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知乎] 歷史中,中原地區為什麼丟失了河套地區就不能養馬了?
懶蛇
發表於: Feb 17 2015, 21:19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QUOTE (汗青)
簡單回答一下。因為養不起,因為養馬需要牧草的。

按照現代畜牧業養殖資料,一匹馬一年約需要 1.8 噸飼料(這是現代技術養殖,古代的需要量更大,我認為不會小於2噸)。適合馬匹的牧草是禾本科和豆科,它還不吃高粱麥稈之類,要吃含纖維較少的優質谷草和青草,夏秋季青牧草是最好的飼料。豆科只能當馬的粗飼料。另外還要一些如熟豆粕、麥子和麩皮之類,在口糧中要佔一定比例。因此一匹馬需要相當大的牧場才能養活,比養人需要的面積大多了。

所以河套地區的天然牧場一旦失去,中原地區想養馬,就要從人的嘴裡奪糧食去給馬匹,代價太大,養不起。所以才有歷代馬政以及各種互市。對中原來說,如果養馬就要有一部份人沒吃的,那還不如直接買,而拿中原盛產的絲綢之類去換,當然是最劃算的。

大致如此。

(略)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懶蛇
發表於: Feb 17 2015, 21:25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7
聲望:1908


QUOTE (鄭偉凡)
誠然,飼料是決定馬政的一個原因,但自然環境本身就對馬種做出了限制。“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在一般人看來,除了一些像汗血寶馬特別出名的,戰馬都是一種馬。實際上每個特殊環境下都有適應其生活條件的馬種。馬種既有區別,則體格,性格,耐力,爆發力皆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有的馬適合作戰,有的馬適合拉車,有的馬適合馱物。

下面以北宋馬政作為例子,來說說不同地區馬種的特點及優劣。之所以以北宋為例,一是因為北宋並未統一燕雲地區,相對於唐朝牧地“西起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外洎河曲之野,內則岐、豳、涇、寧,東接銀、夏,又東至於樓煩”來說,實在小太多,河套地區作為馬源地顯得更加重要。二是北宋在馬政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從養殖——運輸——作戰都有一整套體系作為保障,各路有轉運使專職負責錢糧轉運調度,後來為了增加效率和限制轉運使權限,還增加了軍須司一同負責糧草轉運。三是北宋經濟發展不錯,糧草供應並不是很緊張。關於北宋馬政的問題這裡就不在展開來說了,下面集中說說馬種的問題。資料主要來自《宋朝軍事後勤研究》。
-------------------------------------------------------------------------------------------------------------------------------------------
1.西北馬 評價A+
我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所產的馬匹,產地包括:“吐蕃、回紇、黨項、藏牙族、白馬、鼻家、保家、名市族諸蕃”。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青藏、新疆地區。這類馬是西域的主要戰馬種類,戰鬥力自然不必多說。

2. 秦馬 評價A
秦馬又稱西馬,主產於河東路、秦鳳路和永興軍路一帶,馬匹質量上佳,“惟西和、階州並是西馬,比諸州為最上”。(《宋會要輯稿》)這一地區養馬歷史悠久,其相對寒冷的氣候適宜馬匹的生長,民間也多有蓄馬。而以其府州產馬匹質量最佳,“凡馬以府州為最,蓋生於子河汊,有善種”。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秦馬雖然骨骼高大,但“蹄薄多病”,存在著瑕疵。

秦馬也是河套地區的主要馬種。

3.女真馬 評價A
女真人作為貢品上貢的馬,他們用海運的方式,將所貢的馬匹運至登州。北宋和大金翻臉後就斷了這條路。

4.河北馬 評價B+
河北本群馬,是指由設置在河北路的牧監所孳生出來的馬匹,具有契丹馬的血統,雖然是“山寨”契丹馬,但是也算是很不錯的馬種了。可惜這一地區戰事太頻繁,限制了其供應量。

5. 京東馬 評價 B
這可不是從京東網購來的馬,而是產於宋代京東路,相當於今山東全省和豫東、蘇北部分地區所產的馬匹。雖然質量一般,但其產量龐大,在馬匹緊缺的宋代,也算是一種優勢了。更重要的是,京東路距離開封很近,轉運起來很方便,叫京東的果然有物流優勢。

6.淮馬 評價 B-
江淮牌的馬,主產於江淮流域。價格和數量是其最大的優勢。“兩淮之地,承平之際,畜馬成群”。淮馬體格矮小,自成一種,僅僅比江南所產之馬稍強,不是用作戰馬的理想馬匹種類,但因其價格低廉,“每匹通不滿二百千”,價格要比三、四百千一匹的川馬和廣馬低了一半,並且便於沿江諸軍采用,“即同可得”,降低了運輸路程和馬匹運輸損耗,故而受到宋廷的青睞。

南宋以後,這個地方更是南宋的主要產馬區。

7.川馬 評價 C
主產於西南地區,質量要差一些,體格短小,不能用作戰馬使用。同樣,北宋淪陷後成為南宋的主要產馬區。

8. 廣馬 評價 A-C
建炎三年春(1 129),南宋政府在邕州(今廣西南寧)設置買馬司,向其周邊的羅殿、自杞、大理等少數民族地區購置馬匹,廣馬之名由此而來。廣馬,是對這一地區所市之馬與邕州集結後送往朝廷綱馬的統稱,包含了諸多種類,不同地區所產馬匹質量參差不齊。大多跟南方馬一樣質量不好,不能用於作戰。

但其中也有一種奇葩——大理馬。這種馬,“雖互市於廣南,其實猶西馬也”,評價甚高,南宋期間大量采購,可謂是拯救了南宋騎兵。《建業以來系年要錄》“乃命(廣西)經略司,以三百騎賜岳飛,二百騎賜張浚,又選千騎赴行在”。當然大理馬價格是貴了點,但誰讓南宋不差錢呢。

9.江東馬 評價C
其實就是矮腳馬,一米高。試想這樣的馬怎麼能用來打仗呢。
--------------------------------------------------------------------------------------------------------------------------------------------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大宋國內的馬種的質量就相差極大。從北到南,從西到東,質量依次降低。“冀北、燕、代,馬之所生,胡戎之所恃也”。宋代牧馬業的發展失去了傳統的畜牧業基地,迫使宋人不得己在黃河中游和中原地區這些農耕區內開展牧馬業。在傳統的農耕區內設置牧監,棄農從牧顯然有悖於事物發展規律的,江南悶熱潮濕的氣候條件對馬匹的飼養是極其不利的。馬匹對於氣候條件的不適應,體現在孳生成活率的低下和疫病蔓延導致馬匹死亡。以饒州孳生監為例, “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用於繁殖的種馬562匹,死掉了315匹,占56%,剩下的247匹育有馬駒27匹,成活率僅為10%!沿邊所市之馬,歷經長途運輸至內地,因“非本性所宜,例生諸病,因致傳染”,往往一匹馬得病,短則一月之內就會傳染成群,造成大量死亡。

回到這個問題,並非沒了河套就不能養馬,而是養不好——錢太貴,人太累,馬太差。

當然河套地區作為牧馬區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1.氣候適合馬匹繁殖,“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
2.大片草場,提供草料
3.距離戰區比較近,本身就在邊郡,轉運比較方便,間接減少馬匹損失。
4.距離中原比較近,同樣方便轉運到其他地區。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25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