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三國志 · 版規 |
![]() ![]() ![]() ![]() ![]() ![]() |
歡迎訪客 ( 登入 | 註冊 ) | 重寄認證電子郵件 |
![]() ![]() ![]() |
懶蛇 |
發表於: Nov 11 2004, 02:22
|
![]()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 ![]() ![]() ![]() ![]() ![]() ![]() ![]() ![]() ![]()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 |
刊於﹕2004年11月10日加東明報
作者﹕司徒華 十一月四日﹐本報香港的《論壇》版﹐刊出了馮煒光的《民主黨應與支聯會分家》。該文提及「歷史包袱」和「名垂青史」﹐讀了﹐幾乎失笑起來。馮的所謂「歷史包袱」﹐是指「六四」事件﹔所謂「名垂青史」﹐是指堅持支聯會工作的人的目的。 「歷史包袱」這個名詞﹐熟口熟面。回歸後第一個「六四」紀念的前夕﹐董建華約我單獨會晤﹐就勸我不要再搞紀念「六四」的活動﹐叫我放下「歷史包袱」﹐被我斷然拒絕。稍後﹐他還公開呼籲港人﹐放下「六四」這個「歷史包袱」﹐得到一片噓聲。此後﹐他學乖了﹐再沒有提到。想不到六年多後﹐馮竟撿起董的餘唾。 歷史可視作寶貴的遺產﹐尤其是難忘的悲劇﹔也可視作沉重的包袱﹐倘對歷史採取「報喜不報憂」的自欺欺人的態度的話。後者﹐是否把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南京大屠殺、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等﹐也視為「歷史包袱」﹐叫人放下﹐亦即在記憶中抹去呢﹖ 不少人讀過《往事並不如煙》(即港版《最後的貴族》)﹐把書中的記述﹐與「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承諾對比﹐的確使人感到沉重﹐但也可汲取得寶貴的教訓。你能叫作者章詒和與讀者們﹐放下這個「歷史包袱」嗎﹖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不可因人廢言﹐這是列寧的名句。因為忘記歷史﹐就會讓歷史的悲劇重演﹐背叛了悲劇的犧牲者。那些奉列寧為老祖宗的人﹐慣於隱瞞、歪曲、捏造歷史﹐叫人忘記歷史。他們首先背叛了列寧。 堅持支聯會工作的人﹐是為了「名垂青史」嗎﹖除了三數個常委外﹐一般人恐怕數不足二十個常委的名字﹐遑論「名垂青史」了。更有千千百百個幕後的無名英雄的義工﹐馮煒光數得出他們多少個名字呢﹖他們搬重挑擔、捱更抵夜、出力流汗、甘冒風險﹐會對「名垂青史」嗤之以鼻。再說到﹐每年「六四」燭光悼念會﹐數以萬計的參加者﹐他們從來沒有顯示自己的名字﹐「名垂青史」的是集體的港人。 天安門死難者家屬群體的召集人丁子霖教授﹐要求為「六四」正名的抗疫英雄蔣彥永醫生﹐可不知馮是否也叫他們放下「歷史包袱」﹐認為他們也是為了「名垂青史」﹖ 「包袱」「包袱」、「青史」「青史」﹐一些人假其名而暴露出自己的心態和意圖。 你要放下你的「包袱」﹐好走你的「青雲」之路﹐那麼﹐便放下和去走好了﹐可必一定要別人也像你一樣呢﹖人各有志﹐你悄悄地放下和去走﹐何必強人與你有一樣的心意﹖難道不這樣地去強人﹐也視為有礙走上「青雲」之路的「包袱」嗎﹖ ===================================================== 司徒華一向是我尊敬的香港政治人物﹐另一位是張文光。 本篇文章已被 懶蛇 於 Nov 11 2004, 02:22 編輯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