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線人數: 1 參與討論  返回首頁  最後更新  進階搜尋 

  關於HKSAN
三國遊戲
其他遊戲
無盡的四國
原創作品
經典文學
歷史資料
:: 進入論壇 ::

香港三國志 / 歷史資料 / 三國文獻 / 韓遂馬騰史料輯錄
韓遂馬騰史料輯錄
2007-05-18    黃巾小賊    http://hksan.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7946    點擊: 20961
韓遂馬騰史料輯錄2

2.1

《後漢書•董卓列傳》:
初,卓之入關,要韓遂、馬騰共謀山東。遂、騰見天下方亂,亦欲倚卓起兵。

《三國志•董卓傳》:
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

注引華嶠《漢書》:
卓欲遷長安,召公卿以下大議。司徒楊彪曰:「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天下之民。今(校勘從何焯說改「而」為「今」)海內安穩,無故移都,恐百姓驚動,麋沸蟻聚為亂。」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并吞六國。今徙西京,設令關東豪彊敢有動者,以我彊兵踧之,可使詣滄海。」彪曰:「海內動之甚易,安之甚難。又長安宮室壞敗,不可卒復。」卓曰:「武帝時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窯數千處,引涼州材木東下以作宮室,為功不難。」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計邪?邊章、韓約有書來,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東下(校勘從陳景雲說改「來下」為「東下」),我不能復相救,公便可與袁氏西行。」彪曰:「西方自彪道徑也,顧未知天下何如耳!」議罷。卓敕司隸校尉宣璠以災異劾奏,因策免彪。

(據《後漢書•董卓列傳》邊章早已被韓遂所殺,其餘史籍所載亦不違此說,董卓「邊章、韓約有書來」之言何來?留意下文提到「初,卓之入關,要韓遂、馬騰共謀山東。遂、騰見天下方亂,亦欲倚卓起兵。」
《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中,「韓遂」、「邊章」條目下均無列上文,幸好是在重要的《董卓傳》裡才不易遺漏。《資治通鑑》只留「公欲沮我計邪?」可見其謬,書多不收錄。)


《三國志•董卓傳》:
三年(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
初,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陝,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潁川諸縣。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陝,欲以詔命誅輔。......
比傕等還,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憂恐不知所為。用賈詡策,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餘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布戰城中,布敗走。......
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汜為後將軍、美陽侯。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傕、汜、稠擅朝政。......
是歲,韓遂、馬騰等降,率眾詣長安。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涼州,騰征西將軍,屯郿。
(「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涼州」,《資治通鑑》作「......遣還金城」。)

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
初,董卓入關,說韓遂、馬騰共圖山東。遂、騰見天下方亂,亦欲起兵倚卓。卓死,傕、汜攻破京師。遂、騰將兵救天子。是月,遂屯郿,騰屯鄠。

(關於韓遂馬騰與董卓李傕等的關係,在此作個總結:
《三國志》、《後漢書》、袁宏《後漢紀》三書比較,很自然地,《後漢紀》和《後漢書》所載較近似。
「初,董卓入關,說韓遂、馬騰共圖山東。遂、騰見天下方亂,亦欲起兵倚卓」一類說法,見於《後漢紀》和《後漢書》,《三國志》原文並無,極其量裴注引華嶠《漢書》那條怪文算是有關;相反地,《三國志•董卓傳》的「詣長安」,然後各拜征西將軍、鎮西將軍之說,不見於《後漢紀》和《後漢書》,只是《後漢書•劉焉傳》跟從《華陽國志•劉二牧志》、《三國志•劉焉傳》,都提過馬騰是征西將軍(見本文2.2章)。
袁宏《後漢紀》的「救天子」之說更可謂與「詣長安」相反,《後漢書,董卓列傳》提到「欲倚卓起兵」後就說到馬騰李傕等的戰事(見本文2.2章),雖然沒有「詣長安」但亦沒有「救天子」。
馬騰李傕等交戰理由,《後漢紀》和《後漢書》提到馬騰「私求不獲」,同樣不見於《三國志》。《後漢書》和編年體的《後漢紀》又明確指出此戰發生在興平元年,《三國志•董卓傳》則沒有明確交代發生時間,另《華陽國志》指在初平四年。但在此事上,《後漢紀》比其他史籍特別強調劉焉,而且提到戰後不久馬騰等就獲赦。
《資治通鑑》結合各書。記初平三年李傕等攻佔長安之後,前半取了《後漢紀》「初,董卓入關,說韓遂、馬騰共圖山東」,字句完全相同;後半取了《三國志•董卓傳》「詣長安」之說。交戰之事則寫於興平元年,並採納獲赦之說。
另外,可以留意各說法中屯駐地的差異。韓遂在《三國志•董卓傳》已還涼州。
演義將馬騰塑造成漢之忠臣。董卓專權時參加討伐董卓聯盟;李傕郭汜佔長安,又出師勤王。跟《三國志》、《後漢書》裡靠攏董卓及李傕的態度完全相反。就算馬騰後來反李傕,也有說因為私求不獲。
勤王之事,如說有所據,則是獨見於《後漢紀》。只是,《後漢紀》前後同樣寫有欲倚董卓及私求不果二事,與演義的形象仍是相去甚遠。先不論在這種情況下,起兵救天子之說是否可信,就算《後漢紀》所載三點都屬實,起兵救天子亦似是一個藉口而已。)


《三國志•馬超傳》注引《典略》:
(馬騰事跡,此段本文1.3章已引,再抽出來以便比較)
討賊有功,拜軍司馬,後以功遷偏將軍,又遷征西將軍,常屯汧、隴之間。初平中,拜征東將軍。是時,西州少穀,騰自表軍人多乏,求就穀於池陽,遂移屯長平岸頭。而將王承等恐騰為己害,乃攻騰營。時騰近出無備,遂破走,西上。

(同樣地,馬騰官職紀錄亦相當混亂。
根據《後漢書•董卓列傳》,馬騰當過涼州刺史耿鄙的司馬,後加入叛亂行列。根據《三國志•董卓傳》,初平三年詣長安拜征西將軍,《華陽國志》、《三國志》、《後漢書》三處《劉焉傳》似同出一轍,皆用馬騰是征西將軍之言。
《典略》沒有說馬騰為亂之事,卻提到很多官職,其記載向來最值得質疑。而在袁宏《後漢紀》裡,興平元年與李催軍交戰之事前,無提及馬騰韓遂曾有官職,此書對他人官職的記載亦見荒謬之處。
《典略》最初說「討賊有功,拜軍司馬」,故司馬一職出現兩次。《典略》又指馬騰初平中拜征東將軍,而且之前已拜過征西將軍,如嘗試跟《三國志•董卓傳》的說法結合,則非常奇怪,也不知是否將軍銜被搞錯了。
《典略》又沒提及馬騰與李催的恩仇,卻有被王承攻擊這些不見其他根據的事。「常屯汧、隴之間」「求就穀於池陽,遂移屯長平岸頭」「破走,西上」之語或是線索。《後漢書》指馬騰等與樊稠等戰於長平觀,《典略》剛好提過長平岸頭。
而此後的官職紀錄,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指戰後不久馬騰等即獲赦,然後拜為安狄將軍,建安十三年又徵為衛尉,當時已是前將軍。《後漢書•董卓列傳》提過馬騰建安七年拜征南將軍,之後徵為衛尉。《典略》則是拜前將軍、封槐里侯,後徵為衛尉。「前將軍」出現於《後漢紀》、《典略》兩書。衛尉一事還有不少地方提及,最有憑證。這些史料請看本文較後章節。
韓遂的記載也不算統一,只是沒有馬騰那麼多,較少比較而已。)


《三國志•龐惪傳》:
龐惪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少為郡吏州從事。初平中,從馬騰擊反羌叛氐,數有功,稍遷至校尉。
(這些行為又在馬、韓詣長安的之前還是之後?)


2.2

《三國志•董卓傳》:
侍中馬宇與諫議大夫种邵、左中郎將劉範等謀,欲使騰襲長安,己為內應,以誅傕等。騰引兵至長平觀,宇等謀洩,出奔槐里。稠擊騰,騰敗走,還涼州;又攻槐里,宇等皆死。
(此處指种劭(种邵)當時為「諫議大夫」,《後漢書•种暠傳》無此記載。只是《資治通鑑》取此說法。)

《三國志•董卓傳》注引《九州春秋》:
(此注樊稠被殺之事,非注上文)
馬騰、韓遂之敗,樊稠追至陳倉。遂語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也。本所爭者非私怨,王家事耳。與足下州里人,今雖小違,要當大同,欲相與善語以別。邂逅萬一不如意,後可復相見乎!」俱卻騎前接馬,交臂相加,共語良久而別。傕兄子利隨稠,利還告傕,韓、樊交馬語,不知所道,意愛甚密。傕以是疑稠與韓遂私和而有異意。稠欲將兵東出關,從傕索益兵。因請稠會議,便於坐殺稠。
(《三國志•董卓傳》原文先說韓遂已還涼州,但沒明言韓遂有來參與戰事。)

《後漢書•董卓列傳》:
興平元年,馬騰從隴右來朝,進屯霸橋。時騰私有求於傕,不獲而怒,遂與侍中馬宇、右中郎將劉範、前涼州刺史种劭、中郎將杜稟合兵攻傕,連日不決。韓遂聞之,乃率眾來欲和騰、傕,既而復與騰合。傕使兄子利共郭汜、樊稠與騰等戰於長平觀下。遂、騰敗,斬首萬餘級,种劭、劉範等皆死。遂、騰走還涼州,稠等又追之。韓遂使人語稠曰:「天下反覆未可知,相與州里,今雖小違,要當大同,欲共一言。」乃駢馬交臂相加,笑語良久。軍還,利告傕曰:「樊、韓駢馬笑語,不知其辭,而意愛甚密。」於是傕、稠始相猜疑。猶加稠及郭汜開府,與三公合為六府,皆參選舉。
(樊稠事同《三國志•董卓傳》注引《九州春秋》之記載,亦見於袁宏《後漢紀》(見本章較後部分)。只是三處字眼略有不同。
此處指劉範為「右中郎將」,各處俱作「左中郎將」。)


注引《獻帝紀》:
稟與賈詡有隙,脅扶風吏人為騰守槐里,欲共攻傕。傕令樊稠及兄子利數萬人攻圍槐里,夜梯城,城陷,斬稟梟首。

《後漢書•獻帝紀》:
興平元年......三月,韓遂、馬騰與郭汜、樊稠戰於長平觀,遂、騰敗績,左中郎將劉範、前益州刺史种劭戰歿。
(《後漢書•种暠傳》种劭(种邵)「出為益涼二州刺史」,此處「益州刺史」非有違他處。)

注引袁宏紀(袁宏《後漢紀》):
是時馬騰以李傕等專亂,以益州刺史劉焉宗室大臣,遣使招引共誅傕。焉遣子範將兵就騰。故涼州刺史种劭,太常拂之子也。拂為傕所害,劭欲報仇,遂為此戰。
(「將兵就騰」,引《後漢書集解》校補:「就」,官本作「執」,誤。)

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原文:
興平元年......
二月......丁亥......
是時李傕等專亂,馬騰等私求不獲,騰怒,以益州牧劉焉宗室大臣,遣使招引,欲共誅傕等,焉遣子範將兵就騰。岐州刺史种邵,太常拂之子,拂為傕所害;中郎將杜稟與賈詡有隙,竝與騰合,報其讎隙。於是傕、騰攜貳。上遣使者和之,不從,稟遂率衆來,欲和傕、騰,既而復與騰合。壬申,騰、遂勒兵屯平樂觀,將圖長安。傕使樊稠、郭汜及兄子李利擊騰、遂,破之,邵、範等皆死。遂西走,稠追之。遂謂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本所爭者非私怨,王家事耳。與足下州里,雖小有違,要當大同,欲相與善語,而不意後不可復。」乃交馬共語,良久別去。庚申,赦騰。夏四月,以馬騰為安狄將軍,遂為安羌將軍。
(「平樂觀」,萬有文庫本作「平蘇觀」,當誤,筆者所見版本俱作「平樂觀」。此事交戰之處,其他史籍作「長平觀」。
「稟遂率衆來,欲和傕、騰,既而復與騰合。壬申,騰、遂勒兵......」,一語甚怪,應有錯誤。周天遊校注本將「稟遂」正為「韓遂」,指黃本作「轉」,「轉」、「韓」形近而訛。此亦符合其他史籍之說。

又「馬騰等私求不獲」,《後漢書•董卓列傳》無「等」字,《資治通鑑》所載雖似《後漢紀》,亦無「等」字。不過像本文2.1章《三國志•董卓傳》也有「韓遂、馬騰等降」,但首尾提到的還只是韓遂、馬騰兩人。
在《後漢紀》此文與其他史籍的分別是,劉焉的角色顯得比劉範主導。在《三國志》、《後漢書》裡,是當時已在朝的劉範等人與馬騰合謀,劉焉最多是曾派兵支援。此文指馬騰找劉焉合謀,劉焉派劉範出兵,則劉範不似在朝。《華陽國志》是「與焉、範通」。不過根據本文3.3章所引《三國志•許靖傳》注,馬騰與劉焉的關係的確不錯。
此文种劭(种邵)身份為「岐州刺史」,筆者所見兩本俱如是。這不僅不符其他史籍,亦不可能,因為岐州始置於北魏。

韓遂「既而復與騰合」,《資治通鑑》胡三省注:「遂知傕之不知與也。」
韓遂馬騰獲赦,不久又拜將軍,這未見於其他史籍,但為《通鑑》所採納。《資治通鑑》記此戰事,最似《後漢紀•獻帝紀二》,中間又取《三國志•董卓傳》。

「赦騰」,《通鑑》作「詔赦騰等」,《通鑑》胡注:「傕等力不能制騰、遂,因下詔赦之。」

周天遊校注指壬申、庚申兩日干應在三月,而且庚申應在壬申之前,疑有訛。
「安狄將軍」、「安羌將軍」聞所未聞,應是當時臨時所創,只此一例,胡三省亦這樣認為。「安羌將軍」,筆者所見的《通鑑》版本都作「安降將軍」,此名甚怪。)


《後漢書•种暠傳》:
(子种拂傳)
李傕、郭汜之亂,長安城潰,百官多避兵衝。拂揮劍而出曰:「為國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凶賊兵刃向宮,去欲何之!」遂戰而死。子劭。......
(孫种劭傳)
及進敗,獻帝即位,拜劭為侍中。卓既擅權,而惡劭彊力,遂左轉議郎,出為益涼二州刺史。會父拂戰死,竟不之職。服終,徵為少府、大鴻臚,皆辭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徇國,吾為臣子,不能除殘復怨,何面目朝覲明主哉!」遂與馬騰、韓遂及左中郎劉範、諫議大夫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報其仇。與汜戰於長平觀下,軍敗,劭等皆死。勝遂還涼州。
(此處馬宇為「諫議大夫」,其他地方指為「侍中」;《三國志•董卓傳》指當時种劭(种邵)才是「諫議大夫」,《种暠傳》無此記載;其他地方以故刺史作為种劭當時的銜頭;袁宏《後漢紀》云「岐州刺史」,大謬;又通常指劉範當時為「左中郎將」,《後漢書•董卓列傳》作「右中郎將」。三人官銜記載甚混亂,《資治通鑑》完全採用《三國志•董卓傳》的說法。另一朝臣中郎將杜稟出現於袁宏《後漢紀》、《後漢書•董卓列傳》及注引《獻帝紀》。)

《後漢書•劉焉傳》:
焉四子,範為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奉車都尉,並從獻帝在長安,唯別部司馬瑁隨焉在益州。朝廷使璋曉譬焉,焉留璋不復遣。興平元年,征西將軍馬騰與範謀誅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戰敗,範及誕並見殺。
(叟兵即蜀兵。)

《三國志•劉焉傳》:
時焉子範為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為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 惟叔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獻帝使璋曉諭焉,焉留璋不遣。時征西將軍馬騰屯郿而反,焉及範與騰通謀,引兵襲長安。範謀泄,奔槐里,騰敗,退還涼州,範應時見殺,於是收誕行刑。
(校勘據《華陽國志》,「小子」改作「叔子」,即第三子。筆者案:劉璋字季玉,故應是第四子。
盧弼《三國志集解》:
......
康祥發曰:二書所記一謀反一勤王,語氣大異。陳仁錫曰:範、誕就戮,焉識不如葵。沈家本曰:是時騰與範等謀誅李傕,非反也。此承祚承舊文之誤,范已刊正。
筆者案:陳仁錫所謂「不如葵」應是取《左傳》「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的典故。)


注引《英雄記》:
範從長安亡之馬騰營,從焉求兵。焉使校尉孫肇將兵往助之,敗於長安。

《華陽國志•劉二牧志》:
焉長子範為左中郎將,仲子誕治書御史,季子璋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叔子別部司馬瑁隨焉。......帝遣璋曉諭焉。焉留璋不遣。四年(初平四年),征西將軍馬騰,自郿與焉、範通謀襲長安。治中從事廣漢王商亟諫,不從。謀泄,範、誕受誅。
(此處初平四年之說與其他地方興平元年之說有別。初平四年次年正月改元興平。)

責任編輯: 黃巾小賊
韓遂馬騰史料輯錄3 »
打印版本(不分頁全文顯示)
Copyright © 2001-2009 香港三國志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phpArticle Version 2.0
管理員登入:Admin / Moderator
phpArticle

請嘗試刷新你的瀏覽器,如果仍然無法正常顯示,請聯繫管理員.