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三國前傳之疑惑
京兆韋靖
發表於: Jul 13 2008, 08:47  
Quote Post


成長
*

發表數: 1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2-11-2008

活躍:0
聲望:12


突然很想寫一本小說,但不知該用那類手法才好,大家有什麼意見?
純粹比自己睇,不是什麼匠巨著.... tongue.gif
我不是什麼文人,只是想玩玩而已,實在令人貽笑大方....

1.漢書型:

光祿大夫 韋玄

韋玄字元成,京兆杜陵人也。高祖賢,宣帝時為丞相。祖賞,哀帝時為大司馬。玄孝行純至,好學洽聞,雅稱儒宗。順帝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兔,召拜謁者,賜以車馬衣服,三遷尚書。及桓帝即位,遷廷尉,比上疏乞骸骨,拜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靈帝淺阼,免。值天下亂(1),玄乃起家投子靖於瑯琊,後為徐州刺史陶謙攻劫死。(2)

(1)京兆春秋曰:時閹宦弄權,帝尊信張讓等,玄上疏切諫,帝不省。又張角等亂兆已成,玄見帝不可匡正,乃欲回鄉。值邊章、韓遂等作亂關中,故起家避地徐州也。

(2)英雄記曰:徐州黃巾眾,刺史陶謙不能勝,乃與賊帥張孫、陳雄等交通。孫等說謙執瑯琊王以應之。謙本不從,從事曹宏曰:「主公與張孫交通,王必知之,若王以上聞,主公危矣。不若從孫言。」謙於是收兵以攻王。其相京兆韋靖儉兵護王,然不知為州兵也。州別駕從事趙昱知謙謀,暗與靖通。後瑯琊被圍數重,內無積穀,外無援兵,王與靖等尚殊死戰,敗,王沒。盡滅韋氏於瑯琊者。從事曹宏復曰:「必屠瑯琊,方保無虞。可上書言瑯琊疫,王病沒。」謙從之,至使瑯琊數年內無復行人。
臣松之案後漢書曰:「時徐方殷實,穀實甚豐,流民多歸之。而謙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別駕從事趙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見疏,出為廣陵太守。曹宏讒慝小人,謙甚親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漸亂,實謙為梗。」後有闕宣、笮融之事,謙之為人,誠不足稱。若英雄記所述為實,謙之兇逆,與董卓何異?


尚書 韋昌

韋昌字子明,京兆杜陵人也。高祖賢,宣帝時為丞相。祖賞,哀帝時為大司馬。父玄,桓帝時為廷尉。昌少以卿子弟以為郎,以經行知名,及長,不應州郡之命。大將軍何進辟,不就。後公車備禮徵,為博士,出為穎川太守,還為尚書。值天下亂,昌棄官,後與父同投弟瑯琊相靖。時玄四子羽林校尉國,領騎都尉朱博、昌族子騎督康率家兵五百餘騎先行,道經泰山,當道有一寨,名「飛虎寨」,屬黑山張燕別部,賊帥何飛虎領三千餘兵屯於此,常劫掠鄉鎮,百姓患之。國乃領康與昌等議,昌答書曰:「百姓之患,若能除之,則除!卿自斟酌。」國等攻之,大破之,虜賊將張平,降之(1)。黃巾起,為瑯琊王據謀士,與靖同破徐州黃巾帥張孫等(2)。後為徐州刺史陶謙攻劫死。(3)

(1)京兆春秋曰:玄四子尚書昌、中郎將宗、瑯琊相靖、羽林校尉國,後有傳。

(2)時瑯琊城被圍數重,城中兵可五千,賊十倍於己。相韋靖、都尉黃河、張匯、韋康及司馬高原等分守四門。昌行圍,見東門兵與餘兵不同,又見其不與別兵交通,甚可疑。乃令弟國領五百精兵乘夜攻之。務必生擒賊兵,是夜大風,國率兵忤其前營,又領數十騎燒其後屯,賊無備,皆散亂。於是擒賊將營督田勃及全營五十餘人。昌乃分而問之,才知黃巾賊帥張孫只領一萬兵圍瑯琊東門,餘皆州兵也。昌策州兵欲坐觀成敗,必不先動。更盡出兵大戰,時賊屯火勢尚盛,故一戰而大勝,殺賊帥張孫及其將十餘人,賊兵十死六七,餘皆盡降也。後更得州別駕從事趙昱書,言謙與張孫交通,欲殺王而降云。

(3)英雄記曰:謙見王國兵攻東屯,料己謀已竊,更大發州兵,圍之越急。




2.正宗小說型:

東漢末年,政治衰缺,盜賊蜂起;內有張讓、趙忠等十常侍為害;外有張角、張燕等賊寇為亂;又澇旱蝗災、外族入侵;至使天下人心思亂,冀得明主。

先是永康元年十二月丁醜,桓帝崩於德陽前殿,時帝崩而無子,群臣惶懼,不知所立,皇后父槐里侯、城門校尉竇武乃召侍御史河閒劉儵,參問其國中王子侯之賢者,儵稱解瀆亭侯宏。竇武乃入見太后,后與武議曰:「皇死無嗣,盜賊蜂起;群臣驚恐,社稷危矣,為之奈何?」武曰:「今宜先正帝位,再令司隸校尉諷有司捉拿張讓等,議其誤君之罪,重用黨固之士,天下自清明耳。」后曰;「張讓之事,父與大臣自家斟酌可矣,然當立誰為帝?」武曰:「吾觀先帝輩眾王,無敢與張讓對者,宜立解瀆亭侯宏,年十二,聰慧過人,可以為主。」后曰;「此言差矣,立帝當論嫡庶親疏,若以宦官之故而立非其人,其罪大矣,與先朝鄧后何異?」武曰:「此一時,彼一時也,今天下紛紛,亂而不止者,皆因閹宦弄權,使其宗族佈於朝廷,正人皆去,社稷傾危,盜賊蜂起;若以嫡庶親疏而立之,必為先帝弟輩,此輩數禪閹宦之勢,若立之,恐必不從大臣之議;若如此,權故歸閹宦,天下何時可安?」后無言,武又曰:「況解瀆亭侯乃肅宗玄孫也,若以嫡庶親疏而論,亦無不可。」武嘆曰:「吾只欲為天下除害,若閹宦盡除,朝政清明,縱有十死,無恨矣。」后思之良久,徐徐乃曰;「父言之是也,然該使誰為使?」武曰:「即使劉儵可矣,其人忠義,從不交通宦官,可使其領御林軍往迎帝。」后又問;「解瀆亭侯正於何處?」武答曰:「於河閒封邑。」續定策禁中,以侍御史劉儵守光祿大夫持節,將左右羽林至河閒奉迎解瀆亭侯宏,是為靈帝.....
PMEmail Poster
Top
~路人~
發表於: Jul 13 2008, 08:59  
Quote Post


ナギサ!ナギサ!ナギサ!
*******

發表數: 69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03-2007

活躍:6
聲望:374


想起以前魯迅說的兩篇小文(正名忘了)說出如果文字是用來交流的,不是藝術品,那就不用太多的修飾。
漢書型的話,你翻得辛苦,讀者讀得辛苦而已;
還是使用白話小說形式吧

本篇文章已被 ~路人~ 於 Jul 13 2008, 09:00 編輯過


--------------------
Yes!(用力一踢)
PMEmail Poster
Top
諸葛people
發表於: Jul 13 2008, 13:12  
Quote Post


._.
************

發表數: 3,657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2-02-2006

活躍:16
聲望:723


QUOTE (京兆韋靖 @ Jul 13 2008, 16:47 )
光祿大夫 韋玄

韋玄字元成,京兆杜陵人也。高祖賢,宣帝時為丞相。祖賞,哀帝時為大司馬。玄孝行純至,好學洽聞,雅稱儒宗。順帝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召拜謁者,賜以車馬衣服,三遷尚書。及桓帝即位,遷廷尉,比上疏乞骸骨,拜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靈帝淺阼,免。值天下亂(1),玄乃起家投子靖於瑯琊,後為徐州刺史陶謙攻劫死。(2)

(1)京兆春秋曰:時閹宦弄權,帝尊信張讓等,玄上疏切諫,帝不省。又張角等亂兆已成,玄見帝不可匡正,乃欲回鄉。值邊章、韓遂等作亂關中,故起家避地徐州也。

(2)英雄記曰:徐州黃巾眾,刺史陶謙不能勝,乃與賊帥張孫、陳雄等交通。孫等說謙執瑯琊王以應之。謙本不從,從事曹宏曰:「主公與張孫交通,王必知之,若王以上聞,主公危矣。不若從孫言。」謙於是收兵以攻王。其相京兆韋靖儉兵護王,然不知為州兵也。州別駕從事趙昱知謙謀,暗與靖通。後瑯琊被圍數重,內無積穀,外無援兵,王與靖等尚殊死戰,敗,王沒。盡滅韋氏於瑯琊者。從事曹宏復曰:「必屠瑯琊,方保無虞。可上書言瑯琊疫,王病沒。」謙從之,至使瑯琊數年內無復行人。
臣松之案後漢書曰:「時徐方殷實,穀實甚豐,流民多歸之。而謙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別駕從事趙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見疏,出為廣陵太守。曹宏讒慝小人,謙甚親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漸亂,實謙為梗。」後有闕宣、笮融之事,謙之為人,誠不足稱。若英雄記所述為實,謙之兇逆,與董卓何異?

錯字…

同路人,還是用正宗小說吧…不過漢書類也很有趣
快點拼拼貼貼一個故事出來吧 twisted.gif


--------------------
重蹈宇宙最初 密佈星羅
因果福禍 沒完沒了
善惡藏心壁 塵世中再分曉
PM
Top
Caesar
發表於: Jul 14 2008, 11:00  
Quote Post


Loop
************

發表數: 7,489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12-18-2004

活躍:22
聲望:2218


其實我覺得只要一切順心就好 .

寫作要自己覺得合適自己才好 .
當然 ,別人的意見一定要參考 ,但一定要自己覺得流暢才可 .
為了迎合他人而使用的作法 ,不能夠使你發揮得淋漓盡致 .

簡單點來說就是 :
哪種寫法你覺得能發揮得較好就哪種吧 .


--------------------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
PM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09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