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三國志 · 版規 |
![]() ![]() ![]() ![]() ![]() ![]() |
歡迎訪客 ( 登入 | 註冊 ) | 重寄認證電子郵件 |
![]() ![]() ![]() |
張三 |
發表於: Oct 12 2003, 15:18
|
四品官 ![]() ![]() ![]() ![]() ![]() ![]() ![]() ![]() ![]() 發表數: 1,24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4 聲望:9 ![]() |
老早欠下元直一份稿,現剛好學校要寫,便也貼在這好了。
12/10/2003 [中化功課]科技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節奏。試加說明,並探討這種改變帶來的影響。 答﹕西方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後,西方各國的生產力得到顯著的改善。原本國家的富強會令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西方的政權卻將增加的生產力投放在新型兵器的研發上,結果引發了十九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將西方各國一百多年來因工業革命而帶來的生產力及從殖民地掠奪的資源盡數消耗,是以當二次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再沒有能力發展軍備,只能將資源集中在國家的重建,以及將原來軍用的科技轉移至民間技術以加速國家復完。在此時開始,現代科學技術才開始降落民間,並對民間產生巨大的影響。以下將會集中從交通、通訊、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四方面作出探討﹕ 首先是交通方面,人類原始靠自己的雙腳往來各地,或策騎已馴服的牲口代步,兩者都需要足夠的休息,不能不停不休的趕路,是以古時旅行各地往往極為費時。當西方發明蒸汽機後,人類便開始享受到機械運輸快捷方便的好處。飛機的出現,令人類打破地域的界限,自由自在地飛越重山峻嶺,跨過大海平原。現代的發達國家都有橫越各地的鐵路網絡、隨處可見的汽車、城市內的地下鐵路網、連繫世界各地的飛機場。地域的阻隔已限制不了人類的流動,通過交通系統,人類可在方便地短時間內遊行各地。一方面看來,交通系統的進步會使旅程需要的時間縮小,但是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人民需要花費更多時候在等候交通工具之上,萬一公路擠塞、又或鐵路網絡出現故障,人民反要用更多的時間。雖然如此,交通工具的改進,總體來說令人類花更少的時間在運輸之上,令他們可以將時間用在其他方面。 其次的是通訊方面,人類的溝通開始在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消息以口口相傳的傳播開去。後來人類發明了在石壁上刻上文字以記事,但消息還是局限於以人傳人的方式傳播。到紙張發明以後,消息開始廣泛流傳,人類可用書信作遠距離溝通,但傳播速度卻局限於運輸時間之長。這種溝通不便的情況直到電報的發明才得到改善,人類終於可以用短時間作長距離通訊。繼後電話的發明,令人類可以同區的居民進行即時通訊。無線電的發明,除了令人類可以做到跨區通訊以外,更導致傳播媒體的出現,電視、電台向群眾提供連續不斷的綜合資訊。現代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的發明,將全世界的人類連繫在一起。通訊的改善,固然令人類更容易、更快捷的接收新訊息。在工作上,資訊的流通,令職員可以搜集到最新的消息,但同時令員工需要快速處理大量的消息,變成有實用價值的資訊。員工的工作時間已再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們每分鐘也需要接收新消息,以維持他們和社會的連繫。在時間分配上,通訊的方便使人類可以安排更多的群體節目,令人類的生活更緊湊、更精彩,但空閒的時間卻隨之減少。空閒時間的減少,令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為急促,沒有時間可供他們冷靜下來深思人生的意義、培養對技藝的興趣、鑽研天地的至理。可以說,現代的人類所擁有的知識廣而不深、雜而不精。通訊科技的改進,像一塊催化劑,把人類社會的活動統統加速,便人類的生活變得璀燦耀目,為之眼眩。 接著的是工作方面,工業革命以前,人類主要依賴著簡單的工具,以及牲畜的幫助,從事勞力活動。那時人類沒擁有抵抗大自然的能力,所以人類的活動只好依著自然而行﹕農作、遠行、建屋遷鄉、戰爭莫不受自然支配。大型的金屬機械發明後,人類開始利用它們來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對抗自然。以往由人手的工作機械化、由人力推動的工作變成機器推動,人類的體力勞動量大為減少,人類的工作以勞動為主轉為文職為主。化學的開展,導致人類向自然界開採資源,利用自然界的資源對付自然界。改變自然影響人類生活的古老定律。以農業為例,古時農業耕作主要是靠人力和牲口,功率不高,現在農民利用大型機器從事農業的勞動工作,工作效率高之餘又不會疲倦,耕作需要的時間大為減少;古時農民面對土地瘦脊,往往束手無策,一是遷往土地肥沃之處,二是用輪耕法將土地暫時用作牧場之用,待土地重歸肥沃之後才重新耕作,現代的農民,若遇到同樣問題,他們只需要拖放大量化學肥料,便可以解決土地養份缺乏的問題。到達工作電腦化的現代,人類得到電腦配合機械的協助,工作效率越來越高,工作量卻隨之越增。人類在現代,雖然免卻了賣力的勞動,但工作所消耗的精力絕不比古代為少。現代的人類,工作多,節目多,但失去了安靜休息的時間。 最後是日常生活方面,古時人類雖以種族聚居鄉鎮,但卻遠比不上現代城市的規模宏大。城市化似乎是科技進步不可避免的趨勢,人類集合資源,地方政府作規劃,為局往在城市的人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水塘經喉管供水、發電廠用電纜供電、垃圾集中處理、建造公路讓汽車行走……科技的發展,導致城市化的出現,城市的的擴大,又加速科技在城池的應用。古時人類為求生存,必須單靠自己來尋找各項生活必需品。現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民,卻無須事事親力親為,他們經過分工合作、互協互利來解決生活的問題,使他們能集中更多精力在自己本身的工作上。城市的齒輪在不斷運轉,人事也隨之而運轉,人類若要在城市生活,必須先適應城市的運作,要適應城市的規律,必須先改變個人的生活規律,以適合城市內的"自然規律"。只有當人類適應城市的規律,人才可以享受到城市帶給人的好處。 科技的改進確確切切影響到人類的生活規律。以往人類需依從大自然的規律作出活動,有了科技之後,人類的生活不再受大自然嚴重干擾,更可以享受科技所帶來物質豐盛,但是人類的生活卻受到社會科技化的影響,若不追上科技,便會被社會所遺棄。現代化的人類社會無處不是科技的成品﹕電腦、雪櫃、手提電話、汽車……人類社會已由利用科技轉變成依賴科技,人類一旦喪失科技,便喪失賴以為生的本能。例如近月在美國發生的東岸大停電,紐約及華盛頓等大城市的運作完全癱瘓,當地的人民除了呆呆坐著街頭,頷首看著天上的耀目的星星,便再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人類在科技之前竟然是如此無能為力,人類的生活竟然這麼容易受科技所影響,人類的生活規律竟然會被一個科技的小失誤而被完全打亂。人類利用科技,的確可以使人類的生活更加快捷及豐盛,但人類過度的依賴科技,卻令他們的生活規律毫無保障,與自然脫節。一件零件的損壞,導致整個系統的混亂與停頓。 完 |
嘿嘿嘿 |
發表於: Oct 13 2003, 13:36
|
![]() 二品官 ![]() ![]() ![]() ![]() ![]() ![]() ![]() ![]() ![]() ![]() ![]() 發表數: 1,649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0-2003 活躍:4 聲望:19 ![]() |
西方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後,西方各國的生產力得到顯著的改善。原本國家的富強會令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西方的政權卻將增加的生產力投放在新型兵器的研發上,結果引發了十九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將西方各國一百多年來因工業革命而帶來的生產力及從殖民地掠奪的資源盡數消耗,是以當二次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再沒有能力發展軍備,只能將資源集中在國家的重建,以及將原來軍用的科技轉移至民間技術以加速國家復1.完。在此時開始,現代科學技術才開始降落民間,並對民間產生巨大的影響。以下將會集中從交通、通訊、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四方面作出探討﹕
首先是交通方面,人類原始靠自己的雙腳往來各地,或策騎已馴服的牲口代步,兩者都需要足夠的休息,不能不停不休的趕路,是以古時旅行各地往往極為費時。當西方發明蒸汽機後,2.人類便開始享受到機械運輸快捷方便的好處。飛機的出現,令人類打破地域的界限,自由自在地飛越重山峻嶺,跨過大海平原。3.現代的發達國家都有橫越各地的鐵路網絡、隨處可見的汽車、城市內的地下鐵路網、連繫世界各地的飛機場。地域的阻隔已限制不了人類的流動,通過交通系統,4.人類可在方便地短時間內遊行各地。一方面看來,交通系統的進步會使旅程需要的時間縮小,但是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人民需要花費更多時候在等候交通工具之上,萬一公路擠塞、又或鐵路網絡出現故障,人民反要用更多的時間。雖然如此,交通工具的改進,總體來說令人類花更少的時間在運輸之上,令他們可以將時間用在其他方面。 其次的是通訊方面,人類的溝通開始在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消息以口口相傳的傳播開去。後來人類發明了在石壁上刻上文字以記事,但消息還是局限於以人傳人的方式傳播。到紙張發明以後,消息開始廣泛流傳,人類可用書信作遠距離溝通,但傳播速度卻局限於運輸時間之長。這種溝通不便的情況直到電報的發明才得到改善,人類終於可以用短時間作長距離通訊。繼後電話的發明,令人類可以同區的居民進行即時通訊。無線電的發明,除了令人類可以做到跨區通訊以外,更導致傳播媒體的出現,電視、電台向群眾提供連續不斷的綜合資訊。現代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的發明,將全世界的人類連繫在一起。通訊的改善,固然令人類更容易、更快捷的接收新訊息。在工作上,資訊的流通,令職員可以搜集到最新的消息,但同時令員工需要快速處理大量的消息,變成有實用價值的資訊。員工的工作時間已再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們每分鐘也需要接收新消息,以維持他們和社會的連繫。在時間分配上,通訊的方便使人類可以安排更多的群體節目,令人類的生活更緊湊、更精彩,但空閒的時間卻隨之減少。空閒時間的減少,令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為急促,沒有時間可供他們冷靜下來深思人生的意義、培養對技藝的興趣、鑽研天地的至理。可以說,現代的人類所擁有的知識廣而不深、雜而不精。通訊科技的改進,像一塊催化劑,把人類社會的活動統統加速,5.便人類的生活變得璀燦耀目,為之眼眩。 接著的是工作方面,工業革命以前,人類主要依賴著簡單的工具,以及牲畜的幫助,從事勞力活動。那時人類沒擁有抵抗大自然的能力,所以人類的活動只好依著自然而行﹕農作、遠行、建屋遷鄉、戰爭莫不受自然支配。大型的金屬機械發明後,人類開始利用它們來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對抗自然。以往由人手的工作機械化、由人力推動的工作變成機器推動,人類的體力勞動量大為減少,6.人類的工作以勞動為主轉為文職為主。化學的開展,導致人類向自然界開採資源,利用自然界的資源對付自然界。改變自然影響人類生活的古老定律。以農業為例,古時農業耕作主要是靠人力和牲口,功率不高,現在農民利用大型機器從事農業的勞動工作,工作效率高之餘又不會疲倦,耕作需要的時間大為減少;古時農民面對土地瘦脊,往往束手無策,一是遷往土地肥沃之處,二是用輪耕法將土地暫時用作牧場之用,待土地重歸肥沃之後才重新耕作,現代的農民,若遇到同樣問題,他們只需要7.拖放大量化學肥料,便可以解決土地養份缺乏的問題。到達工作電腦化的現代,8.人類得到電腦配合機械的協助,工作效率越來越高,工作量卻隨之越增。人類在現代,雖然免卻了賣力的勞動,但工作所消耗的精力絕不比古代為少。現代的人類,工作多,節目多,但失去了安靜休息的時間。 最後是日常生活方面,古時人類雖以種族聚居鄉鎮,但卻遠比不上現代城市的規模宏大。城市化似乎是科技進步不可避免的趨勢,人類集合資源,地方政府作規劃,9.為局往在城市的人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水塘經喉管供水、發電廠用電纜供電、垃圾集中處理、建造公路讓汽車行走……科技的發展,導致城市化的出現,城市的的擴大,又加速科技在城池的應用。古時人類為求生存,必須單靠自己來尋找各項生活必需品。現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民,卻無須事事親力親為,他們經過分工合作、互協互利來解決生活的問題,使他們能集中更多精力在自己本身的工作上。城市的齒輪在不斷運轉,人事也隨之而運轉,人類若要在城市生活,必須先適應城市的運作,要適應城市的規律,必須先改變個人的生活規律,以適合城市內的"自然規律"。只有當人類適應城市的規律,人才可以享受到城市帶給人的好處。 科技的改進確確切切影響到人類的生活規律。以往人類需依從大自然的規律作出活動,有了科技之後,人類的生活不再受大自然嚴重干擾,更可以享受科技所帶來物質豐盛,但是人類的生活卻受到社會科技化的影響,若不追上科技,便會被社會所遺棄。現代化的人類社會無處不是科技的成品﹕電腦、雪櫃、手提電話、汽車……人類社會已由利用科技轉變成依賴科技,人類一旦喪失科技,便喪失賴以為生的本能。例如近月在美國發生的東岸大停電,紐約及華盛頓等大城市的運作完全癱瘓,當地的人民除了呆呆坐著街頭,10.頷首看著天上的耀目的星星,便再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人類在科技之前竟然是如此無能為力,人類的生活竟然這麼容易受科技所影響,人類的生活規律竟然會被一個科技的小失誤而被完全打亂。人類利用科技,的確可以使人類的生活更加快捷及豐盛,但人類過度的依賴科技,卻令他們的生活規律毫無保障,與自然脫節。一件零件的損壞,導致整個系統的混亂與停頓。 1.復元 2.這句有點累贅,且語意不明。你是否想說「人類便開始享受到從機械運輸帶來快捷方便的好處」? 3.汽車與其他三項,於性質上不等。如改為道路網絡,公路網絡會更適合 4.有點累贅 5.便--> 使。另 6.用文職好怪,或者應該是由體力勞動轉變為智慧或思維勞動為主 7.施,not拖 8.累贅 9.不明 10.頷首是點頭以示准許的意思 structure是ok的,交通、通訊、工作和日常生活。不過工作與日常生活,有些地方是分不開的。另外,不仿針對人類於思想和價值觀方面的改變作分析。 另外,你的一些example可以加多少少描述的,如電報那兒,說明通訊自電報的發明後,已經由文字傳訊變為電子化傳訊,開始了唔知乜乜的新一頁。 counter argument 不錯 另外,我發覺你很喜歡用「導致」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請勿見怪。謝謝 -------------------- 2007年目標 : 做業主
|
鮑鮑 |
發表於: Oct 13 2003, 15:03
|
||
![]() 二品官 ![]() ![]() ![]() ![]() ![]() ![]() ![]() ![]() ![]() ![]() ![]() 發表數: 1,741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0 聲望:195 ![]() |
嘿姐~嘿嘿嘿~
應該是"不妨"~ 寫得很詳細啊... 不過考試時可不能寫到那麼多... |
||
冷雨 |
發表於: Oct 13 2003, 15:08
|
冷雨夜 ![]() ![]() ![]() ![]() ![]() ![]() ![]() ![]() ![]() 發表數: 1,011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5 聲望:16 ![]() |
看完全文,不禁問一句.如果中化考試時出這條題目,而你又用這些文字去寫,我想一小時的時間會用去最少一半......
文章寫得不錯,其實任何東西的發明,就算最初期是對人類有利無害的.久以時日,大家就會逐漸了解到這些東西的壞處,科技如是,藝術如是,沒有東西可以逃得出這命運... |
張三 |
發表於: Oct 18 2003, 03:38
|
四品官 ![]() ![]() ![]() ![]() ![]() ![]() ![]() ![]() ![]() 發表數: 1,24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4 聲望:9 ![]() |
嘿姐果然厲害,小的萬分佩服。
“如果單說是節奏方面,現代人少了的是睡覺的時間。古人沒有大型娛樂,而且晚上照明需要大量燃料,所以古人花十二小時在睡覺上。現代城市的娛樂生活多采多姿,在城市你幾乎找不到寧靜的一刻﹕在家中打開電視,可以看在播放中的劇集;外出旺角銅鑼灣一轉,你會幾乎被迫死…………現代的人類大多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生活多姿多采,但沒有意義。” "人類於思想和價值觀方面的改變"?我真的想不出什麼,嘿姐有什麼建議? 我在13Oct的早上已交了功課 ![]() / TO 鮑鮑 + 冷雨﹕考試測驗時有時間寫得出一半內容已經很好。 // 其實科技還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會否令我們更加認識地球?大家如有想法,不妨提出來一起討論討論一下。 |
張三 |
發表於: Nov 5 2003, 13:44
|
四品官 ![]() ![]() ![]() ![]() ![]() ![]() ![]() ![]() ![]() 發表數: 1,24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4 聲望:9 ![]() |
功課終於派回來了,不過成績卻不太好,只有60分。老師的評語如下﹕
「處處以古今對比,具體說明科技如何加快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有關這些改變的影響有精要的分析,值得更詳盡、深刻的剖析下去﹗」 我的理解是,老師認為我寫的不夠長了……已經是千多字的文章了﹗ 看來我的論說技巧還需要改善了 ![]() 本篇文章已被 張三 於 Nov 5 2003, 13:45 編輯過 |
秋盈 |
發表於: Nov 5 2003, 14:25
|
![]() 聖教教主 ![]() ![]() ![]() ![]() ![]() ![]() ![]() ![]() ![]() ![]() ![]()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 |
來遲了,但有少許意見和補充一些看法,給仲達兄和各位參考:
一、兩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不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首先是原料短缺、產品過剩,需要原料生產地及市場,航海事業及帝國主義因此興起。配合基督教的權威和排他概念(只信一個神,其餘的是偶像甚至是魔鬼;信者得永生,不信者後果嚴重),遇上其他種族和文化時,優越感和排斥、蔑視油然而生,帝國主義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在思想方面,商品流通催生了現代經濟學。供求關係、貨幣政策等等均是熱門的研究課題。然後又有人權、自由、民主的呼聲,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對於生產模式和社會公義的爭論等等。 二、在運輸方面,除了突破空間限制、時間因減得加之外,還可以說說各種交通工具造成的人命和財物損失。有了火車、輪船和飛機,交通事故無日無之,人命和財物損失難以估量。 三、通訊同樣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提供了即時跨地域通訊的方便,但個人空間減少之外,還造成了很多心理上的隔閡。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卻沒有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瞭解。從書信、電話到電郵、互聯網,人類見面的時間減少了,只靠文字和聲音溝通,而文字和聲音很容易被誤解,心裡潛藏的隔閡於是愈來愈深。互聯網上的內容以英語佔絕大多數,某程度上也延續和深化了英國和美國的霸權。 四、以大眾為對象通訊技術進步造成了資訊爆炸,真假愈來愈難辨,以訛傳訛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人類在短時間內需要接收和處理大量蕪雜的資訊,催生了新的行業,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也同時令人類生活質素下降,壓力愈來愈大,社會為應付精神病的各種負擔也愈來愈重。傳統上的權威被紛至沓來的資訊瓦解,變得不再重要;維繫一致的意見也愈來愈困難。歷史不斷以各種角度被改寫,甚麼是對,甚麼是錯,甚麼是真,甚麼是假,愈來愈模糊。 五、工具的發明最初是為了解決人類在工作上的難題,工業革命之後,就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製造及出售更多商品,累積更多財富。這是一種很功利、很短視的想法,某些工具的副作用是到了近年來發現的,例如使用化學品改造土地情況等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