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借玉璽逃至廬江,那時候孫策手下只有兵士八九千,真是少得可憐,良將也只得六人,金錢只得二千多金,兵少將不強,錢少城不大,可算是孫家非常潦倒的時期中的經典了。不過今次看來上天很照顧孫策,很幸運地用周瑜成功內通了在秣陵幹得不愉快的太史慈,再用僅餘的二千多金,募了一次兵,便急攻劉繇。(趨對方還沒有建立好陣勢,一開始便急攻劉繇,是使用這個年代的孫策的最佳戰術。)
沒有太史慈的內通,強攻劉繇會很痛苦,但只要小心翼翼,逐個擊破,理應也可以幸勝,更何況這次有了太史慈的幫忙,攻佔秣陵簡直就是一件容易事。輕易取下秣陵,把它佔據後,便是孫策軍由弱到盛的最大轉捩點了。孫策於同年再次以強攻法攻打嚴白虎,取得吳地,亦開始於揚州及淮南等地廣招人才。得張昭,張紘,蔣欽,周泰等良將加盟,慢慢奠下了吳之根基。
195年,在智將張紘所獻的內通計下,將會稽的所有武將也反過來,王朗不降,放走了。餘下的一年,取下了柴桑。做好內政,招兵買馬,招賢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