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轉貼] 對抗美援朝得失的再評估
阿暪
發表於: Jul 30 2013, 12:39  評價+2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6
聲望:1208


http://cn.wsj.com/big5/20130730/OPN084250....ource=UpFeature

對抗美援朝得失的再評估

鄧聿文

今年7月27日是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紀念日。剛過去的這天,當年參戰的幾方──朝、韓、美都舉行了不同形式的紀念,中國則派了國家副主席李源朝赴朝,參加朝鮮舉行的紀念活動,包括閱兵儀式。

中國人講究60年一甲子。在這個甲子裡,無論是世界局勢,還是東北亞形勢,抑或是中美關系,都發生了巨變。60年後的今天,再來反思和評價這場戰爭,需要我們拋開各自的仇恨和成見,更加冷靜和客觀。

相對來說,探討其他參戰方的成敗得失比較容易,難的是中國。這些年,對於中國評價的難點是圍繞應不應該出兵朝鮮及其得失來進行的。傳統觀點認為,雖然中國參戰損失慘重,但是能夠和美國打成平手,長了中國人的民族志氣,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同時,這一打,也打出了幾百公裡的安全縱深,和幾十年的和平建設環境,總的看是值得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根本不該出兵朝鮮,所謂抗美援朝,是贏了面子失了裡子,不僅拖垮了經濟,也延誤了國家統一,如果沒有抗美援朝,中國早就改革開放了。後一看法近年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

筆者認為,對中國參戰得失的評價應該放在時代背景中去考察。從當時的決策看,有兩個事實不能不提,一是世界開始處於冷戰狀態,中國和蘇聯全面結盟,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二是新中國剛剛建立,政權和國家的安全還非常脆弱。筆者大體讚同冷戰史學者沈志華所作的中國出兵朝鮮的三點理由:第一,由台灣問題引發出對抗美國的革命激情;第二,根據國際分工為社會主義陣營承擔責任和義務,第三,對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受到威脅的憂慮。

為了更好地分析問題,先不妨來做個假設,如果中國不出兵參戰,會發生什麼。

一是美國把戰火燒向鴨綠江,戰爭在中國境內打響。這種可能性雖然較小,但並非不存在。當時麥克阿瑟就叫嚷著要進攻東北,並派飛機轟炸東北。正是因為麥氏的狂傲,使中共認識到新生的政權受到危險,遂做出出兵決定。假如美國把戰火引向中國境內,蘇聯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一定會參戰,兩大強權直接在中國作戰,這其實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即便在中國境內的戰爭最後也以美國的失敗而結束,但這對中國來說,會產生兩大後果,其一,中國的東北工業基地會全部被戰爭摧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將因此要慢得多;其二,中國極可能會變成蘇聯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就像東歐國家一樣。

為什麼這麼講?前車之鑒歷歷在目。1945年斯大林曾借口對日作戰,出兵東北,迫使蔣介石簽訂了損害中國主權的城下之盟。中共在東北問題上與蘇聯也進行了艱苦談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歸還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的協定。而在朝鮮戰爭期間,蘇聯實際上控制著東北。如果戰火在中國境內燃燒,很難想象蘇聯不會借機提出更多損害中國主權甚至領土的要求,那時為了保住中共政權,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將被迫接受蘇聯要求。對於民族主義者的中共領導人來說,這當然是無法容忍的,因此,與其把戰火燒向自己,不如在朝鮮開戰,也就是順理成章的選擇。

二是戰爭雖然不在中國境內打起來,但美國陳兵鴨綠江,對新中國也始終是個威脅。首先,東北工業基地很難發揮它在中國工業化初期所起的支柱作用。為了應對美國威脅,工業基礎最雄厚的東北地區會變成戰爭前線,從而拖延中國工業化的步伐。其次,蘇聯在東北的存在會長期化,中國的主權還是會受到蘇聯的威脅,並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小兄弟”。朝鮮戰爭後,斯大林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把原本屬於蘇聯勢力范圍的東北地區的控制權移交給中國。如果美國控制整個朝鮮半島,雖然不像戰火燒向中國境內一樣給蘇聯攫取中國主權以可乘之機,但為了以防萬一,中國還是要借重蘇聯的力量以抗衡美國,所以,蘇聯至少會使當時在它管轄下的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等港長期化。再者,中國的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不會很快發展起來。中國出兵參戰後,蘇聯對中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一改前期的“猶豫”而變得“大方”起來,雖然設備賣給中國要收取費用,但技術基本無償給中國;另外,在“一五”時期,蘇聯派了大批專家到中國,幫助中國搞建設,可以說,中國“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與蘇聯的大力援助分不開。那時確實是中蘇關系的黃金時期。中國正是借助蘇聯的援助完成了最初的工業化,包括軍事工業的現代化也有了很大發展。

不過,台灣能否收復則存疑。近年一種看法認為,如果中國不出兵參戰,將會用武力收復台灣,因為那時美國準備拋棄蔣介石。這種看法值得商榷,美國棄蔣不假,但並不等於美國準備棄台。在中共取得大陸政權後,美國國內掀起了一股誰丟失中國的討論。尤其在中共完全倒向蘇聯後,美國雖然準備棄蔣但並沒有想棄台,而是要培育台灣的本土勢力來抗衡大陸。所以,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即派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挑戰中國主權。中國要想武力收復台灣,沒有強大的海空軍是不行的。事實上,中共領導人在解放台灣和參戰朝鮮問題上是做過權衡的,最後選擇出兵朝鮮而放棄解放台灣,就是因為中國當時沒有強大的海空軍。

那麼,是否在蘇聯的支持下,中國會發起收復台灣的戰爭?從蘇聯不肯為朝鮮出兵看,要蘇聯為風險更大的打台灣出兵,可能性更小。從這個角度看,抗美援朝固然使中國在長時間裡沒有力量為台灣和美國打一場更現代化的戰爭,但即使沒有抗美援朝,中國也不可能冒險武力收復台灣。除非美國明確放棄台灣。然而,前面講了,美國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的擴張,是不會放棄台灣的。想想美國後來出兵越南就知道。

上述分析告訴我們,既然不出兵的兩種結果都不是很理想,對當時新生的中國來說,選擇出兵就很自然。

既然出兵參戰,就有一個利弊得失的考量,不過,對我們來說,這個利弊得失只能建立在戰爭結束後的已知結果基礎上,而非當時領導人對出兵決策的成敗判斷。

從“得”來看,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打出了軍威和國威,這個軍威和國威並非如沈志華所說“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它也發揮著實在的作用。對一個百多年來一直受到外侮的民族來說,在朝鮮戰場上將世界最強大的美軍逼退到三八線上,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它對全民族志氣的鼓舞無可估量,也化為實在的物質力量,“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與此有很大關系。另外,在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形象也高大了起來,在中蘇分裂後,這為中國進一步避免陷入孤立及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起了相當大作用。還有,就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使中國避免成為東歐那樣的蘇聯附庸和小兄弟,這一仗基本上使中國與蘇聯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平起平坐,尤其在斯大林死後。二是使中國提早收回了蘇聯在東北的利益。三是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環境,但中國後來沒有利用好這個和平環境搞建設,很可惜。四,像前面講的,加快了中國工業化和軍事現代化建設。一方面是蘇聯對中國工業化和軍事現代化的支援很大;另一方面,朝鮮戰場上的軍事較量,也使得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現代戰爭很大程度上是武器的戰爭,從而加快了對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改造和核武器的開發,並由此帶動了工業化進程的加速。

但凡有利就有弊,從“失”來看,也有幾個方面:一是犧牲了十幾萬同胞。朝鮮戰爭中國志願軍的傷亡人士,雖然有不同的統計,但保守估計,陣亡將士有15萬之多,受傷者更多,再加上財產損失和外債,據統計大約有60多億美元。二是惡化了同美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導致中國直接走向與西方陣營對抗的前線,從而被排斥在國際事務之外。朝鮮戰爭前,雖然中國已全盤倒向蘇聯,但畢竟還未站在對抗美國的最前線,中美關系如果不是朝鮮戰爭,不可能完全中斷。朝鮮戰爭實際上是中國替蘇聯當出頭鳥,從而把原來美國對蘇聯的壓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導致中國的國際環境非常惡劣,特別是在中蘇交惡後。這也是中國雖享有幾十年的和平環境卻隨時處於戰備狀態而未能認真搞建設的原因之一。三是導致中國的經濟結構高度畸形化,使中國長期陷入“短缺經濟”中,延緩了中國經濟現代化步伐,並致使人民生活水平遲遲得不到提高與改善。前面講了,朝鮮戰爭加快了中國軍事現代化步伐,軍事現代化的前提是工業的重工化,通俗地說,就是要有“鋼”。所以,毛澤東和中共領導層越認識到軍事現代化的重要和必要,在資源配置中,就越把各種資源配置到國防和軍備,這樣,用於對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各種資源也就越小,導致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經濟結構高度畸形化。

一個落後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首先是改善人民生活,因此,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業要最先得到大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走的就是這條道路。而如果反過來,只能使人民勒著褲子搞建設。長久而言,勢必會損害一個政權的合法性。但中國當時的國際環境使得領導層不得不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而要實行該戰略,就必須實行以高度集中為主要標志的統制性計劃經濟模式,並實行嚴酷的戶籍管制制度。這樣看來,整個計劃經濟和“短缺型經濟”的歷史和邏輯起點可以追溯到朝鮮戰爭,它是直接因素之一,後來發生的大煉鋼鐵、人民公社運動乃至過渡期的提前結束,都與此有直接關系。這一後果已越來越為學界認可,而且其中的一些後果還延續至今。

至於很多人認為的另外兩個“失”,即解放台灣和提早開放,前者如筆者已分析的,即便沒有朝鮮戰爭,以中國當時的武力,難以解放台灣,所以不能將之歸於朝鮮戰爭而來的結果。退一步講,假如那時用武力收復了台灣,台灣也就和大陸一樣實行同樣的社會制度,當然也就沒有現在的民主台灣,這究竟是得是失是可再議的(為避免誤解,筆者聲明,反對台灣獨立)。對於開放問題,筆者認為,若中國不出兵參戰,固然不會有後來的閉關鎖國,但充其量也就像其他社會主義陣營的小兄弟一樣,有限發展同西方的關系,主要的經濟貿易往來還是在社會主義陣營,那說不上是真正的對外開放,與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實行的改革開放不是一回事。

對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來說,出兵朝鮮參戰無疑是他們革命生涯中最難做出的決策之一。我們今天反思那場戰爭,也應該盡量還原歷史,避免簡單的好與壞的判斷。但應記住,任何決策都是基於利益最大化的考量,這個“利益”包括對領袖個人、團體與政黨,以及國家與民族在內,我們要區分的,是對哪個利益最大。

(本文作者鄧聿文系知名專欄作家,中國政治觀察者,致力於中國的改革和轉型研究。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參謀ABC
發表於: Jul 30 2013, 17:21  評價+3
Quote Post


神隱之主犯-永遠與須臾之罪人
************

發表數: 3,458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5
聲望:1860


沒有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就沒有人民的一切,不信的話請重溫1840年到1949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侵略者們是如何在神州大地上肆意橫行。騎牆道路是不存在的,沒有現代化的國防工業就沒有真正的政治經濟獨立自主和國家安全,更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小文人總是幻想可以通過廉價手段左右逢源又不承擔任何代價,在這點上毛主席這一代領導人比馬後砲輩清醒得多。

本篇文章已被 參謀ABC 於 Jul 30 2013, 17:24 編輯過
PM
Top
研究技巧
發表於: Jul 31 2013, 03:06  
Quote Post


九品官
****

發表數: 12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4-08-2011

活躍:3
聲望:14


應驗了毛主席的金句:槍桿子出政權 sleep.gif


--------------------
易中天先生說得真好!
引用《品三國》中的 虛君實相,依法治國 的一部分

  諸葛亮和曹操一樣,既是新秩序的建設者,又是舊制度的改革者。由此可見,諸葛亮執行的,實際上是一條“沒有曹操的曹操路線”,或者“反對曹操的曹操路線”。而且,諸葛亮走得還更遠。曹操這個人,是有理想無藍圖。曹操一直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不斷試錯,然後糾錯,然後再錯。他的“法家寒族路線”,其實是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

諸葛亮則不同,他是既有理想又有藍圖。我們看諸葛亮的治蜀,是那樣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可見心中有數。也就是說,他有著明確的建國方略和執政理念,要建立一種新的國家制度。這個新的制度,從諸葛亮的實踐看,我認為可以概括為八個字:虛君實相,依法治國。後者是曹操也做的,但諸葛亮做得更好。曹操的法治仍不免人治色彩,諸葛亮就更純粹,也更公平。曹操的政府仍不免貪腐,諸葛亮那邊就廉潔得多。

所以曹操和諸葛亮是同一類人
PMEmail Poster
Top
懶蛇
發表於: Jul 31 2013, 04:17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QUOTE (研究技巧 @ Jul 30 2013, 23:06 )
應驗了毛主席的金句:槍桿子出政權 sleep.gif

我覺得毛主席這句話非常之有道理。

縱觀中國歷史,所有強盛的朝代(漢、唐、明、清),無不是槍桿子出政權。以篡位(魏晉南北朝、隋、五代)、勾結外國(後晉)等手段建立的朝代,無不速亡。

只有靠打仗建立的政權,其根基才能穩固。中國幅員遼廣,能夠以戰爭建立的政權,必定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靠欺詐手段登位的,沒有人會服氣,不斷會有人挑戰這個政權的合法性,最後必定毀於內耗。

放在現代,槍桿子出政權不一定代表戰爭或流血,但當權者如要服眾,一定要經過長時間由低做起的奮鬥,而不是單靠陰謀詭計。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21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