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原創】神女怨(並序), 仿古樂府一首,請識者斧正
秋盈
發表於: Nov 17 2006, 05:06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諸葛羲在另一個帖子介紹過近體詩的格律,相當繁複,但其實是綜合了魏晉六朝的翻譯和文學創作成果。

古體詩、樂府之類的體裁,對音韻的要求沒有近體詩嚴格,但讀起來也沒有詰屈聱牙之病。今年初曾試作一首,現翻出來請諸葛羲和各位方家斧正:

《神女怨》並序

甲申歲末,始觀韓劇《大長今》,其中今英崔氏才華絕世,惜為家門所誤、癡怨所苦,致詒終身之恨。予感其情,見而憐之,不免咨嗟良久,嘆恨殊深。劇終數月以來,思之仍覺惆悵萬端,情難自已,遂試作樂府以詠;兼贈崔氏演者莉娜洪氏,以彰其德,並誌謝忱。

瑤臺無處覓仙跡,玉樓冷落煙塵蒸。翠鳥啣箋報訊遲,早謫東海臨帝京。
可憐稚女親恩斷,未及簪笄送掖庭。嬌姿哪堪埋殿閣?弱質何辜繫枯榮?
崔氏男兒應愧死,百年朱戶倚緹縈。姑祖五世皆健婦,論才須讓小今英。
天縱海涵匯百川,古今神秀一身承。俗客無能認丹鳳,徐媛有幸惜惺惺。
御殿階前乍相逢,交淺言深未通名。秋濤竹影教穿松,競技科場始識卿。
迴看銀河催玉漏,漢陽宮花已娉婷。玉梨初綻香滿苑,巧手掄元舉座驚。
孤燈破卷求精進,難從毀譽動心旌。桃腮有淚不輕濺,夢魂唯牽內禁丞。
漢皇下賜金雞宴,龍駕圍獵且隨行。多少風波如霹靂,走馬挑樑履薄冰。
青梅砥礪真知己,屢建奇功露崢嶸。只怨金蓮出泥淖,幽蘭偏向野澗生。
豪門重利輕骨肉,傲性空恃如鐵錚。含悲勉為魘勝術,忍淚甘將罪咎傾。
歸來抱恨嫌夜短,燈花翦盡意難平。感君片語慰癡顰,杏臉重輝月晶瑩。
芳心竊喜憐香客,無奈人間妒多情。宮裙不綰同心結,繡鞋莫嗟少赤繩。
酬郎踏上秋桐路,粉面如春步兒輕。遽聞雙燕暗呢喃,肝腸欲斷憤填膺。
記否風露贈君硯?相思一縷付丹青。忍教心事逐流水,襄王別拈新管城!
紅葉蕭瑟楓林冷,酸風醋雨送歸程。從此揚鑣成陌路,十年恩義一朝崩。
何處棲凰慰寂寥?瓊枝無主自斜橫。漏斷聲沉月光寒,誰憐薄命似流螢?
潛謀強作安神藥,殺人權充療妒羹。新魂舊魄填丘壑,白骨蒙冤血尚腥。
未聞鬼哭繞黃泉,卻愁恨海永難澄。驚見虎狼逞兇威,欲啖才人露猙獰。
郎自無情妾有義,反顏相脅保君寧。嫩蕊含嗔曾護庇,獨悲粉蝶不留停。
際會橫來動金鑾,逆謀構陷竟罪成。羅織妙計鋤耿直,機關算盡太聰明。
斧鉞餘生貶官婢,流放耽羅望蓬瀛。肝膽映照情猶在,悄立長街送遠征。
鳳目啣淚丹唇抿,訣別難言愛與憎。詎料潛卜歸期邇,捲土復作不平鳴。
驀地相逢如隔世,思潮洶湧暗怦怦。蛾眉暫斂辭鋒鏑,早繫魚網捕長鯨。
湘女無夢到高唐,蘭閨有債未嘗清。情絲不斷還須斷,怨慕從頭訴君聽。
不期君心寄我心,惟盼流年憶煢煢。寒雲冷月孤鴻渺,怕君重見珠淚盈。
不羨鴛鴦只羨仙,忘情棄愛覺岸登。孽海沉淪終何日?強弩末梢枉驕矜。
引來黃雀捕秋蟬,權燄為甕自炮烹。巨廈傾頹化焦土,婆娑絕嶺葬浮萍。
前塵歷歷慈航遠,慟哭牽衣悼亡靈。鏡花難簪鳳凰髻,水月何曾載銀瓶?
心隨槁木成灰燼,坐看殘花舞御亭。還書了卻平生事,緣盡今世少叮嚀。
斜陽古道又逢君,相顧無語怯秋聲。來生若許重相見,莫向蕭娘說負荊。
濃雲阻斷歸班路,滾滾紅塵自飄零。漫道銀漢不知愁,月暗星稀已殘更。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洛川隱士
發表於: Nov 30 2006, 05:01  
Quote Post


隱士
******

發表數: 30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5-2003

活躍:4
聲望:60


QUOTE
古體詩、樂府之類的體裁,對音韻的要求沒有近體詩嚴格,但讀起來也沒有詰屈聱牙之病。


古(漢)樂府與唐樂府有別,論其形式;古(漢)樂府正由先秦的四言體、騷體向五言體。樂府民歌中有五言體、雜言體。自漢朝到唐、五代,音樂都是用詩來配合,但略改形式。因有「擬樂府」與「新樂府」之別。

「擬樂府」如三曹等,後又有唐詩人李白、王維、白居易,短長篇幅不一,各自成調,不限於一定的格律。又以古樂府形式,但又未披於聲,稱「新樂府」。

自唐前之風,續之以唐、宋、元、明,皆不曾聞格律之說,其間五、七言之詩何其多,然存留者,皆以不拗口兼可吟唱。辭賦不計句數仍抑韻,亦轉韻,然古音韻已存,並非無要求,又至魏晉南北朝,聲韻雖亂或失,但觀古樂府、古體詩、新樂府之類的體裁,雖無格律,尚依古韻。

故後生愚見,秋盈姐這篇《神女怨》,已是絕作,惟用韻需注意。

本篇文章已被 洛川隱士 於 Nov 30 2006, 05:01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
Top
秋盈
發表於: Nov 30 2006, 07:40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QUOTE (洛川隱士 @ Nov 30 2006, 01:01 PM)
古(漢)樂府與唐樂府有別,論其形式;古(漢)樂府正由先秦的四言體、騷體向五言體。樂府民歌中有五言體、雜言體。自漢朝到唐、五代,音樂都是用詩來配合,但略改形式。因有「擬樂府」與「新樂府」之別。

「擬樂府」如三曹等,後又有唐詩人李白、王維、白居易,短長篇幅不一,各自成調,不限於一定的格律。又以古樂府形式,但又未披於聲,稱「新樂府」。

自唐前之風,續之以唐、宋、元、明,皆不曾聞格律之說,其間五、七言之詩何其多,然存留者,皆以不拗口兼可吟唱。辭賦不計句數仍抑韻,亦轉韻,然古音韻已存,並非無要求,又至魏晉南北朝,聲韻雖亂或失,但觀古樂府、古體詩、新樂府之類的體裁,雖無格律,尚依古韻。

故後生愚見,秋盈姐這篇《神女怨》,已是絕作,惟用韻需注意。

感謝洛川隱士賜言。能否請你仔細解釋一下用韻方面要注意的地方?我手邊只有一本《唐宋詞格律》內附的《詞韻》簡編,寫這首擬樂府就是根據裡面的韻腳。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洛川隱士
發表於: Nov 30 2006, 22:09  
Quote Post


隱士
******

發表數: 30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5-2003

活躍:4
聲望:60


QUOTE
感謝洛川隱士賜言。能否請你仔細解釋一下用韻方面要注意的地方?我手邊只有一本《唐宋詞格律》內附的《詞韻》簡編,寫這首擬樂府就是根據裡面的韻腳


現在人寫詩填詞,用韻皆參酌韻譜(如廣韻),但也只是以"字"入韻,用的字並不表示就一定可用在句中,有些"字"雖然在同一韻中,不一定等同句中字音,當然連字義也不盡相同,例如"長"字,音多,義也多,詞句也多,卻在不同韻之中。

比喻說,句中用"某某城(城池、城鎮)",而韻譜中的"城"字,並不表示就一定是讀作城(城池、城鎮之城),當然字義有別的解釋,讀音也有別的讀法。這也只能憑寫詩詞的人自行觀察而已。

聲韻學之廣,之深,歷代皆有人編篡、修訂韻譜(詩韻、詞韻),即使現在也有許多人,許多字,爭論其屬平屬仄;像毛、無二字,在古音中讀音幾乎一樣,卻分在不同韻中,不是很奇怪嗎

寫詩詞的人,循格律,用詩韻,推敲字句;但寫古體、樂府,既不用格律,也不用刻意推敲推敲字句,所以惟用韻需注意,這也僅依個人斟酌而已,沒有繩準。
PMEmail Poster
Top
諸葛羲
發表於: Dec 11 2006, 18:41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09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10-28-2003

活躍:8
聲望:893


秋盈姐這首詩情文兼至,鍊字、隸事都極好。讀來纏綿悽怨,很有韻味。

要挑剔的話,我看這首詩如果是擬古樂府而作,在某些用詞或造意上稍嫌濃豔了些,有欠樂府樸拙奔放的本色,反而有點接近唐朝的排律。不過如果是古體詩的話,則可謂十分到家了。無論如何,這無愧是一篇上乘之作。 laugh.gif

樂府的用韻,倒是很自由的。不必一韻到底,不必偶句押韻。漢樂府所依據的是上古音,唐樂府所依據的是中古音。一般來說,寫樂府詩據中古音韻書押韻(詩韻、詞韻)即可。畢竟上古音的問題到現在還有很多爭議,而且沒有韻書可據。如果你想在用韻上多點變化,其實可照韻部的通轉關係合用數韻。不過這個情況比較複雜,還是就此打住好了。

QUOTE
現在人寫詩填詞,用韻皆參酌韻譜(如廣韻)

《廣韻》分韻二百零六部,過於苛細。宋元以後至今的人,作詩填詞都用「平水韻」一百零六部(關於這個,我已在《詩律淺談》一文提及,請參看)。

QUOTE
自唐前之風,續之以唐、宋、元、明,皆不曾聞格律之說,其間五、七言之詩何其多,然存留者,皆以不拗口兼可吟唱。辭賦不計句數仍抑韻,亦轉韻,然古音韻已存,並非無要求,又至魏晉南北朝,聲韻雖亂或失,但觀古樂府、古體詩、新樂府之類的體裁,雖無格律,尚依古韻。

隋唐以降的近體詩,有頗嚴謹的格律,怎麼說「不曾聞格律之說」?其實魏晉南北朝時已出現韻書(今已亡佚),聲韻未至於大亂。不過那時候的人作詩用韻寬鬆是事實。這或許是受詩人所操方言的影響(那時作詩非為應舉,故無待乎依韻書用韻)。當然,外族內遷與人民流徙也可能是導致聲韻混亂的原因之一。王力先生有一篇很著名的長文《南北朝詩人用韻考》(載《龍蟲並雕齋文集》及《王力語言學論文集》),研究了四十九位南北朝詩人的用韻情況。了一先生在結論中提到:「《詩經》時代用韻嚴,漢魏晉宋用韻寬,齊梁陳隋用韻嚴,初唐用韻寬(尤其是對於入聲)。因為齊梁陳隋的用韻嚴,所以南北朝韻譜容易做。」我們不難想像,在這寬嚴交錯之間,其實是一次復一次詩律發展上的反動。

本篇文章已被 諸葛羲 於 Dec 11 2006, 19:11 編輯過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秋盈
發表於: Dec 12 2006, 02:23  
Quote Post


聖教教主
************

發表數: 2,915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9-2003

活躍:11
聲望:739


諸葛羲太過獎了,如此稱許,愧不敢當。 blush.gif

我對格律、音韻的認識很貧乏,只有唸文學時稍為知道一點皮毛,至於古代漢語的演化和格律、體裁的關係,始終不甚了了,教各位方家見笑了。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洛川隱士
發表於: Dec 16 2006, 07:22  
Quote Post


隱士
******

發表數: 30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5-2003

活躍:4
聲望:60


自唐前之風,續之以唐、宋、元、明,皆不曾聞格律之說<---獨漏清代

直至清代,才有人提出「格律」之說

此「不曾聞格律之說」,泛指書中無提及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79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