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本文章會一直更新,如有意見,請到附屬論壇發表。
香港三國論壇連結:http://hksan.net/forum/
(續)
《魏志二十五•楊阜傳》/704頁第4、第9行:
會劉備遣張飛、馬超等從沮道趣下辯,而氏雷定等七部萬餘落反應之。……阜威信素著,前後徙民、氏,……
【案】百衲本、殿本、校點本第一版,兩字皆作「氐」,第二版誤作「氏」,仍有專名線。此誤文得自周雙林《三國志勘誤三則》(《文史雜誌》1996年04期),但周氏未有比較舊本。吳金華《修訂芻議》亦指出前一個「氏」字乃第二版訛文,但沒有提及後一個「氏」字。
《魏志二十五•高堂隆傳》/716頁第8行:
(不)[下]夷子隸
【案】「子」應作「于」,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斠議》。《斠議》疑此句應作「下夷于民」,出於《國語》。
《魏志二十八•王淩傳》/757頁第9行:
浚與諸將逆擊
【案】校點本第一版「浚」作「淩」,第二版把魏將王淩之名誤作「浚」,在本傳中共有兩處。此人名於各本中主要有「淩」、「凌」兩種異文,詳見盧弼《集解》、張元濟《校勘記》,而校點本兩版皆統一作「淩」。舊本中亦偶有誤作「浚」者,如殿本一系之「王浚奏欽貪殘」。
《魏志二十八•王淩傳》/758頁第9行:
浚欲因此發
【案】「浚」應作「淩」,見吳金華《兩版校記》。第二版將「淩」誤為「浚」,另一例見上條。又趙幼文《校箋》本句作「淩淩欲因此發」,衍一字。
《魏志二十八•諸葛誕傳》/769頁第13行:
後母丘儉、文欽反
【案】「母」應作「毌」,見吳金華《兩版校記》。此複姓的第一個字,在舊本中至少有「母」、「毋」、「毌」三種異文,盧弼《集解》、張元濟《校勘記》、趙幼文《校箋》(見武紀)、吳金華《校詁外編》、《校詁外編補正》(未見於《叢考》之修訂)、《集解箋記》都有提及,而校點本兩版皆取用「毌」字,只是兩版之「毌」字字形上有分別。吳金華早年在《兩版校記》中指第二版本句「母」字誤,只是就版本的統一性而言,他在後來的著作中,則認為作「母」較合古本原貌。
《魏志二十八•鄧艾傳》/782頁第4行:
比干求生遂為惡者
【案】第一版「干」作「于」,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據筆者所見,百衲本、殿本、局本「于」作「於」,校點本第一版之「于」未知是否承自金陵活字本。
《魏志二十九•華佗傳》/800頁第15行:
佗偶至主人計
【案】「計」應作「許」,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魏志三十•鮮卑傳》注引《魏書》/838頁第6行:
淳不流
【案】第一版「淳」作「渟」,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舊本、別本中有「渟」、「停」、「亭」、「濘」、「水停」多種異文,見張元濟《校勘記》、趙幼文《校箋》。然而,據張元濟《校勘記》及筆者所見,殿本作「停」,而以成都翻刻殿本為底本的《校箋》卻作「渟」,趙注云:「《冊府》卷一千引“渟”上有“水”字。《後漢書》同。當據補。」如「渟」上有「水」字則文義重疊,實則應是「停」上有「水」字,疑正文與趙注中之「渟」字皆為「停」字之訛。
《蜀志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卷末陳壽評語)/989頁第1行:
老而益篤,
【案】吳金華《兩版校記》指第二版作「老而囗囗囗」,但據筆者得見之第一版第6次印刷、第二版第7、13、15次印刷皆無脫文,疑此是吳氏當時所用的第8次印刷(或包括其後部分印次)之誤。
《蜀志十•劉封傳》注引《國語》/994頁第2行:
乃智氏亡
【案】「乃」應作「及」,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吳志一•孫策傳》注引《江表傳》/1111頁第5行:
慶陵太守陳登治射陽
【案】「慶」應作「廣」,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吳志七•張昭傳》注/1222頁第6行:
是以盡城匡弼
【案】「城」應作「誠」,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吳志十一•朱治傳》/1305頁第2行:
頗有姦叛
【案】「頗」應作「頻」,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岳麓本修訂後記》、《集解箋記》。
《吳志十二•虞翻傳》注引《江表傳》/1318頁第14行:
與吾辭矣
【案】「吾」應作「君」,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
《吳志十二•陸績傳》注引《姚信集》/1329頁第5-6行:
荀懷懿姿
【案】「荀」應作「苟」,第二版誤,見吳金華《兩版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