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三國志 · 版規 |
![]() ![]() ![]() ![]() ![]() ![]() |
歡迎訪客 ( 登入 | 註冊 ) | 重寄認證電子郵件 |
![]() ![]() ![]() |
阿暪 | |
![]() 一品官 ![]() ![]() ![]() ![]() ![]() ![]() ![]() ![]() ![]() ![]() ![]()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6 聲望:1208 ![]() |
http://cn.wsj.com/big5/20120105/OPN112452.asp?source=article
http://cn.wsj.com/big5/20120109/OPN110352....ource=UpFeature 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經濟變遷 朱嘉明 本文作者朱嘉明在維也納大學任教。本文節選自朱嘉明著《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上下卷),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 貨幣經濟是一種依靠貨幣形態、價格機制、資本市場、信用體系和金融機構的制度性組合,其中又以貨幣形態為核心。貨幣經濟的形態和數量的變化導致資本結構和數量的變化、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著經濟周期,影響著人類財富增長和經濟發展。 中國貨幣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 中國貨幣經濟是動態的,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封閉到開放的發展過程。解析中國傳統貨幣經濟的特殊性和內在邏輯,牽涉到社會和政治方面的演變。 可以把自先秦到21世紀的中國貨幣經濟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金屬貨幣經濟(即傳統貨幣經濟階段)和以信用貨幣為主體的現代貨幣經濟。 金屬貨幣階段又分為以銅錢為主體貨幣、以白銀為主體貨幣、以白銀和銅錢為“復本位”貨幣和以銀元為法定貨幣的四個時期。以白銀為主體貨幣時期為例,它始於宋代,經過元朝到明朝上半葉的衰落,再經過明朝中後半葉的白銀化而成為貨幣經濟主體。清朝繼續明代的銀兩制度,直到民國建立之後的1933年建立“銀本位”,前後八百余年。 中國是發明和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宋代的紙幣系統已相當發達,元代和明代的部分時期以紙幣為唯一合法貨幣。但是,宋、元、明的紙幣並不是信用貨幣,也不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具有法律意義的紙幣(legal tender)。直到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廢除實行不足兩年的“銀本位”,才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具有法律意義的法幣體系。如果以1935年作為中國傳統貨幣經濟和現代貨幣經濟的分界,則中國傳統貨幣經濟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而現代貨幣經濟的階段還很短暫,至今不足八十年。 中國傳統貨幣經濟的自由放任精神 亞當•斯密曾說:我相信,世界各國的君主,都是貪婪不公的。他們欺騙臣民,把貨幣最初所含金屬的真實分量,次第削減。 這個結論可能適用於很多歐洲國家,卻不適合中國傳統貨幣經濟。 在中國歷史上,貨幣經濟基本上是自組織的,是市場的、社會的,是民間和政府分享貨幣“鑄造權”的,是藏富於民的。至於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向來是由民間而不是政府控制,國家只是貨幣的參與者,國家貨幣只是龐雜貨幣中的一種而已,其影響力取決於在貨幣供給總量中的佔有率,高一些,影響力大;低一些,影響力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君主對貨幣權力的絕對壟斷。簡言之,貨幣經濟的非國家化是常態。 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的傳統貨幣經濟充滿自由放任精神,最接近“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理想。在正史上,明朝萬歷皇帝頗受詬病,幾十年不認真早朝的“罪過”大矣。換個角度,皇帝缺席,國家照樣運行。雖有關心社稷江山的文官系統忠於職守,依然顯示出其時社會發展的自主運行狀態。在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的中國貨幣經濟是人類貨幣經濟史上的“香格裡拉”。 清朝最後五、六十年的貨幣經濟,被主流史家描寫為貨幣制度紛繁雜亂、落後,逐漸遭到西方列強控制。但歷史的面貌並非如此簡單。當時清廷一方面繼續奉行“無為而治”的經濟思想;另一方面,朝廷無暇、也無能力管理因為洋務運動引發的現代化浪潮。因而,中國進入自由經濟的黃金時期:國內、國際資本湧入各類產業;經濟繁榮,接近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的自由經濟傳統模式。從貨幣經濟的角度考察,我們看到的歷史與官方所治的朝代更替史差異很大。 中國傳統貨幣經濟中的交易關系,其本質是民眾、商人和官家共同治理,是以產權私有制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換言之,貨幣經濟、私有產權和商品市場經濟的相互依存支撐了中國傳統貨幣經濟的運行,並決定了財富的存在方式、擁有方式和分配方式。所以,中國歷史上可以發生一次又一次的財富重分配,卻沒有發生經濟史家所提出的那種“財富逆轉”(Reversal of Fortune)現象。在1500年相對富裕的文明,比如印加、阿茲特克,都被自身的貨幣財富所腐蝕,最終消亡。 但中國社會卻具有對財富的良好消化能力或自癒能力,這不能不歸結於傳統貨幣經濟的貢獻。 貨幣形態多元化、多樣化和高度區域化,貨幣之間競爭的機制,不斷向貨幣體系注入新的生命力,從而實現貨幣經濟的和諧,這是中國歷史的常態。即使朝代更迭頻繁,但是新朝通常接受和延續前朝的貨幣體系和制度。中國傳統貨幣制度所具有的超常穩定性,成為一種獨特的歷史現象。 當然,中國貨幣制度的穩定並不是絕對的,其變遷始終沒有停止。所謂穩定,是變遷中的穩定;所謂變遷,是屬緩慢、漸進、連續的變遷,猶如歷史的長河緩緩流動。中國貨幣制度的變遷,集中表現為要素(土地與勞動、勞動與資本或資本與土地)價格比率的變化、資訊成本的變化、技術的變化。這些相對價格變化的因素大多數是內生的。 春秋戰國時期、宋朝、明朝後半葉以及19世紀中葉之後的清朝,都屬於貨幣制度變遷顯著的時期。 貨幣經濟決定中國歷史的走向 有一位西方學者說:貨幣將決定人類命運。其實,貨幣經濟已經決定了中國的歷史走向和命運。 中國自漢朝以降,直到清末,“錢荒”不斷。長期以來,人們對錢荒的理解過於簡化,以為是銅錢的幣材供給不足或流失所致。其實,錢荒的核心問題是以銅錢為主體貨幣形態的貨幣需求大於供給,或者說,貨幣供給滯後於需求的反應,不能滿足市場經濟對貨幣的需求。在貨幣非國家化的制度下,自組織的社會經濟就會增加貨幣供給,於是,正規、非正規的,合法、非法的“貨幣”進入市場。 以宋朝為例,再怎麼增加銅錢供給也無法滿足城市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銅錢供給畢竟受制於幣材市場、鑄造能力和鑄幣成本,所以,鐵幣和紙幣的發明和流通,就成為自然補充。在中國歷史上,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很難成立,兩者和平共處。原因很簡單,對於貨幣短缺的情況下,即使品質再差和不足量的“劣幣”,只要能夠充當交易中介,有勝於無。一般而言,錢荒多會自行緩解。但若自我緩解能力失靈的話,使得銅錢、銅材癒發值錢,加劇錢荒,經濟蕭條接踵而至。 中國大多數朝代,不是亡於通貨膨脹,而是亡於經濟蕭條。因為,只要在金屬貨幣形態下,不會發生現代人所熟悉的那種通貨膨脹。其實,秦朝不是亡於苛政,而是亡於經濟蕭條。秦末經濟蕭條的直接原因是秦始皇駕崩前一年統一貨幣的幣制改革,推行“秦半兩”,徹底消滅六國貨幣的殘余影響,摧毀了傳統的多元貨幣制度,於是,貨幣供給不能滿足需要,出現“物賤錢貴”的局面,於是農民受到傷害,手工業者受到傷害。 西漢的滅亡和王莽關系很大。王莽在貨幣經濟上的根本錯誤是實現黃金等貴金屬資源國有化,民間喪失了貨幣財富,而政府的貨幣供給不足以填補民間貨幣的缺失,自然導致經濟蕭條,農民破產。王莽死後,國庫裡留下大量的黃金。明朝的貨幣白銀化,社會財富增長,刺激人口增加,導致了“高水準平衡陷阱”,社會經濟失衡,構成李自成代表的農民革命的深層原因。崇禎年間中國白銀進口突然減少,貨幣供給不足,百業蕭條,政府失去稅收基礎,則是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 中國貨幣供給不足,也造就了高利貸市場。中國歷史上的利息水準始終高於西歐和日本,這不是因為中國貨幣經濟不發達,而是過於發達所致。恰恰因為資本成本過高,刺激貨幣資本所有者透過高利貸市場和其他投機(speculation)手段實現更高的回報率。貨幣投機需求的直接後果是增加貨幣需求,提高了貨幣供給壓力。在沒有足夠儲蓄機構的情況下,投資土地就是最安全而最保值的方式,貨幣財富轉化為土地所有權,貨幣利息轉化為地租。於是,資本和土地這兩個基本生產要素的價格雙雙上升。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麼中國沒有發生英國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又多了一種解釋,即中國的資本和土地成本過高。 中國歷史上的貨幣和土地關系實在值得重視。一方面土地私有制度早熟,一方面貨幣經濟發達。土地是高價值的交易資產,其吸納貨幣的規模遠高於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土地吸納更多的貨幣,刺激更高的貨幣需求,如此反覆,最終形成土地兼並的格局。在21世紀的中國,重復了歷史上早已有之的貨幣和土地關系,土地價格上漲和貨幣供給增大互為因果。在中國歷史上,如果形成土地兼並格局,失去土地的農民沒有可以替代的生存基礎,流民數目膨脹,社會失序,發生革命,改朝換代。 ********************************************* 古希臘、羅馬帝國和古埃及都有過相當發達的貨幣經濟,但是都告消失,唯有中國貨幣經濟延續至今,而且從來沒有中斷過與世界的交流和互動。但18世紀末以後,中國傳統貨幣經濟向西方國家現代貨幣經濟的轉型,走過了曲折的道路。 中國作為世界貨幣經濟重心的衰落 中國作為世界貨幣經濟的重心,至少延續到18世紀末。其間,中國與世界的貨幣經濟互動關系主要有四種模式:一、平等模式。漢代與羅馬帝國。這次交流很可能是用中國的絲織品換取羅馬帝國的黃金;二、主動輸出模式。在唐宋時代,日本、韓國和東南亞一些地區納入中國的貨幣圈;三、被動輸出模式。元朝建立,大規模掠奪中國境內歷代積累的白銀等金屬貨幣,並運往蒙古帝國的其他疆域,支持整個蒙古帝國的經濟。中國金屬貨幣資源枯竭,不得不實施紙幣體系。蒙古人知道,中國具備流通和使用紙幣的傳統和習慣;四,主動輸入模式。在16世紀中葉開始的“白銀世紀”,中國透過國際貿易換取南美洲的白銀,貨幣形態白銀化。從此,中國貨幣經濟已經全然不能與世界貨幣經濟分離,形成了合流,而不是分流的態勢。 值得提及的是:宋代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領導世界潮流。中國存在以貨幣經濟的歷史積累為基礎,實現一種“本土化”或“宋朝式”的金融制度創新。南宋以有限的國土與蒙古帝國進行了長達二、三十年的軍事抵抗,除了南宋的經濟富足之外,政府建立了具有創新特征的貨幣體系無疑是重要的。明代,伴隨白銀資本和金融制度進步,存在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可能性。遺憾的是,因為外族原因,蒙古人滅亡宋朝,滿洲人滅亡明朝,中國錯過了歷史機遇。 自17世紀後半期開始,世界的貨幣和財富不再以中國為中心,不再是世界順從中國經濟結構,而是中國依賴世界貨幣資源和市場,中國要順從西方的經濟結構。從此,中國自行完成貨幣經濟現代化的可能性不復存在。 在18、19世紀,中國貨幣經濟成為世界貨幣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逐漸喪失獨立完成貨幣經濟現代化的可能性。因為,文藝復興和自英國大革命之後逐漸發展的西歐地區的貨幣體系,成了主導世界經濟的現代貨幣金融制度。如果中國要納入世界經濟,必須改變中國傳統貨幣經濟,接受西方國家貨幣經濟制度。清末的貨幣改革屬於推動從貨幣“非國家化”向貨幣“國家化”轉型,實現構建現代國家的目標,成為“沖擊─反應”的典型案例。但這次轉型因為辛亥革命和清朝完結而失敗。 人民幣與國家壟斷的超常關系 1935年的中國“法幣改革”是國家現代化和貨幣國家化的裡程碑,對中國的影響還沒有完整顯現出來。迄今對這次改革的眾多評價都不免有片面之處,但是“法幣改革”的後果已經很清楚:實行白銀國有化,政府以國家的名義剝奪了民眾和商家的白銀財富積累,開了剝奪民間財產的先河;建立貨幣金融壟斷和無限政府,民眾的貨幣財富不再是可以兌換的白銀,而是依賴政府發行和管理的紙幣;中國的私有經濟傳統從此遭到動搖和顛覆;改變了金融生態,改變了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自由的銀行券遭到廢止,中小型金融機構和私人信用體系遭受打擊,民營銀行喪失了發展成長的歷史時機。 正是“法幣改革”埋下了抗日戰爭之後惡性通貨膨脹的種子,奠定了中國20世紀國家所有制、甚至共產主義公有制的第一塊基石。它與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存在著清楚的歷史邏輯。 1949年,中國共產黨獲取大陸政權,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和貨幣經濟具有“不可相容性”,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貨幣經濟的現代化過程被中斷,國民經濟倒退到半貨幣經濟和非貨幣經濟時期。這種情況並非首例,在南北朝就發生過。計劃經濟時期的人民幣,是1949年之前“法幣”的一種變異,但是法幣畢竟有外匯支撐,外匯以黃金儲備為基礎。而人民幣與外匯、黃金沒有任何聯系,不存在直接和間接的“含金量”。 中國的正統說法是,人民幣是“物資本位”。如果實現“物資本位”,必須實現國家對物資的壟斷。人民幣是一種“雙重”壟斷,國家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和對支持人民幣的物資資源的壟斷。人民幣成了完全依賴於政府和國家信用的紙幣。在人民幣制度下,中國人民財富的形態只有人民幣,而人民幣為國家壟斷,國家透過人民幣供給數量和物價的不斷變動,實現國民財富的重分配。一位當代經濟學家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貨幣已經變成了一個穿鼻而過的環,它使我們被那些控制鼻環的人們牽著走。 人民幣就是這樣的“鼻環”。 在過去的三十余年,中國大體完成了貨幣經濟的重建。因為超常的“貨幣化”不僅是中國高速增長的發動機,而且觸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財富大爆炸。與此同時,人民幣完成了“蛻變”,從無價值基礎到形成價值基礎,實現了中國貨幣經濟和金融制度與世界的接軌,中國再次重復了清末和民國對既定世界貨幣經濟體系的“路徑依賴”故事,只是換了主角。 1989年以後,中國的經濟改革脫離了原本的軌跡,從政府推動、引導的經濟自由化改革轉到政府主導、控制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從此,剛剛形成的自由市場和國家幹預,私有經濟和國有經濟的均衡被打破,國家完成了對實體經濟中的能源和通訊等產業部門,以及貨幣經濟的所有部門的壟斷。在過去二十年間,中國不是在逼近自由市場經濟,而是漸行漸遠。如果說中國有市場,它是政府幹預的市場;如果說有私有或民營經濟,它是受國有經濟壓迫,在狹縫中生存,隨時有滅頂之災的私有或民營經濟。人民幣的國有性質不是弱化,而是強化。 在世界上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以及主要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雖然貨幣國家化,但是還受到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衡。其經濟制度是發達的私有經濟和市場經濟;其政治制度是國家不等於政府,政府不等於貨幣當局,央行有獨立空間,貨幣發行受法律程式限制,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邊界。這一切,在中國不存在。 特別是近年來,人民幣問題被高度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與民族主義掛鉤,在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名義下,形成人民幣與國家壟斷的超常關系,由此加劇了社會財富的不公正分配和貧富差別的擴大。面對這樣的現實,中國廣大的民眾,迷茫、失落,甚至絕望,以為這是經濟改革所致。因此,中國出現了所謂的回歸社會主義,重新肯定毛澤東的輿論。殊不知,1990年代以後的中國改革,已經一步又一步地背離了中國在1980年代改革的初衷,發生了質變。而被認為代表自由主義,代表自由市場經濟的某些人物,其實已經演化成新的既得利益階層的一部分。鑒於古今中外歷史的教訓,一個非民主和非法治的國家與國家對貨幣的無限權力的結合,是危險而值得憂慮的。 貨幣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中國貨幣經濟史存在著自由和壟斷兩面,如同硬幣的兩面。如果說,哈耶克貨幣思想是解讀中國貨幣經濟史自由放任的理論基礎,那麼,凱恩斯學說中的貨幣思想則是解析中國貨幣經濟史中國家幹預、背離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凱恩斯貨幣經濟思想的核心,是主張由國家控制貨幣的實際供給量,強化中央銀行的地位,其功能是實現貨幣和信用的管理。所以,貨幣是一個“外生變量”。凱恩斯所關注的,主要是貨幣需求,而且將貨幣需求的變化歸結為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進而認為,利率取決於流動性偏好決定的貨幣需求和銀行決定的貨幣供給。 凱恩斯理論為國家幹預和壟斷貨幣經濟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和邏輯解釋。人們始料不及的是,在過去三十年間,凱恩斯主義對中國的影響日益加深,中國成了被異化的凱恩斯主義國度。 現代經濟學主要成形於工業革命之後,但既有的理論不足以說明中國數千年的經濟史,需要中國本土的貨幣經濟理論加以補充。如今流傳下來的主要是那些主張國家幹預的思想,但是自由放任貨幣經濟思想始終存在,甚至是主導思想,是民間共識,直接影響現實經濟生活。 例如,西漢有過一次對後來影響重大的鹽鐵會議,留下了著名的《鹽鐵論》,記載了關於是否應實行鑄幣權統一的辯論,支持陣營有桑弘羊,反對陣營只有賢良文學,而沒有具體人名。從字裡行間,不難感到賢良文學是主流。 明代是中國自由貨幣經濟思想得到充分發展和實踐的時期。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在實質上是國家嘗試透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幹預經濟。自由主義在19世紀的清代一度抬頭,放任貨幣經濟達到歷史頂峰。其實,中國經濟中“無為而治”的傳統與西方經濟自由主義傳統存在某種共同之處。20世紀中國的貨幣經濟思想,因為受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影響,全盤西化,本土貨幣經濟思想式微。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學是貨幣經濟的理論基礎。1980代和1990年代,現代西方貨幣金融理論和方法處於主導地位。 在經濟思想史中,貨幣問題是經濟學家最耗智慧的領域。哈耶克和凱恩斯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都和貨幣緊密聯系。2001年“9•11”事件不久,我有幸在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家中聽他談“9•11”事件對美國和世界的深遠影響。結束的時候,我告訴他:在他那麼多著作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那本“Money: Whence It Come, Where It Went”,他聽了很高興,幽默地說,你很特殊,絕大多數讀者可不是這樣,他們更喜歡我那本《豐裕社會》。 在我看來,加爾布雷思僅僅提出貨幣從哪裡來,再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它包含了貨幣哲學,甚至宗教的意識。我們人類要自由和幸福,真的沒有辦法擺脫貨幣嗎?至少,真的永遠無奈於國家對貨幣的壟斷嗎? =====================================================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
悲慘 |
發表於: Jan 9 2012, 14:19
|
![]() 五品官 ![]() ![]() ![]() ![]() ![]() ![]() ![]() ![]() 發表數: 7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8-2004 活躍:5 聲望:629 ![]() |
經濟學的名詞總會使歷史「原理」變成非常吸引。讀於慣讀「中史」的人看今天的經濟學術語頗有步入仙列發現神器的驚訝,金融海嘯前後淺識信貸額所由,難免有種讀尚書的感覺——原來眼前所有字幾乎都是假的。其實這篇或者更類一篇引言吧,不過淺讀之,或可以擬出這幾條門外漢的問題。
如果國家之興亡在於經濟(實則是民生),為何文革前後,大躍進前後,中共竟然不亡? 黃仁宇指是數十年國家儲畜巨額儲備,今天讀報紙指中國在八十年代人均收入只有百餘塊美金,又人云今天國家增長愈半是土地炒賣,這文又云人民幣其實是中共編出來的數字,那麼儲之「經濟力量」從何來又往何去了? 至於今日中國之經濟實力,其所謂「富足」又是否如歐美政權所謂的「九成有餘都是假的信貸額」,如果信貸額滾動到所謂離譜的地步,為何今天讀報紙仍謂歐美股票尚有上躍空間。 或問版友,若要跳開會考的「假經濟學概念」而對今天世界經濟作入門的理解,未知有甚麼書可以作為參考? 本篇文章已被 悲慘 於 Jan 9 2012, 14:20 編輯過 -------------------- 或者這樣說,人不可能要自己每句都是有價值的言論,只可以要求「好話」與「下一句好話」之間的廢話在你過濾的耐性之內。我們不是要編名著,能夠發掘些大家可能會有興趣的想法,其實夠好罷。
大家人一個,何苦呢又? |
阿暪 |
發表於: Jan 9 2012, 14:50
|
||
![]() 一品官 ![]() ![]() ![]() ![]() ![]() ![]() ![]() ![]() ![]() ![]() ![]()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6 聲望:1208 ![]() |
如果是想看關於經濟的書, 其實我也是在書局到處看看, 哪些感興趣就買的.... 其實我覺得會考的概念已經很好了.... 會考的經濟科述說了很多關於經濟的很多基本知識, 我覺得對於我來說是很有用的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
||
悲慘 |
發表於: Jan 9 2012, 15:11
|
![]() 五品官 ![]() ![]() ![]() ![]() ![]() ![]() ![]() ![]() 發表數: 7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8-2004 活躍:5 聲望:629 ![]() |
會考時我也有修中五經濟(預科則無),於理解金融海嘯的信貸「骨牌效應」覺得甚有好處,但因為每逢遇上任何自認於經濟有所識見的人,幾乎俱以指證「課程之謬」為自己英明的第一證據。或因之有偏見。
1:另外以會考知識跟「初中生」聊天時曾被指正「不懂得處理貨幣問題」; 2:與人閑聊時被指「資本」中有「land」和「capital」之別,中譯約近「不動產」和「可動產」左右,而被評現實世界中基本上沒有所謂的不動產; 3:在供求關係圖中,理應推出「有效的最低工資必加劇失業」,其指其實所有的CS(我中五時換了學校,中文約是「消費者盈餘」,即心中最低購買價,與確實買入額之差額,即口語上所謂「有幾抵」,亦近「租值」(好像叫rent)會被資本家先行剝走,即會考知識可推「本來三千元能僱三人,今三千元只能僱一人,即改僱一人,反正一人也做得來。」,而現實上「本來一人能做完的工作,你有三千元,你會改僱一人可矣,不會浪費人力而僱用兩名『閑人』,而既然一人願為千金折腰,其餘二千塊錢更可省之,所以現實上最低工薪是不會對現時失業率有大力的影響,反正,能改動的人力早也省掉了。」 4:自此有意聆聽有關經濟問題,對方則以我「全然不懂」而沒有閑心教導,至於同學,每每是「考乜你咪背乜囉,佢教既野有用,佢就唔洗係度教啦。經濟梗係有用啦,你想學,你學得識你都唔洗做我同學啦。」因為麻煩,又因為懶,結果就放下斷絕了這門知識。囧 本篇文章已被 悲慘 於 Jan 9 2012, 15:56 編輯過 -------------------- 或者這樣說,人不可能要自己每句都是有價值的言論,只可以要求「好話」與「下一句好話」之間的廢話在你過濾的耐性之內。我們不是要編名著,能夠發掘些大家可能會有興趣的想法,其實夠好罷。
大家人一個,何苦呢又? |
阿暪 |
發表於: Jan 9 2012, 15:33
|
||
![]() 一品官 ![]() ![]() ![]() ![]() ![]() ![]() ![]() ![]() ![]() ![]() ![]()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6 聲望:1208 ![]() |
中學的經濟學自不能解釋所有問題... 總不能要求一個2年的課程能夠令一個16, 17歲的學生掌握天下變化吧.. 能夠提供基礎知識, 讓他能夠繼續向相關地方學習下去已經很不錯了 ![]()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