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2) 1 [2]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談劉禪, 請高手們指教指教!
玄天劫
發表於: Apr 13 2006, 12:29  
Quote Post


四品官
*********

發表數: 1,02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5-19-2005

活躍:6
聲望:126


QUOTE (Guest @ Apr 13 2006, 08:17 PM)
QUOTE
↑未知閣下是誰,可以說說"真名"嗎?


我是誰很重要嗎?


其實劉禪死都死了一千多年,
我們真的要花時間那麼多時間去討論死了那麼久的人嗎?

我覺得我們與其花時間在一個人的名聲上,
倒不如把寶貴的光陰做在其他時間上,
這樣不是更好嗎?

呵∼欠∼

你是誰真的不太重要,但人家要花時間去討論死了那麼久的人又關你事乎?

把寶貴的光陰做在其他時間上……借問一聲,回一篇不關己的文,是否善用時間?



呀∼原諒我的愚昧,請解釋一下以下對話:
QUOTE
原來歷史係任人吹既,明白了


何謂任人吹呢?

本篇文章已被 玄天劫 於 Apr 13 2006, 12:36 編輯過


--------------------
user posted image

Extremely Classics
Aya_第3回ブライダルジュエリープリンセス
http://i6.photobucket.com/albums/y225/mw3j...090128_01-1.jpg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Guest
發表於: Apr 13 2006, 13:13  
Quote Post


Unregistered










QUOTE
呵∼欠∼

你是誰真的不太重要,但人家要花時間去討論死了那麼久的人又關你事乎?

把寶貴的光陰做在其他時間上……借問一聲,回一篇不關己的文,是否善用時間?




你講得岩
不過這也關你事嗎?

我只覺得與其要花時間討論一個人身上
倒不如花時間去討論一個計策,一場戰爭.
這還不是更好嗎?

一個人的錯與對,歷史早有定段,
我們討不討論歷史也是一樣的
Top
玄天劫
發表於: Apr 13 2006, 13:22  
Quote Post


四品官
*********

發表數: 1,028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5-19-2005

活躍:6
聲望:126


QUOTE (Guest @ Apr 13 2006, 09:13 PM)
QUOTE
呵∼欠∼

你是誰真的不太重要,但人家要花時間去討論死了那麼久的人又關你事乎?

把寶貴的光陰做在其他時間上……借問一聲,回一篇不關己的文,是否善用時間?




你講得岩
不過這也關你事嗎?

我只覺得與其要花時間討論一個人身上
倒不如花時間去討論一個計策,一場戰爭.
這還不是更好嗎?

一個人的錯與對,歷史早有定段,
我們討不討論歷史也是一樣的

我只本著八隻大字: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已∼

一個故人,一個舊計策與一場過去了戰爭有何分別,正如你所言:
一個計策的得與失,歷史早有定段;
一場戰爭的勝與敗,歷史也早有定段;
請問這還有有沒有討論價值呢?

論壇的作用是給人暢所欲言,人家可以盡說無聊事,但卻不可阻止人家討論啊∼


--------------------
user posted image

Extremely Classics
Aya_第3回ブライダルジュエリープリンセス
http://i6.photobucket.com/albums/y225/mw3j...090128_01-1.jpg
PMEmail PosterUsers Website
Top
Guest
發表於: Apr 13 2006, 13:30  
Quote Post


Unregistered










QUOTE
論壇的作用是給人暢所欲言,人家可以盡說無聊事,但卻不可阻止人家討論啊∼



ok,這次我的確做錯了

QUOTE
一個故人,一個舊計策與一場過去了戰爭有何分別,正如你所言:
一個計策的得與失,歷史早有定段;
一場戰爭的勝與敗,歷史也早有定段;
請問這還有有沒有討論價值呢?


一個計策,一場戰爭,我想我們可以想想它有沒有其他步可以改變成敗
Top
司馬仲達
發表於: Apr 13 2006, 14:18  
Quote Post


Lumberjack
**********

發表數: 1,347
所屬群組: 待認證
註冊日期: 9-18-2003

活躍:11
聲望:364


QUOTE (Guest @ Apr 13 2006, 08:17 PM)
QUOTE
↑未知閣下是誰,可以說說"真名"嗎?


我是誰很重要嗎?


其實劉禪死都死了一千多年,
我們真的要花時間那麼多時間去討論死了那麼久的人嗎?

我覺得我們與其花時間在一個人的名聲上,
倒不如把寶貴的光陰做在其他時間上,
這樣不是更好嗎?

去討論歷史的論壇叫人不要討論歷史

我想不出有比這更善用時間的方法了



--------------------
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
1923年孫中山在香港大學演講,宣稱他的革命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他說,香港的秩序整齊而安穩,與中國的混亂腐敗成強烈對比,激發他發動革命。「我恆默念...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於七八十年間在一荒島上成此偉績,中國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香港簡史>>
***

講左咁耐, 幾時先出老解?

***

紅皮狗應該係有色盲, 只見紅色, 別色不見
PM
Top
丫全
發表於: Apr 14 2006, 16:56  
Quote Post


浮不起來的潛艇
************

發表數: 2,192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08-2004

活躍:10
聲望:305


QUOTE (Guest @ Apr 13 2006, 08:17 PM)
其實劉禪死都死了一千多年,
我們真的要花時間那麼多時間去討論死了那麼久的人嗎?

我覺得我們與其花時間在一個人的名聲上,
倒不如把寶貴的光陰做在其他時間上,
這樣不是更好嗎?

對於有好奇心也有求知慾的人來說

弄懂「想弄懂」的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件很爽的事了

對於這個討論串閣下可以沒有興趣,但是沒必要否定「談古論今」這個行為


--------------------
擔心圖片外流,簽名當改為遷名檔QQ
PMEmail Poster
Top
A仔
發表於: Apr 23 2006, 15:45  
Quote Post


九品官
****

發表數: 115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13-2005

活躍:0
聲望:未有評價


QUOTE (Guest @ Apr 13 2006, 09:13 PM)
QUOTE
呵∼欠∼

你是誰真的不太重要,但人家要花時間去討論死了那麼久的人又關你事乎?

把寶貴的光陰做在其他時間上……借問一聲,回一篇不關己的文,是否善用時間?




你講得岩
不過這也關你事嗎?

我只覺得與其要花時間討論一個人身上
倒不如花時間去討論一個計策,一場戰爭.
這還不是更好嗎?

一個人的錯與對,歷史早有定段,
我們討不討論歷史也是一樣的

這個傻瓜輸了
劉禪如果真的不會做野
他選擇的是拼死抵抗


--------------------
user posted image
PMEmail Poster
Top
kyr
發表於: Apr 25 2006, 16:29  
Quote Post


六品官
*******

發表數: 566
所屬群組: 一般
註冊日期: 12-23-2004

活躍:2
聲望:6


QUOTE (黃巾小賊 @ Apr 12 2006, 02:41 PM)
小賊挖屍盜寶日呈獻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712

轉貼:樂不思蜀的劉禪是不是昏君?
QUOTE
在史實上劉禪應該不昏。相反,他是相當的有自知之明和放權的膽識。這可以由他和他的相父的關係可見。劉禪和諸葛亮的關係可以拿明代神宗和張居正的關係來看。劉禪是劉備托孤的,同樣神宗也是由上代的皇帝托孤的。據說當日神宗是張居正的學生,神宗在遊玩被太后發覺,太后就冷冷的丟了本霍光傳給他看。霍光曾經恃權廢帝另立,於是神宗忌張居正權,張居正一死,奪爵抄家。但是我們看到劉禪的表現,他放手讓諸葛亮出師伐魏,大膽放權。本可以用尚書令李嚴來和諸葛亮相抗,奪其權,卻反而為了諸葛亮嚴懲李嚴。他的高度放權不是他精明之處嗎?反而明神宗在張居正死後奪其爵抄其家,再把矛頭指向和張勾結的太監馮保。權他是集了,然後呢?親政三十多年,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可以看見劉禪和昏君的不同處。

劉禪在諸葛亮死後本來也可以奪爵抄家再貶亮派。然而事實上呢?出師表上寫的費禕蔣琬他用了,諸葛孔明的遺言他辦了,姜維請旨伐魏他許了。太監王甚麼的只不過說過了兩句壞話,一是對孔明一是對姜維。劉禪的態度也是將信將疑。諸葛亮入蜀十年而亡,蜀漢國祚足有四十多年。後半段這三十多年究是由誰撐起大局?尤其是後來蜀中無大將無能臣,劉禪仍可以撐過來。蜀亡之後永安守將羅憲和部下在都亭哭了三日,蜀國將士忿恨可以用刀劍裂石。然而諸葛亮屍骨都已經寒了,這些民心所向者誰?劉禪的投降不也可解釋為避免戰禍嗎?

最後的樂不思蜀,我覺得這條對昏君的指控最為無稽。劉備在新野城生下劉禪,其後赤壁之戰、奪荊州入益州。可以說,劉禪由小到大都是在政治場上打滾的,尤其是他老爸還沒有根據地。而在後來他的政治手腕也不見得差,那麼他的樂不思蜀是不是演戲呢?我想是的。我不認為每個亡國之君都要學李後主唱「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唱得被皇帝「喀嚓」了才算愛國名君。而且誰都知道李後主才算是昏君……

總括而言,劉禪是昏君嗎?我質疑。
QUOTE
在身為封建時期的專制君主,最難的便是能明自身之缺,無意氣之行,能使下屬一展長才,而無功高震主之慮。而能進一步授以大權,託付以家國之事,生前保其榮權,身後不因奸佞之言而廢人者,則更為鳳毛鱗角,可遇而不可求。事實上,符合以上條件之君主寥寥可數,而劉禪,便是其中的一位。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子,俗語:" 扶不起的阿斗" 即指其人,然阿斗是否真扶不起,實有待商確,若與其父,或其他兩國的君主相較,事實上他並不遜色,但現今,讓我們先看看他的生涯:

一、太子時期

  在這段時期,史書所載不多,但仍可由已知史實加以推測:自建安十二年(西元207 )出生,自章武三年( 223年 ) 繼任君主,其十七年間,劉備多忙於在外的奔波,而坐鎮後方大本營擔任後勤補給重責的正是諸葛(非演義所敘一般),我們不難得知,在對劉禪的教導上,諸葛佔了相當分量,再看劉備遺詔:「......射君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已畢,未送,可自更求聞達......。」

  由此,不難看出諸葛對劉禪的一種(代父亦師)的角色。

二、君主時期(1)諸葛生前

  劉備自帝託孤之際,雖云諸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然而,卻同時在有意無意間削弱了諸葛的權力,另令李嚴(後改名李平)為尚書令,伏下日後的奪權之隱憂。原來漢代官制分宮、府兩者,宮中主由尚書臺負責,長官尚書令,原為皇帝私人祕書處,但後來竟也掌握軍國機要的處置權;也就是具有軍權;府乃指丞相府,下有百官,主要負責行政工作,在劉備死前,諸葛雖無進駐前線,主負後方補給,但必要時,仍會帶兵支援前方,換言之,他掌握行政權及部分兵權,但劉備託孤之時,卻李嚴以尚書令兼任中都護,全權處理一切軍事事務,言下之意,不無減少諸葛之權的意味在,也因此,後世有部分學者懷疑劉備白帝託孤的背後用意何在。

  而對於這種情形,劉禪的作為是:事之如父,委以諸事,讓諸葛放手去做,而無任何無謂的干涉,到了後來,李嚴這個同屬託孤重臣的尚書令兼中都護,卻似成了諸葛的下屬,對於李嚴而言,心中不平自難避免。而後在諸葛北伐時,曾出現後主劉禪急召,而功虧一簣的事件,而時,李嚴正鎮守後方,然未見對此提出勸諫看來,對於諸葛的功業,不無妒忌之理,到了最後竟矯詔,欲彌軍糧不繼之過,導至諸葛在為大局著想之下,聯合眾臣上表彈劾,貶為庶人。在李嚴與諸葛的權力爭奪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劉禪可說完全支持丞相,才能使李嚴無法得逞,軍政大權再歸於一人,在無人掣肘之下,諸葛更能有效掌握。讓我們再看看在出師表中的段落: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對此,孫中山先生認為這是一種極佳的「權能區分」典範,有權者能使有能者充分發揮,而使自己位於監督的地位,劉禪自知已有能力不足以有效管理全國,故能不暴己短,一切委於能者,讓他們代管其國,結果不但國家井井有條,自己也樂得輕鬆。然而,就歷史看來,真正能做到這點的君王有誰?自知其短但又能下放大權予能者而不忌者,非春秋齊桓,三國後主不可。

三、君主時期(2)諸葛歿後

  諸葛遺言,託政事於蔣院琬、費禕,後主一一照行不貳,毫無疑心,此舉不僅空前,甚至絕後,史上所載,僅此一件。再看以下二事:曾任犍為太守的李邈,在諸葛死後,上書後主:「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結果後主大怒,立即將之「下獄誅之」,由此可見,劉禪既不昏,更不庸,對於是非他仍有一定的判斷,而不為言語所惑;其二,在延熙元年,下詔蔣琬北伐曹魏(諸葛歿後四年,238 年)可以得知,他雖過安逸生活,但亡父、諸葛之大志,他並未完全忘懷。再看蜀漢歷史:自劉備正式稱寡,迄蜀亡,共傳兩代,四十三年,其中劉備佔三年,劉禪佔了四十年之久,在劉備治蜀三年間,就因伐吳之舉,使國內一空,南中反叛魏策動北方鮮卑,南方異民族,發動五路十萬大軍南征蜀地,東吳意向不明,使蜀差點走向亡國之途;但在劉禪登位,重用諸葛、蔣琬、費禕、董允的結果,蜀漢享有三十年以上安定,雖戰事仍有,但政治清明,法理有序,直至延熙十六年(253 年)費禕遇刺身亡,國內良臣賢將之前已相繼凋零,蜀中名將僅由年已五十三的姜維獨撐大局。在少賢相輔佐之際,政治才逐漸下坡,但仍維持十年之久,在天下未亂蜀先亂的古諺中,除了對諸葛遺澤感到敬佩之餘,更為劉禪能大膽放權感到喝采。

四、降後生涯

  後主降後,曾有樂不思蜀之言,有人因此認為他昏庸,但也有人視為保身之道,但就個人以為,傾向保身之說,我們知道:

  第一、凡降人者,最怕降者懷有二心,就連魏國重臣司馬懿都要演出一幕癡呆、中風狀,方得以麻痺政敵,奪得大權,更何況劉禪這個外來的降國之君?更何況蜀亡之際,屬姜維之下的部將在悲憤,痛恨之餘,以劍竟可裂石,可見蜀中兵將受教化之深,若劉禪有心登高一呼,足以使魏頭大,故若言行稍有不慎,刀斧加身,自是難免。

  第二、劉禪十七歲即位,劉備在蜀三年,換言之劉禪可說至小即隨著部隊而行(因其父一直沒有真正的根據地),而對於劉備集團中的人物關係,人事情形,多少也該有一定了解,對於局勢的發展等等,在耳濡目染之下,他的見識該有一定。在蜀四十年間,先有李嚴、諸葛之爭(雖諸葛不願),後有主戰(姜維),主和(蔣琬、費禕)之執,但始終未有所謂白熱化的衝突出現,劉禪的認知與態度,佔了相當分量,可見,在處理的手法上,後主有相當的柔度,五十多年的歷練,若要說劉禪是個不知政治為何物的人,恐難自圓其說,所以劉禪有可能是因自保,而有樂不思蜀之言。

  蜀漢之治,來自諸葛,但我更要說,諸葛之行,源於後主,若無後主的誠心之託,諸葛恐齎志以終,含恨而別;若無後主自知、自制,而對政治有強烈感受,則蜀之國祚可危,其人早成亡國之君。齊桓用管仲則霸,用豎刁則傾;劉禪用諸葛則強國,用黃浩、譙周則亡,兩者實無相差,但為何一成霸主之名,一有昏庸之稱?惑之。

Those views can only show 劉禪 a good boy rather than a good king(or puppet?) twisted.gif



--------------------
DoroDoroDoro....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2) 1 [2]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Start Poll

 



[ Script Execution time: 0.0246 ]   [ 12 queries used ]   [ GZIP 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