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知乎] 實行了民主制度的印度,為什麼充斥著官僚腐敗?
懶蛇
發表於: Feb 6 2015, 21:18  評價+2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QUOTE (冷哲)
@Raymond Wang 講的雖然很有道理,但我覺得還不夠全面。

從根本上來說,腐敗是一種權力的尋租,也就是說,貪官收受賄賂,然後把一部分權力出租出去,讓行賄者享用。 @Raymond Wang 所言的意思就是,沒有權力,自然就沒有尋租。政府管的少,自然腐敗就少。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政府管得有多寬,決定了腐敗的規模。

但我覺得這並不能反映問題的全貌。很多政府職能類似的國家,腐敗水平卻天差地別。與其說政府權力大小決定了腐敗的多少,不如說這決定了腐敗水平的上限。

我覺得腐敗總是取決於三個要素:1、政府權力;2、曝光/稽查力度;3、懲罰力度。

政府權力大小決定腐敗的上限。曝光/稽查力度決定多少腐敗能被公眾察覺。懲罰規模決定了被察覺的是否會受到懲罰,以警示其他官員。

印度的問題是,政府權力大,曝光力度大,但是懲罰很差。因此即便天天曝光,即便一些腐敗簡直路人皆知,卻沒有真正的懲罰。不說查處那些很隱蔽的貪污案,印度連擺在台面上、人人皆知、證據確鑿的都沒辦法查處。印度目前法院案卷已經擠壓了幾十萬份,等到審到某個貪污犯的時候,他搞不好都該老死了。

曝光/稽查和懲處都需要有完整的制度。完整的制度則必須要靠政客官僚一點一點建立起來。政客官僚憑什麼限制自己呢?那必須要有來自民眾的壓力。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印度民眾的壓力不夠。

按照一般的民主理論,既然民眾不喜歡腐敗,自然就會選出反腐的領導人,自然就能建立反腐的制度,自然就能改進腐敗的狀況。為什麼這個理論在印度失效了?

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是因為印度大部分民眾過於貧困。對於最底層的民眾而言,他們需要打交道的政府部門其實並不多,他們需要交的稅也非常少,而其獲取信息的途徑非常有限,因此對於腐敗並不敏感。一個領導人要上台,他首先要獲得大部分民眾的支持。這種支持往往是用“派糖”來實現的。也就是直接或間接給民眾送東西,這直接送錢換選票,這叫賄選;間接送錢(及通過政府撥款或某些政策)換選票,這叫做Clientelism,這是經濟落後的民主國家的常見問題。對於貧困民眾來說,現在有兩個候選人,A能夠給與直接的好處但腐敗,B致力於反腐,但給不出來好處,那麼民眾會選誰呢?對於飢一頓飽一頓的底層民眾來說,他們的生存需要比反腐要重要得多。腐敗反掉了,自己也餓死了,這反腐對他們來說,意義就不大。

那麼有人就會問:“為什麼不會出現既反腐又能給出好處的官員呢?那不是更容易當選嗎?”

這是因為官員能給出的好處不是從帽子裡變出來的,而是腐敗得來的(或者通過腐敗才能實施的)。沒有腐敗就給不出充足的利益。

民主的一個核心要義在於:沒有人能收買大部分選民。然而在貧民遍地的國家,這個要素就崩潰了。在這種情況下民主體制自然在反腐領域無法起到作用。更何況反腐本來就是一個艱難的工作,它不是一個運動、一個酷吏就能解決的問題,而需要有長期的努力,長期的制度建設,要觸動很多官員的利益。如此艱難的工作,又被民眾的貧困削弱了壓力,自然是沒辦法展開了。

具體可參考《Brokers, Voters, and Clientelism: The Puzzle of Distributive Politics》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試驗帳號2
發表於: Feb 10 2015, 04:41  評價+1
Quote Post


六品官
*******

發表數: 652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08-2014

活躍:4
聲望:363


為此,我並不視知識基礎不足而高呼民主的人的訴求為政治訴求,而是情感訴求。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361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