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原創]客觀對待語言的演變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4 2008, 19:50  評價+13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3
聲望:4175


我對語言變遷所引發一些爭論有感而發,故而寫下此文。閱讀此文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HKSAN的相關討論:

不像中文的中文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5152

粵語正音運動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7392

詞彙赤化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0906

語言是很微妙的東西,僅僅因為個人的政治、文化觀感或者字數多少而片面地強調一種說法可取、另一種說法不可取,其實是在抹殺語言的創造性。需知語言跟思維是息息相關的,因為語言不單是思維的表達,同時也是思維的方法與結構,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母語的特性可以影響一個人觀察與思考的方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看。表面上,我們看到有「中文歐化」等現象,但這僅僅是對文字或語法的混淆嗎?我覺得這在某程度上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思維方式的融合。這是一件壞事嗎?未必。其實若沒有所謂的「中文歐化」,白話文根本就不會演變成現在這種樣子。「中文歐化」是已經發生過並且還在繼續發生的事情,是語言演變中的一種自然現象,盲目追求所謂的「正統」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何況對於不斷演變的語言來說「正統」本身就是一種虛幻的概念。

我這樣說,並不是指一切「中文歐化」或者「中文異化」都是好的、應該提倡的。對語言來說,甚麼才是好的,甚麼才是壞的呢?如果我們接受語言的演變這一事實,所謂的「正統」就不能作為判斷好壞的標準,那我們應該用甚麼作標準?

在我看來,語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同時也是一種讓人們把外部世界符號化、邏輯化的工具,因此語言的核心功能就在於是否易於讓人理解以及含意是否豐富及準確,這兩項因素決定了語言作為工具的效率,因此可以作為評價語言好壞的標準。(我猜語言學對這方面應該會有更深入的理論吧,有沒有熟悉語言學的人出來介紹一下?)

舉例來說,過度異化甚至是語法有缺陷的語言可能會造成別人理解困難或者是誤解。如果這種異化的說法跟傳統說法相比沒有表意的優勢,不能更充分或更準確地表達使用者想要表達的含意,那麼這種異化的說法便是「壞的」,因為它的表意能力沒有增加,理解難度卻提高了,總體來說溝通效率下降了。

例子A: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indpost&p=58538
「找一個地方最適合你和我」(文法不通,理解較困難)
「找一個最適合你和我的地方」(正常的說法,意思完全一樣,理解更容易)

例子B: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ndpost&p=144219
「請問上述的六四事件在知識份子與政府官員之關係方面有何種程度的影響」(文法不通,讀起來不通順,理解較困難)
「請問上述的六四事件對知識份子與政府官員的關係有何種程度的影響」(正確的說法,意思完全一樣,不過還是略嫌長了些)
「上述的六四事件對知識份子與政府官員的關係有何影響?」(更容易理解,不過若出題者想強調「影響的程度」,則此一說法不適用;如果出題者只是想問「有何影響」,則此一說法更準確,更清晰,更有溝通效率)

在另一些情況下,比如說某種說法很新穎或者行文上較長,雖說類似的意思能夠用較傳統的方法來表達,但在某些情況下新說法確實比傳統/較短的說法有更好的表意能力(即使這種分別比較微妙,不是很明顯),而且又不至於讓人有太大的理解困難,那麼這種說法就有其可取之處,端看使用者能否在恰當使用而已。對於這種情況不應該一概斥之為錯或是多餘,否則就會抹殺語言的創造力了。

例子C: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ndpost&p=144187
「貢獻社會」(強調行為)
「為社會作出貢獻」(可以用來突出目的或者動機,也容許我們加入更多的形容詞)

例子D: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indpost&p=58739
「我不可能去愛別人」(「去愛」語氣上比較被動,它符合「因為xx的原因我不可能去yy」這種句式---「我的心已經死了,我不可能去愛別人」)
「我不可能愛別人」(「愛」在語氣上是主動的:我就是這樣,我就是不愛別人)

我在前面說過,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是一個人思維的體現。如果我們排除某些神經性語言障礙的特例,那麼一個思維清晰的人,其語言(至少是母語)必然是清晰的,而一個說話如一團漿糊的人,其思維狀態恐怕也不會跟漿糊差得太遠。既然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體現,那麼當我們審視「都是表達同一個意思,越簡短的說法自然是越好的說法」這一命題的時候,就不應急躁地表示肯定了。至少,如果我說「越簡短的思維就是越好的思維」,我想沒幾個人會表示同意的。

讓我們回顧一下例子C,看看不同的說法跟思維模式的關係:

「貢獻社會」---這是描述一個類型的行為,一個人可以是做了這種行為(貢獻社會),也可以是沒有做這種行為(未有貢獻社會),但我們不能說一個人大大地「貢獻社會」,部分地「貢獻社會」或者微小地「貢獻社會」,這不符合語法邏輯---因為類型已經被界定好了,能夠判斷的只可以是有發生或者沒有發生。語言結構的限制使得這四個字引發的判斷傾向於二元化:非黑即白,非有即無。如果我們在思維中首先想起「貢獻社會」這四個字,注意力可能就會首先集中在「有」或「沒有」這兩方面,而不是其他(在特定語境下)更重要的方面。

「為社會作出貢獻」---在字面意思上此一說法無疑與「貢獻社會」類同,但與「貢獻社會」不同的是此一說法強調的是行為的屬性或者說行為的結果。這種說法容許人們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判斷,比如說貢獻的大小,貢獻的重要性,而不至於被局限在非有即無的二元判斷中。從思維的角度來說,以「為社會作出貢獻」這一結構去搭建思維的框架,會比以「貢獻社會」這種結構搭建的思維框架更靈活,更接近真實(真實的貢獻是有程度之分的,它是一個連續值,而不是非有即無的二元值)。

語言是很微妙的東西,一些看似簡單的文字或對話其實也可以發掘出不少隱藏的意義。當然了,除非是廣告公司寫文案,在一般的交流中人們是不會有意識地作出本文般繁瑣的分析的,這些隱含義也許更多地來自人們的前意識(preconscious)或者是潛意識(unconscious),也就是說:人們選擇哪種說法取決於他們的思維,但他們(至少在不被提醒的情況下)不會意識到這種選擇,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對不同說法的選擇反過來也會進一步影響人們---無論是說話者還是聆聽者---的思維模式,這就是語言跟思維的關係。

理解思維的創造,才能理解語言的創造,從而客觀對待語言的演變。

本篇文章已被 徐元直 於 Dec 14 2008, 20:00 編輯過


--------------------
......
PMEmail Poster
Top
魏孝政
發表於: Dec 15 2008, 08:19  評價+1
Quote Post


迪拉斯艦隊與荊揚軍樂團之間
************

發表數: 3,15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1
聲望:685


歸根到底,我認為這是這個資訊發達的世代,各地加速交流,並漸漸走向全球一統化所衍生的鬥爭。

語言只是受全球化影響的其中一項。世界上很多事都有相似的問題。

其實一系列的網絡文字某程度上促進了文字上的融合。其他方面像飲食等不也出了一堆結合各式國度特色的菜色。

就拿「囧」這個常見的網絡文字來說好了。沒記錯的話「囧」本身的意思是明亮,但老實說不會有太多人去用這個「囧」字。但當「囧」成為顏文字式的網絡文字,華人社區都認識這個字,「囧」不再局限為少人用的繁體古字,變成了華人間能共用的文字。

不過當然也有人反對這種融合,認為這種的融合在文化上將會讓小數的特色消失,在經濟上變成以大吞小等等。

不只文字的層面,其實社會上大大小小的事也有這樣的問題,如何對兩者之間有一個平衡,既有幫發展推動社會融合,也不失自己的固有傳統特色,就是一個學問了。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5 2008, 10:36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3
聲望:4175


「囧」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在表意上有其他單字甚至單詞所沒有的優勢,同時字本身也很形象。所謂適者生存,在文字或者文化裡面也是一樣,功能上有優勢的說法會被保留下去,而功能上沒有優勢的說法則會逐漸消亡,哪怕前者的來源只是網友「惡搞」的即興之作,後者卻來自四書五經。

不過在使用新說法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其普及性與適用性,不能僅僅因為一種說法在網絡上或者在年輕人之間很流行就將其等同於普遍被接受中文用法。網絡圈子只是中文文化圈的一部分,在網絡圈子以外恐怕還是有很多人不明白這種說法的含意,過度使用、在不恰當的交流環境下使用還是會造成溝通問題,也可能會讓人有不好的觀感。在比較正式的語言環境下暫時不應該使用這些網絡新字,就算使用也應該加上引號,我想這也是常識了。


--------------------
......
PMEmail Poster
Top
魏孝政
發表於: Dec 15 2008, 10:55  
Quote Post


迪拉斯艦隊與荊揚軍樂團之間
************

發表數: 3,15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1
聲望:685


其實正音我看是分成兩部份,糾正「懶音」和「錯誤發音」。

前者我想是沒什麼人好反對的,但後者就另一回事。像我以前在何文匯先生當校長時當學生的學校,中文課也特色加入「正音」課,有「正音」講座,要學生買何先生的著作。

可是有些正音字根本現在是沒什麼人會讀成那樣的,那麼的改話不免「強人所難」,「逆流復古」,與王莽那「復古政策」在某程度上算是同一個情況了。

「囧」的確是有它獨特的優勢,不過當然現在只局限集中在年輕一輩間使用。

假如50年過去,「囧」變成主流。那「囧」的意思隨之而改變,在字典上也應該要順應改變,讓新的解法變成正統解法之一了吧?那些「ORZ」,「LOL」等,也歸之歸為英文字典的一部份了吧?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5 2008, 11:14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3
聲望:4175


QUOTE
假如50年過去,「囧」變成主流。那「囧」的意思隨之而改變,在字典上也應該要順應改變,讓新的解法變成正統解法之一了吧?那些「ORZ」,「LOL」等,也歸之歸為英文字典的一部份了吧?

有可能,不過50年之後的事很難說呢,互聯網也不過流行十多年而已。


--------------------
......
PMEmail Poster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15 2008, 18:19  評價+8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QUOTE (魏孝政 @ Dec 15 2008, 18:55 )
其實正音我看是分成兩部份,糾正「懶音」和「錯誤發音」。

前者我想是沒什麼人好反對的,但後者就另一回事。像我以前在何文匯先生當校長時當學生的學校,中文課也特色加入「正音」課,有「正音」講座,要學生買何先生的著作。

語言學根本沒有「懶音」這個概念。

我如今在中大唸教育文憑,有幸跟隨余迺永老師學習。余先生是語言學、音韻學的專家(他的老師是已故語言文字學家周法高先生),研究中國上古音、中古音,用力最深。他曾全面整理和研究過《廣韻》,寫成《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一書。現在中國大多數學者用的《廣韻》本子,都是這個。(我最近買到國內新出版的定稿本。)

余先生在講課時不止一次提到,「懶音」這個概念是語言學的外行人發明的。他反問,「懶音」的相反,難道是「勤音」?他舉了一個例子:

「牛」、「銀」、「牙」、「額」、「傲」等字,中古屬於疑母,按規律粵語當讀ng聲母(陽聲字)。可是現在很多人都把ng聲母丟了,轉為零聲母。(比如「牙」nga 讀作a。)有人說,這就是「懶音」。

另一方面,「鴉」、「愛」、「安」、「澳」、「壓」等字,中古屬於影母,按規律粵語當讀零聲母(陰聲字)。可是現在很多人卻為這些字增加了ng聲母。(比如「鴉」a 讀作nga。)這難道是「勤音」嗎?

余先生說,下次當有人說香港人多「懶音」時,不妨向他們舉一些「勤音」的例子。

PS1:何文匯從來不是研究語言學、音韻學的學者(他主要研究文學)。他的那些「正音」著作,不過是對音韻學很膚淺和偏頗的簡介,「揸住雞毛(《廣韻》)當令箭」,根本稱不上研究。這樣的書,不才如我也寫得出。
PS2:關於「懶音」不存在之討論,我建議大家參看《廣府話救亡(增訂版)》(王亭之著、潘國森編)中岑安民先生的《說「懶音」》一文。(恕我直言,《廣府話救亡》一書,反「正音運動」的志氣固然可嘉,但內容實在乏善足陳。王亭之先生畢竟對語言、音韻學不太熟悉,談起這些問題時,不免有點捉襟見肘、眼高手低。再說,他也犯了不少基礎上的錯誤。此書之能登大雅之堂者,不過是附錄裡幾篇別人寫的文章而已。《說「懶音」》無疑是其中一篇,我認為。)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Dec 15 2008, 18:46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阿暪
發表於: Dec 16 2008, 15:35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37
聲望:1208


QUOTE (諸葛羲 @ Dec 16 2008, 02:19 )
QUOTE (魏孝政 @ Dec 15 2008, 18:55 )
其實正音我看是分成兩部份,糾正「懶音」和「錯誤發音」。

前者我想是沒什麼人好反對的,但後者就另一回事。像我以前在何文匯先生當校長時當學生的學校,中文課也特色加入「正音」課,有「正音」講座,要學生買何先生的著作。

語言學根本沒有「懶音」這個概念。

我如今在中大唸教育文憑,有幸跟隨余迺永老師學習。余先生是語言學、音韻學的專家(他的老師是已故語言文字學家周法高先生),研究中國上古音、中古音,用力最深。他曾全面整理和研究過《廣韻》,寫成《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一書。現在中國大多數學者用的《廣韻》本子,都是這個。(我最近買到國內新出版的定稿本。)

余先生在講課時不止一次提到,「懶音」這個概念是語言學的外行人發明的。他反問,「懶音」的相反,難道是「勤音」?他舉了一個例子:

「牛」、「銀」、「牙」、「額」、「傲」等字,中古屬於疑母,按規律粵語當讀ng聲母(陽聲字)。可是現在很多人都把ng聲母丟了,轉為零聲母。(比如「牙」nga 讀作a。)有人說,這就是「懶音」。

另一方面,「鴉」、「愛」、「安」、「澳」、「壓」等字,中古屬於影母,按規律粵語當讀零聲母(陰聲字)。可是現在很多人卻為這些字增加了ng聲母。(比如「鴉」a 讀作nga。)這難道是「勤音」嗎?

余先生說,下次當有人說香港人多「懶音」時,不妨向他們舉一些「勤音」的例子。

PS1:何文匯從來不是研究語言學、音韻學的學者(他主要研究文學)。他的那些「正音」著作,不過是對音韻學很膚淺和偏頗的簡介,「揸住雞毛(《廣韻》)當令箭」,根本稱不上研究。這樣的書,不才如我也寫得出。
PS2:關於「懶音」不存在之討論,我建議大家參看《廣府話救亡(增訂版)》(王亭之著、潘國森編)中岑安民先生的《說「懶音」》一文。(恕我直言,《廣府話救亡》一書,反「正音運動」的志氣固然可嘉,但內容實在乏善足陳。王亭之先生畢竟對語言、音韻學不太熟悉,談起這些問題時,不免有點捉襟見肘、眼高手低。再說,他也犯了不少基礎上的錯誤。此書之能登大雅之堂者,不過是附錄裡幾篇別人寫的文章而已。《說「懶音」》無疑是其中一篇,我認為。)

即是說, 不應稱為"懶音", 而是也應稱為"錯音"? 還是這些是語言的正常變化?



本篇文章已被 阿暪 於 Dec 16 2008, 15:36 編輯過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16 2008, 16:11  評價+2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QUOTE (阿暪 @ Dec 16 2008, 23:35 )
即是說, 不應稱為"懶音", 而是也應稱為"錯音"? 還是這些是語言的正常變化?

這是語音自然的變化。

以上面所舉的例子來說,粵語的ng聲母繼承中古音的疑母,但是現在全國很多方言(還有普通話)都沒有了或轉為其他聲母了。這也是語音自然的變化。我們總不能批評他們都讀「懶音」或「錯音」吧!

至於應該如何取捨,我的原則是:文讀從嚴,白讀從寬。文讀保存文化傳統,白讀照顧日常交際。日常交際仍須以有效溝通為前提。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Dec 16 2008, 16:16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Caesar
發表於: Dec 16 2008, 17:26  評價+2
Quote Post


Loop
************

發表數: 7,489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12-18-2004

活躍:51
聲望:2218


關於這個我知道的只有很少 ,見笑了 .

之前看過一些書 ,書中有些部份說得不錯,我記憶猶新 .
想說說以下幾點 .

1. 語言變革的問題 ,使我很快的想起了一件事 ,於中國內地普通話的推行 ,引起了如何對待方言的問題 .

無疑普通話如果普及 ,將大大幫助不同省縣人民交流的情況 ,而且也免了有時不得已要用文字來溝通的情況 ,省時省力 .

可是 ,周恩來總理有句說話說得很好「我們推動普通話 ,是為了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 ,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 .」
隨普遍話的推廣而來的 ,是方言的作用慢慢縮小 ,學校中的師生 ,店舖中的服務員等 ,為了實際的需要 ,都要學習普通話 .

在一個大城市中很可能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
在一個家庭中 ,老一代是說方言 ,到了第二代就變成了在家說方言 ,在外說普通話的情況 ,最後到了第三代 ,很可能連方言都不懂得說了 .
可是即使方言的使用範圍愈來愈小 ,它還是會長久存在的 .
普通話為全國人民所共用 ,方言為一個地區之內的人所用 ,在不需要普通話的場合 ,實在沒有排斥方言的必要 ,事實上也不可能禁絕方言 .

2. 語言跟文字是兩條腿走路的 ,文字和語言是並行的兩種表達意思的工具,語言改革 ,文字隨之改革 .

在古時 ,文字之使用只局限於小部份的知識份子之間 ,文字使用的局限性 ,間接促使文字發展和語言發展之間的脫節 .一般來說 ,文字只有比語言更保守 ,這是因為人們只能聽到當代人的的話 ,不可能聽到一百年前的人是如何說話的. 而文字呢 ?恐怕不止一二百年 ,連一二千年前的文字也看得見 ,能摹仿前一時間的文字 ,可以使得一些前已在口語中消失了的字詞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來了 .
可是此等種種 ,於科技發達的今天將會有所改變 ,而且還是劇烈的改變 .(這個遲點再說)

回到文字改革 ,簡化漢字是現在的做法 ,可是值得深思的是 : 使用拼音文字比較有優勢還是沿用漢字 ,但是積極改革比較有優勢 ?

中國應該是少數(還是唯一?忘了....... sad.gif )仍不用拼音文字的國家 .
於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希望漢字可以保留下來 ,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 ,如果拼音文通行了 ,那我們這些使用漢字十多 ,乃至數十年的人又該如何自處呢 ?難度又要從頭再學了 ? 我是自私的 .

但無可否疑的 ,鄧肅一句說話說得不錯 :「外國之巧 ,在文書之簡 ,故速;中國之患 ,在文書繁 ,故遲 .」
的確 ,以英文來說 ,字母只二十六個 ,不同的組合成了不同的字 .也有可能會串錯字 ,可是卻省略了漢字的一個大問題 .
漢字不是以字母為單位的 ,而是以一個個不同的字為單位 ,動輒上千 ,對初學者而言難記難用 .
如果用了拼音文則此等情況可以改善 .

那麼簡化漢字呢 ?我不知是否真的可行 ,只知簡化時仍有問題存在 .
若簡化過到 ,則字與字之間相差不遠 ,難於分別 .認錯字 ,寫別字錯字的機會將會大大提昇 .反之若簡化不足 ,則效用不顯 ,徒費心力矣 .

但怎樣也好 ,保留漢字還是受歡迎的 .
即使是用了拼音文 ,漢字仍是有其存在價值的 ,哪怕是只僅僅以文化象徵的方式存留下來 . blush.gif


本篇文章已被 bluepen 於 Dec 16 2008, 17:31 編輯過


--------------------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
PM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16 2008, 18:47  評價+3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我不相信中國近代的種種落後跟漢字系統的繁複有關係。記憶所及,有些研究甚至證明了學習漢字有助腦部發展。

藍筆對待普通話(共同語)和方言的態度很可取。正如元直所強調,語言與思維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簡單來說,語言是思維最主要的工具。(究竟人類先有語言還是先有思維,至今尚有爭議)。人類進行思維活動,往往就是靠母語。(試想你做夢的時候「用」甚麼語言。)如果某甲的母語是方言,他必然會用方言來進行思維活動。從這個角度看,消滅方言是不切實際的。

在此順道借題發揮,說一下香港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問題。(這個問題我很關注,但這裡好像未見討論。)近年,「語常會」重提用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的建議,一些組織和學校馬上響應,甚至敦促香港學校「十年內全面起動用普通話教中文」。(連政府也表態支持。)我且引錄他們的「理念」如下:

QUOTE
翻開世界地圖,大家會發現,全世界華人地區,以及各大學所開設的漢語課,除了極少數例外,就只有香港不是用普通話教中文或漢語。用普通話教中文是理所當然,最正常不過的。用普通話教中文是香港應走的大方向。

“語同音、言文一致”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一百多年來追求的目標,也是二十一世紀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現代漢語有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形式,口語就是普通話,書面語就是現代白語文。言文一致可以做到課堂語言和書面語言一致,避免學生用方言入文,提高學生書面語表達能力 (寫作能力)。

用普通話教中文,學生天天說、天天練,普通話水平自然會不斷提升。學好普通話是國民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提高國民意識的不可或缺的舉措。用普通話教中文對提升學生的普通話能力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光靠普通話科的課堂教學是不足夠的。在世界範圍內,普通話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學生掌握普通話是一種財富,有利溝通和提升競爭力,也符合家長的訴求。

用普通話教中文符合國家的語言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 2001年1月1日 起施行) 規定:中國的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其中第10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

針對香港學校的語言政策,我們認為應該推行“共同語教學”,而不是“母語教學”。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是普通話不是粵方言。

香港已有不少學校用普通話教中文,如蘇浙學校(蘇浙小學及三所蘇浙公學)、福建中學、孫方中小學、孫方中書院、藍田循道衛理小學、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景嶺書院、天主教教區的學校以及絕大部分的國際學校和直資學校等。採用普通話教中文符合家長的訴求和社會的實際需要,採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學校數目有上升趨勢。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景嶺書院、香港拼音優化教學促進會、香港普通話研習社、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香港普通話專業學會、香港中國語文學會:《香港學校用普通話教中文建議書——建議時間表:十年內全面起動用普通話教中文》,載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語文建設通訊》第89期(2008年5月)。網址:http://www.huayuqiao.org/DOC8900/8908.htm

我認為,這段文字充滿謬誤,太多想當然的猜想。尤其可笑的是,他們竟然引用中國憲法,而置《基本法》於不顧。(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赤化」或「政治獻媚」。)

案:《基本法》第二章第六章第一百三十六條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礎上,自行制定有關教育的發展和改進的政策,包括教育體制和管理、教學語言、經費分配、考試制度、學位制度、學位制度和承認學歷等政策。」又第十八條:「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法律為本法以及本法第八條規定的香港原有法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全國性法律除列於本法附件三者外,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

很多學者都已指出,用普通話教中文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如果這是對的,那麼北京人豈不全是文學家?

相關報刊評論舉例: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p...ws/532/p01b.htm

「普教中」的問題,牽涉我將來的職業,所以我很關注。我是堅決反對「普教中」的。不知大家有甚麼意見?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Dec 16 2008, 19:27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6 2008, 19:22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3
聲望:4175


好奇一問,諸葛羲以後是打算做語文教師?

學普通話有其必要,但還是應該留在普通話課中去學。「普教中」在現時的香港是非常不切實際的。首先,合資格的、普通話發音標準的教師有多少?老師發音不標準而硬要講普通話,對學生的學習絕對是弊大於利。其次,就算所有中文教師都能做到字正腔圓,學生對普通話又能聽懂多少?有不懂的地方發問意欲又會降低多少?在缺乏社會基礎的情況下強求「普教中」最後很可能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中文的效率與意欲。不過正由於「普教中」缺乏社會基礎,我相信這種建議不大可能獲得採納,最多是有一些學校(比如內地移民學生較多的學校)局部性地採用。

本篇文章已被 徐元直 於 Dec 16 2008, 19:24 編輯過


--------------------
......
PMEmail Poster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16 2008, 19:36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QUOTE
好奇一問,諸葛羲以後是打算做語文教師?

正是呢。慚愧。 blush.gif

元直兄的分析,我很贊同。

QUOTE
不過正由於「普教中」缺乏社會基礎,我相信這種建議不大可能獲得採納,最多是有一些學校(比如內地移民學生較多的學校)局部性地採用。

元直兄未免太樂觀了。實情是「普教中」是「大勢所趨」。政府表態支持,「語常會」的田二少大肆鼓吹,組織、學校、家長響應。我的教育文憑中文組的同學,很多都已報考普通話基準試;很多在職老師都勸我們考這個試,方便日後找工作,因為預計會越來越多學校逐步實行「普教中」。在這種氣氛下,實在不容我樂觀對待這個問題。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魏孝政
發表於: Dec 16 2008, 20:22  評價+1
Quote Post


迪拉斯艦隊與荊揚軍樂團之間
************

發表數: 3,15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1
聲望:685


QUOTE (諸葛羲 @ Dec 17 2008, 03:36 )
QUOTE
好奇一問,諸葛羲以後是打算做語文教師?

正是呢。慚愧。 blush.gif

元直兄的分析,我很贊同。

QUOTE
不過正由於「普教中」缺乏社會基礎,我相信這種建議不大可能獲得採納,最多是有一些學校(比如內地移民學生較多的學校)局部性地採用。

元直兄未免太樂觀了。實情是「普教中」是「大勢所趨」。政府表態支持,「語常會」的田二少大肆鼓吹,組織、學校、家長響應。我的教育文憑中文組的同學,很多都已報考普通話基準試;很多在職老師都勸我們考這個試,方便日後找工作,因為預計會越來越多學校逐步實行「普教中」。在這種氣氛下,實在不容我樂觀對待這個問題。

我也是樂觀的一群

田二少的政治力量本身就不多,他後台的自由黨也在衰弱,他鼓吹又不像何文匯當年正音那種多溝道式轟炸。

很多人去考無可厚非,多一資格旁身沒什麼不好的。

其實我主要暫時看不到「普教中」會「大勢所趨」的條件。就算「大勢所趨」我也不覺得是現在或將來幾年內。香港最大的語言還是廣東話,英文教書是為了學英文與世界接軌,打好將來大學進修基礎。

但以普通話來教跟與以廣東話來教我看分別不大,頂多學校加多點普通話課吧?普中比英中的號召力還差遠呢。沒什麼好處底下不會有很多學校變普中。當年攪中中董建華可是批了很多錢出來引誘學校變中中的。

但中中不少學校已經吃過虧了,恐怕普中不好攪。就算說北望神州,中國強大,北靠祖國等等,也不見得要入普中......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6 2008, 20:46  評價+1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3
聲望:4175


QUOTE
1. 語言變革的問題 ,使我很快的想起了一件事 ,於中國內地普通話的推行 ,引起了如何對待方言的問題 .

無疑普通話如果普及 ,將大大幫助不同省縣人民交流的情況 ,而且也免了有時不得已要用文字來溝通的情況 ,省時省力 .

可是 ,周恩來總理有句說話說得很好「我們推動普通話 ,是為了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 ,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 .」
隨普遍話的推廣而來的 ,是方言的作用慢慢縮小 ,學校中的師生 ,店舖中的服務員等 ,為了實際的需要 ,都要學習普通話 .

在一個大城市中很可能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
在一個家庭中 ,老一代是說方言 ,到了第二代就變成了在家說方言 ,在外說普通話的情況 ,最後到了第三代 ,很可能連方言都不懂得說了 .
可是即使方言的使用範圍愈來愈小 ,它還是會長久存在的 .
普通話為全國人民所共用 ,方言為一個地區之內的人所用 ,在不需要普通話的場合 ,實在沒有排斥方言的必要 ,事實上也不可能禁絕方言 .

正如總理所說,現在並沒有任何文化政策企圖去排斥或者禁絕方言(也不應該有),相反對於一些接近絕跡的方言有不少人會視作「文化遺產」去記錄、研究。不過推廣普通話的政策實際上(從效果上而言)就是對方言的排斥---使用普通話越來越多,使用方言自然就越來越少了,多樣性跟統一性畢竟是互斥的。即使如此,我還是支持推廣普通話,畢竟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意義比語言作為文化遺產的意義大得多了。

QUOTE
2. 語言跟文字是兩條腿走路的 ,文字和語言是並行的兩種表達意思的工具,語言改革 ,文字隨之改革 .

......

回到文字改革 ,簡化漢字是現在的做法 ,可是值得深思的是 : 使用拼音文字比較有優勢還是沿用漢字 ,但是積極改革比較有優勢 ?

中國應該是少數(還是唯一?忘了.......  )仍不用拼音文字的國家 .
於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希望漢字可以保留下來 ,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 ,如果拼音文通行了 ,那我們這些使用漢字十多 ,乃至數十年的人又該如何自處呢 ?難度又要從頭再學了 ? 我是自私的 .

但無可否疑的 ,鄧肅一句說話說得不錯 :「外國之巧 ,在文書之簡 ,故速;中國之患 ,在文書繁 ,故遲 .」
的確 ,以英文來說 ,字母只二十六個 ,不同的組合成了不同的字 .也有可能會串錯字 ,可是卻省略了漢字的一個大問題 .
漢字不是以字母為單位的 ,而是以一個個不同的字為單位 ,動輒上千 ,對初學者而言難記難用 .
如果用了拼音文則此等情況可以改善 .

那麼簡化漢字呢 ?我不知是否真的可行 ,只知簡化時仍有問題存在 .
若簡化過到 ,則字與字之間相差不遠 ,難於分別 .認錯字 ,寫別字錯字的機會將會大大提昇 .反之若簡化不足 ,則效用不顯 ,徒費心力矣 .

但怎樣也好 ,保留漢字還是受歡迎的 .
即使是用了拼音文 ,漢字仍是有其存在價值的 ,哪怕是只僅僅以文化象徵的方式存留下來 .

我不同意漢字拼音化這種思路,這在幾十年前是一種可以理解旦完全錯誤的思潮。如羲兄所言,「中國之患」有很多原因,「文書繁」並非其中的主要原因,何況把漢字拼音化並不會簡化文書,反而會使文書更「繁」。

漢語拼音是學習中文、使用中文---比如拼音輸入---的絕佳工具,我也並不反對漢語拼音。但拼音是拼音,文字是文字,漢語拼音或者其他類似的拼音方式並不足以代替文字,因此也不會成為文字改革的方向。反對漢字拼音化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比如說感情啊,文化傳承啊,方言啊,美觀啊等等,但我只需要提出一條決定性的理由就夠了。通過這條理由我敢預言今後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的中文都不會改革成以拼音為文字,這條理由就是:

中文的同音字太多

這意味著甚麼呢?其實你也看到了問題的一部分,但沒有充份估計出其影響。

同樣是寫出一句話:

客觀對待語言的演變
ke4 guan1 dui4 dai4 yu3 yan2 de yan3 bian4

很明顯,拼音中文所佔據的空間---無論是物理空間(顯示出來占用的面積)還是資訊空間(電腦上儲存的容量)---都比方塊中文更大,這就意味著無論是人眼閱讀還是電腦處理都要花更多的工夫。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一組拼音比一個方塊字所含的熵要大得多(資訊量要小得多),這就意味著一名閱讀者或者是一個搜尋引擎要花大量額外的功夫,頻繁地通過前文後理去分析一組拼音究竟是代表哪個詞語,比如說ke4 guan1究竟是「客觀」還是「客官」甚至是「刻棺」?

簡單來說,閱讀用拼音寫出來的「中文」比閱讀用方塊字寫出來的中文困難得多,閱讀效率低得多,即使加上音標也是如此,這是其致命傷。另一方面,模糊的文字將會大大增加自動分析的難度,這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是一個巨大的缺陷。雖然拼音化的中文也許更容易學,但易學難用遠遠比不上難學易用(實際上從小就學的話也沒有多難)。語言是溝通工具,而以溝通效率來說,拼音化的中文遠遠比不上方塊字的中文,也遠遠比不上同樣是拼音文字的英文等等。方塊字是中文的基礎,你可以替換符號,比如說用圓字、三角字或者六邊形字代替方塊字而不影響溝通效率(如果別人學的也是圓字、三角字或者六邊形字),但拼音化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傳統可以遺忘,審美觀可以改變,方言可以統一,但效率永遠是效率。

本篇文章已被 徐元直 於 Dec 16 2008, 21:12 編輯過


--------------------
......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6 2008, 21:05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09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63
聲望:4175


QUOTE
元直兄未免太樂觀了。實情是「普教中」是「大勢所趨」。政府表態支持,「語常會」的田二少大肆鼓吹,組織、學校、家長響應。我的教育文憑中文組的同學,很多都已報考普通話基準試;很多在職老師都勸我們考這個試,方便日後找工作,因為預計會越來越多學校逐步實行「普教中」。在這種氣氛下,實在不容我樂觀對待這個問題。

我的觀點跟孝政比較接近,不過對這方面的事情我大概不如你了解得多。其實考一下普通話基準試也是好的,就算沒有「普教中」也會因為能夠兼職教普通話課而增加就業機會啊。


--------------------
......
PMEmail Poster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17 2008, 09:05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QUOTE
很多人去考無可厚非,多一資格旁身沒什麼不好的。

QUOTE
其實考一下普通話基準試也是好的,就算沒有「普教中」也會因為能夠兼職教普通話課而增加就業機會啊。

這當然。 tongue.gif

但願情況真如你們所想的這樣…… sad.gif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bella
發表於: Dec 23 2008, 17:12  
Quote Post


九品官
****

發表數: 10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8-2007

活躍:0
聲望:3


由早期專輯文章組成,因緣際會,得以成書 ,此中有講解自家文化演變理據,有指責錯理歪風,見憤憤不平之處,亦是深愛自家文化之緣故,衹如慈父深愛子女一樣,不讓會子女受到無理欺凌和不斷侮辱歪曲而已,引經據典講解時亦少不免依著語言學與音韻學的幫助,但礙於篇幅字數,不能好全面詳細提供所有音韻學知識 ,此點讀者理應會體諒。

由感性開展,以「公義」立場做核心,客觀(理性)地依六個時期來分析廣府話的語音流變與世俗約成的關係,是這部「廣府話救亡」的大致脈絡架構。(希望大家可以抽空客觀看一看)

(Bella 按:最近的確好忙,希望出年二、三月時可以再來寫點文章,謝謝各位有心,再見。) rolleyes.gif

本篇文章已被 bella 於 Dec 23 2008, 17:14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23 2008, 18:13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QUOTE
由感性}展,以「公義」立場做核心,客觀(理性)地依六個時期來分析廣府話的語音流變與世俗約成的關係,是這部「廣府話救亡」的大致脈絡架構。(希望大家可以抽空客觀看一看)

羲案:所謂「六個時期」,其實是因襲自羅常培先生的說法。羅先生《音韻學不是絕學》(見《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參酌清人段玉裁的《六書音均表•音韻隨時代遷移說》,把中國語音分做六期。拙搞《談粵語正音》已有所提及。不過,依這個「六期說」來「分析廣府話的語音流變與世俗約成的關係」,那是不可能的。要分析某方言的語音流變,起碼要有語音材料(任何形式)。可是現在所得關於粵語的上古至中古語音材料,幾乎沒有。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Dec 23 2008, 18:36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94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