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三國志 · 版規 |
![]() ![]() ![]() ![]() ![]() ![]() |
歡迎訪客 ( 登入 | 註冊 ) | 重寄認證電子郵件 |
![]() ![]() ![]() |
夜影月魂 |
發表於: Jan 14 2006, 09:54
|
仕官 ![]() ![]() ![]() 發表數: 6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13-2006 活躍:0 聲望:未有評價 ![]() |
《太平天國》
作者:夜影月魂 首發:太平天國 ( 2006 / 01 / 06 ) 參考:中國近代史 中國政治得失 太平天國 漢奸鄶子手曾國藩的一生 【前言】 筆者參考了幾本近代歷史書,希望重新整理一下天國的資料,故寫下此劣文。 著者學淺,而失誤之處必多,尚希各位不吝指正。 【目錄】 一、背景 二、起義之原因 三、革命的經過 四、衰落與敗亡 五、特色與制度 六、失敗之原因 七、革命的影響 |
夜影月魂 |
發表於: Jan 14 2006, 09:55
|
仕官 ![]() ![]() ![]() 發表數: 6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13-2006 活躍:0 聲望:未有評價 ![]() |
【一】背景
中國,一個古代大國,經歷了五千的的巨龍。到了女真人統治的滿清,巨變終於出現。 清朝,一個外族對中國的統治,到了十九世紀已經是內憂外患之年。 內有朝廷的貪官污吏、人民民不聊生。而白蓮教起義已經為滿清的統治響起了警號。 對外則有英國藉口而起的鴉片戰爭、外來新思想的衝擊,如傳教士的流入和帝國主義、共和制度等。 一場改變清朝歷史的革命亦已在此時隨之而起。 這場革命由185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864年。 她席捲了十六個省,攻佔過超過六百多座大少的城鎮就在這個環境之下而形成。 她,就是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亦稱洪楊之亂) 太平天國就在這時間的巨輪下綻放她光輝的一頁。 |
夜影月魂 |
發表於: Jan 14 2006, 09:55
|
仕官 ![]() ![]() ![]() 發表數: 6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13-2006 活躍:0 聲望:未有評價 ![]() |
【二】起義之原因
一場革命的成因有很多,而各朝代的革命大可分為以下三種: 1) 農民革命 這是絕大多數革命的起因,當以農業為生的農民在多種因素(如重稅、失去耕地等)下不能維持生活時。革命,就會起動。 例子,新朝劉秀、東漢黃巾之亂、唐末黃巢、明末李自成等。 2) 民族精神 這是一些不甘異族統治而人民自覺性發起的革命。 例子,岳飛的北伐、元末朱元璋等。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亦可算是其中之一。 3) 官迫民反 這一種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結合而成的。理由多數是重稅、暴政等。 例子,秦末的民變、隋朝的革命等。 除此之外,雖然還有其他的因素,但已經不是重要的。 而且革命其他的原因亦逃不過以上三點。 當然,太平天國亦不狴~。 然而,太平天國是綜合上述原因產生出來的製成品。當然地,少不了宗教。 ※ 社會經濟的因素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這個已經是幾千年不變的事實。 以科技、工業等思想亦只可以在中國的歷史上輕輕帶過。 然而,在經歷了康雍乾三朝的繁榮,人口自然是大量的增加,但農耕地卻沒有相應的增加。 人口從1741年的1.43億(不確定的數據,因為可能有人逃避人口調查)增加到了1850年的4.3億,足足增長了200%,這是多麼驚人的數據。 而農耕地則從1661年的5.49億畝增加到1833年的7.37億畝,只增長了35%。 人口的增長和耕地的增長相離甚遠,這使到人均耕地的面積亦急遽減少。 那麼即是說,如果從事農業的百分比不變,再加上清朝稅率的不變,即意味著農民負擔日益加重。 換句話說,不少不能維持生計的農民只有轉職,如充當挑夫、水手或碼頭工人等,另一部份可能會出海謀生,餘下的或許是當兵,或許是當土匪或市井流民。 如果當時中國可以好像歐洲國家有工業的話,則可以把農民大量吸收,而且亦可使中國工業化,加強在世界的競爭力。或許今日的超級大國一哥之位已經是中國了。 不過不幸地,當然的中國還沒有工業,而無業者則成為社會不安的成員。 這些人正是日後革命軍的力量。 ※ 政治的腐敗 當一個朝代安定、人口增長亦自然快速,政治腐敗的問題亦會隨之而生。 正所謂大治之後必有大亂,在經歷康雍乾三朝的繁榮,貪污等問題亦慢慢出現。 官員的貪污風氣在乾隆晚年已日漸猖狂,雖然後任皇帝知道此風不可長亦想勵精圖治,一改歪風。 可惜事情已發展到一個難以收拾的地步,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非一時之間可以更改。 正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康熙亦曾道貪污是一個不可根治的問題。事已至此,當權者亦非大賢,已無法改變這事實。 但是貪污而產生的問題並沒有停下來。 官員強索人民的錢財而對上級的貢獻以換取更高的官位,對洋人私通來往,欺騙百姓等。以金捐官之事並不少見。 加上官員長時候在八股文的限制下,使到自身知識淺薄。 當官者在其位不謀其職,對人民的福利漠不關心。 人民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大家認為後果會如何? ※ 武備鬆散 當年為清朝建立不世功績的滿州八旗子弟兵早已是一團糟糕。 早在三藩之亂時,旗兵已經是不堪一擊,而朝廷只好起用漢人的綠營兵。 而在1796年至1804年間的白蓮教起義之時,屬朝廷的綠營軍亦不能抵抗。 當屬於朝廷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已是失去了鬥志,朝廷又要被迫起用地方團練。 加上經歷鴉片戰爭,清朝的軍事力量已經是山窮水盡,這大大鼓舞了漢人在地方的秘密組織,如天地會、白蓮教等。 他們加緊準備起義的事宜和到處聯絡同盟,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已經不能再同時抵抗外來的入侵和國內的革命。 這正正是太平軍起初的優勢。 ※ 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入侵中國的過程在此不詳了,畢竟跟本文的中心主旨關係不大。 我們且《南京條約》的幾條重要條款。 1) 賠款2100萬兩白銀 2) 開放廣州五口通商口岸 3) 核定關稅 由於外國與華貿易差距日增,而《南京條約》沒有寫上禁止鴉片的條款,所以外國借口不斷對中國輸入鴉片以換取白銀。 鴉片進口從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 僅1848年就有一千多萬兩白銀外流,加速了經濟混亂和金銀兌換價格。 清廷又要為戰爭而賠款,加上各地的叛亂。清廷每年的稅收只有4000萬兩。那麼只有加稅,那受苦的自然是農民。 加上對外通商的關係,令到國內手工業市場崩潰,國內人民的不滿情緒亦日益增加。 核定關稅使中國失去了控制稅收的自主權,亦損害了中國稅收的收益。 而《南京條約》的簽定亦使一部份的傳教士流入中國並宣導基督教,這正是洪秀全得知基督教的渠道。 這為日後的太平天國種下了埋線,而大多數的貧苦百姓而成為革命軍的力量。 ※ 天災 自然的災害對中國的十九世紀的中葉做成頗大的影響。 §1847年河南嚴重乾旱。 §1849年湖北、安徽、江蘇和浙江等四省長江的水災。 §1849年廣西的饑荒 §1852年山東黃河自行改道淹沒大片土地 當然,清廷一定會做一些安撫百姓的工作。 但問題是,那麼糧食、救濟金等物質落在貪贓枉法的地方政府手上,能夠到達災民手上的又會有多少? 試想想,當地的人民和對清廷有什麼想法?又會有什麼行動? 很容易地,就會加入革命軍。 |
夜影月魂 |
發表於: Jan 14 2006, 09:55
|
仕官 ![]() ![]() ![]() 發表數: 6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13-2006 活躍:0 聲望:未有評價 ![]() |
【三】革命的經過
※前言 太平天國革命之首領洪秀全(1814-1864年),生出於廣州城三十里外的花縣,是一個農村孩子。他的童年生活在此就不詳了。他一生參加科舉考試四次。可惜,每次都名落孫山。在其中一次的落第中,他更大病一場,而這一場病竟影響了中國半壁江山!他在夢中見到天兄、天父,得到了基督教的啟現。加上一本名曰《勸世良言》中得到基督教的知識。成為了革命軍初期的宗教知識。 1)起義的籌備 洪秀全和其早期教友馮雲山先在廣州傳教,可惜不為人民而歡迎,只好轉向貧窮的廣西發展。 而馮雲山更在紫荊山成立拜上帝會。 1847年,洪秀全和堂弟洪仁玕則前住廣州向美國南方浸禮會學習《聖經》。 與此同時,拜上帝會已經從貧困之l收了幾千名信徒。而最出色的有以下數位: 楊秀清,燒碳工人卻有出色的軍事和統治才能。 蕭朝貴,農民,出色的戰將。 韋昌輝,受過教育的農民,曾與當地官員打交道。 石達開,有錢人,具學術、耐力和鬥志。 洪秀全、馮雲山再加上四人,成為太平軍起初的主要內閣。 他們打算先在廣西集結力量,養精蓄銳再等待時機發動一起給清朝摧毀性的革命。 2)機會的來臨 當洪秀全等人完成了革命的準備,機會就來臨了。 1850年11月,官軍試圖向會內的工人強索金錢時,衝突爆發。 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會在金田村正式起義,號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並開始分封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五人。雖然還沒有正式的封號,但以五人為首的革命卻是改不了。 太平軍留著長頭髮,故又稱之為【長毛賊】或【長毛】。 太平軍的力量在於他們是以宗教狂熱的的旺盛鬥志去作戰,與失去戰鬥力已久的八旗兵和漢人綠營軍交戰,自然是有如狂風掃落葉。 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了永安,並暫以此為根據地作休養生息的新基地。 而洪秀全亦在此時正式分封各王。 楊秀清為東王、馮雲山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大家可能會奇怪馮雲山何解會在楊秀清之下,這是一個正常的疑問。 馮雲山跟隨洪秀全時間最久,而且更為他創立拜上帝會,廣收信徒。 那麼何解馮雲山何解會在楊秀清之下? 很簡單,當你需要用人時,自然地那個人佔的位置就會上升,而該人要求的待遇亦隨即上升。 楊秀清正是這種人,我們不難發覺他的野心。 在金田起義前的六個月,楊突然病倒,不能參加起義的籌劃。明顯地,他是消極的對待,他明白地太平軍要起義就需要他,他旨在迫使得到更高的待遇和地位。 結果,他當上了正軍師,在這次起義的權力只低於洪秀全。 自此,他決定一切的戰略,發怖命令等。 說回正題,當時的太平軍正是需要他的籌劃,而馮雲山為了顧全大局。楊,成為了東王,日後的地位只次於天王一人。 他們在永安停留了半年,軍備、糧餉等都準備好之時,正式向外發佈了討伐滿清異族的檄文。 而革命軍的旅途亦由此正式開始。 3)建都稱帝 就在太平軍想離開永安之際,朝廷的官軍就在此時把永安圍困,太平軍被圍困達半年之久。 1852年4月,太平軍成功突團,向湖南省進軍.並試圖攻佔省會長沙。 而接二連三的不幸消息亦出現了,南王和西王在是役戰死,給太平軍一個沉重的打擊。 儘管如此,革命一日還沒有完成,太平軍並不會停下來。他們收拾心情前進。 1852年12月,太平軍佔領岳州。 佔領岳州本來沒有什麼特別,但竟然給他們發現了一百五十年前吳三桂藏下的軍火庫。 【神奇的是,軍火竟然還能使用,可能是中國一百五十年的戰鬥方式不變的關係】 另外,太平軍亦徵集了五千艘船,大大增加了太平軍在水陸兩路的實力。 太平軍下一個目標正是長江邊的重鎮武漢(武昌、漢口和漢陽)。 1853年,太平軍輕易地攻佔武漢,奪得大量白銀、糧草和軍備。 此時此刻,太平軍的實力足以跟清廷分廷抗立,並作好攻打帝王之都,南京。 在經過嚴密的部署後,太平軍正式揮帥攻打南京。 1853年3月19日正式攻下南京;南京改名為天京。 而清廷亦同時作出部署;設立兩個軍營: 一個位於揚州城外,號江北大營。 一個位於天京東面,號江南大營。 洪秀全在攻佔天京後沒有急於享樂。 先派遣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一支軍隊北伐。 另派遣羅大綱向西攻打安徽、江西和湖廣。 1856,太平軍攻破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迫得欽差大臣向榮自殺。 整個長江流域,由武昌至天京盡落入太平軍手上。 太平天國的實力達至頂峰。 可惜,失敗的咀咒已經跟太平天國接觸了。 著者評:戰略採用正確,以快攻使清廷不能作出有規模的回擊。 由1851年1月開始金田起義到攻佔天京1853年3月,只用了2年時間。 不過太平軍攻城而不據守,洗劫而不安民的戰術,筆者則有點不認同。 一,不設立防守據點,日後要重新攻回。如,武漢經歷了三次戰爭。 二,太平軍沒有做過安撫百姓的政策,只知道攻城掠地。正所謂攻心為上,如此失去民心,日後還會有人支持? 小結:太平軍能在短時間跟滿清二分天下有以下原因: 一者,清兵的八旗兵和綠營軍已失去戰鬥能力,而太平軍士兵則抱住救世的精神作戰。兩軍相接,清兵自然不是太平軍的對手。 二者,太平軍使用快攻戰術,只攻城而不據守。兵力並沒有如何減少,加上在短時間清兵不能集結力量,使太平軍戰術得宜。 三者,在當時的南方並沒有良將,蒙古勇將僧格淋沁鎮守北方、漢人儒將曾國藩還只是一名文官。這給予太平軍在戰事上一個很有的優勢。 四者,太平軍還真是有運氣,竟然在岳州得到了吳三柱的軍火用品。這大大加強了太平軍在野戰和攻城的威力,減少了攻下南京的時間。 五者,外國勢力中立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他們還處於觀摩狀態,如果外國勢力在上海連同清朝發動配合和有組織性的攻勢的話,筆者對太平天國就不那麼樂觀了。 |
夜影月魂 |
發表於: Jan 14 2006, 09:56
|
仕官 ![]() ![]() ![]() 發表數: 6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13-2006 活躍:0 聲望:未有評價 ![]() |
【四】衰落與敗亡
※前言 當太平天國勢力到達最頂盛的時候,內部分裂和其他外來問題使太平天國踏上亡國的不歸路! 著者在此整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而到滅亡的經過。 1)天國內訌 在1856年,強盛的天國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內亂,深深打擊天國的根基。 這場內訌的主角是東王楊秀清,而演員則有天王洪秀全、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 事件因由是東王的野心難以滿足,他的野心踏過天王的底線而爆發的。 在攻佔天京前的事就不詳了,單說攻佔天京後之事。 當太平軍攻克了南京城後,楊成為了天宮丞相兼正軍師,決定一定政策和軍事。 天王則久居深宮,不理政事,只管吃喝玩樂,沉醉於女色中。 這大大鼓勵了楊之野心,加上天京城每事都經楊之手,天京城知道楊之知道天王更多。 導火線: 在楊擊破清軍南北大營後使其產生一種在精神上極度自滿的感覺,然而這種自滿的感覺在他的潛意識中產生取而代之的念頭。 就在此時,楊的皇帝夢開始實行了。 首先,楊加密神靈上身的次數,並屢次以上帝之名義怒罵天王,更有一次以上帝之名而杖打天王。 加上,楊把其他兩王使開,北王往江西,翼王赴湖北。 另外,楊斷定廢黜天王的時候已到了,他策動他的跟隨者上稱他為【萬歲主】,懂得中國歷史的都知道,萬歲的尊稱是只供皇帝而用,而楊的行動無疑表現出他的想法。 與此同時,天王知道攤牌的時間到了,他密令兩王回朝對付東王。 北王在該年9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襲東王府,把東王與其二萬多名黨羽殺死。當所有人以為事情已經完結的時候,好戲還在後頭。 北王的手段比東王更殘酷,比喻說東王是狼犬,他就是食人的老虎。 同時,翼王回到天京,發覺北王比東王更甚,而且抱怨殺戮太多,表示罪在東王一人,亦所謂禍不及兒女,何必趕盡殺絕呢。 北王此時竟然想把翼王亦殺掉,幸好翼王在黑夜逃脫才得以保命。不過,他的家人卻被北王殘暴地屠殺。 而天王無法忍受不斷的殺戮,在短短三個月內處決了北王,而內亂亦從此平息。 此後,天王把權力交給他兩位平庸的兄長,但兩人根本對天國的管理起不了作用。 而翼王在內亂之後回天京暫掌國事,但他發覺自己得不到天王的信任,只有黯然離開,帶著一隊兵馬向西發展。 七年後,在四川被殺。 2)戰事的轉變 ※ 前言 太平天國在攻破南北兩營後,據整個長江流域,而戰事的轉捩點就在一個漢人身上。他,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生於湖南湘縣。他仕官前的事就不在此詳了,或許下次寫曾國藩時才詳解吧。 在1852年中,曾國藩被委任為江西省鄉試主考官,途中得知其母病故,只好回鄉守制。而在守制途中,朝廷用他在湖北省組織團練。幾經辛苦,他的朋友說服了他國事比家事重要,於是在長沙組織起來。 而曾國藩明白到失去戰鬥力的官軍根本不能與宗教狂熱的太平軍對戰,而團練是一個私人部隊,在當時別說是什麼兩江總督、陝甘總督,就算是親王貝勒都沒有自己的私人軍隊。而身為漢人兼丁憂在家的文官曾國藩,卻把這個定例打破了。 幾經訓練的湘軍,千呼萬喚終出來,曾國藩在1854年正式發佈檄文,指責太平軍擾亂民間生活、廢除土地私有、搗毀廟宇、破壞儒家的千年學說。 用意很明顯,前兩者為了中國廣大的農民而講;後兩者則為了士官們的利益。 他完全迴避了太平軍強力宣揚的民族精神和漢人政權,巧妙地以中華多年的文化傳統作號召。 結果,人們支持保護文化遺產多於漢人政府。(寫到這裡,突然想到文革) 著者不能不敬佩曾國藩的智慧和其政治立場如此鮮明。 前話談多了,開始紀錄太平軍衰亡的路。 湘軍在早期跟太平軍的對戰紀錄並不可觀,有幾次更差點使曾國藩喪命,而且各督撫亦批評他旱打雷而不打雨,先是武昌三鎮被太平軍在1855年4月第三次攻佔,後又被太平軍在江西省包圍並損兵折將。 雖然在1855年擊敗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的北伐軍,但作用不大。 到了1860年,新的機會出現了。 1860年對於清廷既好亦壞,好的是有外國加盟對抗太平軍;壞的是清廷再一次簽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件。 而1860年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是一個新的轉機。 一, 天王的堂弟洪仁玕來到天京並被封為干王及總理,掌管天國一切內務。 二, 年輕的天才將軍-忠王李秀成開始發動一系列有系統而出色的戰役。 這使衰竭中的太平天國展現了一線的生機,但天國政權衰敗太深,這只是迴光返照而已。 1860年5月,忠王李秀成第二次攻下江南大營,並於同年8月攻至上海,沿途攻下了蘇州和常州,除了上海和鎮江外,已經攻陷了江蘇全省,所向披靡。 1860年5月,曾國藩被封為兩江總督兼欽差大使,地位超然。 1861年7月,忠王在浙江及安徽對曾國藩發動摧毀性的重創,取得短時間的戰利。 同年9月,曾國荃攻克安慶,局勢開始扭轉。 同年,湘軍水陸並進,攻克長江沿途各城,進迫天京。 同年,曾國藩被加封太子少保銜。 1862年,曾國藩再加封協辦大學士,任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李鴻章為江蘇巡撫。 同年,忠王進攻上海,被李鴻章的淮軍和外國的常勝軍擊退。 1863年11月,常勝軍配合淮軍攻克蘇州,太平軍在江蘇只餘下天京和幾個據點,除此之外全省失守。 1864年初,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及常勝軍擊退忠王並把孤城天京包圍。 同年6月1日,一代革命英雄洪秀全自殺,享年52。 洪福稱幼天王,時年16,以干王輔政,忠王守城。 同年7月19日,天京失守,太平軍以死抵抗,無一投降。 忠王扶助幼天王在戰亂中逃離天京。 忠王讓馬給幼天王,使自己被俘。 幼天王在江西被俘並處決。 1864年底,太平天國滅亡。立國13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