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本文章會一直更新,如有意見,請到附屬論壇發表。
香港三國論壇連結:http://hksan.net/forum/
第二版排印錯誤
雖然本文各類例子中,第二版排印之誤最多,但正如上一節所說,這是因為校點本改版已久,近二十多年來大家主要用第二版,因此並不代表改版後質量明顯下降。但如第274頁,一頁竟有三錯,也真令人咋舌。
《魏志一•武帝紀》注引《魏書》/1頁第5行:
世襲爵士
【案】「士」應作「土」,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一•武帝紀》注引《魏書》/3頁第11行:
從以能明古學
【案】「從」應作「後」,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一•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4頁第13行:
太吏上言
【案】「吏」應作「史」,第二版誤,1992年出版的《三國志辭典》據之而誤為「太吏」立條,見吳金華《辭典商兌》。
《魏志一•武帝紀》/19頁第4行:
紹遣郭圖、淳子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
【案】「子」應作「于」,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一•武帝紀》注/20頁第11行:
會無抵閡
【案】「會」應作「曾」,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一•武帝紀》/24頁第6行:
庶幾先生之道不廢
【案】「生」應作「王」,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本志《任城威王彰傳》亦有「先王之道」一語,第二版亦誤作「先生之道」,《賈逵傳》又有「先生璽綬」,共三例。
《魏志四•高貴鄉公紀》/136頁第15行:
三義不同
【案】「三」應作「二」,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岳麓本修訂後記》、《三國志斠議》。
《魏志七•呂布傳》/226頁第16行:
遣布書
【案】「遣」應作「遺」,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七•呂布傳》(所附陳登傳)注引《先賢行狀》/230頁第7行:
進圍曰急
【案】「曰」應作「日」,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但《兩版校記》所引篇目誤為「臧洪傳」。
《三國志》卷八篇題/239頁第2行: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案】第二版第7次印刷「二」誤作「一」,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八•公孫瓚傳》/240頁第1行:
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翼
【案】「翼」應作「冀」,第二版誤,見吳金華《修訂芻議》。
《魏志八•陶謙傳》注引《吳書》/250頁第14行:
謙二字:商、應,皆不仕
【案】「字」應作「子」,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趙幼文《校箋》本亦作「字」,可證其工作本為校點本第二版。又盧弼《集解》本此句誤作「謙三子」,後檢錢劍夫標點本,亦已出校。
《魏志八•公孫淵傳》注引《魏書》載淵官屬上書/258頁第9行:
紆青施紫
【案】「施」應作「拖」,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但《兩版校記》所引篇目誤為「魏志九」。本傳注引《魏略》載赦淵公文,已有「紆青拖紫」一語(255頁第9行),未有此誤。
《魏志九•曹仁傳》/274頁第3行:
周旅淮、泗之間
【案】「旅」應作「旋」,第二版誤,見吳金華《修訂芻議》、《岳麓本修訂後記》、《集解箋記》。其中《修訂芻議》又提到陝西人民出版之《三國志注譯》誤為「周旅」作注。
《魏志九•曹仁傳》/274頁第4行:
後攻費、華、即墨、開陽
【案】「後」應作「從」,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修訂芻議》。
《魏志九•曹仁傳》/274頁第14行:
復與史渙等鈔紹運軍
【案】「軍」應作「車」,第二版誤,見吳金華《修訂芻議》。《修訂芻議》又提到陝西人民出版之《三國志注譯》胡亂翻譯「運軍」為「運輸隊」。
《魏志十•賈詡傳》注引《九州春秋》/327頁第3行:
將軍難欲委忠難佐之朝
【案】「難」應作「雖」,第二版誤,見吳金華《修訂芻議》。
《魏志十一•王脩傳》注引《魏略》/348頁第7行:
令為馮翎
【案】「翎」應作「翊」,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十二•何夔傳》/379頁第13行:
乃遣郡丞黃珍在
【案】「在」應作「往」,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十三•王朗傳》注引《王朗集》/411頁第4行:
又守見夏逸
【案】「見」應作「長」,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十四•程昱傳》/426頁第10行:
說其令勒允曰
【案】「勒」應作「靳」,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