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讀報]走向零和博弈的美國政治
阿暪
發表於: Nov 27 2014, 15:02  評價+1
Quote Post


一品官
************

發表數: 5,27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8-17-2004

活躍:16
聲望:1208


http://cn.wsj.com/big5/20141127/HXG144908....ource=UpFeature

走向零和博弈的美國政治

黃湘

美國中期選舉的硝煙剛剛散去,共和、民主兩黨的爭拗便再度升級。11月20日,奧巴馬在無法獲得共和黨支持通過立法的情況下,單方面宣布了一系列移民改革新政,約500萬名非法移民有望被免於遣返。眾議院議長、共和黨領袖博納為此公開指責奧巴馬像“皇帝”。11月21日,博納宣布,奧巴馬政府在落實醫改法案過程中行使了“超出憲法賦予的權力”,眾議院已就此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



美國的政治極化(polarizing)在小布什執政期間便相當嚴重,在奧巴馬時代更是癒演癒烈。究竟這從長遠來看只是暫時現象,還是會成為未來美國政治的常態?對此不可不讀托馬斯•埃茲爾(Thomas Edsall)2012年出版的《簡朴時代:匱乏將會怎樣重塑美國政治》(The Age of Austerity: How Scarcity Will Remake American Politics)。埃茲爾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曾經長期為《華盛頓郵報》撰寫政治報道,是一位老練的政治觀察家。他的結論是悲觀的:在可預見的將來,兩黨爭拗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美國政治正在走向零和博弈。

說起“匱乏”,自然會想到最近這一輪金融危機對美國的沖擊。但金融危機其實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在於全球化導致的美國實體經濟向發展中國家外移。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美國尚能用金融泡沫的繁榮來彌補實體經濟的失血,但在金融危機之後,就業機會的匱乏和實際收入的下降成為美國社會揮之不去的夢魘。即使在經濟號稱已經復蘇的現在,失業問題依然嚴峻。在裡根時代,美國有許多工作機會只需要中等教育水平就能獲致中產收入,因而不難實現社會的整體繁榮,但是現在這類工作機會已經越來越少。

當然,用“匱乏”來形容當今美國經濟,未免夸張。美國的人均GDP依然名列世界前茅,優於大多數歐洲發達國家,更不用說和其他國家相比了。但“匱乏”確實是美國社會的普遍心理感受,在相當程度上宣示了樂觀自信的“美國夢”的消逝。

如果說“匱乏”是現實,“簡朴”就是應對這種現實的一種政治選擇。“簡朴”意味著削減政府開支,維護財政平衡。這是共和黨一貫的政治綱領。埃茲爾之所以將著作命名為“簡朴時代”,因為他認為“匱乏”的現實將會有利於共和黨強力推行其政治綱領。

埃茲爾概括說,共和黨是“預算之鷹”,為了避免財政赤字,不惜削減政府的福利開支,把傷害強加給弱勢群體;而民主黨則是“再分配主義者”,代表了相對而言依賴政府扶持的弱勢群體的利益,讓他們在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得到保障。

這聽起來似乎是“富人”“窮人”階級對立的老生常談。但是埃茲爾指出,情況並非如此簡單。作為共和黨鐵桿票倉的白人保守派選民群體,其實和一般意義上的“富人”相去甚遠,他們擁護傳統的政府福利項目,比如相當於全民養老金的“社會安全福利”(Social Security)和主要針對退休老人、傷殘人士的“醫療照顧保險”(Medicare),因為這是他們人生的安全閥。但是他們抵制那些“動了我的奶酪”的福利開支,比如被稱為“奧巴馬醫保”(Obamacare)的“患者保護和可負擔醫療法案”(PPACA),因為“奧巴馬醫保”的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醫療照顧”保險──從2013年到2022年,預計有7160億美元從“醫療照顧保險”轉入“奧巴馬醫保”。

埃茲爾進而指出,從現在開始,美國圍繞財政問題而展開的政治爭拗,其實主要發生在“老人”和“窮人”之間,兩者爭奪政府福利開支的“奶酪”。美國業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65歲以上的老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8%,而到2030年,這一比率將上升到驚人的30%。而白人在老人中間所佔的比率,也會長期高於在其他年齡人口群體中所佔的比率。另一方面,黑人、亞裔、拉丁裔等非白人群體在窮人中間佔有較高比率。因此,“老人”和“窮人”的矛盾也包含了種族矛盾的因素。

可以說,共和黨代表了“老人”的利益,也代表了“老人”所珍視的傳統的美國價值觀。但是在民主黨看來,要拯救老齡化的美國,就必須注入新鮮血液,今天的“窮人”及其子女,可能就是美國明天經濟繁榮的動力之源,因此必須給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奧巴馬的移民改革新政,除了人道主義關懷之外,最根本的說服力即在於此。

問題是,絕大多數“老人”把今天看得比明天更重要。而在“匱乏”的今天,“老人”和“窮人”之間的福利開支之爭就是零和博弈。所以共和黨會如此激烈地反對奧巴馬的移民改革新政。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來,大量拉丁裔、亞裔移民湧入美國,導致了美國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預計到2043年,白人將不再是美國的多數族群。移民潮也是全球化的後果。雖然在當今美國只需要中等教育水平就能獲致中產收入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但是卻有大量的低薪工作由這些吃苦耐勞的新移民來承擔。作為“窮人”,他們當然傾向民主黨。

然而,這些新增加的選民群體往往利益訴求並不一致,眾口難調,難以在政治上有效動員。而“老人”的利益訴求則相當一致,他們也閱歷豐富、足智多謀、人脈深厚,這意味著共和黨更能打硬仗。而且,在“簡單多數制”而非“比例代表制”的議會選舉原則下,只要能在超過半數的眾議員選區內贏得相對多數,就能贏得眾議院選舉,而眾議員選區的劃分對共和黨有利。由於新移民大部分都是在一些親民主黨的“藍州”聚居,尚未深入親共和黨的中西部“紅州”腹地,所以共和黨仍然能夠在超過半數的眾議員選區維持人口優勢。

換言之,在可預見的將來,共和黨會長期維持對眾議院的控制。而憲法規定,所有與歲入有關的法案,包括撥款法案或授權開支聯邦資金的法案,都由眾議院首議,參議院無權提出此類法案。這意味著共和黨將會長期掌握財政問題的主動權,“簡朴”也會成為美國財政政策的主旋律。說白了,“簡朴”就是削減政府救濟性的福利開支,但是仍然會維持傳統的福利項目,以及增加國土安全、控制犯罪等方面的政府開支。

埃茲爾並不是政治中立的學者,而是明顯傾向民主黨。有些評論者質疑他的立場妨礙了其論述的公允,但不可否認他確實有洞察力。他關心的是,美國政壇能否形成一個與“老人”相抗衡的牢固政治聯盟,保証社會的輸血和造血,而不是讓“老人”主導政府開支的話語權。只有超越“老人”的視界,美國政治才有可能走出零和博弈的陷阱。

與巨額赤字的美國不同,中國政府擁有可觀的財政盈余。但是中國也正在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福利開支會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尤其嚴峻的是,中國的生育政策導致了年輕人群體在總人口中的低比率,又不可能像美國那樣讓移民大舉進入。如何妥善處理這一問題,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

美國的情況, 對香港的所謂世代之爭的局面是否可以借鑑?


--------------------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PMEmail Poster
Top
試驗帳號2
發表於: Dec 12 2014, 09:16  評價+1
Quote Post


六品官
*******

發表數: 652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08-2014

活躍:4
聲望:363


記得奧巴馬在選舉中擊敗羅姆尼不久,美國有幾個州提出脫離聯邦。當時提出脫離聯邦的人不滿奧巴馬,他們覺得自己被某些扶貧政策拖累,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沒想到美國的窮富懸殊問題可以造成這種程度的矛盾,真的那麼嚴重?

相比起美國人,我看香港人有更嚴重的民族自悲;對政府存在更大的不信任;對大陸來港的新移民歧視甚大。然而,總比民粹的日本好一些。存在這種情緒的城市,人生活得鬱悶、為口奔馳,實在沒甚麼結婚生育的情趣和意欲。

本篇文章已被 試驗帳號2 於 Dec 12 2014, 09:26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07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