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知乎] 晉文公是不是故意燒死介子推?
懶蛇
發表於: Apr 8 2014, 17:02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QUOTE
介子割肉救主,晉文公沒理由忘記他的救命之恩。為請介子出來受恩,沒理由放火燒山逼他出來。再說真有人不願做管而寧願被火活活燒死嗎


本篇文章已被 懶蛇 於 Apr 8 2014, 17:03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懶蛇
發表於: Apr 8 2014, 17:08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QUOTE (愛左看右@晉文公是不是故意燒死介子推?)
文公還叫做重耳的時候,受到家族政治迫害,逃亡國外。一日逃亡到衛國五鹿之時,飢腸轆轆。趙衰(趙國鼻祖)與狐偃面面相覷,平時一貫沉默寡言的介子推卻自告奮勇去尋找食物。過了片刻,介子推從丘陵後出現,愉快地告訴重耳找到了一塊狼肉。大喜過望的重耳及其隨從顧不得多想,立刻找野菜燉煮一鍋肉湯,大快朵頤。大家吃完啟程,重耳見介子推行走踉蹌,細問其故,介子推平靜地回答:公子您吃的不是狼肉,而是屬下大腿之肉。屬下擔心公子餓壞,才割股侍君。重耳聞言放聲大哭,並發誓定將厚報介子推。

苦心人天不負,19年後,重耳終於在秦穆公等國外勢力的幫助下執掌國柄,是為晉文公。君臣唏噓感嘆之後,重耳論功行賞,各位長期共患難的屬下各獲高官厚祿,但偏偏漏掉了介子推。很多人勸說介子推找文公邀功,介子推卻固辭。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介子推離京出走,回家鄉接上老母到綿山隱居。文公接報大驚,深感內疚,連忙派人追尋。大家找至綿山,卻雲深不知處。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令士兵放火燒山。沒成想介子推決意棄官,寧死不出,最後與母親被燒死於大柳樹之下。文公肝腸寸斷,下令定介子推死難之日為寒食節,第二天為清明節,一者為介子推致哀,二者時刻提醒自己為政清明。

問題現在?故事很流暢,很感人,但是很假! !

其一,晉文公號稱春秋五霸老二,行事之老辣,智勇之深沉一時無兩。對於割肉奉己如此極致的忠誠,竟然遺忘?這個邏輯講不通;其二,追人不到悍然縱火,這是找人還是殺人?文公與介子推朝夕相處,應該彼此深知。縱火求人,能否逼出介子推,他心裡應該有譜。

這些疑點共同得出一個結論:文公拋棄介子推,是蓄意為之。文公長期避難於齊,齊桓公如何死掉他心知肚明。管仲的遺言,桓公的罹難,易牙的反叛,都在文公內心打上深深的烙印。

介子推割肉奉君,超出了一般人自私的本性。如此行事,與易牙烹子給桓公如出一轍。這種人或者有大慾望,或者有大陰謀。洞察人性的文公對於如何安排介子推,非常糾結:給的賞賜輕,一定得罪介子推;給的賞賜重,肯定得罪其他重臣以及介子推不軌。而且介子推敢於割肉以求,膽氣與毅力遠過常人:一個對領導抱有超高希望的下級,其實是一顆定時炸彈呀!

於是文公裝作忘記,觀察介子推是否淡定。介子推憤然出走,說明已經萌發仇恨。一個深知自己過去、膽略過人的仇家隱居民間,哪個君王能夠安寢?於是縱火燒山就成為必然選擇。介子推的上策是告病,中策是裝迷,下策是出走。他選擇下策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無比酸楚和失望。

但文公的擔憂也不無道理:誰能保證如果介子推擔任要職,不會成為第二個易牙?歷史無法假設,但文公任人唯賢,一舉奠定晉國百年霸業。從這個角度出發,即使真的委屈了介子推,也是用其一人不幸換來了廟堂政風的溫煦——其割股衷心,也算求仁得仁了!

《結論》:組織中上下級的關係必須簡單而明確。一旦摻雜大量情感因素,管理難度會成幾何級數增加,且由於彼此希冀過高而反目成仇。過份的親暱往往導致迅速的劈腿,沸騰的水是難以持久的。


本篇文章已被 懶蛇 於 Apr 8 2014, 17:08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懶蛇
發表於: Apr 8 2014, 17:21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QUOTE
歷史上介子推並沒有被晉文公放火燒山,我們見到的介子推故事是漢代以後的文人加工變形而來,與歷史真實早已相去萬里。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對此的記載,未見晉文公放火燒山:

QUOTE
晉侯賞従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史記·晉世家》亦不見焉:

QUOTE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推曰:「獻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開之,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曰是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祿。」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隱,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此乎?與女偕隱。」至死不復見。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呂氏春秋·卷十二》提及介子推時,亦未見放火燒山:

QUOTE
三曰:以貴富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今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窮矣,賤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國有萬乘,而介子推去之,無以有之也。能其難,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懸書公門,而伏於山下。文公聞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變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萬。”或遇之山中,負釜蓋簦,問焉,曰:“請問介子推安在?”應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見而欲隱,吾獨焉知之?”遂背而行,終身不見。人心 之不同,豈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乾嗌,日夜思之,猶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務疾逃之,介子推之離俗遠矣。


屈原《九章·惜往日》提及介子推時,亦未見不正常死亡:

QUOTE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先秦保存至今的文獻裡,先秦諸子裡只有《莊子·雜篇·盜跖》裡提到了介子推被燒死,但莊子並沒有說是誰燒死的,看上去更像是介子推自經而明志。

QUOTE
世之所謂賢士,莫若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換句話說,自春秋到司馬遷,除莊子外,都不見介子推不正常死亡的記錄,而且眾所周知莊子最喜歡以小說家手法表達自己的觀念,莊子所提到的歷史可信度是值得懷疑的。而介子推割股奉君,只有在《莊子》和《韓非子》中有所提及,但都是一筆帶過,很讓人懷疑這也是數卷瞎編的。

但漢代與《史記》同時出現的《韓詩外傳》接受了這種觀念,並將介子推割股奉君進一步誇張化,並且給出了理由,是因為介子推追隨晉文公流亡的路上,有人盜走了所有的食物,不得已之下,介子推割股奉君。到了西漢末,劉向整理《新序》和《說苑》第一次提到了介子推被晉文公燒死。

而介子推與寒食節發生關係要到東漢初年的著名學者桓譚(前23-50年)在其著名的《新論》中提到:“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到了東漢中期,根據《後漢書·週舉傳》記載,寒食節與介子推的聯繫在太原已經成了一個非常盛大的地方節日,但是在其他地方未見到這種聯繫,同時我們現在見到的介子推故事的各種細節在此時已經定型了。

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七回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太叔帶怙寵入宮中,是這個定型的故事第一次被寫進長篇故事會。大家可以看看,與本來的歷史多了什麼。也難怪熊逸說,離事件發生的時代越遠,並且越有鼻子有臉的記敘越不值得相信。

QUOTE
又有介子推,原是從亡人數,他為人猖介無比。因濟河之時,見狐偃有居功之語,心懷鄙薄,恥居其列。自隨班朝賀一次以後,託病居家,甘守清貧,躬自織屨,以侍奉其老母。晉侯大會群臣,論功行賞,不見子推,偶爾忘懷,竟置不問了。鄰人解張,見子推無賞,心懷不平;又見國門之上,懸有詔令:“倘有遺下功勞未敘,許其自言。”特地叩子推之門,報此消息。子推笑而不答。老母在廚下聞之,謂子推曰:“汝效勞十九年,且曾割股救君,勞苦不小。今日何不自言?亦可冀數鍾之粟米,共朝夕之饔飧,豈不勝於織​​屨乎?”子推對曰:“獻公之子九人,惟主公最賢。惠懷不德,天奪其助,以國屬於主公。諸臣不知天意,爭據其功,吾方恥之!吾寧終身織屨,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也!”老母曰:“汝雖不求祿,亦宜入朝一見,庶不沒汝割股之勞。”子推曰: “孩兒既無求於君,何以見為?”老母曰:“汝能為廉士,吾豈不能為廉士之母?吾母子當隱於深山,毋溷於市井中也。”子推大喜曰: “孩兒素愛綿上,高山深谷,今當歸此。”乃負其母奔綿上,結廬於深谷之中,草衣木食,將終其身焉。鄰舍無知其去蹟​​者。惟解張知之,乃作書夜懸於朝門。文公設朝,近臣收得此書,獻於文公。文公讀之,其詞曰:

有龍矯矯,悲夫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飢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數蛇入穴,皆有寧字;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文公覽畢,大驚曰:“此介子推之怨詞也!昔寡人過衛乏食,子推割股以進。今寡人大賞功臣,而獨遺子推,寡人之過何辭?”即使人往召子推,子推已不在矣。文公拘其鄰舍,詰問子推去處:“有能言者,寡人並官之。”解張進曰:“此書亦非子推之書,乃小人所代也。子推恥於求賞,負其母隱於綿上深谷之中。小人恐其功勞泯沒,是以懸書代為白之。”文公曰:“若非汝懸書,寡人幾忘子推之功矣!”遂拜解張為下大夫。即日駕車,用解張為前導,親往綿山,訪求子推。只見峰巒疊疊,草樹萋萋;流水潺潺,行雲片片;林鳥群噪,山谷應聲;竟不得子推踪跡。正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左右拘得農夫數人到來,文公親自問之。農夫曰:“數日前,曾有人見一漢子,負一老嫗,息於此山之足汲水飲之,复負之登山而去。今則不知所之也。”文公命停車於山下,使人遍訪,數日不得。文公面有慍色,謂解張曰:“子推何恨寡人之深耶?吾聞子推甚孝,若舉火焚林,必當負其母而出矣。”魏犨進曰:“從亡之日,眾人皆有功勞,豈獨子推哉?今子推隱身以要君,逗遛車駕,虛費時日。待其避火而出,臣當羞之!”乃使軍士於山前山後,周圍放火,火烈風猛,延燒數里,三日方息。子推終不肯出,子母相抱,死於枯柳之下。軍士尋得其骸骨。文公見之,為之流涕。命葬於綿山之下,立祠祀之。環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農夫掌其歲祀。 “改綿山曰介山,以志寡人之過!”後世於綿上立縣,謂之介休,言介子推休息於此也。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國人思慕子推,以其死於火,不忍舉火,為之冷食一月,後漸減至三日,至今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各處,每歲冬至後一百五日,預作乾糒,以冷水食之,謂之“禁火”,亦曰“禁煙”。因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遇節,家家插柳於門,以招子推之魂。或設野祭,焚紙錢,皆為子推也。胡曾有詩云:

羈紲從遊十九年,天涯奔走備顛連。
食君刳股心何赤?辭祿焚軀志甚堅!
綿上煙高標氣節,介山祠壯表忠賢。
只今禁火悲寒食,勝卻年年掛紙錢。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23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