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轉載]加藤嘉一:多元的民意
徐元直
發表於: Jan 14 2009, 20:42  評價+1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9
聲望:4177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4134&page=1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 2009-01-12

一位研究蘇聯的學者曾經說過,如果八十年代就有了互聯網的話,那蘇聯可能不會解體。目前正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似乎可以證明這一說法。

2008年12月10日,匿名人士仿照捷克《七七憲章》起草的,呼籲推廣「普世價值」、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零八憲章》在網上發表了。到今天為止,《憲章》在中國和其它國家獲得了包括大量知識分子在內的7000多人的網上簽名支持。對於至今仍然沒有公佈自己身份的《憲章》起草者來說,這個數字肯定有點遺憾。

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三年前另一個匿名者發起的反對日本「入常」的運動,以同樣的方式在國內獲得了60000000個簽名,幾乎是這次的數字的1萬倍。我不知道這兩個匿名起草者是不是同一個人,而他恰恰顯示中國人除了萬分之一以外,對民主這樣的「普世價值」都不積極,除了「反對日本入常」外,對政府沒有別的訴求。如果鄰國真的如此,日本人不免要悲觀了吧。

但是,日本的未來其實沒有那麼糟糕。仔細讀過以後,我發現《憲章》並不像「反日」的公開信一樣現實。《憲章》對當前的社會問題說的並不多,而把大部分的篇幅放在要求當局採納民眾爭取的十九條主張,而這十九條的內容才是正題。十九條主張要求北京學習八十年代末的蘇聯,保障人權和言論自由,減稅,實行聯邦制,解散武裝部隊中的黨組織,實現軍隊國家化。

對於當權者來說,每一條都是自殺性的,實行了的話肯定會造成現在體制的崩潰。而體制崩潰以後中國怎麼辦?只有幾千字的《憲章》並沒有回答這個核心問題。「把十九條主張全部實現」本身就是《憲章》的目的,簽署者必須相信這些措施一定能消除中國面臨的任何風險,並為這個信念付出對抗政府的代價。可見,與不要求國民付出任何代價的反日宣言相比,《憲章》未免太不現實了,而且,不簽署《憲章》並不代表不支持民主。

其實,即使不看原文,在經歷過了08年的一系列風波之後,《憲章》的前途本來就是不樂觀的。在3月份,中國邊疆的一個地區發生了12年來最嚴重的民族衝突,在全國面前暴露出民族政策的問題;而在之後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北京奧運會火炬在全球傳遞,在每一個發達國家都遇到了相當強烈的抗議,西方和全世界的媒體也站在批評中國的立場上,這一事實也是中國人普遍看到的。

按說這些事全是不利於政府的「壞事」,與全世界聯繫這麼緊密的中國人,看到這些事以後應該會思考:為什麼全都反對我們?我們做錯了什麼事情嗎?這正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經常「奉勸」美國人思考的問題。

然而,中國的民眾根本沒有這樣想過,而是非常團結的站在政府一方,相信一切都是西方的陰謀,「要求」政府對達賴、薩科奇等人採取強硬措施,甚至採取抵制家樂福的方式來顯示決心。在這個過程中,接觸西方生活方式和觀念最多的80後年輕人自覺的接受了政府的教育,成為最有力反對西方的群體,令整個世界感到驚訝。而在08年底,金融危機使中國的經濟陷入衰退,政府也同樣成功的讓大部分民眾相信「這是美國人造成的,我國沒有錯」,同樣把「壞」變成了「好」。在能把這麼大的「壞事」變成「好事」的強大對手面前,誰也不可能用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創造奇跡。

而「憲章派」的國際支持者,同樣沒有起到有效而現實的作用。據我所知,中國政府把自己在輿論上的主要敵人稱為「五毒」,包括「(疆、藏、台)獨」、「輪」、「(民)運」,分別對待。表面上,政府的態度是宣傳「五毒合流」,進行統一的批判;而實際上則想辦法鼓勵所有的敵人之間互相攻擊。對於「憲章派」來說,吸收誰不吸收誰,是很難決定的。一方面,為了避免上述任何一個派別的反對,《憲章》不得不加入「聯邦制」的內容,造成所有的國內簽署者都「可能」違反了法律;而另一方面,上述派別的公開簽名加入,使得「憲章派」進一步被孤立起來。結果,既造成《憲章》的簽署狀況陷入混亂而無序,也造成《憲章》本身失去實實在在的公信力,只好接近「烏托邦」的境地。

與上述的遭遇相比,更加值得思考的是《憲章》無法落到實處的深層原因。過去,中國傳統的「灌輸式宣傳」是比較愚蠢的,政府徹底控制了所有的宣傳渠道,推行政策時,把觀點完全一樣的內容強行輸入國民的心中。這種方式造成國民的逆反心理,碰到改革開放後湧入的大量信息後更是出了嚴重問題,直接導致了二十年前的那場危機。而在網絡改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後,無論是「憲章派」也好,中國的當局也好,西方的媒體也好,大家都在互聯網上展開propaganda競爭,爭取盡可能廣泛而可靠的支持者。這種競爭是在比較開放和自由、充滿辯論和爭吵的環境下進行的,要想有效地在中文網絡上建立起影響力,就必須考慮民眾的價值觀和感受,掌握說服的技巧。

現實是,中國官方和其下屬的宣傳機構在積累了長期的經驗後變得漸漸成熟,特別是在互聯網出現以後,政府的宣傳和說服更加巧妙了。在早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許多人認為網絡會動搖當局的執政合理性,但後來,隨著策略的變化和民族主義的幾次高潮,中文網絡上早已形成了志願支持政府的強大用戶群體。政府宣傳部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運用手裡的各種資源,「發動群眾斗群眾」,幫助這些「網絡志願者」們盡量說服和「啟發」有各種各樣觀點的反對者,讓反對者自主的「覺悟」到當局的合理性。對於從西方來的各種意識、思想,可以有選擇性的引入,給國民打「預防針」。有了這些志願者和「預防針」的幫助,當局就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控制住國內的輿論壓力,非常「自主」的推行內外政策,避免悲劇的重演。

而與日益成熟、進步極大的對手相比,「憲章派」二十年來卻沒什麼變化和進步,現在說的仍然是和當年在廣場上完全一樣的言語。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說的,《零八憲章》表達的願望雖然是建立西方式的政府,卻不像西方人一樣謹慎的說話,而是像「中學裡的政治教師」一樣,「嘮叨個不停」,好像聽眾什麼也不知道一樣。其實,中國的執政者雖然沒有選舉做基礎,但其表現至少得到了民眾的默許,這就是「灌輸」的資本;而「憲章派」沒有資本卻要「灌輸」,更不可能被接受了。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聯繫作者: kyoshikazu@gmail.com

=====================

作者是個在中國留學的日本青年。本文在細節上可能有些小毛病,不過整體觀點還是比較中肯的,可以一看。

讀者意見也可以一看:

http://www.ftchinese.com/dsp_detail.php?ac...oryid=001024134


--------------------
......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45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