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三國志 · 版規 |
![]() ![]() ![]() ![]() ![]() ![]() |
歡迎訪客 ( 登入 | 註冊 ) | 重寄認證電子郵件 |
![]() ![]() ![]() |
黃巾小賊 |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發現在《史記》裡,偶爾會用「我」字稱呼該卷所述的諸侯國(並非引述人物對話)。
例如《秦本紀》: 康西元年。往歲繆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晉趙盾欲立之,使隨會來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二年,秦伐晉,取武城,報令狐之役。四年,晉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晉,取羈馬。戰於河曲,大敗晉軍。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乃使魏讎餘詳反,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共公二年,晉趙穿弑其君靈公。三年,楚莊王彊,北兵至雒,問周鼎。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 桓公三年,晉敗我一將。十年,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於河上。當是之時,楚霸,為會盟合諸侯。二十四年,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歸而秦倍盟,與翟合謀擊晉。二十六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 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樑,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厓免相。二十五年,拔趙二城。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厓複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襄陵。白起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楚人反我江南。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樑,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 多數都稱「秦」,但出現了兩個「我」。 又如《吳太伯世家》: 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劄。季劄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劄雖不材,原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劄,季劄棄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吳伐楚,楚敗我師。四年,晉平公初立。 《魯周公世家》: 成公二年春,齊伐取我隆。夏,公與晉郤克敗齊頃公於賾,齊復歸我侵地。四年,成公如晉,晉景公不敬魯。魯欲背晉合於楚,或諫,乃不。十年,成公如晉。晉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魯諱之。十五年,始與吳王壽夢會鍾離。 《晉世家》: 九年冬,晉文公卒,子襄公歡立。是歲鄭伯亦卒。 鄭人或賣其國於秦,秦繆公發兵往襲鄭。十二月,秦兵過我郊。襄西元年春,秦師過周,無禮,王孫滿譏之。兵至滑,鄭賈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勞秦師。秦師驚而還,滅滑而去。 晉先軫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眾心,此可擊。」欒枝曰:「未報先君施於秦,擊之,不可。」先軫曰:「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報?」遂擊之。襄公墨衰絰。四月,敗秦師於殽,虜秦三將孟明視、西乞秫、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文公夫人秦女,謂襄公曰:「秦欲得其三將戮之。」公許,遣之。先軫聞之,謂襄公曰:「患生矣。」軫乃追秦將。秦將渡河,已在船中,頓首謝,卒不反。 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晉,報殽之敗,取晉汪以歸。四年,秦繆公大興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殽屍而去。晉恐,不敢出,遂城守。五年,晉伐秦,取新城,報王官役也。 其餘楚、韓、趙、魏等等都有這樣的例子。 這是當時的語法,還是因為《史記》之文抄錄自該國史官的記述,漏了些「我」字未改?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May 14 2011, 15:12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悲慘 |
發表於: May 14 2011, 15:54
|
![]() 五品官 ![]() ![]() ![]() ![]() ![]() ![]() ![]() ![]() 發表數: 7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8-2004 活躍:5 聲望:629 ![]() |
我是胡說來湊熱鬧的,我相信太史公不至於「忘記更正」,但沒有甚麼知識回答這個問題。
但就你舉的幾個例子來看,「我」字多解「我的」,作定語用,而「秦」「晉」等則是獨立作……名詞用的,勉強說有些分別。 另外史記中好像有個地方叫「我」,手上無書,查不到。 本篇文章已被 悲慘 於 May 14 2011, 15:54 編輯過 -------------------- 或者這樣說,人不可能要自己每句都是有價值的言論,只可以要求「好話」與「下一句好話」之間的廢話在你過濾的耐性之內。我們不是要編名著,能夠發掘些大家可能會有興趣的想法,其實夠好罷。
大家人一個,何苦呢又? |
廖化 |
發表於: May 14 2011, 16:03
|
![]() 先鋒 ![]() ![]() ![]() ![]() ![]() 發表數: 291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2-24-2011 活躍:1 聲望:54 ![]() |
我的理解是在那章是說哪個國家的﹐"我"便代表那個國家﹐因為那一章是以該國為自身來寫的。這應該不是太史公的疏忽﹐而是故意的。
--------------------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May 14 2011, 16:20
|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用「我」是少數,多數都是直接用國名。
《晉世家》:「後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晉,報殽之敗,取晉汪以歸。四年,秦繆公大興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殽屍而去。」,「伐我」與「伐晉」並用。又如《吳太伯世家》的「楚敗我師」與《秦本紀》多次出現的「秦師」「秦軍」,可見並非必然,或是有更複雜的規律。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May 14 2011, 16:21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
諸葛羲 | |
![]() 五品官 ![]() ![]() ![]() ![]() ![]() ![]() ![]()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7 聲望:893 ![]() |
小賊兄讀書細心,令人佩服!
我認為此事無關語法,而是太史公因襲「諸侯史記」之跡。《孟子》說晉有《乘》、楚有《檮杌》、魯有《春秋》(此魯國舊史,非孔子所修之《春秋》),可見當時列國都有自己的史書。《史記•六國年表序》云:「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案:《秦本紀》當即取自《秦記》。諸侯史記雖然「以故滅」,但實際上似乎未有盡滅。《天官書》云:「余觀史記,考行事。」《太史公自序》云:「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由此可見,太史公作《史記》,有取材於諸侯史記者。除了「我」字外,《燕召公世家》云「(孝王)三年卒,子今王喜立」,稱燕王喜為「今王」,也透露了《史記》因襲「諸侯史記」的事實。 還有兩個問題要解答: 1. 既然是因襲,為何一篇之中,國名與「我」字錯出,並不一致? 這有三種可能。第一,書國名的部分與書「我」字的部分材料出處不同。第二,後人不明太史公之意而妄改。第三,太史公行文隨意,不強求一致,反正文句並無歧義。 2. 為何太史公要明示自己「鈔書」? 古人著書的觀念,與現代不同。古代沒有所謂「版權」,所以古書多所因襲,人皆不以為嫌。「版權」是後來才有的概念。況且太史公自言作《史記》是效法孔子作《春秋》,而孔子作《春秋》,正是筆削魯史舊聞而成,所以《史記》很多篇章其實都是「鈔」回來的。(雖然是鈔,但其中有增刪改動,或訓解、或寓意,總之不是盲目地鈔,而是很有意識地鈔。) 另外,古籍中非我而書「我」,也可能是假設當事人口吻。我剛剛讀到董仲舒《春秋繁露•楚莊王》篇,即見一例: 《春秋》曰:「晉伐鮮虞。」奚惡乎晉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禮而重信。信重於地,禮尊於身。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疑禮而死於火,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曰禮而信。禮無不答,施無不報,天之數也。今我君臣同姓適女,女無良心,禮以不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慶父之亂,魯危殆亡,而齊侯安之。於彼無親,尚來擾我,如何與同姓而殘賊遇我。《詩》云:「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彼先人。明發不味,有懷二人。」人皆有此心也。今晉不以其同姓憂我,而彊大厭我,我心望焉。故言之不好。謂之晉而已,婉辭也。 此例中的「我」,乃指為晉所伐的鮮虞。不過《史記》的情況,則明顯是因襲諸侯史記所致,與敘述口吻無關。當然,最理想的做法是把《史記》裡的這種用例全部找出來,逐一分析,那麼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更可靠、更明確的答案了。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May 15 2011, 12:18 編輯過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May 15 2011, 10:36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燕召公世家》是更有力的例子,「子今王喜立」後還有「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這個「今王」就不能以行文隨意來解釋吧?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May 15 2011, 10:41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諸葛羲 | |||
![]() 五品官 ![]() ![]() ![]() ![]() ![]() ![]() ![]()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7 聲望:893 ![]() |
「今王」的情況似乎是我所說的第一或第二種可能。晉代在魏王墓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有稱當時的魏王為「今王」情況。我估計「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九字可能是燕史原文,因為這種簡略的書法與《春秋》、《竹書紀年》非常相似。再看《史記•六國年表》,各國幾乎都見「我」字,而且書法簡略,可見太史公作此表,當是根據六國史記。至於「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以下,記述詳盡,似乎別有所據。(文體有如《左傳》、《國語》、《戰國策》、《韓詩外傳》等傳記。)這就是我所說的第一種可能。 另外,第二種可能可以參考《史記•孝武本紀》的情況。此紀據《太史公自序》當作「今上本紀」,裴駰《集解》云:「《太史公自序》曰『作《今上本紀》』,又述其事皆云『今上』、『今天子』,或有言『孝武帝』者,悉後人所定也。」(實際上《孝武本紀》的內容大都是後人所補入的。)後世刻書者,又可能妄以私意改定,令情況變得越來越複雜。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May 15 2011, 11:50 編輯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