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知乎]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能取代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
懶蛇
發表於: Feb 1 2015, 22:33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QUOTE (冷哲)
這首先是因為,中國與聯合國是互相需要。

五大常任理事國的,說白了,是當時世界上對國際局勢影響能力最強的國家。只要他們之間互相尊重基本利益,世界就不會有大的戰爭。只要他們聯合,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有效對抗。換言之,五大國是聯合國的穩定器,也是聯合國權勢的基本來源。

如果中國位於聯合國之外,這意味著,即便聯合國裡面那些國家即便意見一致,在中國反對的情況下,至少在一大片區域內,聯合國的意志將無法得到貫徹。聯合國軍在朝鮮沒能戰勝志願軍,這個局面就已經很明顯了。

聯合國並不是一個貫徹某個國家意志的工具,而是一個各國溝通、談判的平台。

五大國體制,本來就是要把大國的紛爭盡可能多地放在外交領域裡面解決,從而避免激烈的武裝鬥爭。從聯合國建立的宗旨,以及安理會的構架來說,聯合國需要中國的參與。

反過來講,對於中國而言,聯合國畢竟是一個妥協、談判的良好平台。五大國地位也有利於中國利用外交手段獲取利益。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否決馬其頓維和部隊延期。所以中國也需要加入聯合國。

——————————————————————————————————————

這就引出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共和國取代了民國,而不是兩者在聯合國中並立。共和國取代民國,這在外交領域當然經過了大量的工作。

但從聯合國的宗旨來講,民國政府已經沒有資格繼續掌有五大國席位了。中國的五大國席位必然要歸於共和國。即便在美國所提出的“雙重代表”提案中,五大國席位也是歸於共和國所有,民國只能作為一個普通會員國繼續存在於聯合國中。但從法理上講,剝奪一個五大國的地位,然後把它交給另一個國家,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如果聯合國主會產生了這種先例,無疑是對五大國地位的威脅。因此,共和國取代民國,而不是共和國奪取五大國地位,恐怕才是各強國所想要的一種結果。

就美國的態度來說,我不認為美國政府是真的持有反對立場。因為這不能夠解釋為什麼美國的無數盟友都會支持共和國。美國對自己盟友的約束力還沒這麼差。而且中美雙方已經在眉來眼去了。相反,我認為美國持贊同立場。但由於美國是“自由世界”的領導者,他不能輕易體現出要與共產世界妥協的動作,否則中間的搖擺國家就有可能會誤判形勢。而且這也對美國總統自己在國內的支持度會有負面影響。議會制國家的政府首腦這方面的憂慮就小一些。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懶蛇
發表於: Feb 1 2015, 22:39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QUOTE (Siyu Yang)
因為美國把民國賣了(笑)。

尼克松和其他美國總統不同;威爾遜等人都是外交新手,一上來阿彌陀佛千萬不要遇見國際政治問題否則處理不了;尼總可是國際政治junkie。一上台就攜手好基友基辛格高調打出detente的外交大旗,首先嚇尿一干國家,主要包括蘇聯和台灣。

detente和之前的政策有啥區別?
我們都知道,尼總是冷戰中期上台。美國總統冷戰前期的政策都是非常意識形態化的。比如truman doctrine(杜魯門原則),大致就是只要一個政府不被紅化,我不管你是獨裁暴政還是殺人如麻,都會與你合作搞倒左翼。肯尼迪當時和赫魯曉夫建立了正常工作關系,國內一幫progressive(左派)哭爹喊娘【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你是共產黨啊啊】,搞得連基本的貿易關係都很難建立。

尼總上來之後說,鬧球呢這是。我們要腳踏實地,從實際需要出發。意識形態什麼的沒有關係,我們願意和一切人尋找共識。

這話耳熟不?耳熟。和我國文革之後的政策很像。

尼克松就和老毛見了面。

尼克松和老毛簡直不是一般的聊得來。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找找他們聊天的談話錄。Buddy-buddy已經不能概括他們長達一小時扯淡的契合度。

尼克松和基辛格回到美國,收獲以下:
1 尼克松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出訪中國的總統。很少有總統能擁有創造歷史的機會,尼克松抓住了他。回國之後雖然有一小部分反共的聲音,但是尼克松作為hardcore共和黨的好背景根正苗紅,很少有人懷疑他“soft on communists”。

2 美國對於中國的歷史政策,一直是“open door policy”,所謂打開大門,自由貿易。中國這個市場對美國來說過於重要;尼克松發出了打開中國市場的第一步,民調咻咻的往上飆。

3 更重要的是,蘇聯慌了。蘇聯害怕美國利用中蘇之間的矛盾從中漁利,主動聯繫美國,和基辛格重新建立友好的工作關係。

4 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美國當時最頭疼的是什麼?
越戰。
尼克松當時的狀況是,打不贏又不敢輸,沒法撤兵。胡志明越戰越勇,不願意談判。尼克松希望通過聯繫蘇聯和中國影響胡志明,把胡志明推到談判桌上。

所以說,中國一張牌對美國當時太重要。

但是外交這個東西講究reciprocity -- 你給我什麼,我也得給你什麼。

中國當時最想要什麼?
三條。第一,想要外交認可(之前美國都不認可中國);第二,要認可一個中國;第三,要入聯。

尼克松和基辛格就這麼爽快的接受了前二條,台灣就這麼被賣了。釜底抽薪。

美國雖然在入聯這件事情上沒有明顯點頭,但是失去美國支持的大民國絕對沒有辦法抵御中國帶領一大波發展中國家的逆襲。

就這樣,中國入了聯。

兩句理論:
中國的入聯其實標志著世界體系的一個轉變。從40年代的美國寡頭,到冷戰早起的雙極對峙,世界體系進入70年代之後就開始往多極過度。

雖然中國當時剛剛結束內亂,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的地區強權,還是積累了慢慢一手政治牌。在一個多極世界裡,無論美國還是蘇聯都無法忽略中國。

糾正和回覆
QUOTE
文章和評論裡的幾個小錯誤,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時候還在文革,不算結束內亂。中法建交是1964年,不是70年代。法國也不是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另外detente這種詞,國內學界都有統一翻譯

關於重返聯合國的時候是否“結束內亂”,我個人覺得雙方面都可以解釋。我想表達的是當時在從60-70年代末都是一個相比之下穩定一些的政局,雖然也並不是真的穩定。
Detente譯為緩和政策;當時保留原譯是因為google了一下發現叫做“緩和政策”就主觀臆斷可能比較語焉不詳會造成表意不明。現在補上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81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