

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尋程氏妹喪於武昌。」

案:此說大謬。尋字根本沒有「之前」的意思。我不知作圖者有何根據。看他所舉的例子,竟然是大家熟悉的《歸去來辭》(序)。「尋程氏妹喪於武昌」,這個尋字自古以來都解作「隨即」,乃繼事之辭。楊樹達先生的《詞詮》說得很確切:「尋,時間副詞,旋也。繼起之事與前事相距之時間不甚久時用之。」簡單來說,尋就是「不久之後」的意思,試問從哪裡冒出一個「之前」的意思來呢?那完全是無中生有、胡說八道。粵語的「尋日」,陳伯煇先生以為「昨暝日」的合音。(見《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此說頗近情理,最為可信。

3. 嚟(今)蒞(正)意思:「來」

案: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粵語嚟的本字就是來。嚟有時又讀做釐,實則嚟、釐、來三種讀法都是一音之轉。隨便舉一例:《周頌•思文》「貽我來牟」,《漢書》引作「飴我釐麰」,足見來、釐古音相近,可以通假。當然,蒞、來本身就是同源字,我們沒有必要判定何者為「正字」。

4. 陰質(今)陰騭(正)意思:「欠缺品德」

春秋《尚書》:「惟天陰騭下民。」

案:粵語「陰質」的本字的確是「陰騭」,但「陰騭」本身沒有「欠缺品德」的意思。所引《尚書•洪範》的「陰騭」,更加不能解作「欠缺品德」。《洪範》的「陰騭」,孔傳說是「陰定」,即默然安定之意。(《呂氏春秋》高注則以為蔭覆升陟之意,亦通。)引申則有「陰德」、「陰功」之意,指暗中助人之功德。俗語云「無陰功」,才是「欠缺品德」之意。然而後人或不解「無陰功」之本意,遂直言「陰功」、「陰騭」。作圖者不察,難怪「九唔搭八」。

說了半天,讓我告訴大家吧,其實作圖者的資料都是從維基百科「粵語」條中鈔出來的。此條目有關「粵語古漢語成份」的說法來歷不明,而且錯謬甚多。撰寫的人亂來,作圖的人跟著亂來,網上的人也跟著亂來,你我隨聲附和,「唔理好醜,但求就手」,最重要是此圖對準了香港網民「撐粵語」、「挺港獨」的脾胃,讓他們自以為「有文化」,麻醉一下空乏的心靈。香港這片「文化沙漠」,原來就是這樣鍊成的。

最後談談最大的謬誤。作圖者揚言「香港有文化•粵語最古雅」。依我看,香港當然有文化,低俗文化、八卦文化也是文化啊!可憐得有些人,妄想香港人每天講「最古雅」的粵語(我不知道最字從何說起),便代表「香港有文化」。情況就如一個甚麼都不懂的「二世祖」,每天靠把玩老祖宗傳下來的古董來自我安慰:「我很有文化,我很有文化……」不但如此,他還對著鏡子催眠自己成為天下間最有文化的人。真係問你死未!

香港人如此「重視」古雅的粵語,可是有多少人真正用心探討過呢?同樣是古雅的古典文學,偌大的香港又有多少人讀過呢?香港人的語文水平很高嗎?香港人很重視傳統文化嗎?還是忽然重視呢?我都不想答。我只知道,我樂見香港的沉淪。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Feb 15 2014, 11:09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229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