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2) [1] 2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粵嚴令媒體 推普限制粵方言
hahaha~!
發表於: Dec 18 2011, 09:25  評價+2
Quote Post


司令官大人
***********

發表數: 1,61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24-2003

活躍:7
聲望:146


QUOTE
粵嚴令媒體 推普限制粵方言

星島日報星島日報 – 11小時前

粵嚴令媒體 推普限制粵方言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廣東省政府近日公布《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為推廣普通話,從明年三月起,全省廣播電台、電視台及網絡音視頻節目要以普通話作為播音、節目主持和採訪的基本用語,使用方言播音的,則要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省廣播電影電視部門批准。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也必須以普通話為基本用語。

《規定》由朱小丹簽發

  廣東在去年傳出當局將推行「推普廢粵」的政策,立即引起社會反彈,曾有過千人在廣州市集會「撐粵語」,並和警方發生衝突,本港也有「撐粵語」集會,之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親自出面「闢謠」,事件才平息。昨日再有網友指當局這項規定是「推普廢粵」,號召組織「保衞粵語」群,以便組織採取進一步的抗爭。

  廣東省政府前日在互聯網公布由代省長朱小丹簽發的《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其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公務活動中應當使用普通話;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教學、會議、宣傳和其他集體活動中應當以普通話為基本用語;廣播電台、電視台及其網絡音視頻節目以普通話作為播音、節目主持、記者採訪的基本用語。目前廣東還有電視台有粵語節目,而電台的節目使用粵語更為普遍。這項《規定》則稱媒體使用方言播音的,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者省廣播電影電視部門批准。電視台用方言播音時,應當在屏幕上顯示規範漢字。

  路牌英文換漢語拼音

  《規定》還稱「漢語言音像製品用語應當使用普通話」,至於是否粵語歌曲在此限《規定》沒有明確說明,僅表示「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中和出版、教學中需要使用方言的除外。」

  另外,這項《規定》也規範要使用標準文字,除了老字號牌匾、手書招牌可以使用繁體字和異體字,其他均要使用簡體字。各類標誌牌標註山、河、湖、海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行政區劃名稱,居民地和路、街、巷名稱,具有地名意義的建築物名稱應當使用簡體字和漢語拼音,不可使用粵語拼音或外文拼寫。例如,廣州環市東路339號應寫為:「339 Huanshi Donglu Guangzhou」,其中「路」不能用英文「Road」拼寫。

  對於當局要求用漢語拼音寫路牌取代英文,有網友指出這種路牌會中文的根本不需要看,而不會中文的則根本看不懂。不會中文的外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將「Huanshi Donglu」理解為「環市東路」。


hi~!
誰敢廢粵語?? 又一個企圖破壞祖國安寧的舉動~!!

本篇文章已被 hahaha~! 於 Dec 18 2011, 09:34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郁博書山騰駿馬,文深經海駕輕舟
依個, 仍然係一個......謎......
PMEmail Poster
Top
悲慘
發表於: Dec 18 2011, 11:12  評價+2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8-2004

活躍:5
聲望:629


普通話視為全國通用語,新聞和官方聲明必以普通話為本就算了,「全省廣播電台、電視台及網絡音視頻節目要以普通話作為播音」,你取決我的娛樂方式?

我要聽粵曲,你就要花旦都唱普通話?留美明星尚會彈出一兩句英語口頭禪,我看處境劇,每人都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這根本就是失據吧?我們讀書學多元共和,想的是應否開設客家話、英語、國語電台,然而內地搞甚麼背道而馳說「你不會普通話就不配娛樂」了?「優閑娛樂」的小擺設為甚麼都要換上普通話這跟民族大義發展硬道理根本全然談不上,語言是如此的重要內地政府忽然「放棄」粵語發展了幾十年的文化叫南方人重頭開始,國內想要在「軟力量」或實稱的「文化力量」於地球有所貢獻還如何談下去?

即是,簡單講,共通語是政治層面的概念,要政治概念主導藝術文化,這根本就不對罷。

本篇文章已被 悲慘 於 Dec 18 2011, 13:11 編輯過


--------------------
  或者這樣說,人不可能要自己每句都是有價值的言論,只可以要求「好話」與「下一句好話」之間的廢話在你過濾的耐性之內。我們不是要編名著,能夠發掘些大家可能會有興趣的想法,其實夠好罷。

  大家人一個,何苦呢又?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8 2011, 12:30  評價+3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3
聲望:4177


QUOTE
我要聽粵曲,你就要花旦都唱普通話?留美明星尚會彈出一兩句英語口頭禪,我看處境劇,每人都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這根本就是失據吧?我們讀書學多元共和,想的是應否開設客家話、英語、國語電台,然而內地搞甚麼背道而馳說「你不會普通話就不配娛樂」了?「優閑娛樂」的小擺設為甚麼都要換上普通話這跟民族大義發展硬道理根本全然談不上,語言是如此的重要內地政府忽然「放棄」粵語發展了幾十年的文化叫南方人重頭開始,國內想要在「軟力量」或實稱的「文化力量」於地球有所貢獻還如何談下去?

QUOTE
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中和出版、教學中需要使用方言的除外。

抒情前先看清楚嘛。

依文中所說,有爭議之處主要是規定新聞或其他休閒等各類節目中的主持人、評述或記者要講普通話,或者說,這些節目若要用方言播出,需要多一層報批,有可能不批,如此而已。至於其它的規條,大多是一早就有的東西,沒什麼好驚訝的地方。

一些民意的反應比較激烈,某程度上也是出於巨量人口流動所帶來的文化衝突----廣東的外來人口實在太多了,而且是較短時間內突然增加,這多少會給本土居民帶來一種文化上和社會上的雙重衝擊,人們會有一種熟悉的環境被稀釋的疏離感與危機感。這跟香港的情況也有一定相似性。

此一措舉是否明智不論,但應該是有促進文化融合,安撫外來人口的考慮在內。大量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混合,會造成很多社會問題,而文化保育和發揚本土特色恐怕不是有關決策者會優先考慮的題目。話說回來,粵文化也遠不至於到了瀕危的地步。

本篇文章已被 徐元直 於 Dec 18 2011, 12:49 編輯過


--------------------
......
PMEmail Poster
Top
悲慘
發表於: Dec 18 2011, 13:08  評價+1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8-2004

活躍:5
聲望:629


這些年回廣州,每人開首講話都是在講普通話的,何來有排外,「許多社會問題」從何說起;學校由普通話授課也是「大多是一早就有的東西」,內地的教育系統出生的人都會講普通話,語言是用以溝通的,「許多社會問題」中起碼就沒有溝通不良的問題,此又從何說起?

本來普通話的聲勢已經很折人,又鬧個「法律規定」對粵語諸多限制,這態度不是搞和諧吧?即是你要廣東人會聽北方的普通話,現在已經做到了,而廣東人希望在優閑文化等地方有自己的空間,甚至希望外來人接觸一下「當地」的語言,卻被規管,這是全然不平衡的態度吧。

和諧就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略,和諧消極而言就是不傷害人,或者最起碼使人不致於遭受那麼大的傷害,而如此不平衡的態度又從何說和諧?


--------------------
  或者這樣說,人不可能要自己每句都是有價值的言論,只可以要求「好話」與「下一句好話」之間的廢話在你過濾的耐性之內。我們不是要編名著,能夠發掘些大家可能會有興趣的想法,其實夠好罷。

  大家人一個,何苦呢又?
PMEmail Poster
Top
拖雷
發表於: Dec 18 2011, 13:21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99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8
聲望:440


北京與武漢電視台有方言節目嗎?(真心問)但至少以普通話作基本用語後,方言還是遍地
老實說,用上普通話作基本用語,廣東話就會和諧掉?不如說是廣東省與外省一直以來的鬥爭延伸的情緒好了


--------------------
平生不作好人事,半夜派卡也不驚....
PMUsers Website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8 2011, 14:02  評價+1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3
聲望:4177


QUOTE
這些年回廣州,每人開首講話都是在講普通話的,何來有排外,「許多社會問題」從何說起;學校由普通話授課也是「大多是一早就有的東西」,內地的教育系統出生的人都會講普通話,語言是用以溝通的,「許多社會問題」中起碼就沒有溝通不良的問題,此又從何說起?

排外肯定會有,那是社會中的「自然」現象,無論在廣東還是在別省,乃至別國。不過我說的社會問題不是排外或者溝通不能這些簡單詞語所能形容,事實上我之前根本未提排外二字。具體的社會問題有哪些,造成了怎樣的衝突,你不妨做下簡單的背景了解,可以從google「民工 本地人 衝突」開始。

當然,單是多弄一些普通話節目肯定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只是一種淡化族群壁壘的輔助手段罷了。但此類社會問題的存在很可能是廣東省高層推出以上規定的決策背景,我要指出的就是這一點。單從自身感覺「公不公平」去吐槽,是無法踏入八奇上位者的思考領域的。



--------------------
......
PMEmail Poster
Top
拖雷
發表於: Dec 18 2011, 14:37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99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8
聲望:440


http://wz.wen.oeeee.com/Content/58120.htm


  我来广州10年了,已在这里安居乐业,可以算作一个新广东人,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却没法入乡随俗。我至今不会说粤语,在单位讲普通话,接电话或外出办事,也理直气壮地要求人家讲普通话。不爱吃粤菜,如果是自己请客,多半不会去粤菜馆,湖南菜、四川菜依旧是我的最爱,为此,我信了胃是有记忆的说法。粤剧没听过,只是知道传说中的红线女;粤语歌还停留在早年流行的《霍元甲》主题歌《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欣赏水平。除了偶尔光顾当地电视台看看新闻,很少在充斥着粤语的频道流连。我常常感觉自己是行走在别人的城市,就是呆在自家的房子里,客居他想的愁绪也挥之不去。想了想,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缺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在这座看似包容,看似温暖的城市里,我找不到自己精神的家园。


  我的感受绝非个别,我周围的不少新广东人都和我有同感。广东是外来人口最多的省分之一,尤其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地人口,仅广州就有外来人口1000多万,更不用说深圳、东莞这样的城市。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无以数计的外乡人,前仆后继地来到广东这方热土打拼。无论是海归这样高层次的人才,还是农民工这样普通的打工者,相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融入当地文化。文化有着阳光雨露般滋润心灵的作用,谁愿意自己的心灵是荒芜的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非公企业的外来员工有八成以上渴望融入当地文化,并将其作为自己情感和精神有所依托的重要方面。


  可让人纠结的是,一方面渴望融入,一方面又融入不了。有点像一个人怀抱着真情想谈恋爱,但遇到对方又爱不起来。我曾在一个关于粤文化的宣传策划会上提起这个话题:“粤文化,为何打动不了新广东人?”引来一片热议,是粤文化地域性太强? 是粤文化宣传不到位?是粤文化的魅力不足?它为什么不能像京派文化、海派文化一样不断地向外“扩张”“渗透”,让更多的人爱上她,迷恋她,相反倒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爱你口难开(不会粤语)。



  思来想去还是很困惑,暂且把我想到的原因以及建议在这里略数一二。


  一是广东人在文化方面缺乏开放、接纳的胸襟,喜欢构筑文化围城。广东在观念方面的确开放,在人才方面的确海纳百川,但唯有在文化上紧紧抱住,不肯敞开胸襟,自己也不接受人家的,也不考虑让人家走近自己,无形中构筑起一个文化围城,我也不打算“打出去”,你也别打算“打进来”。


  举个例子,作为文化宣传标志性的传媒——省市地方电视台,全国有几家讲方言的,恐怕就广东吧,尤其是广州台,想改普通话还惹来许多口水。当然广东毗邻港澳,有其特殊性,但也不至于打开电视就是“鸟语”一片吧!尤其不能忍受的是把一些好端端的普通话电视剧全改成粤语版,怎么听怎么别扭。这分明就像是在自己家里自话自说嘛,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同时,不少广东人对北方文化也不感冒,不看央视节目,不关心春晚,也不欣赏北方热播的电视剧,更不懂国粹京剧。有点文化狭隘、文化自私的味道。


  建议能不能考虑考虑咱新广东人的需求,能不能把推广普通话,地方电视台改为普通话等这样的细节考虑进去。

  二是粤文化缺乏整体包装、宣传及品牌打造。我们说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可除了研究岭南文化的专家、学者,有几个人了解岭南文化呢?新广东人不用说更是两眼一抹黑,也就仅限于知道粤菜、粤剧这么小儿科的常识。随手举几个例子,我们常爱说,“广东人精神”,但究竟什么是广东人精神呢?有琅琅上口、过目不忘的精辟概括吗?没有!没来广东,从父母口中就知道有个红线女,可红线女的代表作是什么?绝对的“蒙喳喳”。广州有个五羊雕塑标志,竖在越秀公园里,可找到天黑也不一定找得着。羊城老八景、新八景,又有几个新广东人能说清楚,或者说光顾过几处。《喜羊羊与灰太狼》宣传造势可谓铺天盖地,可抱歉,连我这半个文化人,也没闹清它是哪家公司的杰作。至于功夫茶的底蕴、梅州围屋的特点、广东省委旧址的红色史记等等,更没多少外乡人了解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不是说我们的粤文化宣传不到位,我们的整体包装造势穿透力不强呢?

  建议注重粤文化整体策划、包装宣传,提炼概括出广东文化的精髓。


  三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不够。别处,尤其是经济不够发达的内陆省份,常常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广东是各唱各的,经济不用说,可到了文化这台戏,声音就弱了下来。经济与文化明显并没有齐头并进。就以文化活动为例,广东举办过几次像“全国九艺节”这样的活动,金钟奖落地广州几年了,有多少人关注呢?


  很多时候,感觉广东“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之说,更像是个“传说”,是个宣传口号,让你触摸不到真实可感的东西。


  建议多举办粤文化交流活动,像“广货北上”一样推销广东文化。


期待粤文化走近新广东人,新广东人爱上粤文化。


--------------------
平生不作好人事,半夜派卡也不驚....
PMUsers Website
Top
悲慘
發表於: Dec 18 2011, 16:59  評價+2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8-2004

活躍:5
聲望:629


QUOTE (拖雷 @ Dec 18 2011, 22:37 )
http://wz.wen.oeeee.com/Content/58120.htm


  我来广州10年了,已在这里安居乐业,可以算作一个新广东人,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却没法入乡随俗。我至今不会说粤语,在单位讲普通话,接电话或外出办事,也理直气壮地要求人家讲普通话。不爱吃粤菜,如果是自己请客,多半不会去粤菜馆,湖南菜、四川菜依旧是我的最爱,为此,我信了胃是有记忆的说法。粤剧没听过,只是知道传说中的红线女;粤语歌还停留在早年流行的《霍元甲》主题歌《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欣赏水平。除了偶尔光顾当地电视台看看新闻,很少在充斥着粤语的频道流连。我常常感觉自己是行走在别人的城市,就是呆在自家的房子里,客居他想的愁绪也挥之不去。想了想,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缺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在这座看似包容,看似温暖的城市里,我找不到自己精神的家园。


  我的感受绝非个别,我周围的不少新广东人都和我有同感。广东是外来人口最多的省分之一,尤其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地人口,仅广州就有外来人口1000多万,更不用说深圳、东莞这样的城市。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无以数计的外乡人,前仆后继地来到广东这方热土打拼。无论是海归这样高层次的人才,还是农民工这样普通的打工者,相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融入当地文化。文化有着阳光雨露般滋润心灵的作用,谁愿意自己的心灵是荒芜的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非公企业的外来员工有八成以上渴望融入当地文化,并将其作为自己情感和精神有所依托的重要方面。


  可让人纠结的是,一方面渴望融入,一方面又融入不了。有点像一个人怀抱着真情想谈恋爱,但遇到对方又爱不起来。我曾在一个关于粤文化的宣传策划会上提起这个话题:“粤文化,为何打动不了新广东人?”引来一片热议,是粤文化地域性太强? 是粤文化宣传不到位?是粤文化的魅力不足?它为什么不能像京派文化、海派文化一样不断地向外“扩张”“渗透”,让更多的人爱上她,迷恋她,相反倒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爱你口难开(不会粤语)。



  思来想去还是很困惑,暂且把我想到的原因以及建议在这里略数一二。


  一是广东人在文化方面缺乏开放、接纳的胸襟,喜欢构筑文化围城。广东在观念方面的确开放,在人才方面的确海纳百川,但唯有在文化上紧紧抱住,不肯敞开胸襟,自己也不接受人家的,也不考虑让人家走近自己,无形中构筑起一个文化围城,我也不打算“打出去”,你也别打算“打进来”。


  举个例子,作为文化宣传标志性的传媒——省市地方电视台,全国有几家讲方言的,恐怕就广东吧,尤其是广州台,想改普通话还惹来许多口水。当然广东毗邻港澳,有其特殊性,但也不至于打开电视就是“鸟语”一片吧!尤其不能忍受的是把一些好端端的普通话电视剧全改成粤语版,怎么听怎么别扭。这分明就像是在自己家里自话自说嘛,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同时,不少广东人对北方文化也不感冒,不看央视节目,不关心春晚,也不欣赏北方热播的电视剧,更不懂国粹京剧。有点文化狭隘、文化自私的味道。


  建议能不能考虑考虑咱新广东人的需求,能不能把推广普通话,地方电视台改为普通话等这样的细节考虑进去。

  二是粤文化缺乏整体包装、宣传及品牌打造。我们说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可除了研究岭南文化的专家、学者,有几个人了解岭南文化呢?新广东人不用说更是两眼一抹黑,也就仅限于知道粤菜、粤剧这么小儿科的常识。随手举几个例子,我们常爱说,“广东人精神”,但究竟什么是广东人精神呢?有琅琅上口、过目不忘的精辟概括吗?没有!没来广东,从父母口中就知道有个红线女,可红线女的代表作是什么?绝对的“蒙喳喳”。广州有个五羊雕塑标志,竖在越秀公园里,可找到天黑也不一定找得着。羊城老八景、新八景,又有几个新广东人能说清楚,或者说光顾过几处。《喜羊羊与灰太狼》宣传造势可谓铺天盖地,可抱歉,连我这半个文化人,也没闹清它是哪家公司的杰作。至于功夫茶的底蕴、梅州围屋的特点、广东省委旧址的红色史记等等,更没多少外乡人了解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不是说我们的粤文化宣传不到位,我们的整体包装造势穿透力不强呢?

  建议注重粤文化整体策划、包装宣传,提炼概括出广东文化的精髓。


  三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不够。别处,尤其是经济不够发达的内陆省份,常常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广东是各唱各的,经济不用说,可到了文化这台戏,声音就弱了下来。经济与文化明显并没有齐头并进。就以文化活动为例,广东举办过几次像“全国九艺节”这样的活动,金钟奖落地广州几年了,有多少人关注呢?


  很多时候,感觉广东“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之说,更像是个“传说”,是个宣传口号,让你触摸不到真实可感的东西。


  建议多举办粤文化交流活动,像“广货北上”一样推销广东文化。


    期待粤文化走近新广东人,新广东人爱上粤文化。

  三行紅字不就自相矛盾嗎? 你說廣東人不看京劇是錯的,他本人就不看粵劇;你打開電視機想苦於看不到自己熟悉的語言,你就要人家打開電視機看不到他們熟悉的語言。這就是不平衡吧?

  至於電視配音說好端端的北方劇集換成粵語怪模怪樣,那是電視頻道左右開不了選擇配音科技問題,然而要封掉所有的粵語令到南方劇集不可能存在,或怪模怪樣,或像北方劇集,這個可以是解決方法嗎?至少這個是和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為甚麼總覺得文中人不想學廣東話,而廣東人已經學了普通話跟他們聊天,你想看電視搞好科技建設多開幾個電視台就好了。你學不了廣東話,那叫人開廣東話班就好嘛,而你不學廣東話,但廣東人也為你學好了普通話。你怎麼就不許別人講廣東話。

  建議方面,總的來說是想把廣東文化加以整理,不然一堆混亂的菜,別人想吃也覺得無從入手。但其實這些又跟封走粵語有甚麼關係,你要明白「歷史文物」和「建築藝術」你全然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去思考,你不會上古音你也能夠看後漢書三國志,你不必先精通法文才會覺得凱旋門動人。但語言本身是個藝術,共通語的特性就是首先掃除所有鄉土的特殊用語,你是不會用廣東話講甚麼「你真牛」「你妹的」「有沒有」,也就是「食晏」「返歸」「走佬」「著草」等鄉土術語馬上被移走——因為北話中也有表達此類意義的用語馬上會完全取代,但取代了這意義但取代不了那韻味,所有地方術語隨即無法保留,這個你整理再多的文獻也保存不了這「粵文化」呀。

  講文化起碼南方音能夠唱唐詩宋詞這個很吃緊呀。為甚麼說普通話不能搞詩詞,起碼你到圖書館已經見到許多的新韻書,那是為了北方今音,用普通話編的,那些韻書就跟以前的詩韻詞韻不同。而廣東人學詩詞,還是直接用舊時的詩韻詞韻就能學了。換句話說,他們學詩詞,某意義上,教材不能是唐詩宋詞,而是用他們新編的韻書做的新的詩詞。換句話說,他們就算唱唐宋詩文,就像用「鳥語」唱新詩時把「的」呀、「兒」呀、「啊」呀,生硬地咬出來。我們幼稚園起唱的「童謠」:「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就決不如新詩的那麼多「的的了了」,更沒有他們的「呢呢啊啊」,這就是語音不同所決定的。換了語音,他們會罵我們把「啊啊啊」的民謠唱壞了,而換了語音,就決然把所有唐宋詩詞唱壞了呀!

  若說「嘩又係詩,邊個識唱」,我同意其實詩詞可能不是保留語言的理由,但是起碼推普廢粵(前者不一定有後者,但目前竟是用後者來實現前者),就不是中共那派說「弘揚中國文化」的行為,也不是「和諧」所追求的多元。


--------------------
  或者這樣說,人不可能要自己每句都是有價值的言論,只可以要求「好話」與「下一句好話」之間的廢話在你過濾的耐性之內。我們不是要編名著,能夠發掘些大家可能會有興趣的想法,其實夠好罷。

  大家人一個,何苦呢又?
PMEmail Poster
Top
參謀ABC
發表於: Dec 18 2011, 17:32  
Quote Post


神隱之主犯-永遠與須臾之罪人
************

發表數: 3,458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5
聲望:1860


就沒人吐糟星島再次標題黨危言聳聽嗎,看來cy發火並非毫無道理 rolleyes.gif
PM
Top
拖雷
發表於: Dec 19 2011, 04:41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99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8
聲望:440


QUOTE (悲慘 @ Dec 19 2011, 00:59 )
  三行紅字不就自相矛盾嗎? 你說廣東人不看京劇是錯的,他本人就不看粵劇;你打開電視機想苦於看不到自己熟悉的語言,你就要人家打開電視機看不到他們熟悉的語言。這就是不平衡吧?

  至於電視配音說好端端的北方劇集換成粵語怪模怪樣,那是電視頻道左右開不了選擇配音科技問題,然而要封掉所有的粵語令到南方劇集不可能存在,或怪模怪樣,或像北方劇集,這個可以是解決方法嗎?至少這個是和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為甚麼總覺得文中人不想學廣東話,而廣東人已經學了普通話跟他們聊天,你想看電視搞好科技建設多開幾個電視台就好了。你學不了廣東話,那叫人開廣東話班就好嘛,而你不學廣東話,但廣東人也為你學好了普通話。你怎麼就不許別人講廣東話。

  建議方面,總的來說是想把廣東文化加以整理,不然一堆混亂的菜,別人想吃也覺得無從入手。但其實這些又跟封走粵語有甚麼關係,你要明白「歷史文物」和「建築藝術」你全然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去思考,你不會上古音你也能夠看後漢書三國志,你不必先精通法文才會覺得凱旋門動人。但語言本身是個藝術,共通語的特性就是首先掃除所有鄉土的特殊用語,你是不會用廣東話講甚麼「你真牛」「你妹的」「有沒有」,也就是「食晏」「返歸」「走佬」「著草」等鄉土術語馬上被移走——因為北話中也有表達此類意義的用語馬上會完全取代,但取代了這意義但取代不了那韻味,所有地方術語隨即無法保留,這個你整理再多的文獻也保存不了這「粵文化」呀。

  講文化起碼南方音能夠唱唐詩宋詞這個很吃緊呀。為甚麼說普通話不能搞詩詞,起碼你到圖書館已經見到許多的新韻書,那是為了北方今音,用普通話編的,那些韻書就跟以前的詩韻詞韻不同。而廣東人學詩詞,還是直接用舊時的詩韻詞韻就能學了。換句話說,他們學詩詞,某意義上,教材不能是唐詩宋詞,而是用他們新編的韻書做的新的詩詞。換句話說,他們就算唱唐宋詩文,就像用「鳥語」唱新詩時把「的」呀、「兒」呀、「啊」呀,生硬地咬出來。我們幼稚園起唱的「童謠」:「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就決不如新詩的那麼多「的的了了」,更沒有他們的「呢呢啊啊」,這就是語音不同所決定的。換了語音,他們會罵我們把「啊啊啊」的民謠唱壞了,而換了語音,就決然把所有唐宋詩詞唱壞了呀!

  若說「嘩又係詩,邊個識唱」,我同意其實詩詞可能不是保留語言的理由,但是起碼推普廢粵(前者不一定有後者,但目前竟是用後者來實現前者),就不是中共那派說「弘揚中國文化」的行為,也不是「和諧」所追求的多元。

有去到推普廢粵嗎?如純粹看樓主文中的東西,我只看到把普通話作基本用語,也所以我才問:武漢四川北京有方言電視台嗎?如果有的話,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有前例的話,要報也能批;如果沒有,那些方言也沒有因此消失,幹嗎廣東話地位相比起來會大大提升?

事實是廣東人起碼6000萬,全世界有過億人操粵語(依FB不知哪條友統計),去到這個龐大數目根本不能說廢就廢,所謂的粵文化也不可能保存不了。

當然,在這個政策下,粵人繼續不滿(幹嗎把廣東話置於底層)也未必是好事,但既然「新廣東人」這概念形成二十年,還是空談之餘,更繼續讓外省人不能融入的話,是需要搞點甚麼嗎?而廣東文化也正如轉貼文章所說,難以融入且排外(嗯,廣東以外全是外省),用「四川仔」概括外來的民工與扒手之類(可能各地都有,但粵語的XX佬倒是百搭)……對我來說,這樣的本省外省分歧,不論語言上與社會上也是難以解決。


--------------------
平生不作好人事,半夜派卡也不驚....
PMUsers Website
Top
悲慘
發表於: Dec 19 2011, 05:35  評價+2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8-2004

活躍:5
聲望:629


甲:  「要報也能批」,本質上就是剝削了使用方言的自由,他們的執行手法若然是「凡報皆批」的話,一則這本來就是個多餘浪費人力物力的政策,不論在推普還是保粵的層面上都應該反對這浪費資源的政策;二則就是將「自由」的依據由法治傾向人治。

乙:  因為粵語本來就很強勢因而不必保護這是個很取巧的講法,她強,不必救,她弱,也救不來,那麼世上還有甚麼語言是要保育的呢?你可以說因此語言從來都不必要保育。每種語言本來都很強勢,上海話今天沒幾多個「小孩子」能講了。

丙:  文化融和的問題,這恐只是個「輔助手段」,成效未見,先鬧出「又係你班外省人」,還從何講融和?


--------------------
  或者這樣說,人不可能要自己每句都是有價值的言論,只可以要求「好話」與「下一句好話」之間的廢話在你過濾的耐性之內。我們不是要編名著,能夠發掘些大家可能會有興趣的想法,其實夠好罷。

  大家人一個,何苦呢又?
PMEmail Poster
Top
雞仔嘜
發表於: Dec 19 2011, 06:30  
Quote Post


真正的天才是1%的天份+99%的努力
************

發表數: 3,30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6-27-2004

活躍:15
聲望:697


比著以前外江佬咁惡要打


--------------------
永遠懷念我的公公、嫲嫲、婆婆。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9 2011, 06:57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3
聲望:4177


QUOTE
甲:  「要報也能批」,本質上就是剝削了使用方言的自由,他們的執行手法若然是「凡報皆批」的話,一則這本來就是個多餘浪費人力物力的政策,不論在推普還是保粵的層面上都應該反對這浪費資源的政策;二則就是將「自由」的依據由法治傾向人治。

本質上這是對電視、電台廣播的規管,而不是對你個人如何說話的規管。那麼你說的「自由」是指廣播媒體應當有不受規管的自由?

QUOTE
乙:  因為粵語本來就很強勢因而不必保護這是個很取巧的講法,她強,不必救,她弱,也救不來,那麼世上還有甚麼語言是要保育的呢?你可以說因此語言從來都不必要保育。每種語言本來都很強勢,上海話今天沒幾多個「小孩子」能講了。

照這個說法,那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無論強弱,都需要救亡了。

我一向認為語言談不上救與不救,只有當一些稀有語言面臨消失的危機時,應當確保有充分的記錄,讓其能夠作為歷史知識的一部分流傳下去,讓後人有學習、研究的機會。

粵語,還談不上救亡。

QUOTE
丙:  文化融和的問題,這恐只是個「輔助手段」,成效未見,先鬧出「又係你班外省人」,還從何講融和?

社會總有對立,也就是說總會有一些人想要的東西不是另一些人想要的,但人們的偏好和感想也是會隨時間改變的,所以政策的影響要分短期和長期。如果不敢推行任何有爭議的政策,那就不是和諧,而是一事無成了。


--------------------
......
PMEmail Poster
Top
徐元直
發表於: Dec 19 2011, 07:01  
Quote Post


攤抖首領
************

發表數: 7,913
所屬群組: 君主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53
聲望:4177




--------------------
......
PMEmail Poster
Top
雞仔嘜
發表於: Dec 19 2011, 21:42  評價+2
Quote Post


真正的天才是1%的天份+99%的努力
************

發表數: 3,30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6-27-2004

活躍:15
聲望:697


QUOTE
广东推普新规对市民看粤语节目影响不大

僅對此句話發表感受, 尋日睇廣體巴塞打山度士都講普通話, 睇咗半場冇癮唔睇了


--------------------
永遠懷念我的公公、嫲嫲、婆婆。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茶水小妹蘋兒
發表於: Dec 20 2011, 03:42  評價+2
Quote Post


還沒長大的傲嬌氣小蘋果呦
***********

發表數: 1,623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8
聲望:490


突然有d懶得成篇成篇咁寫添,咁樣就列點啦:

1.內地而家係一個高速發展中,處於爬升階段中,機會處處既社會,呢個社會入面文化、記憶、習慣等等都消失、更新得好快,有必要對非官方用語進行保育(即便不是救亡)

2.用生物學黎講,外省人係dominant allele,香港養尊處優慣既係recessive allele;其他年紀層我不懂,就說一下自己的印象吧:佢地同廣州,香港既年青人相比,佢地較多會堅持己見、較"proactive"(這個我不知道中文怎樣恰如其份地說,是"過份強勢"嗎?)地想要自己的東西,小部份人會較不擇手段,同情建制(當然只是一部份人),而且越是年紀較大,思維較定了才到廣東/香港生活,便越是這麼;相比之下,我相信廣州或者香港的年輕人,比較內斂、遲熟、腦袋抽空、對國家大事無甚興趣、甚至給人一種不擅詞令的錯覺,但相處久了,會漸漸地感到較為有感受力、反思力、包容力(當然亦只係一部份人,亦都係相對上,否則唔會有鄙夷既形容詞"毒男"、"港女"出現)。互相敵視係一種互動過程,今日廣東文化會覺得空間唔夠,其實係因為感受到外省新生的文化過份強勢。我自己是不相信媒體的stereotype的,只以自己成長所觀察的來歸納。放喺咁既大背景去理解,而不是抽空地去思考之下,我能夠理解廣州人對於官方(哪怕係為左令外省人融入廣東省)既行政措施會覺得不安同擔憂。畢竟連香港人都有擔憂了,但喺香港粵語(兼孖住繁/正體字)仲係好強勢,而且每日持單程證落黎既人係有限既;但係喺廣州,外省人湧入既速度快好多.

3.好似有喺呢度討論過?普通話文化係一種官方認可既文化,包括左社會各種階層既人;相反識講廣東話既,我相信社會經濟地位平均值會比起普通話文化既平均值高(雖然普通話文化既人有億萬富豪,亦都有農民工). 如果對等也就罷了,但社會經濟地位高既人情感上好難接受自己既文化俾平均值低既一方取代,放諸其他地方例子估計都會係咁.

4.文化的廢存、優劣,講到聽晚都講唔完。但係作為領導人,如果想民眾信賴,有必要去令呢種文化融合行緩坡而唔係行陡坡咁高速進行(文化的轉變太快,就會變成文化衝擊),而唔係只係搏取掌聲加強文化間既傾軋、衝突。

ps:上文既"新廣東人"例子,通篇自然不少自相犯駁之處(想廣東人為普通話文化/他做某某某事但又不想自己/普通話文化給廣東人做某某某事的),但歸結到底都係在於,文章作者係純經濟動物,意思就係佢只係為左賺更多既錢而去廣東,即使文化上不融合,佢亦都唔願意放棄金錢改遷至其他省份,我諗其他地方的人在遷居時,考量自己喜不喜歡當地的文化再搬遷過去的因素會比文章作者較為高一啲?

本篇文章已被 茶水小妹蘋兒 於 Dec 20 2011, 03:44 編輯過


--------------------
I nyo talk funny, nyou talk funny!!!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懶蛇
發表於: Dec 20 2011, 04:23  
Quote Post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

發表數: 22,672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9-22-2003

活躍:43
聲望:1908


香港開埠時本來係講客家話居多,直至50年代仲係各種方言百家齊放,但係喺社會迅速發展之下,喺二三十年之內全民轉講廣州話,今時今日有幾多「新香港人」識講祖籍地區嘅方言?

我自己就以唔識自己嘅鄉下話為憾。

當年無「保育」呢回事,所以廣州話統一左香港。今日中國社會發展嘅速度同幅度,係當年香港嘅千百萬倍,如果我哋講方言嘅人都唔識自我保育,咁北方官話統一華語就指日可待啦,玩下手快過中國統一。 sleep.gif

本篇文章已被 懶蛇 於 Dec 20 2011, 04:27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悲慘
發表於: Dec 20 2011, 08:51  評價+2
Quote Post


五品官
********

發表數: 750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3-08-2004

活躍:5
聲望:629


QUOTE (徐元直 @ Dec 19 2011, 14:57 )
QUOTE
甲:  「要報也能批」,本質上就是剝削了使用方言的自由,他們的執行手法若然是「凡報皆批」的話,一則這本來就是個多餘浪費人力物力的政策,不論在推普還是保粵的層面上都應該反對這浪費資源的政策;二則就是將「自由」的依據由法治傾向人治。

本質上這是對電視、電台廣播的規管,而不是對你個人如何說話的規管。那麼你說的「自由」是指廣播媒體應當有不受規管的自由?

QUOTE
乙:  因為粵語本來就很強勢因而不必保護這是個很取巧的講法,她強,不必救,她弱,也救不來,那麼世上還有甚麼語言是要保育的呢?你可以說因此語言從來都不必要保育。每種語言本來都很強勢,上海話今天沒幾多個「小孩子」能講了。

照這個說法,那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無論強弱,都需要救亡了。

我一向認為語言談不上救與不救,只有當一些稀有語言面臨消失的危機時,應當確保有充分的記錄,讓其能夠作為歷史知識的一部分流傳下去,讓後人有學習、研究的機會。

粵語,還談不上救亡。

QUOTE
丙:  文化融和的問題,這恐只是個「輔助手段」,成效未見,先鬧出「又係你班外省人」,還從何講融和?

社會總有對立,也就是說總會有一些人想要的東西不是另一些人想要的,但人們的偏好和感想也是會隨時間改變的,所以政策的影響要分短期和長期。如果不敢推行任何有爭議的政策,那就不是和諧,而是一事無成了。

續甲:

  應該是管的,或者應該這麼說,如果在香港長播法文德文應該是有問題的,但在廣東播廣東話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即是這種管,除非是無意義的管(全批),暗示就是將那兒本來的語言標誌為「另類的」語言,廣東話在廣東又有甚麼另類可言?

  就如同中央甚麼台,你不會批普通話呀。

續乙:

  我認為每一種語言應該是比較自然地讓他們發展,在普通話的場合講普通話是好的,比如全國性的場合,或者講求華人溝通的場合。

  通用語有實際的用處,但通用語的目的在於使全國溝通,而這決不需要使全國只流通唯一一種語言。我認為通用語的需求在於另一種場合,就是你原本有一種生活,而有了通用語,你可以有另外更多的生活方式,而通用語不必入侵去你本來的生活中。即是廣東話現在有自己廣東話發展的姿態,你就為甚麼要審她呢?

續丙:

  政策當然會開罪人,不過開罪人也應該「和諧地」指向一個比較溫文的方向。要令新舊廣東人融合(我傾向說「廣東人」應該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你不是「廣東人」就不要取巧說「新廣東人」,一則好像「傳統廣東文化」是舊的落伍的,二則你又不是廣東文化而你又是廣東文化你說甚麼,再者你是廣東文化而這文化又是新的也好,你所謂新的如果都來自北方那明顯就是北方的文化或者統稱為「中華文化」以至「新中華文化」之類就好何來有個新廣東?),比起「或使其中一邊消失,而使餘下的全變成另一邊」,比較和諧的方向是創造第三種文化出來吧(?),實際是甚麼我不是八奇就不窮說了。


--------------------
  或者這樣說,人不可能要自己每句都是有價值的言論,只可以要求「好話」與「下一句好話」之間的廢話在你過濾的耐性之內。我們不是要編名著,能夠發掘些大家可能會有興趣的想法,其實夠好罷。

  大家人一個,何苦呢又?
PMEmail Poster
Top
龍驤將軍
發表於: Dec 20 2011, 12:06  評價+1
Quote Post


葉公好龍
************

發表數: 3,097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5-13-2007

活躍:11
聲望:726


!!!

附帶圖片
附帶圖片
PMEmail Poster
Top
耒戈氏
發表於: Dec 20 2011, 13:01  
Quote Post


反潮流才是王道!!
************

發表數: 6,255
所屬群組: 太守
註冊日期: 7-15-2007

活躍:21
聲望:1540


QUOTE (龍驤將軍 @ Dec 20 2011, 20:06 )
!!!

來源?惡搞?出街的電視劇?
PM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2) [1] 2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172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