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三國志•武帝紀》:
十六年......冬十月,軍自長安北征楊秋,圍安定。秋降,復其爵位,使留撫其民人。 十二月,自安定還,留夏侯淵屯長安。
十七年春正月......馬超餘眾梁興等屯藍田,使夏侯淵擊平之。
《三國志•楊阜傳》:
馬超之戰敗渭南也,走保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蘇伯反河間,將引軍東還。阜時奉使,言於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軍還,不嚴為之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軍還倉卒,為備不周。
《三國志•夏侯淵傳》:
從征韓遂等,戰於渭南。又督朱靈平隃糜、汧氐。與太祖會安定,降楊秋。十七年,太祖乃還鄴,以淵行護軍將軍,督朱靈、路招等屯長安,擊破南山賊劉雄,降其眾。圍遂、超餘黨梁興於鄠,拔之,斬興,封博昌亭侯。
《三國志•徐晃傳》:
使晃與夏侯淵平隃麋、汧諸氐,與太祖會安定。太祖還鄴,使晃與夏侯淵平鄜、夏陽餘賊,斬梁興,降三千餘戶。
《三國志•張郃傳》:
從破馬超、韓遂於渭南。圍安定,降楊秋。與夏侯淵討鄜賊梁興及武都氐。又破馬超,平宋建。
《三國志•鄭渾傳》:
......辟為丞相掾屬,遷左馮翊。
時梁興等略吏民五千餘家為寇鈔,諸縣不能禦,皆恐懼,寄治郡下。議者悉以為當移就險,渾曰:「興等破散,竄在山阻。雖有隨者,率脅從耳。今當廣開降路,宣喻恩信。而保險自守,此示弱也。」乃聚斂吏民,治城郭,為守禦之備。遂發民逐賊,明賞罰,與要誓,其所得獲,十以七賞。百姓大悅,皆願捕賊,多得婦女、財物。賊之失妻子者,皆還求降。渾責其得他婦女,然後還其妻子,於是轉相寇盜,黨與離散。又遣吏民有恩信者,分布山谷告喻,出者相繼,乃使諸縣長吏各還本治以安集之。興等懼,將餘眾聚鄜城。太祖使夏侯淵就助郡擊之,渾率吏民前登,斬興及其支黨。
(鄭渾是故朝臣河南鄭泰之弟。)
《三國志•張魯傳》注引《魏略》:
(李堪、程銀、侯選事跡續)
超破走,堪臨陳死。銀、選南入漢中,漢中破,詣太祖降,皆復官爵。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略》:
楊秋,黃初中遷討寇將軍,位特進,封臨涇侯,以壽終。
《三國志•郭淮傳》:
文帝即王位......又行征羌護軍,護左將軍張郃、冠軍將軍楊秋討山賊鄭甘、盧水叛胡,皆破平之。關中始定,民得安業。
(楊秋等八將中,《三國志》原文提及的只有楊秋、成宜、李堪、梁興;而程銀、侯選見於注引《魏略》、《典略》文;李堪是唯一一個出現於三處的,所載亦無矛盾;唯獨張橫、馬玩兩個名字只出現在《典略》提到的十部名單裡,不見二人出身或下場。八將中,楊秋似最顯貴,他和梁興的名字出現得最多,是兩種命運的代表。未知「梁興等」是否包括張橫、馬玩二人。程銀、侯選入漢中,而馬超亦奔漢中,未知是否三人一起行動。)
洪适《隸釋》卷十九《魏公卿奏上尊號》(又稱《公卿將軍奏上尊號》)碑文:
相國安樂鄉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詡、御史大夫安陵亭侯臣朗、使持節行都督督軍車騎將軍(闕二字)臣仁、輔國將軍清苑鄉侯臣若、虎牙將軍南昌亭侯臣輔、輕車將軍都亭侯臣忠、冠軍將軍好畤鄉侯臣秋、渡遼將軍都亭侯臣柔、衛將軍國明亭侯臣洪、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鎮西將軍東鄉侯臣真、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領楊州刺史征東將軍安陽鄉侯臣休、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征南將軍平陵亭侯臣尚、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徐州刺史鎮東將軍武安鄉侯臣霸、使持節左將軍中鄉侯臣郃、使持節右將軍建鄉侯臣晃、使持節前將軍都鄉侯臣遼、使持節後將軍華鄉侯臣靈......
臣等前上言. 漢帝奉天命以固禪. 群臣因天命以固請. 陛下違天命以固辭. 臣等頑愚......
(《三國志•文帝紀》注有引此文,但非全文,缺上奏名單,只云「相國歆、太尉詡、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奏曰......」,此注最首引《獻帝傳》,其後有很多無寫出處的上書、詔書等,嚴可均《全三國文》以為都屬於《獻帝傳》之文。嚴氏又以案「《古文苑》聞人牟準魏敬侯碑陰言群臣上尊號奏,衛覬撰,鍾繇書」,而將此收入衛覬作品中。
這裡楊秋是好畤鄉侯,則據《魏略》黃初中進為臨涇侯;冠軍將軍同《郭淮傳》。或可從此排名推斷楊秋的地位。)
5.2
+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五》
《後漢書•獻帝紀》: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夷三族。......
八月,馬超破涼州,殺刺史韋康。......
十九年......冬十月,曹操遣將夏侯淵討宋建于枹罕,獲之。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日誅馬騰,兩書《獻帝紀》同,《資治通鑑》亦從。但周天遊《後漢紀》指校注此年五月無癸未。吳玉貴《資治通鑑疑年錄》亦提到。)
《三國志•武帝紀》:
十八年......十一月......馬超在漢陽,復因羌、胡為害,氐王千萬叛應超,屯興國。使夏侯淵討之。
十九年......南安趙衢、漢陽尹奉等討超,梟其妻子,超奔漢中。韓遂徙金城,入氐王千萬部,率羌、胡萬餘騎與夏侯淵戰,擊,大破之,遂走西平。淵與諸將攻興國,屠之。......
初,隴西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
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
二十年......五月......西平、金城諸將麴演、蔣石等共斬送韓遂首。
(重提一下,韓遂與其原部下閻行、成公英都是金城人。
「韓遂徙金城,入氐王千萬部」,韓遂本是金城人,「徙金城」不合理。趙幼文《三國志校箋》指郝經《續後漢書》「徙」作「從」。作「韓遂從金城入氐王千萬部」較合理。)
《三國志•董卓傳》:
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語在《武紀》。遂奔金城,為其將所殺。超據漢陽,騰坐夷三族。趙衢等舉義兵討超,超走漢中從張魯,後奔劉備,死于蜀。
《後漢書•董卓列傳》:
十六年,超與韓遂舉關中背曹操,操擊破之,遂、超敗走,騰坐夷三族。超攻殺涼州刺史韋康,復據隴右。十九年,天水人楊阜破超,超奔漢中,降劉備。韓遂走金城羌中,為其帳下所殺。
《三國志•夏侯淵傳》:
馬超圍涼州刺史韋康於冀,淵救康,未到,康敗。去冀二百餘里,超來逆戰,軍不利。汧氐反,淵引軍還。十九年,趙衢、尹奉等謀討超,姜叙起兵鹵城以應之。衢等譎說超,使出擊叙,於後盡殺超妻子。超奔漢中,還圍祁山。叙等急求救,諸將議者欲須太祖節度。淵曰:「公在鄴,反覆四千里,比報,叙等必敗,非救急也。」遂行,使張郃督步騎五千在前,從陳倉狹道入,淵自督糧在後。郃至渭水上,超將氐羌數千逆郃。未戰,超走,郃進軍收超軍器械。淵到,諸縣皆已降。韓遂在顯親,淵欲襲取之,遂走。淵收遂軍糧,追至略陽城,去遂二十餘里,諸將欲攻之,或言當攻興國氐。淵以為遂兵精,興國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擊長離諸羌。長離諸羌多在遂軍,必歸救其家。若捨羌獨守(校勘按《通鑑》六七增「捨」字)則孤,救長離則官兵得與野戰,可必虜也。淵乃留督將守輜重,輕兵步騎到長離,攻燒羌屯,斬獲甚眾。諸羌在遂軍者,各還種落。遂果救長離,與淵軍對陳。諸將見遂眾,惡之,欲結營作塹乃與戰。淵曰:「我轉鬥千里,今復作營塹,則士眾罷弊,不可久。賊雖眾,易與耳。」乃鼓之,大破遂軍,得其旌麾,還略陽,進軍圍興國。氐王千萬逃奔馬超,餘眾降。轉擊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糧穀牛馬。乃假淵節。
(楊阜、尹奉、趙衢、姜等敗馬超之過程又詳述於《三國志•楊阜傳》及注引皇甫謐《列女傳》。韋康是韋端之子。前文曾提及鍾繇與涼州牧韋端和解韓遂、馬騰。楊阜初為韋端從事。韋端被徵為太僕,以子韋康代為涼州刺史,另一子韋誕魏時官至光祿大夫。
此事發生時間有不同說法,《資治通鑑》編在建安十八年九月,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考異》裡指出:
《楊阜傳》云十七年九月。《武帝紀》十八年超在漢陽,復因羌、胡為害,十九年正月趙衢等討超,超奔漢中。按:姜叙九月起兵,超即應出討,超出,衢等即應閉門不應,至來年正月,蓋魏史書捷音到鄴之月耳。楊阜傳誤誤也。)
初,枹罕宋建因涼州亂,自號河首平漢王。太祖使淵帥諸將討建。淵至,圍枹罕,月餘拔之,斬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淵別遣張郃等平河關,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諸羌盡降,隴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為亂逆三十餘年,淵一舉滅之,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
《三國志•龐惪傳》:
太祖破超於渭南,惪隨超亡入漢陽,保冀城。後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
《三國志•張既傳》注引《魏略》:
(閻行事跡續)
及超等破走,行隨約還金城。太祖聞行前意,故但誅約子孫在京師者。乃手書與行曰:「觀文約所為,使人笑來。吾前後與之書,無所不說,如此何可復忍!卿父諫議,自平安也。雖然,牢獄之中,非養親之處,且又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老也。」約聞行父獨在,欲使并遇害,以一其心,乃強以少女妻行,行不獲已。太祖果疑行。會約使行別領西平郡。遂勒其部曲,與約相攻擊。行不勝,乃將家人東詣太祖。太祖表拜列侯。
《三國志•王脩傳》注:
《魏略•純固傳》以脂習、王脩、龐淯、文聘、成公英、郭憲、單固七人為一傳。
引《魏略》:
郭憲字幼簡,西平人,為其郡右姓。建安中為郡功曹,州辟不就,以仁篤為一郡所歸。至十七年,韓約失眾,從羌中還,依憲。眾人多欲取約以徼功,而憲皆責怒之,言:「人窮來歸我,云何欲危之?」遂擁護厚遇之。其後約病死,而田樂、陽逵等就斬約頭,當送之。逵等欲條疏憲名,憲不肯在名中,言我尚不忍生圖之,豈忍取死人以要功乎?逵等乃止。時太祖方攻漢中,在武都,而逵等送約首到。太祖宿聞憲名,及視條疏,怪不在中,以問逵等,逵具以情對。太祖歎其志義,乃并表列與逵等並賜爵關內侯,由是名震隴右......
(《三國志•董卓傳》、《後漢書•董卓列傳》指韓遂為帳下之將所殺,《魏略•郭憲傳》則說病死後被斬送首級,《三國志•武帝紀》只說被斬送首級,《三國志•周群傳》注引《續漢書》指「韓遂逃于羌中,被殺」(見本章末)。如果病死後被斬送首級,可能送首者謊言或被誤傳。《武帝紀》之麴演、蔣石,《郭憲傳》之田樂、陽逵沒有一個名字重覆出現,這些人亦不一定能當作韓遂帳下之將。麴演,西平人,後作亂,其事載於《三國志•張既傳》、《三國志•蘇則傳》,兩傳記載未盡相同。《三國志集解補》引林國贊說,竟指韓遂病死後被諸將斬送首級,根據是包括《周群傳》注引《續漢書》、下文《張既傳》注引《典略》,實在奇怪。)
《三國志•張既傳》注引《魏略》:
成公英,金城人也。中平末,隨韓約為腹心。建安中,約從華陰破走,還湟中,部黨散去,唯英獨從。
又引《典略》:
韓遂在湟中,其婿閻行欲殺遂以降,夜攻遂,不下。遂歎息曰:「丈夫困厄,禍起婚姻乎!」謂英曰:「今親戚離叛,人眾轉少,當從羌中西南詣蜀耳。」英曰:「興軍數十年,今雖罷敗,何有棄其門而依於人乎!」遂曰:「吾年老矣,子欲何施?」英曰:「曹公不能遠來,獨夏侯爾。夏侯之眾,不足以追我,又不能久留;且息肩於羌中,以須其去。招呼故人,綏會羌、胡,猶可以有為也。」遂從其計,時隨從者男女尚數千人。遂宿有恩於羌,羌斃@之。及夏侯淵還,使閻行留後。乃合羌、胡數萬將攻行,行欲走,會遂死,英降太祖。太祖見英甚喜,以為軍師,封列侯。從行出獵,有三鹿走過前,公命英射之,三發三中,皆應弦而倒。公抵掌謂之曰:「但韓文約可為盡節,而孤獨不可乎?」英乃下馬而跪曰:「不欺明公。假使英本主人在,實不來此也。」遂流涕哽咽。
(《張既傳》云成公英後來隨張既破盧水胡。
「來此」,吳金華《三國志叢考》的《三國志》管窺(原載於《中華文史論叢》2000年第三輯)指出,明、清諸本作「來在此」,又云易培基《三國志補注》指紹熙本、宋本無「在」字,又云張元濟在百衲本《三國志跋》認定「在」是衍文。吳金華認為張元濟以不誤為誤,「來在此」實可取,符合漢末魏晉口語。另外,該書誤指此文是注引《魏略》。)
《三國志•蘇則傳》注:
《魏名臣奏》載文帝令問雍州刺史張既曰:「試守金城太守蘇則,既有綏民平夷之功,聞又出軍西定湟中,為河西作聲勢......」既答曰:「金城郡,昔為韓遂所見屠剝,死喪流亡,或竄戎狄,或陷寇亂,戶不滿五百。則到官,內撫彫殘,外鳩離散,今見戶千餘。又梁燒雜種羌,昔與遂同惡,遂斃之後,越出障塞。則前後招懷,歸就郡者三千餘落,皆卹以威恩,為官效用。西平麴演等倡造邪謀,則尋出軍,臨其項領,演即歸命送質,破絕賊糧。則既有恤民之效,又能和戎狄,盡忠效節。遭遇聖明,有功必錄。若則加爵邑,誠足以勸忠臣,勵風俗也。」
《三國志•趙儼傳》:
復為丞相主簿,遷扶風太守。太祖徙出故韓遂、馬超等兵五千餘人,使平難將軍殷署等督領,以儼為關中護軍,盡統諸軍。羌虜數來寇害,儼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
《三國志•周群傳》注引《續漢書》:
十七年十二月,星孛于五諸侯,群以為西方專據土地者皆將失土。是時,劉璋據益州,張魯據漢中,韓遂據涼州,宋建據枹罕。明年冬,曹公遣偏將擊涼州。十九年,獲宋建,韓遂逃于羌中,被殺。其年秋,璋失益州。二十年秋,曹公攻漢中,張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