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劉迺強:休矣!自我中心範式, 05年的文章
參謀ABC
發表於: Apr 26 2014, 04:41  評價+1
Quote Post


神隱之主犯-永遠與須臾之罪人
************

發表數: 3,458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5
聲望:1860


劉迺強:休矣!自我中心範式

  中評社香港9月13日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政經評論員劉迺強今天撰文評論香港民主派與中央溝通的一些問題,文章全文如下:

  最近我在這裡提出特區政府要作第三次範式轉移,上周我更開始把這新範式應用於對「民主派」的分析,今天我想再擴散一下範圍。

  這範式要求很簡單,就是不要把香港看作宇宙中心,要把自己放在一個較宏觀的框架底下,在考慮問題和作決策時,先從大圖畫開始。要注意,這一範式並不要求我們要百分之百的聽中央的話,跟共產黨走,但決不能假想它不存在,或者可以藐視之、不理之;但它卻絕對要求我們尊重內地廣大同胞的存在、感受、分析和決策。我們要開放地接受內地對我們的影響,而在這過程中,我們也嘗試對內地作正面的影響。這其實是最自然不過的範式,全中國人民都毋須著意就這樣做,只是香港許多人習慣了做化外之民,養成了一種狹隘的自我中心世界觀,更有些人狂妄自大,認為自己比其他國人優越,甚至挑起一個特殊任務,一廂情願地要按照其單方面自訂的標準,去改造中國。放棄扮先知、超人和救世主,是一個性格正常化的過程,應該是不太困難的一回事。

  從舊範式出發,「民主派」認為中央最近的一些善意姿態,是因為政改諮詢期近,要統戰和分化他們,以爭取一個「不民主」的方案得以順利通過。他們對外宣傳,只要「民主派」議員團結「企硬」,一定能卡死需要四十票才能通過的政改方案,因此中央和特區政府非得要買他們怕,與他們討價還價不可。其實心底裡他們都清楚,如果因為「民主派」的反對而政制原地踏步,他們可能成為眾矢之的。若從買怕的角度出發,中央連五十萬人上街都不怕,都不買,到今天「民主派」一撅不振,號召一千人遊行都大有困難,還有什麼怕可賣?

  從錯誤的範式出發,我不知道最後民主黨議員會如何表示堅持「原則」,或者「長毛」會如何例行抗議,但一點我可以肯定,這對溝通對話沒有幫助、對香港民主化的發展沒有幫助。而從民意的發展看,這些反應,對維持他們本身的議席也沒有幫助。

  根據新範式,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國內外形勢出發,這一屆領導層正在各方面落實「和階社會」的施政目標。國共「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小和解、承認國民黨抗日貢獻是與數以千萬計參與抗日的國軍和他們的家人中和解、行將紀念胡耀邦九十陽壽是與以億計的人民大和解。香港幾個「民主派」小政客在這和解的氣旋中給弄得飄飄然,有點忘其所以,根本連運氣從那裡來都沒弄清楚,還可能一手握殺了這次難得的機遇。這裡寄語他們,趕快拋開成見,好好掌握溝通對話的開始,讓路越走越寬。

  對於整個香港來說,我們現在應該很認真的探討,究竟香港能為偉大的民族復興事業作什麼貢獻?短期來說,香港如何掌握我國「二十年戰略機遇期」?範圍窄一點:如何為泛珠三角九加二的發展作貢獻?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為大珠三角發展作貢獻?為鄰居深圳作貢獻?

  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訴大家,回歸以來香港的行為表現,活像一個恃寵生驕的壞孩子,家裡兄弟姊妹們都對他越來越覺得討厭。對待廣東,我們從來都以勢淩人,但客觀上香港是拖著人家發展的後腿。以港澳珠大橋為例,我們單從本身利益出發,堅持單Y型結構,並且爭得國務院支持拍板,廣東無從反對。但它卻堅持政府不出資,並且同時在其北面策劃政府獨資興建一條對廣東短期發展實用性更強,造價更低的中山至深圳大橋。有了這條中深大橋的優勢競爭,私人資本還有誰敢冒險投資興建在其下游,路線更長、造價更高的港澳珠大橋?香港機關算盡,更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最後又落得如何?

  這裡,我們不妨舉一些正面的例子。雖然被掌握其錢袋的政府多方設障,香港幾間大學都紛紛與內地廣泛合作,並且尋求突破局限,為全國造人才。結果,香港的最高學府今天不但取得全國成績最優良的學生,更獲得更巨額的捐款,一個良性循環已經在形成,還大有發展的餘地。將來我國高等教育,第一重鎮是香港和它的的港大、中大、科大等,第二重鎮才是北京和它的北大、清華、人大、政法等。如果我們還停留在斤斤計較香港納稅人的錢要全投放在港人子弟身上這狹隘自我中心範式,一定會像香港許多其他方面一樣,覺得局面日受擠壓,末路窮途。但範式一改,當下海闊天空,

  我們不妨從上述的成功典範中,作解剖麻雀式的分析,找出其成功的基因,好作複制。從為大中華發展服務的範式出發,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就是服務全國。要服務全國,我們首先要搞好有關的軟件、硬體,以及一種服務的意識及心態。我們高等教育在這方面的成功,首先是具備了這些條件,並且不斷投入資源,提升這些條件。反觀我們官方總結的傳統四大支柱行業,除了金融業之外,其他如旅遊、物流、商貿服務等,在軟件、硬體,以及服務意識心態,無不存在這樣那樣的嚴重缺憾。縱使是近年紅火非常的旅遊業,因為成功來之太易,遊客滾滾來,業界只忙於撿鈔票、「搵快錢」,也少見長進。港人要自強這道理,中央已再三苦口婆心的提醒我們,只是我們還未把腦袋轉變過來。

  香港的大學成功的另一因素,是堅持外引內聯,致力把校園國際化,教職員和學生都來自五湖四海,而不貪圖短期的方便而一面倒面向內地吸收師生。這方面,尤其是我們的旅遊業,要好好學習反省。不妨看看,我們的五星酒店中,洋面孔的員工多了還是少了?

  最後,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功因素,是我們的大學大力做市場拓展的工作,除了行業性集體向特區和中央政府遊說推銷之外,還各自積極找尋戰略夥伴,針對市場設計新產品、做宣傳、搶資源、搶學生。這裡我不妨提出一些問題,讓大家思考一下:我們為泛珠三角九省設計了什麼服務產品?我們向它們做了多少宣傳和招商工作?我們是「皇帝女不愁嫁」,還是「有麝自然香」?

  我們港人的舞臺,不是那區區的一千平方公里,而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山河。香港自我中心範式,至此可以休矣!曾蔭權絕對不能繼續這一範式,我們每一個港人,都要趕快換換腦袋。
                            (本文刊載於9月13日香港信報)


http://hk.crntt.com/doc/1000/3/7/6/1000376...date=0911123624

九年前的文章,可以對比一下現在香港有多少長進,香港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 cool.gif
PM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265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