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三國志 · 版規 |
![]() ![]() ![]() ![]() ![]() ![]() |
歡迎訪客 ( 登入 | 註冊 ) | 重寄認證電子郵件 |
![]() ![]() ![]() |
徐元直 |
發表於: Feb 18 2005, 02:28
|
![]() 攤抖首領 ![]() ![]() ![]() ![]() ![]() ![]() ![]() ![]() ![]() ![]() ![]()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6 聲望:4177 ![]() |
後現代皇帝的新裝
作者 理查德﹒道金斯 柯南譯自Nature 394,141-143 《三思科學》電子雜志2005年第2期 《知識欺詐》 作者:艾倫﹒索卡爾、吉恩﹒布裡克蒙 假設你是一個胸無點墨的知識欺詐者,但是又有強烈的野心,想在學術生涯上取得成功,得到一小群虔誠的信徒,讓全世界的學生把你的作品用熒光記號筆標出來。那麼你會選擇致力於哪種文風?當然,不能是清晰的那種,因為清晰的文風會暴露出你的無知。或許你會創作出類似於下面這段話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地看到,視作者的不同,在線性的表意聯系或者原書寫(archi-writing),以及這種多參考的、多維的機械催化劑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尺度的對稱、橫向性和它們的擴展的消極非論說的特征:所有這些維度讓我們離開了排中律的邏輯,並且加強了我們對此前批評過的本體論二元論的拒絕。 這是從心理分析學家費裡克斯﹒瓜塔裡(Flix Guattari)的作品中引用的一段,瓜塔裡是被艾倫﹒索卡爾(Alan Sokal)和吉恩﹒布裡克蒙(Jean Bricmont)在他們的傑作《知識欺詐》一書中揭露的許多時髦的法國“知識分子”中的一位。這本書此前在法國出版,現在出版了用英語完全重寫和修訂的版本。瓜塔裡仍然繼續著這種含含糊糊的風格,並且在索卡爾和布裡克蒙看來,他創作出了“我們迄今為止遇到的包含了科學的、偽科學的和哲學術語的最天才的大雜燴。”瓜塔裡親密的合作者、已故的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寫作上也有類似的天才: 首先,奇點事件符合非奇次級數。這種級數組成了一個既非穩定也非不穩定,而是“亞穩定”的系統,級數被賦予了勢能,在其中級數的差異被分散了……第二,奇點擁有一個自動統一的過程。它總是變動和取代到了這樣一個程度:一個悖論元素橫越了級數,並讓它們共振,在一個偶然點上包絡了相應的奇點,在一次投擲中包絡了所有的輻射、所有的骰子。 這段話讓人想起彼得﹒梅達沃(Peter Medawar)早先對某種法國知識分子問題的刻畫(注意梅達沃自己端莊而清晰的散文與其形成的對比): 文風成了第一要義,好一個文風!對於我而言,它有一種神氣活現、昂首闊步的性質,充滿了自負。它確實很莊嚴,但是風格卻像芭蕾舞,它不時以故意的阿蒂丟德(attitudes,芭蕾舞的基本舞姿之一)舞姿停下來,仿佛正在等待一陣喝彩,它對現代思想的品質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批評同樣的問題的時候,梅達沃說: 我可以引用一些証據,這些証據顯示了對文風清晰這一優點進行誹謗運動的開始。一個結構主義的作家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提出,因為它們的深度而顯得混亂而曲折思想,最適宜用故意寫得不清晰的散文表達。好一個荒謬的蠢主意!這讓我想起了戰時牛津的一個民防官員。當明亮的月光幾乎要毀掉燈火管制的時候,他勸告我們帶上墨鏡。然而,他是故意開玩笑的。 這些話引自梅達沃1968年作的關於“科學和文學”的演講,後來以《冥王的理想國》(Pluto’s Republic)的書名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2)。從梅達沃的時代以來,這場誹謗運動已經提高了它的調門。 德勒茲和瓜塔裡獨立以及合作寫成的書被著名的米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描述成“偉大的作品中最偉大的……或許有一天,這個世紀將變成德勒茲的。”然而,索卡爾和布裡克蒙卻不這麼認為:“這些文本含有一些可理解的句子──有時是陳詞濫調,有時是錯誤的──而我們在腳注中評論了其中一些句子。對於其余的,我們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 但是這對讀者很難。毫無疑問,存在一些如此深刻的思想,以至於我們不能理解表達這些思想的語言。毫無疑問,也有那麼一種語言,它被故意設計成無法讓人理解,為的是掩蓋它缺乏真正的思想。但是我們如何能分辨它們呢?如果真的需要用專家的眼光才能看出皇帝穿沒穿衣服,這又會怎樣呢?特別是,我們如何知道現代法國“哲學”──它的信徒和倡導者已經幾乎佔據了美國學術生活的大部分──真的是意義深遠,還是騙子和牛皮匠空洞的花言巧語? 索卡爾和布裡克蒙是分別是紐約大學和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們把對這些書的批評限定在了那些鬥膽引用物理學和數學概念的地方。在那些方面,他們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並且他們的結論是毫不含糊的。例如,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名字被美國和英國大學的許多人文院系的人們所崇敬,無疑,這部分地是因為他假裝對數學有著深刻的理解: 盡管拉康引用了一些數學上緊性(compactness)理論的關鍵詞,他把這些詞隨意的混合在一起,而根本不顧它們的含義。他對緊性的定義不僅僅是錯的:那根本是胡說。 他們接著引用了下面這段拉康絕妙的論証: 因此,通過根據這裡使用的代數方計算出的意義(signification),即: S(能指)/s(所指)=s(陳述),當S=(-1)得:s=√-1 你不必成為一個數學家,就能看出這是荒謬的。這讓人想起了阿爾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筆下的人物,他通過用零去除一個數,得到了無窮大,從而証明了上帝的存在。在另一段徹頭徹尾是這種典型的(後現代)類型的論証中,拉康繼續得出了結論,即陽具 等同於上述計算中得出√-1的意義,也等同於√-1的沖動 (jouissance),這種沖動被意義的系數還原到了需要能指(-1)的方程。 我們不需要索卡爾和布裡克蒙的數學專門知識,就能斷定這東西的作者是個騙子。或許他在談論非科學題目的時候是真誠的?然而,一個把陽具和-1的平方根等同起來的哲學家,在我看來,在他談論那些我不知道的事物的時候,他的信譽已經被毀掉了。 索卡爾和布裡克蒙用整整一章討論女性主義“哲學家”露絲﹒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在回顧了對牛頓的《原理》的一個臭名昭著的女性主義者的評論之後,伊利格瑞認定E=mc2是一個“有性別的方程式”。為什麼?因為“它給予光速超越任何我們必須的速度的特權”(我很快明白了一個重點,那就是一個“時髦的”詞)。伊利格瑞關於流體力學的論文正是這個思想學派的典型。你看,流體被不公正地忽視了。“男性的物理學”給予剛體、固體以特權。她在美國的倡導者凱瑟琳﹒海勒絲(Katherine Hayles)犯了用(比較)清晰的語言重新解釋伊利格瑞思想的錯誤。有那麼一次,我們能夠比較一目了然地看到皇帝,當然,他沒穿衣服: 她把固體力學超越流體力學的特權,以及科學完全無法處理湍流,歸結於流動性與女性特質的結合。鑒於男性有突出和剛性的性器官,女性有流出月經血和陰道液(流體)的開口……從這個觀點來看,科學無法得到成功的湍流數學模型,這並不讓人驚奇。湍流的問題不能解決,是因為流體(以及女性)的概念已經被公式化,以至於不可避免的拋棄了無關的剩余物。 你不必成為一個物理學家,就能分辨出這種論調荒唐透頂(它的語調實在太讓人熟悉了),但是它有助於我們去看索卡爾和布裡克蒙告訴我們湍流是一個難題的真實原因:因為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很難解。 ![]() 後現代科學 用類似的方式,索卡爾和布裡克蒙揭露了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對相對論和相對主義的混淆,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的“後現代科學”,以及被廣泛和普遍誤用的哥德爾定理、量子論和混沌理論。著名的的讓﹒博德裡亞(Jean Baudrillard)只不過是許多發現混沌理論是蒙騙讀者的絕好工具中的一位。索卡爾和布裡克蒙再一次通過分析這些騙局,幫助了我們。下面的句子“盡管是用科學術語建構的,從科學角度看卻毫無意義”: 或許歷史本身應該被視作一種混沌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加速度以線性終結,而加速度產生的湍流決定性地改變了歷史的結局,正如來自它們起因的湍流遠程效應。 我不再繼續引用了,因為正如索卡爾和布裡克蒙所說,博德裡亞的文本“隨後逐漸達到了無意義的頂點。”他們還注意到“插入到句子中的高密度的科學和偽科學術語,根據我們的判斷,它們毫無意義。”他們對博德裡亞的概括可以代表這裡所批評的任何作者,這些作者在整個美國被奉為名人: 總之,在博德裡亞的著作裡發現了豐富的科學詞匯。它們的含義完全被忽視了,並且最重要的是,它們與上下文顯然不相關。除了讓那些老掉牙的社會學或者歷史學結論具有深奧的外表,不管是否把它們解釋成隱喻,人們都很難明白它們所扮演的角色。此外,科學術語和非科學術語混雜在一起,用得都很草率。當博德裡亞說完之後,如果去掉這些言辭的粉飾,人們想知道他的思想中還能剩下什麼呢。 但是後現代主義者難道不是聲稱自己“玩遊戲”嗎?“什麼都行”、“沒有絕對真理”、“任何文字都和其他文字有同等地位”,以及“任何觀點都沒有特權”,這些難道不是他們的哲學的整個觀點嗎?根據他們自己關於相對真理的標準,因為搬弄文字遊戲、和讀者開開小玩笑而責備他們,這難道不是不公平的嗎?或許不公平,但是那樣人們就會問,為什麼他們的作品如此地乏味。難道遊戲不應該至少是娛樂性的,而不是板著臉、莊嚴和自命不凡的嗎?更明顯的是,如果他們僅僅是在開玩笑,為什麼當有人開他們的玩笑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如此驚恐的尖叫?《知識欺詐》一書起源於索卡爾制造的一個非凡的騙局。他的這個妙計的成功,並沒有贏得人們高興的笑聲──演了這麼一出解構遊戲之後,本應期待會有這樣的笑聲。很顯然,當你成為權威的時候,有人戳破了你的牛皮就不再好笑了。 正如現在眾所周知的,1996年索卡爾向美國的《社會文本》雜志投了一篇題為《超越界線: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的論文。這篇論文從頭到尾都是胡說八道。它細心模仿了後現代的蠢話。索卡爾這麼做的靈感來自保羅﹒格羅斯(Paul Gross)和諾曼﹒萊維特(Norman Levitt)的《高級迷信:學術左派及其與科學之爭》一書(約翰﹒霍普金斯出版社 1994)。這是一本重要的書,它應該在英國被人們熟知,正如它在美國廣為人知。讀這本書的時候索卡爾幾乎不相信他所讀到的這些,於是他根據參考書目找到了後現代文獻,發現格羅斯和萊維特所言不虛。他決心要做點什麼。用記者加裡﹒神谷(Gary Kamiya)的話來說: 任何人花了大量時間苦讀這些道貌岸然、蒙昧主義和充滿術語的黑話──這些黑話現在被稱作人文學科的“高級”思想──之後,就知道它(索卡爾的詐文事件)遲早一定會發生:一些聰明的學者用這些不那麼秘密的密碼(比如說,“解釋學”、“超形式”、“拉康主義”、“霸權”)把自己武裝起來,撰寫一篇完全偽造的論文,把它投到一份跟得上潮流的雜志,讓它被接受……索卡爾的論文用了該用的詞,引用了最該引用的人。它抨擊了罪人(白人、“現實世界”),高度讚揚了善良(女性、普通形而上學的精神失常)……並且,它是完全、徹底的胡說八道──《社會文本》雜志精力充沛的編輯卻不知為何沒有注意到這個事實。他們一定正在體驗特洛伊人把那個大木馬禮物拖進城裡的第二天早上所感到的驚恐。 對於編輯,索卡爾的論文一定就像一份禮物,因為一位物理學家說出了他們最想聽到的那些話,他攻擊了“後啟蒙時代的霸權”,以及“真實世界”存在性的粗陋概念。他們不知道索卡爾把他的論文塞滿了大量科學上的低級錯誤,以至於任何有物理學本科學位的審稿人立刻就能看出這些錯誤。這篇論文沒有拿給這樣的審稿人。主編安德魯﹒羅斯(Andrew Ross)和其他人對這篇論文符合他們的意識形態感到滿意,或許還因為這篇論文引用了他們自己的著作而受寵若驚。丟人現眼的編輯工作讓他們當仁不讓地獲得了1996年Ig諾貝爾文學獎。 ![]() 盡管他們臉上掛滿了雞蛋 盡管他們臉上掛滿了雞蛋,盡管他們持女性主義的觀點,這些編輯卻是學術機構中佔統治地位的男性。羅斯用一種粗野、有恃無恐的自信說過:“我很高興擺脫英語系。我恨文學。首先,英語系總是充滿了喜愛文學的人”,並且用一種粗野的自鳴得意寫了一本關於“科學元勘”的書,書裡這樣寫道:“這本書獻給所有的從未給我上過課的科學教師。缺了他們,這本書才能寫成。” 他和他的同事──從事“文化研究”以及“科學元勘”的巨頭並非三流州立大學裡無害的怪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美國一些最好的大學裡有固定教授的職位。這類人在委員會中任職,對年輕的學者揮舞著權力的大棒。這些年輕學者可能在內心深處渴望得到一個誠實的學術工作,例如在文學研究或者人類學方面。我知道──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告訴了我──有一些真誠的學者本可以仗義執言,但是有人威脅他們,不許他們出聲。對於他們,索卡爾將成為一個英雄,任何有幽默感或正義感的人都不會不同意這種看法。順便說句盡管嚴格說來不相關的話,索卡爾完美的左派立場,也是很有幫助的。 索卡爾對他的這個著名騙局作了詳盡的事後分析。他把這篇分析投到《社會文本》。正如預料的那樣,它被《社會文本》退稿了,索卡爾把它發表在了別的雜志上。索卡爾在這篇分析中提到,除了無數半真半假的陳述、謊言與不合邏輯的推論,他的原始文章還包含了一些“句法正確的句子,但是它們沒有任何意義”。他對沒能寫出更多這樣的東西感到遺憾:“我努力制造它們,但是我發現除了難得的靈感爆發,我沒有什麼訣竅。”倘若他在今天撰寫他的這篇詐文,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安德魯﹒布哈克(Andrew Bulhak)編寫的一個計算機程序傑作肯定會對他有幫助:後現代主義發生器。每次你訪問它(在http://www.cs.monash.edu.au/cgi-bin/postmodern),它就會使用完美的語法規則,自動生成一篇嶄新的後現代論文──誰都不曾見過這篇論文。 我剛剛訪問了後現代主義發生器。它給我生成了一篇6000個詞的文章,題目是“資本主義理論和語境的亞文本范式”,作者是“劍橋大學英語系的戴維﹒I﹒L﹒維特(David I. L. Werther)和魯道夫﹒度﹒加班德(Rudolf du Garbandier)”(這真是報應,因為正是劍橋大學給雅克﹒德裡達(Jacques Derrida)頒發了榮譽學位)。這裡是來自這篇令人難忘的博學文章中典型的一段: 如果審視資本主義理論,一個人就會面臨一個選擇:或者拋棄新文本(neotextual)唯物主義,或者斷定社會有客觀價值。如果持辯証的境遇主義(situationism),我們就要在哈貝馬斯的論述和語境的亞文本范式之間做出選擇。可以這樣說,主體被放在了一個文本的民族主義──它認為真理是一種實在──的語境中。在一種意義上,語境的亞文本范式的前提認定,實在來自群體無意識。 訪問一下後現代主義發生器吧。它確實是一個能隨機產生沒有句法錯誤的廢話的源泉。唯一能把它和原裝的(後現代)廢話區分開來的是,它讀起來更滑稽。你可以一天制造數千篇論文,這些論文包括有編號的尾注,每一篇都不重復,並且立即就可以用來發表。這些手稿應該投給《社會文本》雜志的“編輯群”,用雙倍行距打印,一式三份。 為了完成把美國的人文院系還給真正的學者這一艱巨的任務,索卡爾和布裡克蒙加入了格羅斯和萊維特的行列,在科學世界中發出了一個友善和讓人產生共鳴的信號。我們必須希望人們能響應它。 註:後現代主義發生器的網址已改為 http://www.elsewhere.org/cgi-bin/postmodern 本篇文章已被 徐元直 於 Feb 18 2005, 02:31 編輯過 -------------------- ......
|
茶水小妹蘋兒 |
發表於: Feb 18 2005, 02:41
|
![]() 還沒長大的傲嬌氣小蘋果呦 ![]() ![]() ![]() ![]() ![]() ![]() ![]() ![]() ![]() ![]() ![]() 發表數: 1,623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9 聲望:490 ![]() |
不知道何時會有中文版呢
![]() ![]() -------------------- I nyo talk funny, nyou talk funny!!!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徐元直 |
發表於: Feb 18 2005, 03:01
|
||
![]() 攤抖首領 ![]() ![]() ![]() ![]() ![]() ![]() ![]() ![]() ![]() ![]() ![]()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6 聲望:4177 ![]() |
-------------------- ......
|
||
赤練鷹 |
發表於: Feb 18 2005, 03:37
|
![]() 二品官 ![]() ![]() ![]() ![]() ![]() ![]() ![]() ![]() ![]() ![]() ![]() 發表數: 1,671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17-2003 活躍:5 聲望:29 ![]() |
寫個精神分裂白目編緝器行嗎?
-------------------- 「嘿,我和你現在都只剩下一成的力量,到最後你還是不能勝過我。」
『不,我還可以作出最後一擊。』 「嘿,你用最後的力量作出攻擊,即使能勝我也抑壓不下決鬥時所受的傷,到時你定必要做我的陪葬,為了那樣的一個女人,值得嗎?哈哈哈哈哈…………」 『值得!因為她是我的同伴!像你這樣自以為是,自私自利的人,是永遠不明白,什麼叫同伴!什麼叫團隊!更不明白同伴存在的意義!!來吧,來接下我以燃燒生命為代價的最後一招吧!!去吧,烈焰天幕!!!!!』 |
徐元直 |
發表於: Feb 18 2005, 03:51
|
||
![]() 攤抖首領 ![]() ![]() ![]() ![]() ![]() ![]() ![]() ![]() ![]() ![]() ![]()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6 聲望:4177 ![]() |
-------------------- ......
|
||
馬孟起 |
發表於: Feb 18 2005, 06:17
|
||
五品官 ![]() ![]() ![]() ![]() ![]() ![]() ![]() ![]() 發表數: 981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2 聲望:2 ![]() |
可不可以借這篇有用的文章 貼上某些forum看看 結果會是? |
||
太空漫遊 |
發表於: Feb 19 2005, 17:13
|
![]() 六品官 ![]() ![]() ![]() ![]() ![]() ![]() ![]() 發表數: 56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0-2003 活躍:2 聲望:33 ![]() |
嗯,案頭上有本形上學的超級經典巨著《純粹理性批判》(牟宗三譯),之前曾為它做閱讀報告,隨意抄錄一小節如下 (P. 186): 這法則,當理性的存有被論及時,它把一知性世界(智思世界)之形式,即,一超感觸的自然系統之形式,給與於感取世界(此感取世界是一感觸的自然系統),而亦沒有干擾其機械性。現在,一個自然之系統,自其最一般的意義而言之,即是法則下的事物之存在。「理性存有一般」之感觸的自然就是此諸存有之存在是處於經驗地制約的法則之下的存在,此種存在,從理性的觀點觀之,就是他律。另一方面,理性存有之超感觸的自然就是此諸存有之存在是依照那「獨立不依於任何經驗制約,因而也就是屬於純粹理性之自律」的法則而有的存在。而因為這些法則是實踐的,是故超感觸的自然,當我們能對之形成任何概念時,它不過就是處於純粹實踐理性的自律下的自然之系統....... -------------------- ![]() |
徐元直 |
發表於: Feb 19 2005, 18:44
|
||
![]() 攤抖首領 ![]() ![]() ![]() ![]() ![]() ![]() ![]() ![]() ![]() ![]() ![]()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6 聲望:4177 ![]() |
雖然不一定看的明白,但比起那些亂用術語來糊弄讀者的,這個至少知道是在說甚麼,是不是胡說還是分得出來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