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三國志 · 版規 |
![]() ![]() ![]() ![]() ![]() ![]() |
歡迎訪客 ( 登入 | 註冊 ) | 重寄認證電子郵件 |
分頁: (3) 1 [2] 3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 ![]() ![]() ![]() |
洛 |
發表於: Nov 24 2004, 01:37
|
Unregistered ![]() |
私傳(音同異義字,打錯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年類》說:「《史通》分敘六家,統歸二體,則紀傳、編年,均正史也。」劉知幾在《史通》將編年體史書也列入正史。影響所及,清人章學誠以紀傳編年兩者並立為正史。畢竟,中國堪稱正史者,僅編年、紀傳兩體而已,並沒有「私傳」(不同於私史)。私傳是私人撰寫的傳記,包括行狀、譜牒,與紀傳、編年體正史還有一段距離。「正史」以外的不等於就是野史。野史就是野史,即使野史所記屬實,也不可能「立為正史」。 考據野史事實,立為正史,亦有可行(那倒也是清代的說法而已,在史書的記載範圍是有限的,因為體裁不同,沒有整體性,只是單一性質,又不只取其中,野史的部分不被容納,這也是古來如此,並非沒有立為正史的可能性) 只憑口耳相傳,而無確實證據足徵的說法,謂之傳說。歷史則是真實的記載,可以參諸他證。所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以此「當」彼。不過,神話或傳說或多或少可以反映當時的歷史實況,故仍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傳說不能當歷史,小說演義就更不能。國學大師章炳麟在「國學本體」的三項原則中,清楚說明「歷史非小說傳奇」。 常言:「中國歷史五千年。」實則不然,但在史家的記載中,仍有提及﹔甚至,將古戰役經過記於古鼎上(金文),這就不在史家有考察的範圍內了。 我不能否認在中國的史籍中滲進了極少量的傳說(或民間傳說),比如司馬遷在寫《五帝本紀》和《刺客列傳》等篇章前,就曾到訪過不少地方作實地考察採訪,所以難免會將一些傳聞記錄在內。然而,我們卻不能因此判定歷史都是來自「民間說法」的,何況史遷在引述傳聞時會交代傳聞的來源,並對傳聞作出考證和評論! 歷史劇也大都有依據民間說法(古代的歷史都是這樣來的) 你指的只是記事方面的部分而已,史記中記載,例如:李斯列傳。人物列傳對於人物的性個刻化生動,試問,未見其人,又豈能知其性格,如你所說,到訪過不少地方作實地考察採訪,指憑物、地、景,是無法得知的,必是從「人」得知。 |
|
武襄 |
發表於: Nov 24 2004, 04:05
|
四品官 ![]() ![]() ![]() ![]() ![]() ![]() ![]() ![]() ![]() 發表數: 1,296 所屬群組: 賢臣 註冊日期: 9-21-2003 活躍:7 聲望:160 ![]() |
但必需知道一點就是,記載入史冊中的歷史,至少一定是有根有據,納入正史的東西,即使參考民間說法,亦必經過詳細考證,才納入史書,如你所說的李斯列傳中所提及的東西,司馬遷也不會只單靠民間傳說而寫出來,聽了民間傳說,再經史實考證(當然我們不會知道他如何考證,但一定不會只從「人」以訛傳訛的就寫出來。否則民間傳說有如天上繁星,司馬先生即使有千歲也寫不完一本史記。),才寫入史冊,而不是如戲曲之類的東西的野史,因為年代久遠就會被當作歷史一樣的看待,難道關公月下斬貂嬋這些戲曲也被納為正史?這些連野史也配不上吧?
其實野史、演義之類的東西,作為參考尚可,否則便會混亂了自己對正史的認知和知識。 |
秋盈 |
發表於: Nov 24 2004, 04:55
|
![]() 聖教教主 ![]() ![]() ![]() ![]() ![]() ![]() ![]() ![]() ![]() ![]() ![]()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 |
諸葛羲說得好,我也同意,歷史與傳說始終有所區別。兩者可以互為補充,但是層次不一樣。
觀乎諸葛羲列出的二十四史,請問最後一部是否寫錯了?乾隆年間欽定的史書,應該不會有民國初年的作品罷?看名單,似乎應加上唐代房玄齡主編的《晉書》才是。 ![]() -------------------- |
諸葛羲 |
發表於: Nov 24 2004, 13:33
|
||||||||||
![]() 五品官 ![]() ![]() ![]() ![]() ![]() ![]() ![]()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7 聲望:893 ![]() |
有勞秋盈姐指正,是我粗心了。錯誤的資料,我已經修正了。
哈 ![]()
洛兄似乎掌握不到「正史」、「私傳」和「野史」的含義。一般而言,正史是歷代官方所承認的紀傳體或編年體史籍,或成於史官,或出於私撰。而所謂野史,則是私家撰錄的雜史,並未得到官方的承認。「野」是民間,故野史乃民間私撰之史。「野」有偏荒義,蓋因野史多記逸聞遺事(可裨補正史之不足)。「野」亦有樸鄙義,蓋因野史多體例不純,寫作不及正史嚴謹。野史非小說,因為小說不足以稱為「史」。不過,不少人都將野史和小說混為一談,比如將《三國演義》、《搜神記》目為野史。積非成是,現在也難以糾正了。 正史與野史雖說是兩回事,但兩者如何劃分已是既定的歷史事實。哪個朝代將哪些史籍列為正史,諸如此類的問題,只能在歷代的經籍志或史學研究專書中去探尋了。我們讀史,只消粗略知道中國古代史籍曾有過「正史」、「野史」、「霸史」等多種的分類就可以了,並不宜強求其中的分野。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舉了個例,他說倘使各史皆如陳壽的《三國志》「字字精嚴、筆筆錘鍊,則苟無裴松之之注,吾儕將失去許多史料矣」。也就是說,我們研究歷史應立足於「史料」,而不是「史書」。所以,我們毫無必要——也不可能——「考據野史以立為正史」。
你說史家(中國的?)記載「中國歷史五千年」?我不甚明白,可否提供些證據呢? 據我所知,明清時大盛的金石學,就有研究金文。殷周人將戰功記於鼎盤之上,這是考古學所證實的。但你是指殷周人在鼎上記錄距今五千年前的戰事嗎?但我到目前還未聽聞。此外,「不在史家有考察的範圍內」一句又是甚麼意思呢?煩請說清楚一點。 ![]()
史書對人物有細緻的描寫,大致有兩種原因: 一,像《史記》,取材自作者的遊歷見聞和考察。 二,像《晉書》,取材自筆記小說。 我們至此亦無法斷定「歷史來自『民間說法』」。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Nov 28 2004, 12:40 編輯過 |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Mar 3 2005, 14:40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唔該,我想問問上面話孫堅個女叫孫仁,孫仁不是孫朗的另一個名字嗎?我睇見三國志孫堅傳裴松之注果度話(有五子的講法),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係咁解嗎?咁係未有個講法係五子,而有個講法將第五個仔變左做女?
其實,我不是好喜歡鑽研歷史的人,所以有點不明白。上面提及的女性,部份或是有才識,或是有影響力,拿出來談談是應該,但有些只是在史書或傳說中咁啱提過,重點根本不在於有個人叫咩名,有必要列出來嗎?如果翻遍史書,就是想從字裡行間鬥search人名,我覺得有點無聊,感覺就好似......應該點講呢......以前有人同我講乾隆皇寫詩鍾意用冷僻的典故,玩下d臣子,又顯示自己幾咁淵博(唔知係未真)。感覺就好似咁。 希望大家只係讀書期間見過,咁啱諗起,唔係專登去搵。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武襄 |
發表於: Mar 4 2005, 03:37
|
||
四品官 ![]() ![]() ![]() ![]() ![]() ![]() ![]() ![]() ![]() 發表數: 1,296 所屬群組: 賢臣 註冊日期: 9-21-2003 活躍:7 聲望:160 ![]() |
是否無聊,見仁見智,你不喜歡,不代表無聊,就好像我不喜歡打藍球,難道我會說那些對nba的後備球星名字也懂的人無聊嗎?即使專登去找又如何呢?喜歡歷史的人,去找這些知識,是應該和好學的表現,別人對自己有興趣的知識去了解深切,再拿出來討論分享,你沒有興趣,大可不參與其中,你既然有問題亦參與討論,就不要說人無聊。 |
||
諸葛羲 |
發表於: Mar 5 2005, 10:23
|
![]() 五品官 ![]() ![]() ![]() ![]() ![]() ![]() ![]()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7 聲望:893 ![]() |
黃巾小賊的提醒我相信是出於善意的,不過你亦不必執拗於是否「專登去搵」的問題上。畢竟做學問需要一個非常嚴謹的態度。以這個帖子為例,列舉三國時代著名女性對一些學者來說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比如說研究古代女性地位。這是一種史料的搜集和整合。它把散佚在諸文獻中的資料有系統地抽出,方便其他學者做研究,免卻其翻書披卷之苦。有清一代不少大儒即窮其一生埋首書籍做同樣的工作,編成無數的《集注》、《補遺》、《鉤沉》、《叢輯》、《叢考》等。這些書對現今讀史者仍有很高的價值,我們總不能一概以「無聊」抹殺其貢獻。
![]()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Mar 5 2005, 10:25 編輯過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Mar 6 2005, 14:52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我的確沒有惡意,甚至是半求教式,因為我本人在這方面無特別興趣和經驗。而且我亦認為有才識有影響力者應該討論,但上面列出的(史書或傳說中),真的全部能夠稱得上著名女性嗎?凡有提過的就等同著名女性嗎?她們部份甚至連名也不知道,只是在某事件中扯上關係,偶被提及,記錄她們究竟會為研究帶來多少貢獻?除非我們真是在有系統地編一部人名錄(留意並非名人錄),不然,這樣做等於有人很喜歡看一部電視劇,瘋狂到每個閒角由甚麼人演,他們的個人資料、演藝經歷全都去搜集回來,縱使那是一部名垂千古的大劇,也實在是過份務「虛」。
我之所以如此說,或許是以前在大學遇到一位歷史系Dr.,他經常說自己有過給"鬼佬"學者奚落的經歷,大意是那個鬼佬覺得在國際學術界中,中國人治學大多流於資料搜集階段,分析及創立理論方面,數量及質量普遍較弱,他好像開玩笑了幾句,大概是「不論你們怎樣搜集資料,也是用來証明我的理論」之類,最糟是那個Dr.自己也有這種體會,所以羞得不懂反駁。他這種體會不單單在歷史學,而是關乎整個學術界。但不知道是否包括古人的治學態度。我只是個技術性的大學生,自己修讀的accounting,都用"鬼佬野",怎知道是真是假? 當然,在史學研究的層面上,實際上需要甚麼心態呢?我也未去深究,亦不懂深究。而且,我也明白,就算分析方面不強,亦不代表不應該去蒐集資料。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徐元直 |
發表於: Mar 6 2005, 23:25
|
||
![]() 攤抖首領 ![]() ![]() ![]() ![]() ![]() ![]() ![]() ![]() ![]() ![]() ![]()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9 聲望:4177 ![]() |
在多數情況下,蒐集資料比創立理論容易。如果大學或研究機構是以論文數目來評定職稱待遇的話,其實便是在無意中鼓勵了這種行為。 -------------------- ......
|
||
武襄 |
發表於: Mar 7 2005, 01:53
|
四品官 ![]() ![]() ![]() ![]() ![]() ![]() ![]() ![]() ![]() 發表數: 1,296 所屬群組: 賢臣 註冊日期: 9-21-2003 活躍:7 聲望:160 ![]() |
我相信你沒有惡意,但以無聊去形容搜集資料再拿出來分享的人,有點兒不妥而已。
我沒有讀歷史,也不知道應該怎樣,但我覺得歷史不同其他科目,你要分析也應該要搜集資料吧?我覺得其實搜集資料的過程是必需,即使是一些偏門的資料亦沒有甚麼不妥,最重要的是你得到了資料後怎樣去運用,那個鬼佬的意思其實應該不是說搜集資料不對,是說中國人在搜集資料後,不懂充份去運用那些資料去建立一套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吧?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Mar 7 2005, 04:53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明白明白。好似以少人記得的冷僻典故作詩,故意賣弄於人前而沾沾自喜,其態度不可取,但目的是適當運用就無問題。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May 6 2007, 08:08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張家姊妹與陸鬱生
三國志•吳書十二 張溫傳 權既陰銜溫稱美蜀政,又嫌其聲名大盛,眾庶炫惑,恐終不為己用,思有以中傷之,會暨豔事起,遂因此發舉。 ...... 後六年,溫病卒。二弟祗 、白,亦有才名,與溫俱廢。 裴松之注: 《文士傳》曰:溫姊妹三人皆有節行,為溫事,已嫁者皆見錄奪。其中妹先適顧承,官以許嫁丁氏,成婚有日,遂飲藥而死。吳朝嘉歎,鄉人圖畫,為之贊頌云。 陸績傳 孫權統事,辟為奏曹掾,以直道見憚,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給兵二千人。 裴松之注: 績於鬱林所生女,名曰鬱生,適張溫弟白。《姚信集》有表稱之曰:「......臣切見故鬱林太守陸績女子鬱生,少履貞特之行,幼立匪石之節,年始十三,適同郡張白。侍廟三月,婦禮未卒,白遭罹家禍,遷死異郡。鬱生抗聲昭節,義形於色,冠蓋交橫,誓而不許,奉白姊妹嶮巇之中,蹈履水火,志懷霜雪,義心固於金石,體信貫於神明,送終以禮,邦士慕則......」 人人想拍三國,早前看電影節目,張婉婷也想拍一個好像叫三國之紅玫瑰白玫瑰。如果我是導演編劇,首先就寫這幾個節婦,還有以前提過的,吳國太不顧家人反對下嫁孫堅,女兒卻淪為政治工具這個視點。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May 6 2007, 09:14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Jul 31 2007, 10:41
|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薛靈芸的故事應該源於晉•王嘉《拾遺記》卷七: 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父名鄴,為酇鄉亭長。母陳氏,隨鄴舍於亭傍。居生貧賤,至夜每聚蟆夜績,以麻蒿自照。靈芸年至十五,容貌絕世,薑中皉~夜來竊窺,終不得見。黃初元年,谷習出守常山郡,聞亭長有美女而家甚貧。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習以千金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靈芸聞別父母,歔欷累日,淚下霑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中即紅色。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色矣。帝以文車十乘迎之。車皆鏤金為輪輞,丹畫其轂軛,前有雜寶,為龍鳳銜百子;鈴鏘鏘和鳴,響於林野;青色駢蹄之牛,日行三百里。此牛屍塗國所獻,足如馬蹄也。道側燒石葉之香。此石重疊,狀如雲母,其光氣辟惡厲之疾,此香腹題國所進也。靈芸未至京師,數十里膏燭之光,相續不滅。車徒喧路,塵起蔽於星月,時人謂為塵宵。又築土為臺,基高三十丈,列燭於臺下,名曰燭臺,望如列星之墜地。又於大道之傍,一里致一銅表,高五尺,以誌里數。故行者歌曰:「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台。」此七字是妖辭也。時為銅表誌里數於道側,是土上出金之義。以燭置臺下,則火在土下之義;漢火德王,魏土德王,火伏而土興也;土上出金,是魏滅晉興也。靈芸未至京師十里,帝乘雕玉之輦,以望車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暮。』」因改靈芸之名曰夜來。入宮居寵愛。外國有獻火珠龍鸞之釵。帝曰:「明珠翡翠尚不能勝,況乎龍鸞之重?」乃止不進。夜來妙於鍼功,雖處於深帷重幄之內,不用燈燭之光,裁製立成。非夜來所縫制,帝則不服也。宮中號曰「鍼神」。 江南女紅 → 常山人 民間稱其針神 → 宮中號曰鍼神(針神) 後世戲曲演變? 獨在網上找到的明•王世貞《豔異編》卷八內文,魏文帝與黃初元年變成魏元帝(曹髦)與咸熙元年。《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一竟然上云「魏文帝所愛美人」 下云「時明帝選良家子」 ,《御覽》其他部分亦有引用薛靈芸的記載,都是「魏文帝」。《太平廣記》卷二百七十二,前是「魏文帝」 後是「咸熙元年」。年齡方面有些書作「年十五」有些書作「年十七」。一塌糊塗! 晉•崔豹《古今注•雜注第七》: 魏文帝宮人絕所愛者,有莫瓊樹、薛夜來、田尚衣、╞幸漸|人,日夕在側。瓊樹乃制蟬鬢,縹眇如蟬,故曰蟬鬢。巧笑始以錦緣絲履作紫粉拂靣,尚衣能歌舞,夜來善為衣裳,一時冠絕。 五代•馬縞所整理之《中華古今注》: 魏文帝宮人絕所愛者,有莫瓊樹、薛夜來、陳尚衣、段巧笑,皆日夜在帝側。瓊樹始制為蟬鬢,望之縹緲如蟬翼,故曰蟬鬢。巧笑始以錦衣絲履作紫粉拂面,尚衣能歌舞,夜來善為衣裳,皆為一時之冠絕。 (《欽定四庫全書考證》卷五十二:四人原本「魏」訛「隋」,又案「陳」古今注作「田」。) 今次在母校用了中文大學出版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搜索,亦以此為根據倉促校對過。本來也想試試搜索那個甚麼黃綬黃月英,這需要同時用多個字眼的高級搜索才夠效率,但不知搞甚麼,那系統不斷說未輸入第二個關鍵詞(明明輸入了),根本無法使用高級搜索,非常勞氣。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Sep 21 2007, 08:47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
愚笨小弟 |
發表於: Jul 31 2007, 15:08
|
![]() 囧魂 ![]() ![]() ![]() ![]() ![]() ![]() ![]() ![]() ![]() ![]() ![]() ![]() 發表數: 2,512 所屬群組: 待認證 註冊日期: 11-23-2006 活躍:6 聲望:95 ![]() |
小賊是不是有空就爬爬文,然後就把自已研究成果放上來?
(不是說不好,而且非常精彩…可是這篇文已經被小賊兄連抓兩次出來…) -------------------- ![]() |
懶蛇 |
發表於: Aug 1 2007, 22:12
|
||
![]()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 ![]() ![]() ![]() ![]() ![]() ![]() ![]() ![]() ![]()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4 聲望:1908 ![]() |
嗯﹖寫得好就沒問題吧﹖ ![]() -------------------- ![]() |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Aug 2 2007, 10:07
|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哭) 沒有人體會到本賊抓此文上來,所需要的勇氣和心理掙扎嗎? 主要是看你的行為有沒有影響到別人。只要自問自己要新增的內容有一定份量、對此話題有一定重要性,那就沒問題了。相隔時間短,而其他人又未準備回應的情況下,應該盡量用編輯功能。 千萬不要寫得好,尤其當你發表悶熱的東西,故作漏洞及嘩眾取寵,可以讓別人有機會回覆,可以減低連續一言堂的礙眼感覺,此所謂獨灌難肥也。 另外,本報記者繼續為大家跟進子桓的緋聞,已補充到上文去。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Aug 2 2007, 10:29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
黃巾小賊 |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明•周嬰《峈L》卷十,主要是糾正史書《佔畢》(?)所列東漢、三國人名之誤,以及遺補。
其「今補東漢時遺人」的「婦人」條目之中,有「張姜子 西州人張濟妹」、「趙愛兒 劉虞別駕漁陽趙該姊」,但絕大部分不在漢末或未能肯定在漢末,所以不盡列於此了。 而「今補三國時遺人」的「婦人」條目下有此十數個名字: 鄭天生 鄧芝母。 薛靈芸 魏文帝美人,常山人,後改名曰薛夜來。 《拾遺記》 莫瓊樹 田尚衣 段巧笑 並魏文帝宮人。 《古今注》 郭叔香 王修母。 張春華 司馬懿夫人。 李惠姑 夏侯玄婦。 羊徽瑜 司馬景王師夫人,後稱太后。 王魯連 范陽人王伯綱女,李子期婦。 王元姬 肅女,司馬文王昭夫人,後為太后。 孫魯班 字大虎。 孫魯育 字小虎。俱孫權女。 施淑女 山陽人施績女。 孫寒華 孫賁孫女。 《真誥》 劉桃樹 下邳劉方女,華穆妻。 《列女後傳》 司馬家三父子的「皇后」諱名,《晉書》已有記載,此名單缺了被逼飲毒酒的景懷夏侯皇后,夏侯徽,字媛容,夏侯尚之女。 景獻羊皇后羊徽瑜,本傳指「后母陳留蔡氏,漢左中郎將邕之女也。」《羊祜傳》亦指「祜,蔡邕外孫,景獻皇后同產弟。」《峈L》卷六有一段考證她們的母親陳留蔡氏是否蔡琰(蔡文姬)。 其實當中不少名字都是來自梁•陶弘景的道家著作《真誥》。 《真誥》卷十三: 杜契者字廣平,京兆杜陵人。建安之初來渡江東依孫策,入會稽,嘗從之。後為孫權作立信校尉。黃武二年,漸學道,遇介琰先生授之以玄白術,隱居大茅山之東面也。守玄白者能隱形,亦數見身出此市里。與徐宗度、晏賢生合三人,俱在茅山之中…… 契弟子二人,一人孫賁孫女寒華也。少時密與契通情,後學道受介琰法,又以法受寒華。寒華初去時先叛入建安,依邵武長張毅,毅即契通親,故得免脫。事平乃歸茅山耳。寒華行玄白法而有少容,今嘗俱處也。玄白道忌房室,自契受道不得行此。 注: 吳豫章太守孫賁之子也,山陰王孫奚之子寒華也。尋此二人乃因奔淫,無應入道,而用志能自抑斷如此,此宜其階也。賁是權同堂兄,有子四人,各名鄰安熙績,而無奚,或是小名。又無奚或為王者也。 其弟一子是陳世京,世京孫休時侍郎,少好道…… (「其一弟子是陳世京」?) 張姜子、李惠姑、施淑女、鄭天生。 《真誥》卷十二: 張姜子,西州人,張濟妹也;李惠姑,齊人,夏侯玄婦也;施淑女,山陽人,施績女也;鄭天生,鄧芝母也。此數女子昔世有仁行令問並得在洞中,洞中有易遷館,含真臺,皆宮名也…… (這個張濟,注中清楚指出是董卓部下那個張濟。) 與郭叔香並列的有竇瓊英、韓太華、劉春龍、王進賢、李奚子,竇瓊英說是竇武之妹,韓太華說是韓安國之妹、李廣利之婦,劉春龍說是漢宗正劉奉先之女,王進賢說是王衍之妹,李奚子說是晉初東平太守李忠之祖母。(卷十三、十五) 《真誥》卷十三: 易遷中有高業而蕭條者,有竇瓊英、韓太華、劉春龍、王進賢、李奚子、郭叔香,此數人並天姿鬱秀,澄上[耳少]邈,才及擬勝,儀觀駭慼A此則主者之高者,仙官之可才。其次及得張善子輩、鄧伯苗母,有善行,故後來人多宗芘之。(鄧伯苗母即是鄭天生。) 與王魯連、趙愛兒並列的有郭芍藥,郭芍藥說是漢度遼將軍東平郭蹇之女。 《真誥》卷十四: 九疑真人韓偉遠,昔受於中嶽宋德玄。德玄周宣時人,服此靈飛六甲得道,能一日行三千里,數變形為鳥獸…… 今處九疑山,其女子有郭芍藥、趙愛兒、王魯連等,並受此方法而得道者復數十人…… 王魯連者,魏明帝城門校尉范陽王伯綱女也。亦學道,一旦忽委聓。李子期入陸渾山中,真人授此法。子期者,司州魏人,清河王傅也。其常言此婦狂走,云一旦失所在。 注: 此事乃出靈飛六甲經中,長史抄出之。 找不到網上版,暫時只能自行斷句和加上標點符號,有幾個不明之處。 ===================================================== 看看孫魯班孫魯育姊妹的故事,東吳列女確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啊。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Aug 13 2007, 05:42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秋盈 |
發表於: Aug 2 2007, 12:19
|
![]() 聖教教主 ![]() ![]() ![]() ![]() ![]() ![]() ![]() ![]() ![]() ![]() ![]()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 |
謝謝小賊辛苦。如此詳盡的資料,大概可以寫論文了。
![]() 看了孫權兩個女兒的名和字,總覺得有點別扭。不知浙江方言裡的「魯」和「虎」是否有特別含意?為何以此兩字為女兒取名? -------------------- |
黃巾小賊 |
發表於: Aug 16 2007, 10:39
|
![]() 芻狗 ![]() ![]() ![]() ![]() ![]() ![]() ![]() ![]() ![]() ![]() ![]() ![]() 發表數: 4,555 所屬群組: 軍團長 註冊日期: 3-02-2005 活躍:12 聲望:557 ![]() |
你曹丕有針神,我孫權也有針絕,而且不過是三絕之一而已,還有軍事作用呢!
《拾遺記》卷八: 吳主趙夫人,丞相達之妹。善畫,巧妙無雙,能於指間以綵絲織雲霞龍蛇之錦,大則盈尺,小則方寸,宮中謂之「機絕」。孫權嘗歎,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江湖山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於方帛之上,寫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號為「鍼絕」。雖棘刺木猴、雲梯、飛鴟,無過此麗也。權居昭陽宮,倦暑,乃褰紫綃之帷。夫人曰:「此不足貴也。」權使夫人指其意思焉。答曰:「妾欲窮慮盡思,能使下綃帷而清風自入,視外無有蔽礙,列侍者飄然自涼,若御風而行也。」權稱善。夫人乃折髮,以神膠續之。神膠出鬱夷國,接弓弩之斷弦,百斷百續也。乃織為羅縠,累月而成。裁之為幔,內外視之,飄飄如煙氣輕動,而房內自涼。時權常在軍旅,每以此幔自隨,以為征幙。舒之,則廣縱一丈;卷之,則可內於枕中。時人謂之「絲絕」。故吳有三絕,四海無儔其妙。後有貪寵求媚者,言夫人多幻耀於人主,因而致退黜。雖見疑墜,猶存錄其巧工,及吳亡不知所在。 《三國志》並無提及孫權趙夫人。而趙達又幾時做了丞相呢? 雖然暫時還未找到《拾遺記》的網上版,幸好有抄襲的《豔異編》,不用逐個字打出來,只消校對就可以了。未來將把當中所有女性記載編輯於此帖。 吳主潘夫人,父坐法,夫人輸入織室,容態少儔,為江東絕色。同幽者百餘人,謂夫人為神女,敬而遠之。有司聞於吳主,使圖其容貌。夫人憂戚不食,減瘦改形。工人寫其真狀以進,吳主見而喜悅,以琥珀如意撫案,即折,嗟曰:「此女神也。愁貌尚能惑人,況在歡樂?」乃命雕輪,就織室納於後宮,果以姿色見寵。每以夫人遊昭宣之室,志意幸愜。既盡酣醉,唾於玉壺中,使侍婢瀉於臺下。得火齊指環,即挂石榴枝上。因其處起臺,名曰「環榴台」。時有諫者云:「今吳蜀爭雄,『還劉』之名將為妖矣。」權乃翻其名曰「榴環臺」。又與夫人遊釣臺,得大魚。王大喜,夫人曰:「昔聞泣魚,今乃為喜,有喜必憂,以為深戒。」至於末年,漸相譖毀,稍見離退。時人謂夫人知幾其神。吳主於是罷宴,夫人果見棄逐。釣臺基今尚存焉。 潘夫人父坐法、輸織室,符合正史。《三國志》指她「性險妒容媚,自始至卒,譖害袁夫人等甚眾」,卻不似會說「昔聞泣魚,今乃為喜,有喜必憂,以為深戒」這種話的女人。而被棄逐的結局亦不符「宮人伺其昏臥,共縊殺之,託言中惡。後事泄,坐死者六七人。權尋薨,合葬蔣陵」這段記載。 本篇文章已被 黃巾小賊 於 Sep 21 2007, 08:49 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
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八奇之首 |
發表於: Mar 11 2009, 08:56
|
![]() 大義是事前口號,大愛是事後手段。不擇手段就是所謂「正義」 ![]() ![]() ![]() 發表數: 5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11-2009 活躍:0 聲望:-1 ![]() |
好多@@
看的眼花撩亂了 --------------------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是緬懷過去的精采?還是面對未知的挑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